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阿根廷的西班牙语中为什么会夹杂那么多的意大利词语?
为什么华人和犹太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少数中间人群体?
生活在俄罗斯、巴拉圭、澳大利亚和其他不同社会里的德国人为什么会在职业选择、生活方式上存在类似的代际规律?
世界范围内有超过1亿的移民,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大多数关于移民问题的观察和评论都偏向与当下政治格局、社会环境的联系,但这样视角可能只关注了这个大议题的一个侧面,失去了更宏观深刻的视角——一种世界性的视角。
托马斯·索威尔的这本《移民与文化》为我们从历史中找到了移民问题的新注脚,展示了世界移民在较长的历史进程中的演变过程,拥有一种全球化的新面向。我们将在这本书里看到德国裔、日本裔、意大利裔、华裔、犹太裔和印度裔身上具备的不同文化特性,这种特性即使在颠沛流离中也未曾消泯。对于特定的种族而言,他们在新居住地扮演的角色,他们的适应能力和知识技能...
(展开全部)
托马斯·索威尔的这本《移民与文化》为我们从历史中找到了移民问题的新注脚,展示了世界移民在较长的历史进程中的演变过程,拥有一种全球化的新面向。我们将在这本书里看到德国裔、日本裔、意大利裔、华裔、犹太裔和印度裔身上具备的不同文化特性,这种特性即使在颠沛流离中也未曾消泯。对于特定的种族而言,他们在新居住地扮演的角色,他们的适应能力和知识技能,以及他们本身具有的某种结构性特征,又让他们在迁徙、被同化和主动融入的过程中经历着各自的伤痛与收获。
托马斯·索威尔(Thomas Swowell)
美国经济学家、社会评论家;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长期任职于康奈尔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艾姆赫斯特学院和其他学术机构以及智囊团;著有《美国种族简史》《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歧视与不平等》等30部作品,常年在《福布斯》、《财富》、《新闻周刊》、《时代》周刊、《华盛顿邮报》等媒体发表文章,曾获得“博伊尔奖”、美国“国家人文科学奖章”、“布莱德雷基金奖”等荣誉。
社会学派的研究方法,大量数据和历史细节铺陈,作为数据工具书的意义可能比作为研究借鉴的意义大得多,但囧的是,英文版出版于1997年,事隔23年,这些数据还有多大的说服力和代表性,也得打个问号。结论落得比较简单,倾向于认为移民是一个内部多样性极强因而不能以经验和大类去加以推断的群体;移民史要一点一点地研究,而不能用一个理论进行推导;以及说烂嘴皮子的,拒绝二分法。在97年可能很需要这样的声音,如今再读,... 社会学派的研究方法,大量数据和历史细节铺陈,作为数据工具书的意义可能比作为研究借鉴的意义大得多,但囧的是,英文版出版于1997年,事隔23年,这些数据还有多大的说服力和代表性,也得打个问号。结论落得比较简单,倾向于认为移民是一个内部多样性极强因而不能以经验和大类去加以推断的群体;移民史要一点一点地研究,而不能用一个理论进行推导;以及说烂嘴皮子的,拒绝二分法。在97年可能很需要这样的声音,如今再读,就略感陈旧。在读法国学者的研究的时候读一本美国人的书,宛如从文言文时代突然进入白话世界,体会到了做人的单纯。真乃心灵沙发椅。 (展开)
这本书有点冗长,看到后来有点看不下去了,不过作者的思考还是挺深刻的。重点是他给了我一种去国家化的感觉,虽然作者本身的目的也许不是这样的,不过对我还是很有启发的。
移民者,悲苦~
主要读了德国裔和华裔。看来Ken真的有可能是德裔俄国人
结合索维尔写的美国种族简史,可以看到更多内容吧,因为英文版出版时间比较久远,其实部分内容已显过时,比如,犹太人和印度人在今日美帝之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中,已然成为不可忽视之因素,贺锦丽当选是更加了😂
