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1,通过统计分析阐述武帝时期实际上并没有行成儒生集团,权力高层中占主导地位的仍是元勋权贵豪族后代,儒生在高层中占比极少,且未行成集团意识,更不乏相互的排挤。 2,武帝晚期的巫蛊之祸,使元勋贵族集团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以霍光为首的新兴政治集团涌现出来,儒生在此期间通过政治投机,借儒家经典彰显霍光摄政的合法性,使儒生逐渐进入权力高层。 3,宣元之时,作者一改传统观点,认为宣帝已开始大力选拔了具有熟练行政能力的儒生进入权力高层,并且为了证明其皇位的正统合法性,第一次将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与实际政治结合在一起。 4,最后指出元帝并没有如传统观点描述的那样崇儒,首先元帝时期在权力高层的儒生大多发迹于宣帝朝。此外,元帝过于依赖偏向石显,在儒生与宦官的政治斗争中也没有表现出对儒生的爱戴。
然后呢?有点取巧吧……儒生集团也有点伪概念。重点还是在学术与政治的分界上。与其说是宣帝后儒生集团上升,还不如说是世勋阶层遭到清洗后,其他阶层借助德教选拔的必然流入。既然学术只是背书工具,就不必言儒生集团了。德教只是形成宣帝霍光以后集团的途径,而非该集团的性质。或许集团一词本就很伪,取巧了。再补一句,儒生乃一横向分类,阶层乃一纵向分类,两个加一起纵横全说完了,那就没必要讲了,随其所适。
将儒生在政治上的崛起从武帝朝推迟到宣帝,儒学的师承在西汉初含混不清,而史书却为其构建了完整系谱。儒生崛起契机是巫蛊之祸对世家大族的清洗,儒学为霍光的“周公辅政”与平民天子宣帝的“天人感应”提供强力背书。核心:是昭宣政治提携儒学与之一拍即合,而非儒学感化武帝使之“独尊儒术”。
汉武帝时期与文法吏相比儒生并未在朝堂上取得优势地位,这不应该是对武帝朝那段历史稍微有些了解的人们的常识吗?作者这是写了一本书来反驳中学历史教科书上的结论?
虽然部分观点我不赞同,但作者运用的数据分析、解构文本的方法还是令人印象深刻,提示我们即便在看似题无剩义的领域,依然有继续追索的空间。
多给1星是因为数据和表格。本书有多处的猜测推断似有不妥,举例来说P62:“当时整个汉帝国姓张和姓欧阳的人一定成千上万...我们可以合理推断如下...虚构了倪宽的老师...从而构造出...”,作者颇为自信的是本书的数据统计和定量分析,但这段“合理”推断没有任何数据支撑。另,本书数据虽多但观点不明,猜测质疑和现象说明之外并无太多新意。不客气一点说,数据分析并不是妄下论断的理由。试问一句,司马迁不记录的都是他不知道的么,都是他瞎编乱造?他日若是修共和国史(且不论史记是通史),能入史书的知识分子能有几人,入了又能怎么写?只能说信者以信立,疑者秉疑行吧。
非常精彩!这本书基于扎实的数据分析和文献细读,重新叙述西汉儒生群体的崛起。观点具有启发性。作者指出汉武帝时期儒生在政治上是处于弱势的,能否通晓五经对一个人的仕途影响甚微。传统的大叙事来自《史记•儒林传》等文本,但《儒林传》为司马迁对历史的虚构与重塑,暗含了司马迁对现实世界的不满。通过对西汉五经学派进行“知识考古”,可知西汉后期经学学派的繁盛促使崇尚传统的学者将这一系列师徒传承的脉络投射到西汉初年。儒生在政治上的成功,归于他们的理论能为野心勃勃的辅政大臣或合法性不足的皇帝提供道德宇宙论上的合法性,并为政治斗争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巫蛊之祸清洗官僚集团上层,为儒生群体的崛起创造了良机,宣帝朝则成为儒学发展史上的转折点。另外,儒生身份的厘定、认同和儒生集团的建构也是儒生群体崛起的重要原因。
看作者后记,估计要被归入不民主社会的恶意批评。倒不觉得本书采用的统计学有何过人之处:她不过是用了最基础的一点,对此感到惊异甚至赞美,当日数学没学好吧!数理统计的中层尚未涉及。整本书确实具有浓郁的北美汉学研究的路数,尤其是很多对于先秦人物的观点来源都不是国内著作而是欧美著作即可见一斑。结论其实并未出历史大局,但以论文问世的年代,丝毫不提及阎步克说的文法吏和儒生合流这一竞争性解释,不妥。其实我对本书观点,即司马迁利用《史记》建构儒生谱系和线性叙事,霍光利用汉武帝废太子造成的勋贵势力衰弱掌权并重用儒生,没啥意见——历史建模嘛,但即使司马迁的确有构建谱系的爱好,但于历史缺失处动辄以想当然推演,真的可以么?特别批评译者几句:李蔡是李广的同族表弟,这是什么神仙译法!最后倒是改回了堂弟,但前面就不统一下?
