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以]罗尼·索兰(Ronnie Solan)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副标题: 了解儿童内心世界的心理学指南
译者: 丁瑞佳
出版年: 2019-12
页数: 356
定价: 89.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治愈系心理学
ISBN: 9787115522900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副标题: 了解儿童内心世界的心理学指南
译者: 丁瑞佳
出版年: 2019-12
页数: 356
定价: 89.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治愈系心理学
ISBN: 9787115522900
内容简介 · · · · · ·
《童年之谜 了解儿童内心世界的心理学指南》从发展心理学和精神分析的视角,细致解读儿童生命初期的情绪发展理论,指出自恋有健康和不健康之分,并对健康自恋的发展与形成过程做了阐述,让父母理解孩子的内在心理过程,孩子的情绪记忆及其对以后关系的影响,让父母学到落地的儿童心理学知识,真正按照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教育孩子,给孩子提供相应的帮助与指导。
《童年之谜 了解儿童内心世界的心理学指南》解读原生家庭如何对人产生影响,又是如何产生影响。指出这种影响在自己与伴侣互动及育儿过程中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同时指出如何对原生家庭的影响进行觉察,以便能够终止这种“原生家庭神话”,真正吸纳原生家庭的资源,摈弃原生家庭的劣势,为孩子创设一个不同的成长环境。
适合父母、老师、心理学工作者,也适合所有希望了解幼儿成长规律及其对人的持续影响的人阅读。
作者简介 · · · · · ·
罗尼·索兰(Ronnie Solan)博士
在瑞士和以色列接受培训的临床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师
以色列精神分析培训师和督导师
在特拉维夫从事儿童、成人和夫妻治疗
在位于耶路撒冷的以色列精神分析学会和特拉维夫大学萨克勒医学院继续教育项目的心理治疗课程中任教多年
曾师从皮亚杰和斯皮茨等著-名心理学家
目录 · · · · · ·
引 言 // 1
第一部分 口欲期——亲密阶段:从出生到 18 个月 // 5
第一章 开端 // 7
情绪生活的开端 // 7
精神分析有关自恋和客体关系的概念回顾 // 11
本人概念模型的理论背景总结 // 21
· · · · · · (更多)
第一部分 口欲期——亲密阶段:从出生到 18 个月 // 5
第一章 开端 // 7
情绪生活的开端 // 7
精神分析有关自恋和客体关系的概念回顾 // 11
本人概念模型的理论背景总结 // 21
· · · · · · (更多)
引 言 // 1
第一部分 口欲期——亲密阶段:从出生到 18 个月 // 5
第一章 开端 // 7
情绪生活的开端 // 7
精神分析有关自恋和客体关系的概念回顾 // 11
本人概念模型的理论背景总结 // 21
第二章 自恋:自体的免疫系统 // 25
自恋——情绪免疫系统 // 26
先天自恋的加工模式 // 39
自体熟悉感凝聚力的形成和恢复 // 41
面对我们同胞的陌生感和差异性 // 45
恢复自体熟悉感 // 51
第三章 自我: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动性 // 54
由本能开创的情绪领域 // 54
本我:本能的调节能动性 // 56
自我:从本能调节到驱力调节 // 58
自我对情感表达的精炼——从生理作用到心理情绪和感受 // 63
口欲期性感带 // 71
作为人格功能性成分的自我能动性 // 74
口欲期的适应机制 // 79
口欲期防御机制示例 // 95
第四章 客体关系:依恋系统 // 108
在客体关系的形成中具有吸引力的熟悉感和难以忍受的陌生感 // 108
客体关系的发生 // 112
恒常感知的巩固加强了客体关系 // 118
显示情绪交流的哭泣、微笑、拥抱和亲吻 // 121
客体关系中的联合和分离、熟悉感和差异性 // 127
在共享空间中体验客体关系的联合 — 分离模式 // 130
在共享的联合空间中享受快乐 // 135
