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归一统》的原文摘录

  • 研究宋代军事与政治史的基本史料,几乎都是由那些自认为是历史学家的人所编纂的。这些历史的编纂带有特定的说教目的,并对读者及阅读策略有某种预期。我在目前的研究工作中,常常反其道而行之,去回答不同于史料编纂者们的问题。同样重要的是,我通过细密的解释,将对事件的稀疏记载连缀在一起。面向拥有不同背景和阅读策略的读者,需要不同的写作方法。就像本书中所出现的地图那样,我的解释也为陌生领域中的各路观点提供了情境。 (查看原文)
    匪廢費·老🐰 1赞 2021-06-05 10:54:41
    —— 引自章节:第二章 编史学、方法论和宋代军事与政治史
  • 中国台湾学者以及一些中国大陆和日本的学者,确实仍在 用一种与西方(特别是美国)大不相同的方式研究学术。西方学术强调资料分析,并将这种分析放置于一种理论方法的脉络中。所以西方学术对话不仅要花大量时间去解释事情为何发生,还要去解释我们讨论的资料为何很重要。中国台湾学者的学术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传统学术的延续,他们往往注重引用基本文献,而不注重解释这些资料。这是因为他们相信,他们的论点和分析在其引用的史料中都很明显一这和我前面论述过的司马光的做法是一致的。有些西方学者误以为这种研究方法缺乏论述,仅仅是引文的堆砌。到了二十世纪末,特别是随着大量留美博士回台任教,美国的学术写作方式在中国台湾蔚然成风。但同时,旧式的学术方法仍然存在,并表现出对后现代理论的某种敌意,或至少是怀疑。 这种旧式方法依然存在的一个绝佳例证,就是林瑞翰对整个宋代政治史的研究之作。这是一本很好的传统历史书,其长处在于运用了大量基本文献,短处则在于缺乏分析和解释。运用美国式学术方法的代表,则是刘静贞对北宋前期的研究,她采用了新的视角和路径,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遗憾的是,刘教授没有继续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也没能以自己为范例推动中国台湾学者投入政治史研究。方震华以为,中国台湾的宋代政治史研究之所以趋于沉寂,部分原因在于学者们聚焦于个别文人,而不考虑其他视角。比如,历史学者们在讨论宋神宗时期的新政时,就只关心王安石。方教授在其他文章中还用十一世纪八十年代初宋夏战争的例子指出,朝中政争可以极大地歪曲战时伤亡人数报告。 邓小南也曾为宋代政治史研究的现状感到忧虑,在她看来,造成如今困局的原因在于所有的传统议题,如改革与保守之间的政争等,都已被讨论殆尽。她指出的出路是试着突破政治史研究的原有范式,转而借助于“祖宗之法”这样的视角,去揭示政治权力与政治文化结构之间的关系。邓教授所说的“祖宗之法”是一套不断演进的... (查看原文)
    震林 2023-04-07 21:09:37
    —— 引自章节:第二章 编史学、方法论和宋代军事与政治史
  • 李重进也许知道,他不再拥有如从前那般的绝对优势,但不必惊讶的是,他并未意识到对自己已然构成威胁的那种权力的性质。一群结义兄弟占据了帝国军队的最高层级,这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实质上都是十世纪出现的全新现象。与之类似的群体以前也曾出现过,但没有什么实际影响力。这个群体新就新在,它在真实地发挥作用。李重进的权力模型和周世宗的非常相似:一个上级领导一群忠诚的下属。当然,在高平之战后,李重进的许多部将已经被驱除,但这种权力模型依然是合理的。如果世宗没有在959年去世,那么他从前的部属们可能就不会取代后周了。不过,部属们的权力通常由于他们对权力的内部争夺而受到控制。伴随着宋朝建国出现的,是一个忠实合作的群体所产生的势不可挡的政治和军事能力。 (查看原文)
    震林 2023-04-08 14:15:04
