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望mountain
原作名: Midnight in Chernobyl: The Untold Story of the World's Greatest Nuclear
译者: 鲁伊
出版年: 2021-3
页数: 552
定价: 78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59834027
内容简介 · · · · · ·
【编辑推荐】
★著名读书网站Goodreads近30000人打出4.38高分,盛赞“《切尔诺贝利的午夜》是你能读到的最好的非虚构书籍之一”。
.
★普利策奖得主、《古拉格:一部历史》作者安妮·艾普尔鲍姆等欧美一流作家、学者倾情推荐;
HBO名剧《切尔诺贝利》主创Craig Mazin:开拍之前没能看过这部书,我感到十分遗憾。
.
栩栩如生地讲述了这场历史上最严重的灾难,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苏联最后的岁月中那些每天都在发生的令人迷惑不解的真实事件。
——安妮·艾普尔鲍姆(普利策奖得主)
.
本书对历史做出了宝贵的贡献,关于切尔诺贝利这样一个让世人瞩目的故事,它讲述得极为出色。
—— 沙希利·浦洛基
.
★切尔诺贝利,人类文明史上的永恒噩梦:权威记者十数年深度调查,数百小时采访录音,大量档案、书信、回忆录首次曝光,全景式展现了这场我们时代毁灭性核灾难的整个...
【编辑推荐】
★著名读书网站Goodreads近30000人打出4.38高分,盛赞“《切尔诺贝利的午夜》是你能读到的最好的非虚构书籍之一”。
.
★普利策奖得主、《古拉格:一部历史》作者安妮·艾普尔鲍姆等欧美一流作家、学者倾情推荐;
HBO名剧《切尔诺贝利》主创Craig Mazin:开拍之前没能看过这部书,我感到十分遗憾。
.
栩栩如生地讲述了这场历史上最严重的灾难,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苏联最后的岁月中那些每天都在发生的令人迷惑不解的真实事件。
——安妮·艾普尔鲍姆(普利策奖得主)
.
本书对历史做出了宝贵的贡献,关于切尔诺贝利这样一个让世人瞩目的故事,它讲述得极为出色。
—— 沙希利·浦洛基
.
★切尔诺贝利,人类文明史上的永恒噩梦:权威记者十数年深度调查,数百小时采访录音,大量档案、书信、回忆录首次曝光,全景式展现了这场我们时代毁灭性核灾难的整个过程:
作者亚当·希金博特姆是《纽约客》的资深记者,驾驭故事与挖掘运用材料的能力皆为一流。全书精注详解 ,仅注释就一百余页,使用材料扎实严谨堪比学术著作,可读性之强又堪比惊悚小说。
.
★在一个狂妄自大和注定要失败的故事中,捕捉到科学与人性;这里没有无名英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脸孔:
书中有大量人物刻画,这是作者花费十几年时间走访灾难亲历者所得到的故事。这些人早已经被他们的国家和同胞所遗忘,其中,有苏联的各色高官,有“吹哨”人,有救援英雄,有医疗人员,有事故清理者,也有日后站在审判席上的人。
作者将焦点放在被卷入其中的人们以及他们面对突发灾难如何做出种种艰难抉择,它代表了苏联社会的一个横截面,暴露了人类个体的懦弱和勇敢,最终得到的,是一个比苏联传奇更复杂、更人性,也更恐怖的故事。
.
★比任何一部恐怖电影更令人痛心,比任何一本惊险小说更惊心动魄;
尽管提供了海量信息,但本书并不令人望而生畏,作者视野广阔,构思精巧,对细节的精确把握,使得故事推进的每一步都充满张力,如惊险小说般的叙事风格,使这本书可读性极强。
.
★包揽欧美多家一线媒体年度榜单:《柯克斯书评》年度最佳非虚构,《纽约时报》《时代周刊》年度图书,2020年安德鲁•卡内基奖;
.
【内容简介】
亚当·希金博特姆耗费多年心血,终于完成这部关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的权威力作。书中充分有力的调查,揭示了这场二十世纪最大灾难之一的真相是如何在政治鼓吹、重重保密和谣言四散的共同作用下被掩盖起来的。
.
1986年4月26日凌晨,切尔诺贝利原子能电站的四号反应堆发生爆炸,由此引发了历史上最恶劣的一起核灾难。自那以后的三十年里,切尔诺贝利逐渐成为整个世界挥之不去的噩梦:阴魂不散的辐射中毒的恐怖威胁,一种危险技术脱缰失控的巨大风险,生态系统的脆弱,以及对其国民和整个世界造成的伤害。然而,这场事故的真相,却从一开始便被掩盖起来,长久以来一直众说纷纭。
.