相处之道:保留联合的共享空间 // 138
过渡性现象 // 142
客体关系中的干扰——共生 // 150
分离 — 个体化和联合 — 分离 // 154
哺乳和断奶 // 157
第二部分 肛欲期——协商期:从 12 个月到 3 岁 // 161
第五章 肛欲期自恋发展 // 164
身体自体意象的形成 // 164
作为包膜或免疫膜的自恋 // 167
肛欲期自恋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 // 176
说“不”的孩子,在自主性和父母权威之间的自恋性斗争 // 180
同胞竞争 // 184
健康自恋免疫进程的巩固 // 187
第六章 自我的巩固 // 196
口欲期到肛欲期的自我调节 // 196
停用尿片是自我巩固的关键阶段 // 197
长远的部分满足感 // 200
对驱力和情绪的自我调节 // 202
与停用尿片相关的肛欲期症状 // 205
自我经济地调节选择和决定 // 207
肛欲期的适应机制 // 210
肛欲期防御机制的示例 // 229
第七章 肛欲期客体关系动力学 // 236
肛欲期联合 — 分离进程 // 236
给予的意义 // 241
情绪指数作为情绪扫描的框架 // 243
从独白语言到对话的过渡 // 244
与熟悉的共享空间分离,与新的共享空间友好相处 // 250
个体化的巩固 // 252
父母对孩子个体化主张的反应 // 257
分离、隐私和分享 // 258
肛欲期个体化的本质 // 259
在记忆觉醒之后——罗生门效应 // 260
伙伴关系的艺术 // 264
第八章 健康和病理性自恋进程 // 272
自体熟悉感的形成 // 272
自体熟悉感的自恋免疫 // 275
自恋进程的任务 // 282
将真实自体熟悉感作为整体进行自恋免疫和恢复 // 284
客体关系模式及其对健康或病理性自恋的影响 // 288
第九章 总结 // 317
关于自恋 // 318
关于本我和自我的功能 // 319
关于客体关系 // 320
关于分离 — 个体化 // 321
后 记 // 325
术语表 // 331
致 谢 // 355
· · · · · · (收起)
第一部分 口欲期——亲密阶段:从出生到 18 个月 // 5
第一章 开端 // 7
情绪生活的开端 // 7
精神分析有关自恋和客体关系的概念回顾 // 11
本人概念模型的理论背景总结 // 21
第二章 自恋:自体的免疫系统 // 25
自恋——情绪免疫系统 // 26
先天自恋的加工模式 // 39
自体熟悉感凝聚力的形成和恢复 // 41
面对我们同胞的陌生感和差异性 // 45
恢复自体熟悉感 // 51
第三章 自我: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动性 // 54
由本能开创的情绪领域 // 54
本我:本能的调节能动性 // 56
自我:从本能调节到驱力调节 // 58
自我对情感表达的精炼——从生理作用到心理情绪和感受 // 63
口欲期性感带 // 71
作为人格功能性成分的自我能动性 // 74
口欲期的适应机制 // 79
口欲期防御机制示例 // 95
第四章 客体关系:依恋系统 // 108
在客体关系的形成中具有吸引力的熟悉感和难以忍受的陌生感 // 108
客体关系的发生 // 112
恒常感知的巩固加强了客体关系 // 118
显示情绪交流的哭泣、微笑、拥抱和亲吻 // 121
客体关系中的联合和分离、熟悉感和差异性 // 127
在共享空间中体验客体关系的联合 — 分离模式 // 130
在共享的联合空间中享受快乐 // 135
相处之道:保留联合的共享空间 // 138
过渡性现象 // 142
客体关系中的干扰——共生 // 150
分离 — 个体化和联合 — 分离 // 154
哺乳和断奶 // 157
第二部分 肛欲期——协商期:从 12 个月到 3 岁 // 161
第五章 肛欲期自恋发展 // 164
身体自体意象的形成 // 164
作为包膜或免疫膜的自恋 // 167
肛欲期自恋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 // 176
说“不”的孩子,在自主性和父母权威之间的自恋性斗争 // 180
同胞竞争 // 184
健康自恋免疫进程的巩固 // 187
第六章 自我的巩固 // 196
口欲期到肛欲期的自我调节 // 196
停用尿片是自我巩固的关键阶段 // 197
长远的部分满足感 // 200
对驱力和情绪的自我调节 // 202
与停用尿片相关的肛欲期症状 // 205
