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中国的“小豆豆”在“巴学园”的故事。
105篇有温度有活力的课堂记录,105封有笑声有感动的老师来信,
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唤醒孩子的内驱力
学校是比家大一点的地方的创作者
· · · · · ·
-
李一诺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一土学校的创办人,本书主编李一诺,清华大学生物系本科毕业,2000年赴美留学获得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分子生物学博士,后加入战略咨询公司麦肯锡,在美国和中国各工作五年,2011年成为合伙人,在麦肯锡期间曾一直参与和领导招聘工作。
2016年,一诺以个人身份在北京创办一土学校。
一诺是2016年世界经济论坛“全球青年领袖”(Young Global Leaders),苏世民学者项目的学术委员会成员,并在2015~2019年任罗德奖学金中国区终选评委。她曾被评为中国全球化智库“2017年度中国留学人员50人”,“中国改革开放海归40年40人”。一诺与先生申华章一起创办的微信公号“奴隶社会”拥有超过120万读者,核心关注个人成长与职业发展,并因此也聚集了来自全球的“不端不装、有趣有梦“的乐天行动者。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我是个教育的外行,指导自己的无非是常识。 常识告诉我,让成人和孩子都痛苦的教育体验,不论目标看起来多么远大都是有间题的;处处在比较和争的教育,不管成绩看上去多么出色,都是有隐患的;物化成人和孩子的教育,不管怎样高效,都是反常识的。 我们要做的,就是回归常识,看见孩子看见人,看见自己。 这一点,相信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2页 -
“淘气”其实是一个相对中性的词汇。或许是后潜藏的“难于管控”给成人造成了困扰,将其变成了贬义。当我们说一个孩子“淘气”的时候,可能同时表达了一种对于多元状态的不接纳。 (查看原文) —— 引自第41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学校是比家大一点的地方"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学校是比家大一点的地方"的人也喜欢 · · · · · ·
学校是比家大一点的地方的书评 · · · · · · ( 全部 7 条 )

学校是比家大一点的地方书评
在我们心目当中,什么样的教育是好的教育呢? 在没有接触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认为能够乖乖的住在学校,认真读书,认真听讲,取得一个好成绩,考到一个好大学,进有一份好工作,这个就是人生圆满吧。 可是当我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发现原来教育还有另外一种形式来呈现! 我没有想...
(展开)

学校是比家大一点的地方
《学校是比家大一点的地方》读书笔记 专业:小学教育 一、著作背景 写作背景:一土教育是2016年始于美国硅谷、落地北京的教育创新项目。2016年9月,一土学校正式在北京创立,致力于在全球视野下,探索基础教育创新。一土立足中国国家课程标准,融合中国优秀的教研能力和国际先...
(展开)
> 更多书评 7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评分可能虚高书籍(一) (无心恋战)
- 有兴趣读的书(2020年出版) (乡愁)
- 治校之道 (初见风吟)
- 新校长、星教师书单 (凌菲冉)
- 教育和成长 (米凹)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587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学校是比家大一点的地方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愛洛伊斯 2022-01-29 19:25:34
本書有點像日記,多篇文章/演講稿的集合體。始終認為,培育精神豐滿/內心充盈的孩子是教育追求的成果,毋庸置疑。
0 有用 星期三多雾转晴 2025-02-20 22:22:39 广东
目前在读上册,书中有不少低年级的德育活动设计可供参考。
2 有用 向北 2020-11-03 22:54:15
特别好的一套书,我要推荐给我的朋友们
1 有用 Serah 2020-11-19 14:29:58
一所静默生长的“土”学校,一位在教育的“终点”看教育的领航人,一群“内心充盈的乐天行动者”和“理性创新的高效学习者”,通过一千多个日子、105篇充满细节和温度的教育叙事,呈现了一种“给理想打样的教育探索”。一直以来,人们太关注冰山上面的部分,忽略了冰山之下、贯穿人一生最重要的东西——自我认知、内驱力和社会情感学习(关系)。在这里,一切回归了常识,真实有趣的教育正在发生。这不是创新,而是“正常和正好... 一所静默生长的“土”学校,一位在教育的“终点”看教育的领航人,一群“内心充盈的乐天行动者”和“理性创新的高效学习者”,通过一千多个日子、105篇充满细节和温度的教育叙事,呈现了一种“给理想打样的教育探索”。一直以来,人们太关注冰山上面的部分,忽略了冰山之下、贯穿人一生最重要的东西——自我认知、内驱力和社会情感学习(关系)。在这里,一切回归了常识,真实有趣的教育正在发生。这不是创新,而是“正常和正好的教育”,让更多人看见教育本来该有的样子。 (展开)
11 有用 晓非 2020-10-10 23:56:31
看了无数遍电子预排版后,发觉最幸福的事是,在这些晨犀里的课堂记录变成铅字之后,我依然可以看到两地一土的每一篇新的晨犀记录,无穷无尽的爱与故事还在上演。如同今晚谢幕的乐夏总决赛,教育与音乐有着重要的共同点——你必须要享受它,你的同伴或受众才会感受到其中的美妙与心灵冲击。 以此纪念豆瓣斋月的结束。晚安北京,晚安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