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反思》的原文摘录

  • 我们越是认为自己是白手起家、自给自足的,就越不可能关心那些比我们不幸的人的命运。如果我的成功是我自己努力实现的,那么他们的失败一定是他们自己的错。这种逻辑显示优绩至上原则侵蚀了人与人之间的共通性。对我们的命运负有个人责任的观念过于强烈,让我们很难换位思考。 (查看原文)
    艾石 5回复 10赞 2021-12-30 18:29:05
    —— 引自章节:第三章 阶层跃升的话语
  • 在李尔斯看来,美国大众文化就是一场机运道德观与自为道德观的不平等对抗,后者显然具有压倒性的优势。机运道德观明白人生有许多面向超越人的理解与掌控,才德不一定能带来相应的报偿。这样的道德观为神秘、悲剧和谦逊留下了空间。 人的努力加上天命应许,给了才德至上论一飞冲天的燃料。它扬弃机运道德观,主张世俗成就和道德正当性互为表里。“一个文化愈不坚持人有责任掌握自己的命运,就愈可能更加宽容、人后和体恤”;愈清楚察觉命运与机遇的不可预测,就愈“可能鼓励幸运之人想象自己身陷不幸,跳脱才德配位的迷思与傲慢,了解到人人得其所当得是多么偶然,无法预测”。 (查看原文)
    Rynnn 7赞 2021-10-02 17:23:26
    —— 引自章节:◎第二章 「良善故偉大」:才德思想簡史
  • 才德霸权的崛起不只是靠向上流动说,还涉及其他心态与因素,最终导致才德至上制从良方变成了毒药。首先是即使面对不平等恶化和社会流动停滞不前,仍然强调人人必须为自己的命运负责,得到多少就代表你应得这么多,这样做削弱了休息与共感,也让因为全球化而落队者灰心丧气。其次,坚持大专学历是拥有可敬工作与体面生活的首要管道导致文凭主义作祟,不仅破坏 了工作尊严,也贬低了没上大学的人。第三,坚持唯有受过高等教育、价值中立的专家最能解决社会与政治问题,这种看法是技术官僚的自大,不仅破坏民主机制,也加深人们的无力感。 凡是政治人物不厌其烦一讲再讲的真理信条,我们就该怀疑它已经不是事实了。 (查看原文)
    Rynnn 7赞 2021-10-02 17:23:26
    —— 引自章节:◎第三章 向上流動說
  • 文凭主义也改变了英国与欧洲代议制政府的样貌。英国和美国一样,也是由高学历者统治低学历者。 治国需要实践智慧与公民德性,有能力掌握并确实追求共善。但今日多数大学都没有培养这些能力,就连声誉崇隆的大学也不例外。晚近的历史经验更告诉我们,政治判断力需要德性与睿见,和标准化考试拿高分上顶尖大学几乎没有关联。“出类拔萃者”比学历普通者更长于治国的想法,其实是出于精英傲慢的迷思。 将国会与议会完全交到高学历者手上并未让政府更有效能,反而让政府更不具民意代表性,并导致劳动阶级和主流政党(尤其是中间偏左政党)疏远,政治立场依教育程度而割裂。当前政治的最大分歧,就出现在有大学文凭和无大学文凭者之间。 技术官僚制的缺点之一,就是讲决策权交给精英,导致公民降能。 将政治歧见简化成拒绝接受事实或科学,这样做其实误解了事实与意见在政治说服中的关系。认为我们应该先对事实达成共识,然后才能以此为基准讨论个人意见与信念,其实是技术官僚政治的幻想。政治辩论常常涉及辨别哪些事实与争论有关,以及如何描述这些事实。谁能界定事实,谁就在辩论里先声夺人。和莫尼汉参议员的看法(“你可以有自己的意见,但不能有自己的事实”)相反,是意见左右认知,而非认知左右意见。不是事实经过剪裁干燥之后,意见才会出现。 (查看原文)
    Rynnn 7赞 2021-10-02 17:23:26
    —— 引自章节:◎第四章 文憑主義:最後的主流偏見
  • 海耶克(哈耶克)认为我们不该将经济报偿道德化,以为经济报偿反映个人才德(merit)。 他不是去证明在市场获得丰厚报偿的人配得那些报偿,而是反对经济报偿反映个人才德或道德应得的主张。 海耶克的论据来自一项观察:拥有社会正巧看中的才能并非我个人的功劳,而是出于运气,不具道德必然性: “一个人的才能如果对旁人有价值,不论那项才能是天生或后天学会的,都不能归功于他本人。因为一个人的特殊才能是普遍或稀有,几乎不受本人左右。不论他拥有的是好心肠、美丽歌喉、漂亮脸蛋、灵巧双手、机智或好性情,多半都和个人努力无关,也和他拥有的机会与经验无关。这些能力与服务对我们的价值,以及他们所得的报偿,几乎跟所谓的才德或道德应得没有关系”。 "一套公正的社会制度会让人得到他有资格获得的,满足这套制度所给予他的正当期望。但是一个人有资格获得多少既不等比于他的内在价值,也不取决于此"。界定人的义务与权利的正义原则“不会涉及道德应得,分配份额也不与之对应”。 (查看原文)