自我经济地调节选择和决定 // 207
肛欲期的适应机制 // 210
肛欲期防御机制的示例 // 229
第七章 肛欲期客体关系动力学 // 236
肛欲期联合 — 分离进程 // 236
给予的意义 // 241
情绪指数作为情绪扫描的框架 // 243
从独白语言到对话的过渡 // 244
与熟悉的共享空间分离,与新的共享空间友好相处 // 250
个体化的巩固 // 252
父母对孩子个体化主张的反应 // 257
分离、隐私和分享 // 258
肛欲期个体化的本质 // 259
在记忆觉醒之后——罗生门效应 // 260
伙伴关系的艺术 // 264
第八章 健康和病理性自恋进程 // 272
自体熟悉感的形成 // 272
自体熟悉感的自恋免疫 // 275
自恋进程的任务 // 282
将真实自体熟悉感作为整体进行自恋免疫和恢复 // 284
客体关系模式及其对健康或病理性自恋的影响 // 288
第九章 总结 // 317
关于自恋 // 318
关于本我和自我的功能 // 319
关于客体关系 // 320
关于分离 — 个体化 // 321
后 记 // 325
术语表 // 331
致 谢 // 355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 · · · · ·
治愈系心理学(共23册),
这套丛书还有
《我战胜了抑郁症》《考试心理学》《黑暗中的光》《疗愈失亲之痛:治愈哀伤的365天冥想练习》《害羞与社交焦虑症》
等
。
喜欢读"童年之谜"的人也喜欢 · · · · · ·
-
- 战胜考试焦虑 8.4
-
- 治愈情绪痛苦 7.8
-
- 心理咨询中的财务议题 7.0
-
- 看见与被看见:走出精神避难所 9.0
-
- 精神退缩 8.6
-
- 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研究 9.0
-
- 改变的策略 8.8
-
- 心理动力学督导 9.1
童年之谜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2 条 )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秘密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为什么婴儿期的孩子,什么都往嘴里送?连自己的脚丫子也啃得津津有味?有人说,因为婴儿的认知系统没有发育好,嘴是她们用来探索外部世界的唯一途径。 这种说法到了弗洛伊德那里,就有了一个专有名词:“口欲期”。 弗洛伊德作为精神分析法的创建者,“精神分析之父”,在现代... (展开)
孩子哭闹、不肯上学?5招教你从健康自恋角度帮孩子度过分离焦虑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每年的开学季,总能在校门口见证一些“动人心魄”的离别大戏,尤其是在幼儿园的门口。 孩子们或拳打脚踢地挣脱老师的“束缚”跑向父母,或撕心裂肺地哭喊着“我不要上学,我不要上学”,部分内敛的则“三步一停留,五步一回首”默默小声抽泣,真是着实令人心疼。 而来送娃上学... (展开)
《童年之谜》,记忆中的“罗生门”是内在小孩的呼喊
提起心理学,人们很自然会想起弗洛伊德。对于人类的探索,弗洛伊德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与方法。 在巴黎求学期间,他从神经学转入研究精神病理学,从此醉心于人类内心世界的探索。他开创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促进了动力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的发展。 在人格结构理论...
(展开)

育儿技巧挺多,说起来也头头是道,就是养不好孩子,哪里出了错?
她是别人的育儿大咖,却把6岁孩子单独留在家中 一个育儿大咖因为6岁的女儿没有写完作业,就把她单独留在了家中,而自己和家人还有其他孩子去了外地旅游。让孩子自己度过了一个白天和一个夜晚,并且在网上津津乐道的分享自己的这段育儿历程,觉得自己的办法还真的不错! 因为这...
(展开)

用爱给孩子的童年上色,别让孩子用一生去治愈童年
前几天晚上,儿子十一点半了还不睡觉,在床上一会坐,一会爬,一会要抱抱,我被他整的有点恼怒,提醒他赶紧睡觉。 “妈妈,我这里痒。” “好。”我伸出一只手给他挠痒痒,正准备抽回手,他又指着另外一只腿说“痒”,我再挠。 “痒,痒”,他不停的换地方指,我的手始终不停地...