跨度很大,但并没有说到近二三十年的状况。不同于作者编写的顺序,我是按照感兴趣程度来阅读的:华人-犹太人-日本人-意大利人-德国人-印度人,然后是导论和结论,每一篇都有大量的数据和宏观事实陈述,文化层面的观点阐述显得有点少。
作者真乃统计学爱好者,以至行文略显枯燥。对“做事情的人”比如海外华人表达了较大篇幅的认同与同情,并将其遭受的仇恨反应归结于可能是来自人类本性的冷酷映射。虽然距离原版已有二十多年,从最后一章的总结可看出作者观点的连贯性(结合近来他在推上的发言),对愈演愈烈的社会冲突有指引意义。
一本通俗易懂的书,梳理了各个主要移民群体的历史
非常棒的书,刚刚拜读,本书让人最意外的一点便是德国移民居然那么出色。
> 更多短评 10 条
> 22人在读
> 22人读过
> 408人想读
订阅关于移民与文化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未亚 2021-01-15
社会学派的研究方法,大量数据和历史细节铺陈,作为数据工具书的意义可能比作为研究借鉴的意义大得多,但囧的是,英文版出版于1997年,事隔23年,这些数据还有多大的说服力和代表性,也得打个问号。结论落得比较简单,倾向于认为移民是一个内部多样性极强因而不能以经验和大类去加以推断的群体;移民史要一点一点地研究,而不能用一个理论进行推导;以及说烂嘴皮子的,拒绝二分法。在97年可能很需要这样的声音,如今再读,... 社会学派的研究方法,大量数据和历史细节铺陈,作为数据工具书的意义可能比作为研究借鉴的意义大得多,但囧的是,英文版出版于1997年,事隔23年,这些数据还有多大的说服力和代表性,也得打个问号。结论落得比较简单,倾向于认为移民是一个内部多样性极强因而不能以经验和大类去加以推断的群体;移民史要一点一点地研究,而不能用一个理论进行推导;以及说烂嘴皮子的,拒绝二分法。在97年可能很需要这样的声音,如今再读,就略感陈旧。在读法国学者的研究的时候读一本美国人的书,宛如从文言文时代突然进入白话世界,体会到了做人的单纯。真乃心灵沙发椅。 (展开)
0 有用 zebaoa 2021-01-16
这本书有点冗长,看到后来有点看不下去了,不过作者的思考还是挺深刻的。重点是他给了我一种去国家化的感觉,虽然作者本身的目的也许不是这样的,不过对我还是很有启发的。
0 有用 徐谌辉 2021-01-18
移民者,悲苦~
0 有用 Vi. 2021-01-25
主要读了德国裔和华裔。看来Ken真的有可能是德裔俄国人
0 有用 保罗 2021-02-02
结合索维尔写的美国种族简史,可以看到更多内容吧,因为英文版出版时间比较久远,其实部分内容已显过时,比如,犹太人和印度人在今日美帝之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中,已然成为不可忽视之因素,贺锦丽当选是更加了😂
0 有用 陶子丸小警长 2021-02-14
跨度很大,但并没有说到近二三十年的状况。不同于作者编写的顺序,我是按照感兴趣程度来阅读的:华人-犹太人-日本人-意大利人-德国人-印度人,然后是导论和结论,每一篇都有大量的数据和宏观事实陈述,文化层面的观点阐述显得有点少。
0 有用 riverknows 2021-02-12
作者真乃统计学爱好者,以至行文略显枯燥。对“做事情的人”比如海外华人表达了较大篇幅的认同与同情,并将其遭受的仇恨反应归结于可能是来自人类本性的冷酷映射。虽然距离原版已有二十多年,从最后一章的总结可看出作者观点的连贯性(结合近来他在推上的发言),对愈演愈烈的社会冲突有指引意义。
0 有用 赖小南北 2021-02-10
一本通俗易懂的书,梳理了各个主要移民群体的历史
0 有用 jacques 2021-02-05
非常棒的书,刚刚拜读,本书让人最意外的一点便是德国移民居然那么出色。
0 有用 保罗 2021-02-02
结合索维尔写的美国种族简史,可以看到更多内容吧,因为英文版出版时间比较久远,其实部分内容已显过时,比如,犹太人和印度人在今日美帝之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中,已然成为不可忽视之因素,贺锦丽当选是更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