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1900—1901年、1906—1908年、1913—1916年,英籍匈牙利人奥雷尔•斯坦因先后到我国新疆及河西地区进行探险考古,并先后出版了这三次探险考古报告:《古代和田——中国新疆考古发掘的详细报告》《西域考古图记》《亚洲腹地考古图记》。这三部著作是斯坦因的代表作,较全面地记述了我国新疆汉唐时期的遗迹和遗物,以及敦煌石窟宝藏与千佛洞佛教艺术,揭开了该地区古代文明面貌和中西文明交流融合的神秘面纱。西域游历丛书集斯坦因这三次中国西部探险考古资料于一体,对上述考古报告进行整合修订,使大众能更便捷了解其中的经过和成果。丛书共15册,本册出自《西域考古图记》:因地震发现莫高窟藏经洞后,其价值一直不为外界所知。1907 年 5 月,斯坦因利用各种手段,骗取了王道士的信任,骗走了藏经洞里 1 万多卷经书写本,500多幅绘画,230 多捆手稿。
发现藏经洞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奥雷尔·斯坦因(1862—1943),英国人,原籍匈牙利,20世纪上半叶享誉世界的考古探险家和东方学者。在英国和印度政府的支持下,先后三次到中国新疆及河西地区进行考古探险。根据其考古探险经过及成果,先后撰写出版了《古代和田——中国新疆考古发掘的详细报告》《西域考古图记》《亚洲腹地考古图记》等。
姜波,博士,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论文《豆卢氏世系及其汉化》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专著《汉唐都城礼制建筑研究》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出版《西域考古图记》等译著(合著)等。秦立彦,出版译著《西域考古图记》(合著)等。
目录 · · · · · ·
第一节 遗址概述 ............................................................................1
第二节 千佛洞的碑刻 .................................................................26
第三节 王道士和藏经洞 .............................................................30
第二章 发现藏经洞
第一节 密室的开启 ......................................................................41
· · · · · · (更多)
第一节 遗址概述 ............................................................................1
第二节 千佛洞的碑刻 .................................................................26
第三节 王道士和藏经洞 .............................................................30
第二章 发现藏经洞
第一节 密室的开启 ......................................................................41
第二节 藏经洞里的多种语言文书 ..........................................57
第三节 密室藏经和艺术品的获取 ..........................................69
第四节 后来对藏经洞的调查 ....................................................84
第三章 千佛洞的绘画
第一节 绘画的发现和研究过程 ...............................................92
第二节 绘画的时间和环境 ......................................................101
第三节 画的结构、材料和工艺 .............................................116
第四节 佛传故事幢幡 ...............................................................134
第五节 佛和菩萨 ........................................................................153