(展开)
> 更多书评 22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灵修/心理/哲学/思维/情感/婚姻书单 (蓝蓝的紫)
- 童年研究(续一) (把吴钩看了)
- 文化漫笔 (森森)
- 新书待购2019 (吴情)
- 精神分析 (陈七)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505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童年之谜的评论:
feed: rss 2.0
3 有用 长穗木 2020-04-14 09:43:27
童年于人生是什么关系,我认同《童年之谜》作者自序中的这句话:每一个成年人的背后都隐藏着这个孩童,这个孩童被认为代表了该个体早期生活经历的记忆痕迹的综合。 是的,童年里简单如:刚出生要喝奶而不得、出门要求你跟人打招呼、打破水杯对你的斥责、父母不经意的偏爱……沉重如:父母对你的冷漠、家庭的争吵破裂、考试失败的打击、学校里的霸欺凌、友情中的欺骗……无论简单或沉重,无论好与坏,都在悄无声息的影响你。也许你... 童年于人生是什么关系,我认同《童年之谜》作者自序中的这句话:每一个成年人的背后都隐藏着这个孩童,这个孩童被认为代表了该个体早期生活经历的记忆痕迹的综合。 是的,童年里简单如:刚出生要喝奶而不得、出门要求你跟人打招呼、打破水杯对你的斥责、父母不经意的偏爱……沉重如:父母对你的冷漠、家庭的争吵破裂、考试失败的打击、学校里的霸欺凌、友情中的欺骗……无论简单或沉重,无论好与坏,都在悄无声息的影响你。也许你有所察觉,也许毫无印象,但是“无论你记不记得,它们都在那”或多或少地成为你记忆、成长的一部分。 (展开)
1 有用 根本笑不死 2023-03-18 00:42:55 山东
精神分析的理论和中医理论神奇地相似,他们都以假说和猜想建立起自己的理论,这套理论可能与主流的“科学”截然不同,但在自己的领域内却能有一定甚至很强的解释力,但用目前通行的科学理论无法对其证明或证伪。接受过科学理论训练的人常常难以接受它们,但要对它们做出评价或许也为时尚早--更重要的或许是努力把那些理论和科学结合起来。这玩意就像是章丘图书馆,里边既有讲五行风水的地摊屎书,也有康叔翻译的鲍曼,关键是我根... 精神分析的理论和中医理论神奇地相似,他们都以假说和猜想建立起自己的理论,这套理论可能与主流的“科学”截然不同,但在自己的领域内却能有一定甚至很强的解释力,但用目前通行的科学理论无法对其证明或证伪。接受过科学理论训练的人常常难以接受它们,但要对它们做出评价或许也为时尚早--更重要的或许是努力把那些理论和科学结合起来。这玩意就像是章丘图书馆,里边既有讲五行风水的地摊屎书,也有康叔翻译的鲍曼,关键是我根本不知道这泡屎里有多少是金子。 (展开)
0 有用 羊トークン 2020-12-01 00:17:29
絮絮叨叨的,心理学术语也挺多,貌似还是弗洛伊德那一套,草草看了下,无外乎都是在说婴幼儿的极度自我而又依恋,又希望自我独立的心理……
1 有用 喜乐 2022-04-22 21:23:40
没有谁的童年是完美的,也没有谁的父母对孩子是一点过错也不犯的,所以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都有孤独,被拒绝或是痛苦的时候,这样的感觉成为伴随一生的负性记忆痕迹,影响着之后幸福感的体验。好在,与父母有过正性情感互动的儿童,在协调情绪的能力上更胜一筹,以至于能从遇到的挫折中更快的恢复,拥有更加健康的自恋模式,因此不会被负性记忆痕迹影响太深。如果父母能够尊重儿童个体-分离化的需要,便能稳固个体的自体熟悉感,... 没有谁的童年是完美的,也没有谁的父母对孩子是一点过错也不犯的,所以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都有孤独,被拒绝或是痛苦的时候,这样的感觉成为伴随一生的负性记忆痕迹,影响着之后幸福感的体验。好在,与父母有过正性情感互动的儿童,在协调情绪的能力上更胜一筹,以至于能从遇到的挫折中更快的恢复,拥有更加健康的自恋模式,因此不会被负性记忆痕迹影响太深。如果父母能够尊重儿童个体-分离化的需要,便能稳固个体的自体熟悉感,增加儿童的自主性,与人协商的能力。哪怕没有得到过父母帮助成长的儿童,也能通过一段正常的客体关系的影响,修通过去的负性体验,为过去的记忆赋予全新的意义。也许人格成熟的标志就是接纳自己的不完美,耐受他人与自己的差异性,克服破坏性冲动,以及学会爱的表达与给予。 (展开)
0 有用 当尼采哭泣 2022-04-20 09:34:45
一本讲幼年时期心理成长过程的专业书。非专业人士可能看起来有点吃力,不过每每有疑惑可以回看此书,都能找到相关需要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