十多年中,亚当·希金博特姆进行了数百小时的采访,以此为依托,辅之以往来书信、未发表的回忆录和新近解密的档案文件,他将那些灾难亲历者所目睹的一切,化成客观、冷静而又发人深省的叙述。由此得到的,是一本惊心动魄的非虚构杰作,一个比苏联传奇更复杂、更人性,也更恐怖的故事。
切尔诺贝利的午夜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亚当·希金博特姆(Adam Higginbotham)
1968年生于英国,《纽约客》《连线》《史密森尼》和《纽约时报杂志》主笔。
鲁伊 | 译者
旅居澳大利亚的独立译者。曾任《三联生活周刊》主笔。译作有《切尔诺贝利的午夜》《张纯如:无法忘却历史的女子》(曾获第四届中国传记文学奖翻译奖)等。
目录 · · · · · ·
出场人物
引子
Ⅰ 一座城市的诞生
一 苏维埃的普罗米修斯
二 α、β 和γ
三 4 月25 日,星期五,下午5 点,普里皮亚季
四 和平原子的秘密
五 4 月25 日,星期五,晚11 点55 分,四号机组控制室
六 4 月26 日,星期六,凌晨1 点28 分,第二民兵消防站
七 星期六,凌晨1 点30 分,基辅
八 星期六,凌晨6 点15 分,普里皮亚季
九 星期日,4 月27 日,普里皮亚季
Ⅱ 帝国的陨落
十 云
十一 “中国综合症”
十二 切尔诺贝利之战
十三 第六医院之内
十四 清理员
十五 调查
十六 石棺
十七 禁区
十八 审判
十九 大象脚
二十 瓦列里·赫德姆丘克之墓
尾声
鸣谢
作者手记
专有名词
辐射单位
注释
索引
· · · · · · (收起)
喜欢读"切尔诺贝利的午夜"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切尔诺贝利的午夜"的人也喜欢 · · · · · ·
切尔诺贝利的午夜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07 条 )
论坛 · · · · · ·
翻译中有些地方成语使用比较随便 | 来自风儿啦啦啦 | 2024-06-22 19:38:22 | |
纸很臭 | 来自沙鸥 | 3 回应 | 2024-05-05 16:17:47 |
与2020年广东人民出版的《切尔诺贝利-一部悲剧史》... | 来自在路上@ | 8 回应 | 2023-10-12 00:25:33 |
这个没有关系吧? | 来自卡夫卡达 | 2 回应 | 2023-04-29 20:46:43 |
就想知道大家都是怎么记住人名的 | 来自、一脑袋问号❔ | 18 回应 | 2023-04-26 13:44:25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Simon & Schuster (2019)9.4分 114人读过
-
Corgi (2019)暂无评分 3人读过
-
Thorndike Press (2020)暂无评分 1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读书评分9分以上榜单 (无人的冬夜)
- 书单 | 千评9分书 (Sheryl)
- 时代的一粒粒沙 (向西)
- 2010年以后9分以上图书 (晚安,本杰明)
- 含英咀华——总有一本适合你第1辑 (99.9%)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切尔诺贝利的午夜的评论:
feed: rss 2.0
249 有用 恰恰 2021-02-26 17:44:10
一页的开年重磅。一场长达十数年的全景式灾难调查,一座令人惊叹的、写满了名字与记忆的非虚构写作丰碑。为什么我们依然需要读“切尔诺贝利”。尤其是在2021年,我们世纪里的后灾难纪年。因为…… “比灾难更可怕的谎言,比谎言更可怕的是遗忘。” “不要忘记。不要忘记。不要忘记。”
483 有用 赵心心 2021-03-07 01:21:18
正文400多页。4天看完。写得太抓人了,很难停下来。我只能说“太像了”。祝阅读愉快。
5 有用 水原仙子 2021-03-28 23:08:25
四天读完 和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口述史完全不同的宏观视角讲述的人间灾难 犹如侦探小说 现在只想让我爸看看这本书
5 有用 Don·qui 2021-03-25 20:52:40
