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出品方: 大方
原作名: ПАМЯТИ ПАМЯТИ
译者: 李春雨
出版年: 2020-11
页数: 432
定价: 78.00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21720884
内容简介 · · · · · ·
《记忆记忆》是当代俄语世界著名诗人玛丽亚·斯捷潘诺娃的新类型复合小说:既有历史,也有哲学,更是文学。
小说主要由两条线串起:一条是作者对于旧物,文献,以及试图“记忆”的人们——所作的文学和哲学的思辨:桑塔格,曼德尔施塔姆,茨维塔耶娃,塞巴尔德,夏洛特·萨洛蒙等 等等等皆 进 入了她的视野。在现在与过去中思考中得到新的诠释。
另一条则是作者通过寻找家族遗迹,回溯俄罗斯近代史中的自我家族史,拼凑出一个犹太家族几代人生命故事的历程:他们有的融入宏大叙事,刚满20岁便牺牲在伟大的卫国战争中;有的与历史擦肩而过:参与了20世纪初期的俄国革命,成为俄国第一批“留法学医女学生”,回国后却就此沉寂;有的参与了热火朝天的苏联大建设,然而在1991年苏联解体之时毅然决然移民德国,有的——诸如在书中隐形却又无处不在的作者本人,则同一个告别过去又满是记忆的国家一起迈入了新世...
《记忆记忆》是当代俄语世界著名诗人玛丽亚·斯捷潘诺娃的新类型复合小说:既有历史,也有哲学,更是文学。
小说主要由两条线串起:一条是作者对于旧物,文献,以及试图“记忆”的人们——所作的文学和哲学的思辨:桑塔格,曼德尔施塔姆,茨维塔耶娃,塞巴尔德,夏洛特·萨洛蒙等 等等等皆 进 入了她的视野。在现在与过去中思考中得到新的诠释。
另一条则是作者通过寻找家族遗迹,回溯俄罗斯近代史中的自我家族史,拼凑出一个犹太家族几代人生命故事的历程:他们有的融入宏大叙事,刚满20岁便牺牲在伟大的卫国战争中;有的与历史擦肩而过:参与了20世纪初期的俄国革命,成为俄国第一批“留法学医女学生”,回国后却就此沉寂;有的参与了热火朝天的苏联大建设,然而在1991年苏联解体之时毅然决然移民德国,有的——诸如在书中隐形却又无处不在的作者本人,则同一个告别过去又满是记忆的国家一起迈入了新世纪,思考俄罗斯的当下,以及或近或远的未来……
这两条线相依相交,勾勒出巨大20世纪的诡谲风云与微小浪花。精巧复杂,娓娓道来,又包含了俄罗斯式的辽阔和沉思。在追溯与思辨中, “后记忆时代的俄罗斯”得到思考,包括俄罗斯在内的整个欧美文艺界的先贤们被重审,过去与现在、逝者与生者之间的关系和逻辑被再度梳理——“关于他们我所能讲述的越少,他们于我便越亲近。”
————————————————————————
编辑推荐
★ “近年来最重要的俄语小说”,宣告俄罗斯文学重返世界文坛之书。
★ 一部与整个欧美文艺界对话的俄语文学哲思录;一部解构重构犹太民族的20世纪俄罗斯犹太家族史。
★“当代俄罗斯是一个后记忆的时代”——后记忆时代的俄罗斯一部杰出的“反记忆”小说。
★ 2018年出版即获俄罗斯国内三项文学大奖:俄罗斯国民级文学奖“大书奖”、 新文学大奖“鼻子奖” ,以及以托尔斯泰庄园命名的文学大奖“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奖之“读者选择奖”。入围 2021年美国国家图书奖翻译文学长名单、2021年国际布克奖名单、2022年法国费米娜奖( Prix Feminar )长名单等国际文学奖项。
★问世短短两年,迅速被译为德,法,英,意,荷兰,瑞典,芬兰等多种语言,在欧洲取得巨大成功。
★“我曾经对于自我家族的以下几点确信不疑:
我们家族中没有人在革命和国内战争中牺牲。
没有人遭受镇压。
没有人死于屠犹。
没有人被杀。
亦没有杀人者。
但上面中的好几项突然变得布满疑团,甚至干脆是非真实的。”
——《记忆记忆》,玛丽亚·斯捷潘诺娃
————————————————————————
