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在本书中,作者埃迪·德文德以第三人称“汉斯”的角度讲述了他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骇人听闻的亲身经历。在那漫长的16个月,他们每天都面临着繁重的体力劳动、微薄的食物、少之又少的休息时间,死亡随时都有可能降临。然而即便在这形同地狱的残酷环境中,依然闪耀着动人的人性光辉:囚犯之间的相互扶持、夫妻之间永恒的爱恋、在重压之下为捍卫自由而做出的努力,以及向世人揭露纳粹罪恶的决心……
这是唯一一部在奥斯维辛集中营中创作完成的作品,正是这种“在风暴中心写作”的即时性,使这个故事显得与众不同。它没有经过任何润饰,也没有受到任何政治干预,以其公正、客观的纪录,为后世学者研究集中营大屠杀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
作者简介 · · · · · ·
[荷]埃迪·德文德(Eddy de Wind,1916—1987)
荷兰心理学家、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者。
1943年9月14日,埃迪·德文德和妻子弗里德尔被驱逐到奥斯维辛集中营。
1945年1月27日,奥斯维辛终于解放,夫妻两人却不幸失散。在这之后,埃迪留在了奥斯维辛,照顾其他幸存者,并记录下他在集中营16个月的骇人经历。
1945年7月24日,埃迪返回荷兰,奇迹般地与弗里德尔重逢。两人勇敢地重启生活。然而由于战争的创伤过于严重,在离开奥斯维辛12年后,两人遗憾分手。
1987年9月27日,埃迪因心脏病去世,享年71岁。
"最后一站:奥斯维辛"试读 · · · · · ·
每当有关于那场浩劫的回忆录、历史读物或者小说问世,我们读到那时发生在欧洲各地的罪恶细节,对那段历史的理解便又加深了一分,同时加深的还有悚然悲凉之感,因为我们不得不意识到,自己所属的这个物种可以残忍到何等地步。描述集中营生活经历的作品不在少数,当中的有些作者足以跻身于75年以来最杰出的作家行列。不过,就目前所知,埃迪·德文德的《最后一站:奥斯维辛》是唯一一部在集...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大门上方是用铁浇铸的集中营的口号:“劳动带来自由”,一句充满暗示和危险的口号。这种暗示,让进来这里的无数人平静了下来。这里,还有德国其他地方,都有很多这样的大门。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6页 -
“法西斯保护大资本这一点确实令人震惊,而且他们经常采用前资本主义的手段。” “怎么说?” “就拿他们的权力模式来看吧。这纯粹就是封建制度。在营里你可以看到程式化的形式,一个营就如同一个公国。营长是党卫队的封臣,他通过授予特权的方式来行使自己的权力。楼长就是伯爵,他们小有权力,可以利用自己的地位来安排一些事情。他们的工作人员就像是在公国里实施恐怖统治的下层贵族。比如我们楼的那个门卫。”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29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最后一站:奥斯维辛"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最后一站:奥斯维辛"的人也喜欢 · · · · · ·
最后一站:奥斯维辛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4 条 )

《最后一站:奥斯维辛》读后感

女人被绝育,弱者送往毒气浴室,日焚6000人。奥斯维辛的土地已归于平静,百万亡灵却无法安息
> 更多书评 14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Doubleday (2020)暂无评分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鎮長的新書列 (鎮長)
- 评分可能虚高书籍(一) (无心恋战)
- 納粹德國書籍2019-2021大爆發 (鎮長)
- 豆瓣阅读会员可免费读的好书 (你老公我不怕他)
- 荷兰语非虚构作品中译本Dutch Non-fiction in Chinese 2 (深入荷兰)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018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最后一站:奥斯维辛的评论:
feed: rss 2.0
3 有用 余鹧鸪 2020-12-27 10:45:51
因为年轻,因为懂得医术,因为种种巧合,作者等到了奥斯维辛的解放。在这场本不应发生的大不幸中,他是幸运的,尤为幸运是能与妻子保持联系,互相鼓励、互相支撑着活下去。在奥斯维辛,死亡不是敌人,而是拯救。离开奥斯维辛,也并非轻松的事,并不意味着自由:“回家,是个相对的概念。我全家都在这儿被灭绝了。” “他们有一个任务,一个让他们团结在一起活着的任务。他们要呐喊出他们所经历的一切。他们感到自己彻底成了复仇的... 因为年轻,因为懂得医术,因为种种巧合,作者等到了奥斯维辛的解放。在这场本不应发生的大不幸中,他是幸运的,尤为幸运是能与妻子保持联系,互相鼓励、互相支撑着活下去。在奥斯维辛,死亡不是敌人,而是拯救。离开奥斯维辛,也并非轻松的事,并不意味着自由:“回家,是个相对的概念。我全家都在这儿被灭绝了。” “他们有一个任务,一个让他们团结在一起活着的任务。他们要呐喊出他们所经历的一切。他们感到自己彻底成了复仇的使徒,要地球上的野蛮主义被永远摧毁。这复仇让世界纯净,张开双臂拥抱全新的人生。” (展开)
0 有用 巴伐利亞酒神 2021-02-25 14:26:58
关于奥斯维辛的著作多如牛毛,早已不新鲜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是在集中营创作完成的,因此更具备即时性和真实性。作者系荷兰裔犹太人,因为医生的背景侥幸逃脱了“朝圣者”命运,并且和同在奥斯维辛的妻子双双活了下来,实属不幸中的万幸。然而,正如大屠杀让普通德国人也背上了“平庸之恶”的罪名那般,侥幸活下来的人也会不断被痛苦折磨,这就是幸存者的负罪感。在奥斯维辛,医护人员算是高等级的囚犯,他们和波兰人俄国人一... 关于奥斯维辛的著作多如牛毛,早已不新鲜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是在集中营创作完成的,因此更具备即时性和真实性。作者系荷兰裔犹太人,因为医生的背景侥幸逃脱了“朝圣者”命运,并且和同在奥斯维辛的妻子双双活了下来,实属不幸中的万幸。然而,正如大屠杀让普通德国人也背上了“平庸之恶”的罪名那般,侥幸活下来的人也会不断被痛苦折磨,这就是幸存者的负罪感。在奥斯维辛,医护人员算是高等级的囚犯,他们和波兰人俄国人一样每天都有咖啡喝,有些楼长级别的人甚至还能逛妓院,这也算一些冷知识了。 (展开)
0 有用 今天小熊不吃糖 2021-01-26 06:37:01
文笔有些温吞,但题材值得推荐,看完相关题材的电影后再读这本书会格外有代入感。尤其读到后记中介绍作者和妻子由于集中营中遭遇的苦难与创伤过于严重(作者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阴影,妻子由于纳粹实施的人体试验失去了生育能力并疾病缠身),在离开奥斯维辛集中营12年后最终选择了分手,作者迎娶了新的妻子,生儿育女,前妻后续的命运书中并未提及,受害者的苦难在战争后依然在延续着,令人唏嘘
0 有用 irismile 2021-04-03 17:51:46
回家是个相对的概念。大部分人的全家都在集中营里被灭绝了。最后德文德的生平和后记都特别好。奥斯维辛的书看的不算少了,每次都有新的视角,时刻在心里敲警钟。
0 有用 m89 2021-12-11 11:05:31
作者战时在集中营内的“在场写作”,因为即时性保有一分独特的历史价值,而将其记录下来同时也是疗愈集中营创伤症候群的方式。相比大部分犹太人,作者已经足够幸运,天天在灭绝营刀头舔血,还有空闲谈情说爱。相比出场人物众多,语言略显啰嗦的人类行为残酷实录,后面的转移创伤心理分析更加好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