刘大林一朝不慎,霍晓夫立马变天。
对学界“汉武以降儒学定于一尊”这一传统观点的釜底抽薪,儒教本位者必然难以认同。😸蔡亮女史擅于统计数据以解读资料,通过对西汉的高官阶层与经学群体的列表分析,有力证明汉武帝时期根本没有崇奉儒学、也不存在儒学集团,儒学势力在当时还不入流。由于巫蛊之祸导致勋贵集团衰落,儒生集团方乘虚而入,借儒家的歪理邪说给霍光专权与宣帝继统背书,从而日益壮大,甚至虚构学统。据此,诸多传统论断均将改写,譬如作者强调的察举制导致儒生崛起论(216页),以及作者未谈的汉武帝封禅与儒家相关论。14、33、210页多次征引一部素有争议(是否抄袭)的论著,或可直接核查原书。😹后记“投稿给期刊时,收到拒信是日常的一部分”(251页),直戳泪点。🙀
将“儒生帝国”的兴起看成是巫蛊之祸后军功集团真空的结果,本身存在非此即彼的嫌疑。武帝朝开启的复古改制运动,诱导汉代统治阶级发生变化,才是儒生帝国产生的根源。儒生帝国形成和复古改制,即汉家内部周制与汉制的榫合,从武帝朝开始就走向了某种必然性,而在必然性之下的巫蛊之祸,不过是一个催化剂。
大体就是巫蛊之祸诛杀了世家勋略集团造成权力真空,然后经术之儒随之进入上层,司马迁儒林列传是自己拟构的。这么看来,一些经典文本因巫蛊事起而没能呈上去立学官的说法,大概率是不靠谱的。
“王葆玹先生几十年前就指出,传统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直被用来概括汉武帝的成就,然而直至公元12世纪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时才创造出这句名言。”
作者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在巫蛊之祸前后,儒士在西汉政治上呈现迥异的状态。此前,立足于武帝朝的高官(三公九卿),儒士出身仅七八人,与庞大的军功集团和外戚集团根本无法相提并论。是惨烈的巫蛊之祸,导致卫太子集团覆灭,这场持续五年的大动乱,是武帝晚年控场能力下降造成的政局大失控,各大权力集团逐一覆亡。而霍光则是乘乱而起的受益者。霍光读掌朝政二十年,立三帝,他需要建立政治合法性,于是借助儒家的周公辅政学说窃有权力。汉宣帝继任后,他发迹民间,身份成疑,也需要儒士的天人感应说树立合法性。儒士遂在汉宣帝朝渐渐填补政治空白,他们大多有清晰的师承关系,在地方也有漂亮的行政成绩单,并且不断宣传儒学的天命,连接成了儒士的庞大集团。作者否定了元帝朝是儒教帝国的发轫,把目光锁定宣帝朝,理论大胆,有条有理。
(1)最大的槽点就是作者觉得儒生一旦有了集体身份认同就会铁板一片抱团取暖。(2)一个信黄老的史学家因为有感于儒生的奋斗而炮制《儒林列传》,推理小说写不出动机时这么玩也就罢了。(3)所以儒家社会的形成得益于巫蛊之祸扫清了权贵与功臣,得益于霍光维持权势需要经典建构与谶伪之学这样的一连串偶然事件?
