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新民说
副标题: 蓬皮杜夫妇与艺术的不解之缘
原作名: Pour l'amour de l'art: Une artre histoire des Pompidou
译者: 史利平
出版年: 2021-2
页数: 224
定价: 88.00元
装帧: 精装
ISBN: 9787559828347
内容简介 · · · · · ·
我总结唯有三件事可做:艺术、行动和爱情。
——乔治·蓬皮杜
这部作品由蓬皮杜之子阿兰·蓬皮杜和热衷于想象力对权力影响研究的法国记者塞萨尔·阿尔芒共同执笔,讲述了被艺术、爱情和信仰支撑的蓬皮杜夫妇的一生,同时展现了乔治·蓬皮杜在从政期间以个人的艺术天分建造的一个充满文化与现代艺术感的法国。
蓬皮杜夫妇1933年在拉丁区相遇,彼此一见钟情,相伴一生。二人拥有相同的艺术审美和天分,把对艺术的热爱融入公共和私人生活当中,建设了一个充满当代艺术气息家庭的同时,也设计了一个新的法兰西。在乔治·蓬皮杜从政期间,他将自己的艺术想象落实成许多有益于法国的行动,并主导修建了波布尔中心,即现在的乔治·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人们可享受一种具有文化性的休闲生活。直到乔治·蓬皮杜去世后,妻子克洛德·蓬皮杜也一直捍卫着丈夫在巴黎留下的艺术成果,并保持着自己的艺术生活,同时不遗...
我总结唯有三件事可做:艺术、行动和爱情。
——乔治·蓬皮杜
这部作品由蓬皮杜之子阿兰·蓬皮杜和热衷于想象力对权力影响研究的法国记者塞萨尔·阿尔芒共同执笔,讲述了被艺术、爱情和信仰支撑的蓬皮杜夫妇的一生,同时展现了乔治·蓬皮杜在从政期间以个人的艺术天分建造的一个充满文化与现代艺术感的法国。
蓬皮杜夫妇1933年在拉丁区相遇,彼此一见钟情,相伴一生。二人拥有相同的艺术审美和天分,把对艺术的热爱融入公共和私人生活当中,建设了一个充满当代艺术气息家庭的同时,也设计了一个新的法兰西。在乔治·蓬皮杜从政期间,他将自己的艺术想象落实成许多有益于法国的行动,并主导修建了波布尔中心,即现在的乔治·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人们可享受一种具有文化性的休闲生活。直到乔治·蓬皮杜去世后,妻子克洛德·蓬皮杜也一直捍卫着丈夫在巴黎留下的艺术成果,并保持着自己的艺术生活,同时不遗余力地阐述着自己所坚持的艺术审美和对艺术的理解,直到老去。
安德烈·马尔罗、皮埃尔·苏拉热等人的回忆也为蓬皮杜家族的故事注入了新的活力。夫妇二人钟情于现代性,私人生活中幸有艺术相伴,政治思考中融入文化素养,这样一段艺术人生也让法国在蓬皮杜执政时期别具一格。
作者简介 · · · · · ·
作者简介
阿兰·蓬皮杜(Alain Pompidou),乔治·蓬皮杜之子,出生于1942年4月5日。拥有医学和生物工程双博士学位,现为巴黎第五大学医学教授、法国克洛德-蓬皮杜基金会理事、国际友谊使者。与埃里克·鲁塞尔一起编选《双面蓬皮杜:1928—1974书信、笔记和照片》一书。
塞萨尔·阿尔芒(César Armand),出生于1989 年。毕业于巴黎九大新闻学院,纸媒记者,2013 年至今专门从事公共政策报道。2014 年和2015 年,先后为《欧洲议会》杂志和《查尔斯》周刊专访阿兰·蓬皮杜教授。与罗曼·邦吉博合著《在总统的阴影下——身处权力中心的爱丽舍宫秘书长》一书。他还撰写了《共和国总统的轶事》《两个世纪的权力史》《他们的伟大成就和小秘密》等著作。
译者简介
史利平,1977年生,曾任中国驻法国大使馆科技外交官,译有《居伊·德波——诗歌革命...