    Rynnn 7赞 2021-10-02 17:23:26
    —— 引自章节:◎第五章 成功觀
  • 首先,建立在才能之上的流动社会虽然和世袭阶级不相容,却不排斥不平等,甚至反倒正当化了才德所导致的不平等。其次,一套标榜和奖励“绝顶天才”的制度很可能或隐或显地将其余的人诋毁成“垃圾”。 想拆除科南特创建的筛选机器,就要明白才德机制同时朝两个方向施展霸权:一方面让出头者焦虑,受完美主义折磨,并产生菁英傲慢;另一方面则让落败者灰心丧志,甚至因失败而感到羞辱。 这两种霸权有着共同的道德源头,也就是历久弥新的才德思想:个人要为自己的命运完全负责;成功是自己的功劳,失败是自己的错,不该怪罪别人。这种思想虽然激励人心,但由于太过强调个人责任,使得我们很难唤起对抗当前不平等所需的互助义务和休戚与共感。 将目前的所得与社会尊严不平等全归咎于高等教育并不正确。市场导向全球化、当代政治的技术官僚转向与民主运作寡头化都是共犯。 (查看原文)
    Rynnn 7赞 2021-10-02 17:23:26
    —— 引自章节:◎第六章 篩選機器
  • “分配正义”与“贡献正义” 这就是黑格尔所描述的认可之争。根据黑格尔的看法,劳动市场不只是一套有效满足需求的系统,更是一套认可制度,不仅给予工作报偿,还公开认可该工作对共善的贡献。市场本身不会提供劳动者技能或认可,因此黑格尔提议设立一种类似同业公会或行会的机构,确保工人提供的技能足以做出值得公众认可的贡献。简言之,黑格尔认为当时兴起的资本主义工作形态必须符合两个条件才能在道德上站得住脚。霍奈特简要描述这两个条件:“首先,这套制度必须提供最低薪资;其次,它必须赋予任何工作一个形态,让人明了它对共善的贡献”。 八十年后,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依据黑格尔的工作理论表示,当所有人的贡献都按其工作对社会的真正价值来衡量,分工就能促进团结。和亚当·斯密、凯恩斯或当代许多经济学家不同,黑格尔和涂尔干并不认为工作是满足消费的手段,而是主张工作是一种建立社会联结的活动、一个给予认可的场域,一种褒扬我们善尽对共善做出贡献的义务的方式。 征税的象征意义,不仅涉及公平,还跟社会认为哪些活动值得推崇与认可、哪些应该抑制的道德判断有关。 过去四十年来,市场导向全球化和才德成功观联手斩断了这些道德联结。两者建构的全球供应链、资本流动与世界公民身分,让我们不再那么仰赖身旁的同胞、感谢他们的工作,也不再为团结的呼声心动。才德筛选机制教导我们成功是自己的功劳,以致削弱了我们的亏欠感。如今我们正处在联结断裂引发的愤怒风暴中。为了重新定位工作,我们必须修补被才德至上时代破坏的社会纽带。 (查看原文)
    Rynnn 7赞 2021-10-02 17:23:26
    —— 引自章节:◎第七章 認可工作
  • 将全副或大半心力摆在向上流动之上,对维系社会纽带与公民联结几乎没用。但民主需要社会纽带与公民联结。就算有一个社会比现在的美国更能让人民向上流动,它也需要让没能往上爬的人有机会自我完满,并感觉自己是共同体的一员。 区别于机会平等和结果平等的条件平等 英国经济史学家兼社会评论家陶尼(R.H.Tawney)《论平等》:“一个人的社会福祉……有赖于凝聚与连带。这代表社会不只要有出头的机会,还要有高度的群体文化与强烈的休戚与共感……个人幸福不仅需要向上流动的自由,有机会过得舒适与体面,还需要不论是否出人头地都能过上有文化、有尊严的生活” 从“神恩”的功德转为(个人赋权的)才德,它变成了个人自由的光明许诺:命运掌握在我们手中,只要去试就能做到。 然而,这种自由观却让我们遗忘了身处民主政治的共同责任。 但倘若唯有当我们众人一起思辨,我们这个政治群体应该追求什么目的,共善才能实现,民主就不能不在乎公共生活该具备哪些条件。彻底平等不是必要,但需要各行各业的公民在共同空间与公共场域互动,因为唯有这样我们才能学会协调与包容彼此的差异,才会懂得在乎共善。 不论我们有多拼搏,成功都不是全靠自己或只需要自己就能造就的。社会看中我们的才能是我们好运,不是必然。清楚感觉命运的偶然可以让我们心怀谦卑……这份谦卑是个起点。它能让我们告别无情撕裂我们的成功思想,超越才德霸权(the tyranny of merits),携手走向更少怨愤、更多包容的公共生活。 (查看原文)
    Rynnn 7赞 2021-10-02 17:23:26
    —— 引自章节:◎結語
  • 精英阶层的傲慢反映了成功人士倾向于过度沉醉在自己的成功中,而不记得有助于他们成功的时机和好运。那些登上顶峰的人自鸣得意地相信他们的成功是自己应得的报酬,而那些居于底层的人是咎由自取。这种态度是技术官僚治国的道德伴生物。 (查看原文)