媒体推荐
近几年最重要的俄语小说。
——莫斯科回声(俄罗斯)
一本十年一遇的元小说——杰出的文学重构,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学体裁,叙述了记忆,时间,与历史的纠葛。
——《文学》杂志(俄罗斯)
其风格精妙绝伦,其出版切中时代。
——《新苏黎世报》(瑞士)
片段式的反思和有力的诗性。
——《柏林报》(德国)
玛丽亚·斯捷潘诺娃早在普京时代前就已经是一位相当重要,充满创造力的诗人,然而时代却呼唤更强硬更公众化的角色。非常不幸,西方对其的认可远远落后于其负盛名的俄罗斯。
——《洛杉矶书评》(美国)
————————————————————————
名人推荐
只凭《记忆记忆》这一部作品,玛丽亚·斯捷潘诺娃,就足以进入当代文学大师行列。
——作家,赵松
趋于宏大与归于微末,涉及时代又潜入生活,苦难与诗意难解难分,叙事与哲思纵横交错。这是一部无法界定文体、难以概括内容、不可能找到师承的个性之书。斯捷潘诺娃写尽记忆对于幸存者的意义与伤痛、记忆对于历史的抗争与补充、记忆对于记忆的执念与无能。就像本书的核心喻体瓷娃娃,它们在承载历史时受伤,也正是伤痕使得每个个体独一无二。而珍视记忆,就是为残缺的瓷娃娃树碑立传,使得它们不至沦为历史车轮下一粒看不到的微尘。
——学者、书评人,马凌
一次关于家族记忆和时代记忆的旅行,一次关于记忆本质的探寻。
——评论人、诗人,胡桑
《记忆记忆》,并非只是一本关于追忆(母系)家族的年谱,还带着同时作为一名女诗人关于社会的理性透视与“元”思考。亦如斯捷潘诺娃的诗歌,《记忆记忆》的“文学语言独具特色,语言所有层次上的异化处理均有建树,从而让新的思想潜能得以呈现”。
——诗人、俄语译者,骆家
《记忆记忆》是一位年轻女诗人关于家族往事的文学想象,也是她关于俄国历史、犹太人命运和记忆本质的哲学思索。
——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会长,俄语文学译者、学者,刘文飞
《记忆记忆》是一部极具探索性的作品,这一点从书名即可看出。读者既可以把前者理解为动词,而将后者看成名词,也可以全部当作名词。在这部书中,打破惯性思维的语词组合俯拾皆是,充分凸显了语言的诗性,由此照亮了现实中一部分被遮蔽的生活。
——俄语文学学者、“金色俄罗斯”系列主编,汪剑钊
玛丽亚·斯捷潘诺娃是当代俄罗斯最优秀的诗人之一,在这本书中她探索家族记忆(交流记忆)如何转化为文化记忆,俄国知识分子如何通过记忆保留白银时代精神。
——俄语文学译者、学者,李莎
这本书给我以极大震撼,有种要炸裂的感觉:那种无法言传和捋清的感受,各种记忆的碎片夹杂着情感,让我摸到了俄罗斯文化的不同层次,又好像摸到了自己童年生活的一些片段。
——书评人、俄罗斯历史文化学者,张猛
作者简介 · · · · · ·
玛丽亚·斯捷潘诺娃(Мария Степанова)
俄罗斯诗人、作家、知名出版人和媒体人。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曾获德国传媒大奖“斑比奖” “帕斯捷尔纳克文学奖” “安德烈·别雷奖”等。著有十部诗集和三部散文集。代表作《记忆记忆》2018年一出版便夺得当年 俄罗斯文学界三项大奖:“大书奖”“鼻子奖”及以托尔斯泰庄园命名的“ 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奖之“读者选择奖”,并迅速被译为德、英、法、意、瑞典、芬兰等多国语言,在欧洲获得巨大成功。创办并主编俄罗斯独立文艺资讯网站colta.ru,其月访问量近百万。
斯捷潘诺娃非常活跃,除创办和主编网站外,还曾受邀前往斯坦福大学、剑桥大学、基辅大学等欧美高校访学并作演讲和诗歌朗诵。于2019年受邀参加北岛主办的“香港国际诗歌之夜。
李春雨
1987年生人,祖籍河北易县,现居厦门。北京外国语大学俄罗斯文学博士,厦门大学...