作者通过对武帝朝儒生数量的考察,质疑司马迁在历史书写中构建的儒生群体事实上是把本来有着区别的儒生和文学之士两个团体被划到同一个阵营中。儒生并未形成一个同质化的利益集团,但司马迁构建了共享五经知识的儒生集团,借助于历史上的师承关系来完成对它们的塑造。司马迁根据自己的理想,通过文本构建起了一个乌托邦《儒林列传》。巫蛊之祸后,儒生迅速填补了旧贵族的空白。除自身能力与共同身份认同之外,儒生还得益于他们提供的历史先例与政治理念可以为各种政治危机提供合法性,被视作有用之才。霍光也以儒家话语作为平息皇位继承争议的主要理据,使得霍光专权具有超越性,和一个被理想化了的周代连为一体。
先是以断裂的历史观分析出武帝时期儒生官员寡数,对司马迁儒生乌托邦的神话重塑及其历史幻象进行知识考古;那么为何儒生帝国在宣元朝崛起?巫蛊之祸在肉体上消灭了西汉开国以来由察举制助澜的贵族统治网络,紧接着霍光利用此次权力真空、通过儒家天人感应叙事证明其扶持政权的合法性,儒生群体至此才开始反向利用察举制平步青云、占据思想高处
后记看来有些故事。
统计数据和表格的应用确实很好。虚构,激励,真空,反过来又重塑。一环扣着一环,塑造了一个过去繁盛,未来光明的儒家帝国
部分观点论据不足,臆测居多,难以让人信服。但总得说来是有启发的,值得一看。为后记中的话加一星:不同的声音,不同的利益在竞争,总有反对批评你的声音存在,也有赞同你的立场、理念的人在帮助你、支持你,有法律和制度保证基本的秩序和正义,这大概就是民主社会和学术界的一个特点……在大的历史进程中,正义和爱能带领人类走向进步。
> 巫蛊之祸与儒生帝国的兴起
43 有用 nkpkucs 2021-05-17 23:29:35
1,通过统计分析阐述武帝时期实际上并没有行成儒生集团,权力高层中占主导地位的仍是元勋权贵豪族后代,儒生在高层中占比极少,且未行成集团意识,更不乏相互的排挤。 2,武帝晚期的巫蛊之祸,使元勋贵族集团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以霍光为首的新兴政治集团涌现出来,儒生在此期间通过政治投机,借儒家经典彰显霍光摄政的合法性,使儒生逐渐进入权力高层。 3,宣元之时,作者一改传统观点,认为宣帝已开始大力选拔了具有熟练行政能力的儒生进入权力高层,并且为了证明其皇位的正统合法性,第一次将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与实际政治结合在一起。 4,最后指出元帝并没有如传统观点描述的那样崇儒,首先元帝时期在权力高层的儒生大多发迹于宣帝朝。此外,元帝过于依赖偏向石显,在儒生与宦官的政治斗争中也没有表现出对儒生的爱戴。
35 有用 知度濟。 2021-06-20 16:15:43
然后呢?有点取巧吧……儒生集团也有点伪概念。重点还是在学术与政治的分界上。与其说是宣帝后儒生集团上升,还不如说是世勋阶层遭到清洗后,其他阶层借助德教选拔的必然流入。既然学术只是背书工具,就不必言儒生集团了。德教只是形成宣帝霍光以后集团的途径,而非该集团的性质。或许集团一词本就很伪,取巧了。再补一句,儒生乃一横向分类,阶层乃一纵向分类,两个加一起纵横全说完了,那就没必要讲了,随其所适。
27 有用 隐清 2021-05-27 13:19:38
将儒生在政治上的崛起从武帝朝推迟到宣帝,儒学的师承在西汉初含混不清,而史书却为其构建了完整系谱。儒生崛起契机是巫蛊之祸对世家大族的清洗,儒学为霍光的“周公辅政”与平民天子宣帝的“天人感应”提供强力背书。核心:是昭宣政治提携儒学与之一拍即合,而非儒学感化武帝使之“独尊儒术”。
24 有用 cc修文 2021-08-17 16:59:53
汉武帝时期与文法吏相比儒生并未在朝堂上取得优势地位,这不应该是对武帝朝那段历史稍微有些了解的人们的常识吗?作者这是写了一本书来反驳中学历史教科书上的结论?
