丝绸之路与唐帝国的书评 (22)

内亚历史的敏感性让书有了这个名字
首先这是历史著作。不是小说,会有些枯燥。其实所谓丝绸之路本来就是个伪命题。德国人创造了丝绸之路这个旅游名词。当然,如同真实的历史,这本书写的区域,重点既不是丝绸,也不是唐帝国。但是书如果名字叫做粟特历史的话,估计卖不出去吧。粟特和内亚史的研究,根本来看是西...
(展开)

作者史观理性中带点偏执
实际上名字取得不够恰当,通篇来看,作者的描述主角是粟特人,丝绸之路在这里只是作为阐述粟特人几百年历史的背景舞台,而且文章许多篇幅也不仅限于唐朝,所以其实应该叫做《4-9世纪的粟特人与中国》。总的说来,作者将粟特人作为研究中心,以粟特视角,将与吐蕃、“拓跋国家”...
(展开)

唐朝不只是中国人的唐朝
这几天又把这本书复习了一下,还是能学到不少东西。 书里写的时突厥、回鹘和唐朝的互动史,但是中间夹杂着中亚粟特人的这条线。之前很少从中亚人对中国的影响这个角度来看历史。世界从来都不是单一民族生活的运行,即使在公元7世纪,国际间多民族的互动就以及非常普遍了。之所...
(展开)

粟特人,游牧民族与丝绸之路
作者认为的丝绸之路应该不仅是东西方向,还有南北方向,这一点深表赞同,仅从与突厥,蒙古和天竺交易来说,丝绸之路就有南北方向,说是东西方向仅仅是以东亚为东端的看法而已。以粟特九姓著称的粟特商人有点类似于希腊的商人和汉萨同盟的德国商人,他们从经济上,文化上,宗教...
(展开)

对于栗特人的重新认知
作者跳出中央欧亚史研究中以中华帝国为中心的传统观点,着眼于以广义的“丝绸之路”而论,在草原之路和绿洲之路沿线的游牧民族与代表农耕文化的唐帝国之间的互动,尤其是对隐现在其中的粟特人的梳理。 他讲到粟特人除了经商,外交、传播文化、宗教、艺术之外,还构筑了一个横跨...
(展开)

听《丝绸之路与唐帝国》
讲谈社世界史第三集,前两集好像讲的是欧洲,现在讲到了大中国。今天这本书可能是我听的不仔细,或者就是解读者梳理地结构不清晰,感觉我听得比较零散。 解读者提到,本国人写本国史,有点类似于从房间里面看房间,能够看清楚内部的房间结构;而外国人写本国史,有点类似于从远...
(展开)

多民族帝国与丝绸之路统治者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有着恢弘格局的独一无二朝代,大唐气象,为多少人所神往,被视为中华文明的辉煌顶峰。后人往往将唐朝非凡的包容与开放单纯解读为由于唐朝自身强大,而往往在崇尚民族融合、鼓励国际交流的唐朝与强调中华文明本位主义的后世朝代的对比之下,得出中国人的精神日...
(展开)

骨头架子有了 填肉还需更多相关研究
序章是真的精彩,从人种、语言文化、历史叙事上把世界史的框架构建起来,作为日本人对本国史观的反思和期待对于邻国读者也很有启发。 史料运用比较丰富,实物和典籍都有,难得(相比之下一些西方汉学研究用书多就容易受记载本身真实性的限制)。 可读性高(也有翻译功劳)。 基...
(展开)

中亚欧亚之军事与通商力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森安孝夫氏此书 至难能可贵即其中央欧亚视角 既非西欧中心史观亦非中华中心思想. 中央欧亚世界以军事与通商为要: 游牧骑兵为此一时代至强军事力 是征服帝国根基 而通商亦并非狭义东西丝绸之路 乃粟特商旅遍布中央欧亚及东亚农耕文明圈/南亚农耕文明圈/西亚半农半牧文明圈之庞大... (展开)
历史小白读历史——《丝绸之路与唐帝国》
总体感受: 从中央欧亚的角度讨论丝绸之路、唐帝国、当时的西域和北方、安史之乱、以及贯穿这一时期的粟特人活动及影响,对于习惯了中华视角看唐朝历史的小白来说,增加了看待了历史的角度和思考的维度,是很有意义也有意思的一本书。 对于书中提到的如何看待历史的观点很认同...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