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是《走向自主创新》一书的续集,它收录了关于中国高铁、核电、液晶面板、数控机床的4篇调研报告和1篇关于“产品开发平台”的理论文章。这些研究表明,自主创新不仅在中国工业具有深厚的历史根源,而且是中国企业和工业获得竞争优势和实现技术突破的唯一途径。
本书的工业研究以实地调研和访谈为基础,结合国际主流创新理论,再现了中国工业发展中鲜为人知的历史,探寻中国工业技术进步之源。本书的主题是:技术只能自己干。书中提出,中国工业要想创新就必须自己掌握技术,而要掌握技术就必须进行和坚持自主的技术研发。书中论证了政府产业政策的发力点应是鼓励、鞭策、支持中国竞争性企业的能力成长,并提出自主创新是中国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根本动力。
本书进一步澄清了国内外有关 “自主创新”问题的争论,比如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的关系是什么,强调自主创新会不会导致闭关自守,自主创新在技术落后的条...
本书是《走向自主创新》一书的续集,它收录了关于中国高铁、核电、液晶面板、数控机床的4篇调研报告和1篇关于“产品开发平台”的理论文章。这些研究表明,自主创新不仅在中国工业具有深厚的历史根源,而且是中国企业和工业获得竞争优势和实现技术突破的唯一途径。
本书的工业研究以实地调研和访谈为基础,结合国际主流创新理论,再现了中国工业发展中鲜为人知的历史,探寻中国工业技术进步之源。本书的主题是:技术只能自己干。书中提出,中国工业要想创新就必须自己掌握技术,而要掌握技术就必须进行和坚持自主的技术研发。书中论证了政府产业政策的发力点应是鼓励、鞭策、支持中国竞争性企业的能力成长,并提出自主创新是中国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根本动力。
本书进一步澄清了国内外有关 “自主创新”问题的争论,比如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的关系是什么,强调自主创新会不会导致闭关自守,自主创新在技术落后的条件下是否可行,等等。
本书观点鲜明,逻辑严谨,文风简洁,破立结合,既充满激情又不失理性。书中的部分内容发表后,曾在国内研究界、相关行业、决策层引发强烈反响和关注。
走向自主创新2的创作者
· · · · · ·
-
路风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路风,“50后”,北京人,现为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1982年本科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政治系;1991—1998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系留学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82—1991年,曾先后在北京市委、北京市政府、国家经济委员会和国家计划委员会工作。1999年到清华大学执教,2003年调到北京大学并工作至今。
路风教授长期关注中国的技术进步、工业发展及其政策问题,始终坚持为自主创新张目,为本土工业执言。他对汽车、大飞机、通信标准、核电、高铁、液晶面板、数控机床等产业的一系列研究产生了相当大的社会影响。
2006年首次出版、2019年再版的《走向自主创新》一书滋养了国内一代创新研究后学;2012年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上的《“双顺差”、能力缺口与自主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宏观和微观视野》(与余永定一同撰写)于2014年荣获“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
路风,“50后”,北京人,现为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1982年本科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政治系;1991—1998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系留学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82—1991年,曾先后在北京市委、北京市政府、国家经济委员会和国家计划委员会工作。1999年到清华大学执教,2003年调到北京大学并工作至今。
路风教授长期关注中国的技术进步、工业发展及其政策问题,始终坚持为自主创新张目,为本土工业执言。他对汽车、大飞机、通信标准、核电、高铁、液晶面板、数控机床等产业的一系列研究产生了相当大的社会影响。
2006年首次出版、2019年再版的《走向自主创新》一书滋养了国内一代创新研究后学;2012年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上的《“双顺差”、能力缺口与自主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宏观和微观视野》(与余永定一同撰写)于2014年荣获“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16年出版的《光变》于2018年获评 “蒋一苇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奖”。
目录 · · · · · ·
第一章 论产品开发平台
1.1 引言
1.2 技术和产品之间的互动关系
1.3 产品开发平台的概念模型
1.4 产品开发平台:产品、技术和能力共同演进的机制
1.5 结 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破解中国核电迷局
上 被放逐的“中国创造”
2.1 中国核电的第三轮引进路线的教训
2.2 主题一:中国人研发的技术不一定不先进
2.3 主题二:三十年的战略错位
2.4 主题三:被边缘化的“中国创造”
2.5 主题四:中国利益最大化还是部门利益最大化
2.6 结 语
下 “华龙一号”的技术渊源*
2.7 中国核电的发展脉络(2009—2019年)