14 有用 花想蓉 2021-06-01 13:02:52
虽然部分观点我不赞同,但作者运用的数据分析、解构文本的方法还是令人印象深刻,提示我们即便在看似题无剩义的领域,依然有继续追索的空间。
10 有用 古典梦话 2021-06-16 01:40:05
多给1星是因为数据和表格。本书有多处的猜测推断似有不妥,举例来说P62:“当时整个汉帝国姓张和姓欧阳的人一定成千上万...我们可以合理推断如下...虚构了倪宽的老师...从而构造出...”,作者颇为自信的是本书的数据统计和定量分析,但这段“合理”推断没有任何数据支撑。另,本书数据虽多但观点不明,猜测质疑和现象说明之外并无太多新意。不客气一点说,数据分析并不是妄下论断的理由。试问一句,司马迁不记录的都是他不知道的么,都是他瞎编乱造?他日若是修共和国史(且不论史记是通史),能入史书的知识分子能有几人,入了又能怎么写?只能说信者以信立,疑者秉疑行吧。
6 有用 旧容颜 2021-07-10 19:17:27
非常精彩!这本书基于扎实的数据分析和文献细读,重新叙述西汉儒生群体的崛起。观点具有启发性。作者指出汉武帝时期儒生在政治上是处于弱势的,能否通晓五经对一个人的仕途影响甚微。传统的大叙事来自《史记•儒林传》等文本,但《儒林传》为司马迁对历史的虚构与重塑,暗含了司马迁对现实世界的不满。通过对西汉五经学派进行“知识考古”,可知西汉后期经学学派的繁盛促使崇尚传统的学者将这一系列师徒传承的脉络投射到西汉初年。儒生在政治上的成功,归于他们的理论能为野心勃勃的辅政大臣或合法性不足的皇帝提供道德宇宙论上的合法性,并为政治斗争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巫蛊之祸清洗官僚集团上层,为儒生群体的崛起创造了良机,宣帝朝则成为儒学发展史上的转折点。另外,儒生身份的厘定、认同和儒生集团的建构也是儒生群体崛起的重要原因。
11 有用 叫我妖而不孽 2021-10-06 23:57:42
看作者后记,估计要被归入不民主社会的恶意批评。倒不觉得本书采用的统计学有何过人之处:她不过是用了最基础的一点,对此感到惊异甚至赞美,当日数学没学好吧!数理统计的中层尚未涉及。整本书确实具有浓郁的北美汉学研究的路数,尤其是很多对于先秦人物的观点来源都不是国内著作而是欧美著作即可见一斑。结论其实并未出历史大局,但以论文问世的年代,丝毫不提及阎步克说的文法吏和儒生合流这一竞争性解释,不妥。其实我对本书观点,即司马迁利用《史记》建构儒生谱系和线性叙事,霍光利用汉武帝废太子造成的勋贵势力衰弱掌权并重用儒生,没啥意见——历史建模嘛,但即使司马迁的确有构建谱系的爱好,但于历史缺失处动辄以想当然推演,真的可以么?特别批评译者几句:李蔡是李广的同族表弟,这是什么神仙译法!最后倒是改回了堂弟,但前面就不统一下?
8 有用 栗子有毒 2021-08-15 13:33:10
刘大林一朝不慎,霍晓夫立马变天。
8 有用 三清喵 2021-06-17 15:09:05
对学界“汉武以降儒学定于一尊”这一传统观点的釜底抽薪,儒教本位者必然难以认同。😸蔡亮女史擅于统计数据以解读资料,通过对西汉的高官阶层与经学群体的列表分析,有力证明汉武帝时期根本没有崇奉儒学、也不存在儒学集团,儒学势力在当时还不入流。由于巫蛊之祸导致勋贵集团衰落,儒生集团方乘虚而入,借儒家的歪理邪说给霍光专权与宣帝继统背书,从而日益壮大,甚至虚构学统。据此,诸多传统论断均将改写,譬如作者强调的察举制导致儒生崛起论(216页),以及作者未谈的汉武帝封禅与儒家相关论。14、33、210页多次征引一部素有争议(是否抄袭)的论著,或可直接核查原书。😹后记“投稿给期刊时,收到拒信是日常的一部分”(251页),直戳泪点。🙀
8 有用 豆友161326559 2021-07-27 14:50:42
将“儒生帝国”的兴起看成是巫蛊之祸后军功集团真空的结果,本身存在非此即彼的嫌疑。武帝朝开启的复古改制运动,诱导汉代统治阶级发生变化,才是儒生帝国产生的根源。儒生帝国形成和复古改制,即汉家内部周制与汉制的榫合,从武帝朝开始就走向了某种必然性,而在必然性之下的巫蛊之祸,不过是一个催化剂。