    —— 引自章节:第四章 重建帝国
  • 赵匡—或许现在称之为宋太祖更合适一登基后不久,辽和北汉军队未遇宋军就全数退去。因为《辽史》中并未记载当时有此军事行动,而且突袭通常不会发生在冬季,于是我们似乎可以断定,先前的那条军报是为了政变而特意伪造的。韩通是对政变取得成功的最大直接威胁,当时被截杀于前往聚众抵抗的路上。李重进远在扬州,韩通已死,太祖及其同谋者(世宗原来的核心亲信)于是完全控制了都中兵马。这个集团由世宗组建因为高平之战中的表现得到提拔,又因为是世宗统治的柱石而不断晋升。宋朝的建立,因而也就公开承认了这个集团对政府的主导权力。它在短期内就能成功,不仅是因为集团成员们的权位,也是因为集团的凝聚力和规模。成员间彼此忠诚的私人纽带连接了军政结构的制度缺陷,并为新王朝打造了稳定的窗口。 (查看原文)
    震林 2023-04-08 15:14:36
    —— 引自章节:第五章 军队与宋朝的建立
  • 宋太祖的个人纽带和领袖地位,对引领王朝步入正轨尤为重要。最初将宋朝政权扭结在一起的是私人纽带,以及维持这一纽带的效忠关系。宋朝建国并不成功,因为太祖利用官僚体制削弱了许多前朝将领的军事和政治权力。他通过与这些将领的私人关系说服他们放弃权力,让自己成为皇帝。太祖没有通过暴力,而是靠着对皇室与宿将联姻从而加强联系的许诺(他一直遵守着)实现了这一点。因此,宋朝建国是一个极为个人化的故事:接近权力顶峰的小撮人通过协商而拥护其中一人施行统治。 (查看原文)
    米兰之花 2023-06-22 00:08:22
    —— 引自章节:第一章 导 言
  • 正统王朝的建立通常满足三点假定,中国历史学者们认为宋朝也满足这三个条件。首要在于,天下只有一位正统之君,他因为德行而享有天命,世间的其他统治者都要承认他的至高地位。其次,战胜旧朝、建立新朝的能力也来源于天命。最后一点,华夏民族所居之地理所当然是正统皇帝统治下帝国的中心。 (查看原文)
    米兰之花 2023-06-22 00:12:43
    —— 引自章节:第一章 导 言
  • 后周内部原有权力的再分配是一场零和游戏,世宗不可能在不削弱他人权力的条件下增强自身权力,这样可能会激起其他权力拥有者的抵制,从而适得其反。同样,分出自己的权力来论功行赏,也会减少他个人的权力。前面这些让人不快的选择,都可以通过增加权力总量而得以避免,具体的衡量方式就是实际而非名义上执掌政府或军事部门的文武职位的增加。也就是说,征服新的领土能让世宗有更多的战利去分配。而且,那些由他带来的战利品也会增加他的威信权力。 (查看原文)
    米兰之花 2023-06-27 00:41:44
    —— 引自章节:第三章 十世纪的中心点
  • 南唐朝廷缺乏情报,也不相信后周意欲进攻自己。南唐求助于辽朝同样是一场徒劳。所有这些都表明,十世纪中叶中国各个独立政权之间极其缺少外交协作,不存在各政权间关系的沟通平台和联系各个朝廷的外交纽带,各个政治行为主体间也不存在有关维护现状的明确共识。这种外交隔阂使得后周和北宋在征服南方和西部各政权时,未曾需要采用重大的外交手段去避免对方军事或政治上的联合抵抗。 (查看原文)
    米兰之花 2023-06-27 00:42:18
    —— 引自章节:第三章 十世纪的中心点
  • 当皇帝在外征战时,宰相们担心的可能是王朝的稳定性,但皇帝理所当然担心的却是继承人确立的情况下自身皇位的稳定性。正式确立继承人,会使得人们围绕着新的潜在权力中心争权夺势。这将会给身处战场、无法参与这种争夺但又渴求权力的将领们造成极大的恐慌。如此敏感的权力环境中的任何一个政治举动都可能会动摇微妙的平衡关系。 (查看原文)
    米兰之花 2023-06-27 00:43:47
    —— 引自章节:第四章 重建帝国
  • 即使面对比自己远为强大的对手,它们还是延续下来并发起抵抗,尽管从荆南的例子看,这种抵抗更多是理论上的。这表明,就算诸如一个统一的中华帝国是“自然生成”的帝国意识形态后来被加于这场征服战争,但在十世纪时,即使是小国的统治者和政治家们也没有这种观念,也不会将此作为重要理由而放弃他们的主权。是且仅是武力,导致了帝国的“自然”统一。没有武力支持的意识形态是无力的。随着宋朝战争的进行,这种方式会反反复复地再现。每个朝廷都反抗被兼并,直至它们再也无法稳住自己的军事阵脚。 (查看原文)