第六节 天王和金刚 ....................................................................175
第七节 成组的神祇 ....................................................................187
第八节 佛教净土画 ....................................................................200
第四章 千佛洞的织物和写卷
第一节 装饰性织物:起源、用途和工艺 ...........................214
第二节 织物中的中国风格图案 .............................................230
第三节 萨珊风格的图案及其仿制品 ....................................242
第四节 藏经洞中发现的婆罗米文和汉文写卷 ..................255
第五节 藏文、粟特文、突厥文写卷 ....................................267
第六节 一些千佛洞石窟的装饰艺术 ....................................279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这里再介绍一下伯希和教授造访以后仍留在王道士手头的藏经的遭遇,这批藏经的数目仍很可观。藏经洞发现重要汉文写卷并被王道士送走的消息很快就被一些中国学者知道。1909年上半年,当伯希和教授还在北京时,京城里的一些学者就曾对他手头的一些珍贵的写卷进行了研究和拍照,其中还包括一名很有学问的总督大人。不久,朝廷就颁布一道命令,将所有密室藏经全部运抵北京,并为修缮庙宇拨给了一大笔款子作为补偿。 1914年3月我重返敦煌,获悉1909年底或稍后确实有过这么一道命令,但这只不过是一个良好的愿望而已。王道士把我当作一个老施主和好香客热情地欢迎我的到来,他告诉我,我所捐赠的款子已全部用于庙宇的修缮,而朝廷拨下来的银两,则被各级衙门层层克扣。全部的藏经经过包装以后,被马车运走。在敦煌停留了一些时日后,便开始了送往北京的漫漫征途。在敦煌停留期间,不少经卷被盗走,我自己就曾见到过送上门来的精美的唐代佛经卷子,价格很低廉。随后的保护工作肯定也好不到哪里去,因为我在肃州和甘州又收购了一批藏经 。还有一些写卷肯定已流入新疆地区,因为我在新疆的许多衙门里都见到了此类的经卷,我甚至还从一些低级官吏那里弄到一批卷子。至于有多少文书被运到了北京,又是如何保管,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经历了官府对他所珍爱的“经书”的一番折腾,王道士深为自己1907年的做法后悔不迭,当时我曾经蒋师爷之口提出过获得所有的藏经的请求,但王道士没有长远的考虑,也没有足够的勇气,他回绝了我们的请求。王道士在敦煌辛辛苦苦募集的钱财中,捐资数目最多的是我,其次便是伯希和教授。他用这些钱修建了一处华丽的庙宇和一幢宽敞舒适的客栈,这使他感到很称心。将钱用在这里,也是王道士对官府巧取豪夺最好的嘲讽。当官府下令运走藏经时,王道士曾设法将一部分他认为特别有价值的汉文写卷另藏了起来。这批卷子的数量想必也不会太少,1911年桔瑞超就曾取走一部分卷子,后来我再度造...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四节 后来对藏经洞的调查 ................ -
当我们忙碌了一整天离开王道士的那个洞窟时,我有机会与他就我们共同崇拜的偶像作了一次长谈。我声称是玄奘的在天之灵让我很荣幸地来取得这批数目巨大的藏经和其他圣物,这些藏品有些可能与他到印度朝圣的活动有关,而这些藏品又是由他的另一个崇拜者(指王道士)保存着。当我们站在绘有唐僧西行取经图的甬道里时,我特意将他的注意力引向那幅唐僧牵着满载经书的坐骑从印度返回的场景,这是一个最好不过的规劝,让他同意我的请求,将这些由他发现、现仍藏在密室中的经卷带走供西方学者进行研究。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一节 密室的开启 ....................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发现藏经洞"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发现藏经洞"的人也喜欢 · · · · · ·
发现藏经洞的书评 · · · · · · ( 全部 6 条 )

营养极其丰富、必须细嚼慢咽