4 有用 文禾斗 2021-06-20 15:54:40
大体就是巫蛊之祸诛杀了世家勋略集团造成权力真空,然后经术之儒随之进入上层,司马迁儒林列传是自己拟构的。这么看来,一些经典文本因巫蛊事起而没能呈上去立学官的说法,大概率是不靠谱的。
3 有用 涇舟 2024-08-02 10:43:00 四川
“王葆玹先生几十年前就指出,传统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直被用来概括汉武帝的成就,然而直至公元12世纪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时才创造出这句名言。”
4 有用 饿霸地煮 2021-07-12 16:46:40
作者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在巫蛊之祸前后,儒士在西汉政治上呈现迥异的状态。此前,立足于武帝朝的高官(三公九卿),儒士出身仅七八人,与庞大的军功集团和外戚集团根本无法相提并论。是惨烈的巫蛊之祸,导致卫太子集团覆灭,这场持续五年的大动乱,是武帝晚年控场能力下降造成的政局大失控,各大权力集团逐一覆亡。而霍光则是乘乱而起的受益者。霍光读掌朝政二十年,立三帝,他需要建立政治合法性,于是借助儒家的周公辅政学说窃有权力。汉宣帝继任后,他发迹民间,身份成疑,也需要儒士的天人感应说树立合法性。儒士遂在汉宣帝朝渐渐填补政治空白,他们大多有清晰的师承关系,在地方也有漂亮的行政成绩单,并且不断宣传儒学的天命,连接成了儒士的庞大集团。作者否定了元帝朝是儒教帝国的发轫,把目光锁定宣帝朝,理论大胆,有条有理。
4 有用 穆霒 2022-06-26 21:50:40
(1)最大的槽点就是作者觉得儒生一旦有了集体身份认同就会铁板一片抱团取暖。(2)一个信黄老的史学家因为有感于儒生的奋斗而炮制《儒林列传》,推理小说写不出动机时这么玩也就罢了。(3)所以儒家社会的形成得益于巫蛊之祸扫清了权贵与功臣,得益于霍光维持权势需要经典建构与谶伪之学这样的一连串偶然事件?
1 有用 秋山雪見🍁 2023-12-08 10:19:04 福建
作者通过对武帝朝儒生数量的考察,质疑司马迁在历史书写中构建的儒生群体事实上是把本来有着区别的儒生和文学之士两个团体被划到同一个阵营中。儒生并未形成一个同质化的利益集团,但司马迁构建了共享五经知识的儒生集团,借助于历史上的师承关系来完成对它们的塑造。司马迁根据自己的理想,通过文本构建起了一个乌托邦《儒林列传》。巫蛊之祸后,儒生迅速填补了旧贵族的空白。除自身能力与共同身份认同之外,儒生还得益于他们提供的历史先例与政治理念可以为各种政治危机提供合法性,被视作有用之才。霍光也以儒家话语作为平息皇位继承争议的主要理据,使得霍光专权具有超越性,和一个被理想化了的周代连为一体。
4 有用 Swching江湖骗子 2021-06-14 23:38:02
先是以断裂的历史观分析出武帝时期儒生官员寡数,对司马迁儒生乌托邦的神话重塑及其历史幻象进行知识考古;那么为何儒生帝国在宣元朝崛起?巫蛊之祸在肉体上消灭了西汉开国以来由察举制助澜的贵族统治网络,紧接着霍光利用此次权力真空、通过儒家天人感应叙事证明其扶持政权的合法性,儒生群体至此才开始反向利用察举制平步青云、占据思想高处
4 有用 神州袖手人 2021-05-28 14:39:25
后记看来有些故事。
2 有用 九 2021-05-23 19:46:14
统计数据和表格的应用确实很好。虚构,激励,真空,反过来又重塑。一环扣着一环,塑造了一个过去繁盛,未来光明的儒家帝国
4 有用 库库子 2021-07-10 15:01:18
部分观点论据不足,臆测居多,难以让人信服。但总得说来是有启发的,值得一看。为后记中的话加一星:不同的声音,不同的利益在竞争,总有反对批评你的声音存在,也有赞同你的立场、理念的人在帮助你、支持你,有法律和制度保证基本的秩序和正义,这大概就是民主社会和学术界的一个特点……在大的历史进程中,正义和爱能带领人类走向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