    米兰之花 2023-06-27 00:51:23
    —— 引自章节:第五章 军队与宋朝的建立
  • 要让一个严格的计划产生价值,除非制定这个计划所根据的国内外政治军事局势在计划和执行过程中没有任何变化。即使该条件成立,这个被同意的计划还须是最优秀、最聪慧的头脑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因而也优于任何个人的判断。 (查看原文)
    米兰之花 2023-06-27 00:57:53
    —— 引自章节:第五章 军队与宋朝的建立
  • 太祖有意让官僚体系保持无序,保持着唐朝遗留下来但已无效的结构,把责任分散到临时性机构,从不划清政府内部的行政指挥系统。由此,他使自己成为行政运转必不可缺之人,并阻止了官员权力的任何合理增加。任何人所拥有的权力,都不会超过皇帝本人认为适合分配给他的限度,且这种权力总是无须改变管理制度就可以被随时拿走。一个理性的、体系化的政府,会以制约皇帝权力的方式赋予某些官员权力,并使之合法化。不确定性和一定程度的低效率,对皇帝是有益的。同样,战略决策上的不确定性和灵活性,对皇帝也是有益的。借用一个现代术语来说,战略模糊让所有邻国都猜不透。在这种不确定的局势中,太祖的潜在对手不会有招惹他的动机,以冀不会遭受太祖的攻击。这给了太祖战略主动权,也让他有了在政治、外交、军事上纵横擘画的空间。 (查看原文)
    米兰之花 2023-06-27 01:01:14
    —— 引自章节:第五章 军队与宋朝的建立
  • 像太祖一样,太宗必须用军事成就来换取政治稳定。但他们之间不同的是,太祖以军事胜利推动政治扩展,而太宗在军事失败后总是采取政治紧缩政策。由于军事失败而引起的政治衰弱,太宗做了许多制度调整,这些制度调整深深影响了后来的宋王朝。 (查看原文)
    米兰之花 2023-06-28 23:44:00
    —— 引自章节:第八章 为皇位而战
  • 太宗的第二次军事惨败进一步削弱了他的声威,但是他对任何有可能取代他的宗室成员的无情清理,已经在相当程度上消除了由此带来的政治后果。从许多方面来讲,这是宋朝皇帝面对的新阶段——军事上的重大失败第一次不再能够威胁到皇位和王朝的存续。皇帝的政治资本变少了,但那也仅仅让他成为一位更虚弱的皇帝。一旦登基称帝,他的无能就仅仅会成为一种遗憾,而不会导致他的退位,后来世袭的皇帝都是如此。 (查看原文)
    米兰之花 2023-06-28 23:50:07
    —— 引自章节:第九章 失败与叛乱
  • 事情并不总是按照计划发展,重要决定的结果可以很容易地超越胜或败,乃至变成完全无法想象的后果。即便是非常精心策划的政治和军事行动,人们也仅仅能施以有限的掌控和限定。 (查看原文)
    米兰之花 2023-06-29 00:26:28
    —— 引自章节:第十一章 结 论
  • 王朝的力量和稳定不同于统治王朝的皇帝的权力和威信,根本性的经济整顿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计划,也需要并影响着政治和军事力量。这三个互不相同但又关系紧密的问题在宋初很难分解,当时太祖用个人将王朝具体化,经济政策似乎只是一个运转良好的政府的一般举措。但是在960年,政府并不存在“一般”机能,政治权力也不存在正规渠道。权力是个人的而非制度化的,其中包含了金钱和忠诚,以及个人可以借以承担职责的赤裸裸的武力。所以,太祖努力构造一个遵从其意志的正常运转的政府,也明确表现出想要独自占有所有金钱、忠诚和武力。 (查看原文)
    米兰之花 2023-06-27 00:43:57
    —— 引自章节:第五章 军队与宋朝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