> 更多书评 6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7.5分 98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记下二单吧。。 (Orpheus)
- 【新书过眼录·中国大陆】2020 (普照)
- 2020年收入图书 (苏木)
- 到敦煌去 (村桐)
- 待買清單 (烏普西侖巴)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272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发现藏经洞的评论:
feed: rss 2.0
12 有用 Fenng 2020-07-05 23:37:21
历史没有如果。喜欢轻型纸。
3 有用 西峰秀色 2021-09-28 17:58:02
随着阅读的推进,我虔敬之心愈发强烈,内心既唏嘘又欣慰,既瞠目结舌又五味杂陈。 斯坦因在藏经洞只逗留了三个星期,但他却激起了众人一个世纪之多的魂牵梦绕与纷争控诉,协助斯坦因做前后期整理的专家与学者众多,竟然有三个人事业未竟,而早逝;他们都为敦煌学耗尽心力,即便经历“一战”,也要将自己的学术报告公诸于众。 我此前看过《读库0805》中涉及敦煌的普及式讲解;还看过高尔泰的《寻找家园》及萧默的《一叶一菩提... 随着阅读的推进,我虔敬之心愈发强烈,内心既唏嘘又欣慰,既瞠目结舌又五味杂陈。 斯坦因在藏经洞只逗留了三个星期,但他却激起了众人一个世纪之多的魂牵梦绕与纷争控诉,协助斯坦因做前后期整理的专家与学者众多,竟然有三个人事业未竟,而早逝;他们都为敦煌学耗尽心力,即便经历“一战”,也要将自己的学术报告公诸于众。 我此前看过《读库0805》中涉及敦煌的普及式讲解;还看过高尔泰的《寻找家园》及萧默的《一叶一菩提》,手边放着精美的《二五四窟图录》,但斯坦因的《发现藏经洞》仍然给了我独特的震撼,因为他是最早考察敦煌的西方人之一,也是最早的深入藏经洞,拿走大量珍贵文物的人,并通过这些文物进行了系统性的科学研究,生动,详实,真诚地如实记录了藏经洞的发现及运走大批文物的过程,唯一能让人自我安慰的是好在他是科学家! (展开)
0 有用 Hansen 2023-09-10 08:00:32 上海
斯坦因的谦虚在这本书里让我印象深刻,从不把功劳都记在自己身上,特别是对希伯和的记录。 比较斯坦因为图片和最新的敦煌研究也很有趣。这本书第188页图107的菩萨残片在巫鸿的空间的敦煌的图4-31给了补充和详解。这些不是菩萨,而是瑞像图。第190页注释里面对于立像左手提着袈裟的描述完全符合瑞像的标志。图102和103很难分辨中土造像和印度影响。这些造像的盔甲明显是中土影响,很难相信来自于印度的影响。图... 斯坦因的谦虚在这本书里让我印象深刻,从不把功劳都记在自己身上,特别是对希伯和的记录。 比较斯坦因为图片和最新的敦煌研究也很有趣。这本书第188页图107的菩萨残片在巫鸿的空间的敦煌的图4-31给了补充和详解。这些不是菩萨,而是瑞像图。第190页注释里面对于立像左手提着袈裟的描述完全符合瑞像的标志。图102和103很难分辨中土造像和印度影响。这些造像的盔甲明显是中土影响,很难相信来自于印度的影响。图106的白描金刚像叹为观止。 (展开)
0 有用 Mr. 2022-03-09 22:13:20
敦煌莫高窟是令我如痴如醉的地方! 不得不说,斯坦因的这本书后半部分是一份学术报告。对犍陀罗文明对敦煌的影响做了介绍,对藏经洞内的汉文卷子,藏文卷子等文字,丝织品,壁画等。 但是他又是那个斯坦因,第一部分详尽介绍了他如何骗取王道士信任而获得这些经卷的来龙去脉。王道士如此虔诚,蒋师爷如此可恶! 后人也许只对第一部分更感兴趣吧,更具戏剧性。 另外,插画均为黑白色,大大影响了观赏性。倘若彩页插图,... 敦煌莫高窟是令我如痴如醉的地方! 不得不说,斯坦因的这本书后半部分是一份学术报告。对犍陀罗文明对敦煌的影响做了介绍,对藏经洞内的汉文卷子,藏文卷子等文字,丝织品,壁画等。 但是他又是那个斯坦因,第一部分详尽介绍了他如何骗取王道士信任而获得这些经卷的来龙去脉。王道士如此虔诚,蒋师爷如此可恶! 后人也许只对第一部分更感兴趣吧,更具戏剧性。 另外,插画均为黑白色,大大影响了观赏性。倘若彩页插图,可能又大大增加出版成本,提升图书价格了吧。 总之,只剩下了一声叹息。 (展开)
0 有用 苏木 2021-03-31 22:39:44
通勤读物,大概读了小一个月。从原著整合修订15册,程度刚好适合我这种艺术史水平的读者,功德无量。关于发现藏经洞的过程,之前读过的《劫掠丝绸之路》曾引用之,基本一致。非汉学家的斯坦因从敦煌织物、造型艺术等中比较犍陀罗艺术风格、萨珊风格乃至中国古代墓葬艺术间的“相互渗透”、“反向渗透”问题,笨拙且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