作者简介
阿兰·蓬皮杜(Alain Pompidou),乔治·蓬皮杜之子,出生于1942年4月5日。拥有医学和生物工程双博士学位,现为巴黎第五大学医学教授、法国克洛德-蓬皮杜基金会理事、国际友谊使者。与埃里克·鲁塞尔一起编选《双面蓬皮杜:1928—1974书信、笔记和照片》一书。
塞萨尔·阿尔芒(César Armand),出生于1989 年。毕业于巴黎九大新闻学院,纸媒记者,2013 年至今专门从事公共政策报道。2014 年和2015 年,先后为《欧洲议会》杂志和《查尔斯》周刊专访阿兰·蓬皮杜教授。与罗曼·邦吉博合著《在总统的阴影下——身处权力中心的爱丽舍宫秘书长》一书。他还撰写了《共和国总统的轶事》《两个世纪的权力史》《他们的伟大成就和小秘密》等著作。
译者简介
史利平,1977年生,曾任中国驻法国大使馆科技外交官,译有《居伊·德波——诗歌革命》《双面蓬皮杜:1928—1974书信、笔记和照片》。
目录 · · · · · ·
序言
第一章情感教育1
1.学业优异的童年3
2.青春期养成的独立个性5
3.花花公子与金发女郎在拉丁区邂逅6
4.马赛的幸福时光9
5.出版梦和电影梦11
6.带着枕边书奔赴战场,为国效力13
7.被占领时期的家庭生活14
8.艺术解放15
第二章对艺术与诗歌的共鸣17
1.收藏高手19
2.艺术是与马尔罗一家友谊的核心22
3.玛莱区的公寓25
4.克洛德对当代音乐的探索25
5.贝蒂纳堤岸的“博物馆”28
6.创意艺术——时尚32
7.选择尼古拉·德·斯塔尔的一幅作品作礼物35
8.对诗歌的共同爱好37
9.游览名胜古迹45
第三章各种艺术的选择与决策49
1.生活的艺术与现代性51
2.艺术——思想与感官的催化剂52
3.在卡雅克回归真实和自然53
4.马提尼翁宫的苏拉热作品55
5.信任独立人士56
6.1968年“五月风暴”58
7.政治文化过渡期60
8.回归文化之路62
9.波布尔69
10.身陷幽宫,被艺术和文化所拯救79
11.一次挫折与两次成功86
12.身患重病仍心系艺术94
第四章再度回归,心绪难平97
1.退出大众视野99
2.回归正常生活102
3.蓬皮杜中心和克洛德基金会相得益彰104
4.特殊的友谊109
5.一份遗嘱和馈赠115
6.不折不扣的旅行家119
7.心绪难平的晚宴121
8.抗争与认可125
结束语129
附录137
年表139
第五共和国文化部历任部长166
乔治·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历任主席168
乔治·蓬皮杜总统致信文化事务部国务部长埃德蒙·米舍莱169
乔治·蓬皮杜总统致文化事务顾问亨利·多梅尔的便函171
国家档案馆收藏信件172
受访人员名单174
参考文献181
致谢195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最近,我在东南亚旅行时颇为震惊地发现,当代艺术的活力以及艺术文化的传播,对于新兴国家来说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战略问题。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他们意识到当代艺术既能提高国家地位,又能提高创新能力。 乔治·蓬皮杜在这方面可谓是先驱者。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巴黎逐渐丧失了艺术和当代创作中心的地位,被纽约取而代之。1964年,美国抽象派画家罗伯特·劳申贝格在威尼斯双年展上获得金狮奖。在美国的帮助下,黑森州州府卡塞尔举办的“文献展”成为展示当代艺术的重大国际盛事。几年之后,当乔治·蓬皮杜总理面临1968年“五月风暴”时,他察觉到这绝非一场简单的“社会动荡”,而是国家经济和技术的快速发展与道德和文化上的保守主义不相适应的一个表现。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序言 -
我们将永远铭记乔治・蓬皮杜对促进多学科交叉、推动科技和艺术融合所做的贡献(乔治・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下设了工业创新中心)。如今,这种融合已经成为衡量学校或企业、行政管理或科学研究是否现代和高效的一个因素。我们要保持警觉,避免对文化遗产的过度保护损害到文化创新的活动。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前言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艺术之爱"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艺术之爱"的人也喜欢 · · · · · ·
艺术之爱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 条 )

第一位访华的法国总统,业余爱好成就一座伟大建筑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1962年,法国宪法委员会委员乔治·让·蓬皮杜出任总理,引发了很多人的关注,因为他的身份非常特殊,是法国历史上第一个非议员又非部长而直接出任总理的人。 蓬皮杜能够这么顺利地入主马提尼翁宫,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出类拔萃的才干和与时任总统夏尔·安德烈·约瑟夫·马里·戴... (展开)> 更多书评 4篇
论坛 · · · · · ·
《艺术之爱》可以填补对法国艺术的想像和向往 | 来自海尔 | 2021-03-22 09:07:10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新民说书目 (新民说)
- 新民说2021年书目 (新民说)
- 2021年艺术类图书出版观察 (陆花鱼)
- 文化漫笔 (森森)
- 他山之玉 (鶴景)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411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艺术之爱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不良生 2021-03-29 22:06:18
如果能像蓬皮杜这样艺术地过完一生,这多让人羡慕。
0 有用 茉莉 2022-08-29 14:07:33 湖南
作为传记来说,写的太杂乱了。
0 有用 过阴天_ 2022-11-09 11:06:16 江苏
有些流水账
0 有用 福泥尾巴 2022-01-16 23:15:25
没啥干货。
2 有用 TOYSTORY 2021-03-26 21:40:45
艺术与爱的人生辩证,相信很多艺术爱好的友邻都去看了最近上海的蓬皮杜大展,这本书是个很好的注脚。不过不是我个人喜欢的那类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