无论什么时候阅读,灾难的真相永远触目惊心。谎言的交织、技术与政治的层层错位导致了切尔诺贝利的悲剧,而为了弥补人类因狂妄自大所犯下的错误,却只能不断地投入更多的人力与物力。核辐射影响下,人体生理机能的崩溃过程像是一部真实可感的恐怖片,而个体之外,国家政体也在迅速地走向瓦解。然而,相比于人类面对“午夜”时的无力,“大自然能够以全新的、不可预测的方式完成自愈”——出人意料,也带来了新的希望。
529 有用 晓镜 2021-03-02 12:34:49
为了编辑这本书,看完了国内出版的另外几本关于切尔诺贝利的书,真实的感觉是,希金博特姆的这本更为全面、平衡。 平衡一是指在内容上,除了写对事故的处理,还有医院的救护、对禁区的清理、事故调查、西方媒体的反应等更重要的后续。 此外还指他并没有一味用西方视角批判苏联,而将焦点放在个体以及他们所作的种种艰难选择。所谓的体制只是一个无形的抽象怪物,每一个个体才是具体的动人的。 第一批冲进去救火的消防员瓦西里2... 为了编辑这本书,看完了国内出版的另外几本关于切尔诺贝利的书,真实的感觉是,希金博特姆的这本更为全面、平衡。 平衡一是指在内容上,除了写对事故的处理,还有医院的救护、对禁区的清理、事故调查、西方媒体的反应等更重要的后续。 此外还指他并没有一味用西方视角批判苏联,而将焦点放在个体以及他们所作的种种艰难选择。所谓的体制只是一个无形的抽象怪物,每一个个体才是具体的动人的。 第一批冲进去救火的消防员瓦西里25岁,他是被辐照得最厉害的患者之一。他请护士帮他偷偷带了一束花,送给他的妻子。“夫妻二人一道在病房里看了五一劳动节的烟花。瓦西里还能站起来,两人看向窗外时,他用双臂搂着她。”但他还是死了。事故发生后的十五天,死神接二连三降临。这时候作者只是写到:“窗外花开满树,天气简直完美。整个莫斯科一切如常。” (展开)
0 有用 捷小敏 2024-12-21 19:48:52 上海
超五星好评,特别棒的一本非虚构。感谢作者和事故的亲历者们…什么是意识形态?什么是服从?什么是牺牲?什么是无畏?善与恶,真与假…抽丝剥茧,全都扑面而来,恐怖、沉重、悲愤…复杂的情绪在阅读的过程中交织着存在,久久不能平静。灾难性的后果不知何时才能消退,历史会不会再次重演?
0 有用 豆友c0XwVaqrH4 2024-12-20 21:21:35 甘肃
看着看着忽然感到很恐惧,很难过。在我因长时间阅读纪实性语句和不太理解的专业性内容而感到疲惫的背后,是多么巨大的、沉重的、长期的,在一个早已消逝的大国发生的,曾经细节不为世界知晓,如今让人空叹的,无人能明确承担全部责任,自然和人为偶然性交织导致的,几乎必然的悲剧。 这段历史无法也不能被人忘记。
0 有用 黑乎乎 2024-12-19 16:12:08 江西
难受的书,但一定要读,读完还是难受。
0 有用 呆啦碰碰车 2024-12-15 23:52:11 上海
每一个字的背后都是无法被估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以及生命的投入,消耗与悲剧。每一段都是一个切片带你回到那个每分每秒都意味着生死存亡的切尔诺贝利事件。 三个夜晚久久无法入睡,作为苏联人可悲同时可敬,他们是可以徒手去一层层拨开放射性物质的民族,一个是受尽苦难的民族,他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充满苏联色彩不计后果不计成本即使是生命。 有好几个让我久久无法平静的瞬间,为什么这个历史上最大的核事件,在寻找解决方案的时候... 每一个字的背后都是无法被估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以及生命的投入,消耗与悲剧。每一段都是一个切片带你回到那个每分每秒都意味着生死存亡的切尔诺贝利事件。 三个夜晚久久无法入睡,作为苏联人可悲同时可敬,他们是可以徒手去一层层拨开放射性物质的民族,一个是受尽苦难的民族,他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充满苏联色彩不计后果不计成本即使是生命。 有好几个让我久久无法平静的瞬间,为什么这个历史上最大的核事件,在寻找解决方案的时候可以如此儿戏。数以万计的飞行员的生命就这么葬送了,而他们为之付出的行动最后被证实是毫无用处的。强行造起来的石棺最后发现有巨大的缺陷需要后期去弥补。人员撤退的范围是远远不够的,也是太迟的,但在当时没有人站出来迅速处理这个在未来百年可能都会影响到数百万人生活的问题。 很幸运我们生活在了中国的这个时代 (展开)
0 有用 最爱小土豆 2024-12-14 19:59:57 广东
真的!这本书超级有力量感!!很容易就沉浸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