2.8 追寻“华龙一号”的历史根源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战略与能力:把握中国液晶面板工业的机会
3.1 导论
3.2 激荡的TFT-LCD工业史
3.3 比勇气更重要的是“惶恐”:京东方的液晶历程
3.4 “液晶热”与政府能力:从产业政策的角度看中国TFT-LCD工业的发展
3.5 结 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i5”革命
4.1 导 言
4.2 工业背景:创新者前传
4.3 开发数控系统的动力
4.4 “i5”的诞生
4.5 “i5”的力量
4.6 讨论和结论:“i5”革命的性质及其理论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冲破迷雾:揭开中国高铁技术进步之源
5.1 导 言
5.2 中国高铁技术政策的演变
5.3 中国工业的技术能力基础及其与技术引进的关系
5.4 中国铁路激进创新的动力
5.5 以系统层次的创新引领未来
5.6 讨论和结论
参考文献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如果知道向中国出售核电站设备的西屋公司和阿海珐集团同时也分别是为美国和法国海军开发核潜艇动力系统的主承包商,那么作为中国公民和纳税人,我们怎么能不问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要把自己的核电市场拱手相让给这些外国国防承包商,养肥它们后,使其能够继续开发和建造核潜艇来压制中国?如果引进路线的倡导者矢口否认这个逻辑,那他们之中谁敢站出来向中国公众解释,为什么这个逻辑不成立?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2.5主题四:中国利益最大化还是部门利益最大化 -
美国发动的贸易战及其向核能领域的扩大,从政治上宣告了引进路线的破灭。在安全性和可靠性至高无上的这个复杂技术领域,把中国核电的命运绑在政治上如此不可靠的技术来源上,估计连引进派都不敢吱声。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2.7.5 中国核电技术的宏图和AP1000的末路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走向自主创新2"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走向自主创新2"的人也喜欢 · · · · · ·
-
- 《21世纪资本论》到底发现了什么 8.0
-
- 金融炼金术的终结 8.0
-
- 大行蝶变 7.6
-
- 十年轮回 8.4
-
- 大合流 8.4
-
- 资本全球化 (原书第3版) 7.9
-
- 城市化转型与土地陷阱 9.2
-
- 以利为利 9.4
走向自主创新2的书评 · · · · · · ( 全部 8 条 )

世界观变成了自主创新的关键因素
> 更多书评 8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评分可能虚高书籍(一) (无心恋战)
- 书单|兰小欢《置身事内》扩展阅读推荐书单 (fldees)
- 霍公子藏书之经济学 (hots)
- 法学nerd的偏冷读书世界 (李初一)
- 新书(暂时高分) (求知若渴&亮)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2134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走向自主创新2的评论:
feed: rss 2.0
3 有用 拿破轮胎 2020-08-26 23:40:39
观点很明确,不管引进技术或者自主研发,都必须建立在自身的学习能力上面,如果没有足够的学习能力,哪怕全盘引进也无法吸收消化,最明显就是设计规则,很多技术都是依靠缄默知识经验积累,没有这个全过程是看不清中间为什么要这么做。
0 有用 DragonCat 2021-04-04 11:17:04
本文的第一章开宗明义,中国要想实现产业升级,产品设计开发的自主必不可缺。要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 核电/液晶/高铁三个领域各有不同又各有相同: 相同点是: 1. 需要国家战略的支持 2. 需要有竞争力企业的参与 3. 需要开发的国内国际市场去给提供企业技术学习和产品需求。 不同点是: 1. 核电和高铁更依赖国家的战略层次布局 2. 液晶领域更强调市场推动,企业投资成... 本文的第一章开宗明义,中国要想实现产业升级,产品设计开发的自主必不可缺。要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 核电/液晶/高铁三个领域各有不同又各有相同: 相同点是: 1. 需要国家战略的支持 2. 需要有竞争力企业的参与 3. 需要开发的国内国际市场去给提供企业技术学习和产品需求。 不同点是: 1. 核电和高铁更依赖国家的战略层次布局 2. 液晶领域更强调市场推动,企业投资成为这个工业部门的技术进步、产品创新和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而且也使这种投资的强度高、规模大,并因此而导致了高风险。 未来,中国的汽车工业/半导体工业/大飞机工业能否真正有竞争力。即依赖于国家的战略布局,关键也是成长出有竞争活力的企业。 (展开)
0 有用 夜半钟声到客船 2021-11-25 07:52:38
技术知识的发展是累积性的,具有强烈的路径依赖特点,技术学习只有发生在产品层次上才是最有效的。
1 有用 草昧 2022-03-03 14:49:31
因秦山核电站张爱萍将军与赵总理争吵,邹心银,核动力院,液晶面板行业,作者为京东方写了本书,机床,高铁,作者要是为核动力院写本书就好了,可惜作者是个经济学家,核动院是本书最好看的部分,
7 有用 七块骨头 2020-08-20 16:32:45
作者全篇都是在挑政策毛病!自以为是给出更好的建议!那我也挑一下你毛病,明明几句话就能表达清楚,非得啰里啰唆整了一章!浪费时间!章句的中心思想表达含混不清,观点真的是不鲜明,文章都是肉,骨头太少!有些观点终于整明白了,但似乎又没必要!不痛不痒!不重要!登山有n条路,总会绕远的,问题是看有没有达到目的!周有光先生的高铁论层次更高!向前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