玛丽亚·斯捷潘诺娃(Мария Степанова)
俄罗斯诗人、作家、知名出版人和媒体人。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曾获德国传媒大奖“斑比奖” “帕斯捷尔纳克文学奖” “安德烈·别雷奖”等。著有十部诗集和三部散文集。代表作《记忆记忆》2018年一出版便夺得当年 俄罗斯文学界三项大奖:“大书奖”“鼻子奖”及以托尔斯泰庄园命名的“ 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奖之“读者选择奖”,并迅速被译为德、英、法、意、瑞典、芬兰等多国语言,在欧洲获得巨大成功。创办并主编俄罗斯独立文艺资讯网站colta.ru,其月访问量近百万。
斯捷潘诺娃非常活跃,除创办和主编网站外,还曾受邀前往斯坦福大学、剑桥大学、基辅大学等欧美高校访学并作演讲和诗歌朗诵。于2019年受邀参加北岛主办的“香港国际诗歌之夜。
李春雨
1987年生人,祖籍河北易县,现居厦门。北京外国语大学俄罗斯文学博士,厦门大学助理教授,俄语译者。出版专著《老舍作品在俄罗斯》,译有《法国侯爵——克雷洛夫剧作集》《记忆记忆》等,与他人合译《我的中尉》《拉斯普京访谈录》。
目录 · · · · · ·
第一部
第一章 他者日记
第二章 无数缘起
第三章 若干照片
第四章 死人之性
插 章 列昂尼德·古列维奇(1942 或1943)
第五章 阿莱夫与后续
第六章 后记忆
第七章 不公及其切割面
插 章 尼古拉·斯捷潘诺夫(1930)
第八章 自由与殖民
插 章 奥莉加·弗里德曼(1934)
第九章 选择问题
第二部
第一章 永远的漂泊者
插 章 萨拉·金兹堡(1905—1915)
第二章 戈德切恩&伍德曼
第三章 曼德尔施塔姆&塞巴尔德
插 章 奥莉加·古列维奇(1947 ?)
第四章 正面&背面
第五章 夏洛特,或抗拒
插 章 斯捷潘诺夫一家(1980,1982,1983,1985)
第六章 雅各的声音,以扫的照片
第七章 廖吉克,或沉默
第八章 约瑟夫,或顺从
第九章 我所不知道的
第三部
第一章 命运难逃
第二章 儿童房来的廖尼奇卡
第三章 男孩们和女孩们
第四章 摄像师之女
译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关于我们家族的历史,我想得越多,就越觉得它像是一部未偿夙愿的清单:别佳·利别尔曼和她那从未开始的医生梦;他的儿子廖尼亚做过那么多职业,却似乎终究未能找到最重要的、唯一的使命;旧俄律师米哈伊尔·弗里德曼四十出头便英年早逝,他那倔强的遗孀萨拉终究未能将家庭的小船拖到港湾;我的妈妈,娜塔莎·古列维奇一直在偷偷创作自己的“抽屉诗歌”,铅笔尖轻悬在稿纸上,留下淡而又淡的痕迹,专等时间将它慢慢褪色。我们斯捷潘诺夫家的人在这方面同样不甘落后:喜欢唱歌的加利娅姑妈,手抄了数不清的浪漫曲,专挑不会有人听见的时候低吟浅唱;科利亚爷爷痴迷绘画,在别热茨克的整个童年时代都是拿着画笔度过的,尝试过各种类型,画了无数草稿,一直没有放弃,“比你爸爸画的都好。”加利娅姑妈对我说——在她看来,我爸爸便是最具权威的画家。这些画作日积月累,直到1938年。加利娅清楚地记得那一天,家里人为预防被捕烧毁了各种文件,所有的家庭通信和照片都被扔进了火炉,末了,科利亚爷爷将厚厚一摞画稿,他毕生的心血,投入了火中。后来他虽然没被搜捕,但画笔从此再没摸过了。 就这样,他们所有人都没能成为自己。不过,我们家倒是有个远得不能再远的远房亲戚,每当她的歌声从广播里飞出,在公共厨房和走廊里回荡时,就好像在为整个甘于寂寞的家族鸣不平,为整个沉默的家族发声。但她本人自然从未这样想过,她只是度过了自己的一生而已。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三章 男孩们和女孩们 -
在后院,我久久地摩挲着潮湿的萨拉托夫墙砖。院子里的一切完好如初。这个我从未见过、也从未听人描述过的太姥爷的院子,我准确无误地辨认出来。无论是圈着重瓣金光菊的木板栅栏,还是曲折的院墙和墙上的木料砖块,抑或是栅栏旁边随意摆放的那把凳面破损的凳子,都与我一见如故。它们在说,你终于来了。院子里有股强烈的猫骚味,但被花香盖住了。完全没有任何可以拿走留念的东西。 其实也根本不需要任何纪念品,在这些窗棂下,我清晰地回想起了一切,纤毫毕现地还原了家族当年在此地的生活:他们如何在这里居住,又为何离开了这里。院子将我抱在怀里。又驻足了十来分钟,我离开了,竭尽全力将其镌刻在脑海,像从镜框里取出镜面一样将画面拷贝下来,牢牢地嵌入工作记忆的榫槽,以免其跑偏错位。