    艾石 5赞 2021-12-28 16:59:52
    —— 引自章节:第一章 赢家与输家
  • 相信命运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会给我们带来追求成功的巨大压力——无论追求成功是为了取悦父母,还是为了取悦老师和我们自己。 (查看原文)
    盛夏光年 1回复 4赞 2022-04-19 15:29:09
  • 我们该如何摆脱优绩主义的陷阱呢?桑德尔建议重新思考公民生活中的三个方面:大学的角色、工作的尊严及成功的意义。 (查看原文)
    盛夏光年 1回复 4赞 2022-04-19 15:29:09
  • 在这桩丑闻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假设——就读精英大学是备受追捧的奖励。对于这一假设,现在人们已经觉得理所当然,几乎没有人再去留心。 (查看原文)
    盛夏光年 1回复 4赞 2022-04-19 15:29:09
    —— 引自章节:引言:走进大学校园
  • 当最富有的10%的人与其他人的差距越拉越大时,进入名牌大学的利益就增加了。 (查看原文)
    盛夏光年 1回复 4赞 2022-04-19 15:29:09
    —— 引自章节:引言:走进大学校园
  • 我们关于价值的分歧不仅仅涉及公平,也涉及我们如何定义成功和失败、输和赢——还关于成功者对那些不如自己成功的人应该持什么态度。 (查看原文)
    盛夏光年 1回复 4赞 2022-04-19 15:29:09
    —— 引自章节:引言:走进大学校园
  • 《圣经》的世界观有两个方面与现代优绩至上主义非常相似:一方面是对人的能动性的宣扬,另一方面是对遭受不幸者的冷酷。 (查看原文)
    盛夏光年 1回复 4赞 2022-04-19 15:29:09
    —— 引自章节:第二章 “因践行善德而伟大”:优绩的道德简史
  • 优绩至上主义中成王败寇的观念其实是去除了上帝的天命论,至少在这种思想中,上帝并不会干预人类事务。成功者是靠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的,但这份成功是他们才能的体现。这种思维方式提高了经济竞争的道德风险,它将成功者神圣化,同时也丑化了失败者。 (查看原文)
    盛夏光年 1回复 4赞 2022-04-19 15:29:09
    —— 引自章节:第二章 “因践行善德而伟大”:优绩的道德简史
  • 优绩至上主义冷酷的一面:如果生活富足是获得救赎的标志,那么遭受苦难就是罪恶的象征。这个逻辑不一定与宗教观念挂钩,这其实是一些伦理价值观的共同特征,这些伦理统统认为人类自由就是可以不受约束地行使意志,并且人类对自己的命运负有全责。 (查看原文)
    盛夏光年 1回复 4赞 2022-04-19 15:29:09
    —— 引自章节:第二章 “因践行善德而伟大”:优绩的道德简史
  • 比尔·克林顿用押韵的对句表达了教育的重要性及其与就业的联系:“你能赚到什么取决于你能学到什么。” (查看原文)
    盛夏光年 1回复 4赞 2022-04-19 15:29:09
    —— 引自章节:第四章 文凭主义:最后可接受的偏见
  • 精英们对自己的偏见并不感到尴尬。他们可能会谴责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对自己对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的消极态度却毫无歉意。 (查看原文)
    盛夏光年 1回复 4赞 2022-04-19 15:29:09
    —— 引自章节:第四章 文凭主义:最后可接受的偏见
  • 完全流动的社会是令人向往的理想,原因有二: 首先,优绩至上表达了某种自由的理念,我们的命运不应该由我们出生的环境决定,而应该由我们自己决定。 其次,优绩至上表达了一种希望——我们取得的成就反映了我们值得拥有的东西。如果我们可以自由地依靠自己的选择和才能获得成功,那么似乎可以公平地说,那些成功的人应该取得他们的成功。 (查看原文)
    盛夏光年 1回复 4赞 2022-04-19 15:29:09
    —— 引自章节:第五章 成功伦理学
<前页 1 2 3 4 5 6 7 8 9 ... 19 20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