返程列车的窗外,长长的沟渠波光粼粼地沿路飞奔,一个小型灰尘龙卷在空荡荡的铁路道口打旋。 约莫过了一个礼拜,萨拉托夫的友人打电话过来,十分难为情地告诉我,地址搞错了。街道没错,门牌号错了。对不起,玛莎,实在抱歉。 关于记忆,我所知道的大抵如此。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二章 无数缘起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记忆记忆"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记忆记忆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8 条 )

《洛杉矶书评》对玛丽亚·斯捷潘诺娃的专访原稿-Mad Russia Hurt Me into Poetry: An Interview with Maria Stepanova
> 更多书评 38篇
论坛 · · · · · ·
某百赞热评内容有些错误 | 来自三周華不注 | 1 回应 | 2022-08-07 01:44:04 |
王一博粉丝请进! | 来自南国雨季不再来 | 95 回应 | 2021-09-02 09:32:11 |
纪录片Diversions | 来自QQliu | 2 回应 | 2021-07-26 01:04:31 |
209页无疾而终,是印刷错误吗? | 来自聿轩 | 2 回应 | 2021-07-03 11:52:16 |
上了豆瓣的推荐, | 来自鲤 | 4 回应 | 2021-05-16 10:57:07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8 )
-
New Directions (2021)暂无评分 4人读过
-
Новое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2018)暂无评分 4人读过
-
De Bezige Bij (2019)暂无评分 1人读过
-
未知出版社 (2021)暂无评分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书单|被饭圈用来养号的那些作品 (燕仰)
- 北外的那些翻译家们 (菠耳)
- 这列火车载满了书籍,将在夜晚途经你梦里⋯⋯ (Z)
- 评分可能虚高书籍 (无心恋战)
- 购物车 (cruyff)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26898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记忆记忆的评论:
feed: rss 2.0
854 有用 momo 2020-11-24 18:41:40
尊重作者,尊重译者,尊重编辑
13 有用 大胡子阿细 2020-11-30 23:47:45
真好看,俄罗斯人写东西自带忧伤和诗意。
8 有用 赫恩曼尼 2020-12-21 11:14:11
“有时候会觉得,过去是可以爱的,只是务必要清醒,它永远不会回来了。”跟着作者的脚步和回忆潜入家族的历史,那里有如一片喧嚣过后归于平静的深海——炽烈饱满的、虚与委蛇的、真挚的、可疑的、留下的、留不下的,有关记忆的哲思连同一个家族的秘密和盘托出。诗意的书写背后,无疑是对极速蜕变、擅长健忘的当下的精神反叛,一次宿命般的信仰回溯。
36 有用 长门有希 2020-11-25 10:47:41
可怜的严肃文学
377 有用 尸律鬼 2020-11-24 22:32:56
好书不应该被祸害
0 有用 七月 莲灿, 2023-03-16 13:50:11 澳大利亚
这本书的内容太过碎片化了,并不是一次畅快的、舒适的阅读体验。也许是因为我本来不曾对俄国文学和历史有所涉猎,所以不能完全领会这种家族史的沉重话题。第三部的节奏要流畅许多。
0 有用 Erinnerung 2023-03-08 13:49:46 湖北
“就这样,他们所有人都没能成为自己。”
0 有用 羽伦风涯 2023-02-28 17:36:35 四川
廖尼克和第三部写的很好我很喜欢,剩下的删掉80%也毫无影响
0 有用 守夜人 2023-02-24 18:32:33 山西
这类书需要一定的阅读基础,而我没有
0 有用 达达,是达达呀 2023-02-24 11:28:30 上海
家族的历史,稍微过于冗长,但细节表现的还是很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