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先覺
副标题: 混亂世局中,我們必須重新學習的一堂課
原作名: The Tyranny of Merit: What’s Become of the Common Good?
译者: 賴盈滿
出版年: 2021-2
装帧: 平装
ISBN: 9789861343709
内容简介 · · · · · ·
當代最有影響力的政治哲學家,引領思潮的重要指標
《正義》哈佛教授桑德爾 睽違八年重磅新作
用思辨回應撕裂的世界,當前我們最需要的一本書
只要努力就有機會成功的社會,真的實現了平等與正義嗎?
桑德爾高聲疾呼:我們迫切需要重新思考「成功」的價值。
直視當代社會最重大的課題與挑戰,
前所未見的反思角度與解方,在各國激起全新對話!
◎《衛報》2020年度最佳觀點好書
◎空降英國、美國、德國、荷蘭、西班牙、韓國、巴西暢銷榜
◎《彭博》《新政治家》《泰晤士報文學增刊》2020年度選書
是什麼讓我們失去了一同思索重大公共問題的能力,甚至傾聽對方都有困難?
面對疫情危機,人們該如何才能同舟共濟?
當不同立場的人再也無法溝通,只能不斷撕裂;
當「成功者」與「失敗者」衡量價值的方式失去交集;
當人民愈來愈不相信政府,更無法信任觀點相異的人……
桑德爾認為,是我們看待「...
當代最有影響力的政治哲學家,引領思潮的重要指標
《正義》哈佛教授桑德爾 睽違八年重磅新作
用思辨回應撕裂的世界,當前我們最需要的一本書
只要努力就有機會成功的社會,真的實現了平等與正義嗎?
桑德爾高聲疾呼:我們迫切需要重新思考「成功」的價值。
直視當代社會最重大的課題與挑戰,
前所未見的反思角度與解方,在各國激起全新對話!
◎《衛報》2020年度最佳觀點好書
◎空降英國、美國、德國、荷蘭、西班牙、韓國、巴西暢銷榜
◎《彭博》《新政治家》《泰晤士報文學增刊》2020年度選書
是什麼讓我們失去了一同思索重大公共問題的能力,甚至傾聽對方都有困難?
面對疫情危機,人們該如何才能同舟共濟?
當不同立場的人再也無法溝通,只能不斷撕裂;
當「成功者」與「失敗者」衡量價值的方式失去交集;
當人民愈來愈不相信政府,更無法信任觀點相異的人……
桑德爾認為,是我們看待「成功」的方式,讓社會陷入了前所未見的困境!
這是一個「贏家」與「輸家」截然劃分的年代,機會與命運,只會眷顧本就幸運的那群人,而「只要努力便能成功」成了天大的謊言。若你幸運擁有市場經濟重視的才能,便能往上爬;反之,只能跌落機會之梯。失敗者的憤怒與挫折感不斷醞釀,造成了民粹主義的崛起,人們在不同的立場之間撕裂對立,就連「贏家」也活得辛苦──這是當前世界所面臨的最大危機。
桑德爾細細爬梳這一切的根源,述說菁英才德思想是如何創造出平等的假象,帶領讀者深度思辨──我們究竟該如何定義「成功」,打造一個讓所有人都能擁有幸福與尊嚴的社會,甚至面對疫情的挑戰?他從三大層面提出擲地有聲的討論:教育的本質與目的、如何建立每一份工作的價值與尊嚴、重新反思成功的意義;並提醒我們保持謙卑、珍惜所有人的付出,積極討論能夠讓社會更公平、更正義的具體作為。
這是混亂世局中,我們都必須重新學習的一堂課,無論在政界、社群或是教室,我們都能夠藉由書中的思辨,一起提升公共利益,讓每一個人都真正擁有尊嚴和幸福。
名人推薦
◎朱敬一‧張鐵志 專文推薦
作者简介 · · · · · ·
當代最有影響力的政治哲學家/邁可.桑德爾(Michael J. Sandel)
牛津大學博士,哈佛大學政治哲學教授,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巴黎索邦大學客座教授。1980年起在哈佛大學任教,2002至2005年擔任美國總統生命倫理委員會的委員。以《自由主義與正義的侷限》一書奠定其學術地位,其後陸續出版《訂製完美》《為什麼我們需要公共哲學》《正義》《錢買不到的東西》《成功的反思》等,著作譯為27種語言,並獲得哈佛大學教學卓越獎、美國政治學會特別成就獎。
桑德爾的「正義」課程以互動式教學為人津津樂道,創下哈佛375年的紀錄,累積修課人數超過1.5萬。哈佛大學將其製作成電視與網路公開課程(www.JusticeHarvard.org),線上點閱率締造了傳奇紀錄。他亦將課程撰寫成《正義:一場思辨之旅》一書,得到熱烈迴響。
桑德爾的教室從校園開展到全世界,講學足...
當代最有影響力的政治哲學家/邁可.桑德爾(Michael J. Sandel)
牛津大學博士,哈佛大學政治哲學教授,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巴黎索邦大學客座教授。1980年起在哈佛大學任教,2002至2005年擔任美國總統生命倫理委員會的委員。以《自由主義與正義的侷限》一書奠定其學術地位,其後陸續出版《訂製完美》《為什麼我們需要公共哲學》《正義》《錢買不到的東西》《成功的反思》等,著作譯為27種語言,並獲得哈佛大學教學卓越獎、美國政治學會特別成就獎。
桑德爾的「正義」課程以互動式教學為人津津樂道,創下哈佛375年的紀錄,累積修課人數超過1.5萬。哈佛大學將其製作成電視與網路公開課程(www.JusticeHarvard.org),線上點閱率締造了傳奇紀錄。他亦將課程撰寫成《正義:一場思辨之旅》一書,得到熱烈迴響。
桑德爾的教室從校園開展到全世界,講學足跡遍及各國,在英國BBC錄製「全球哲學家」節目,與全球三十國、六十位參與者線上對話,並於牛津大學、國會圖書館演講。他曾兩度來到台灣,帶領聽眾實踐公開課中的「公共辯論」,探討當下最熱門的議題。
他的著作與演講風靡全球,獲媒體讚譽為「當代最貼近世人的哲學家」「學者中的搖滾巨星」「全球最知名的哲學教師」。桑德爾證明了深奧的哲學也能普及到一般民眾的生活,理性的公共辯論在各地都能實現。
譯者簡介
賴盈滿
倫敦政經學院科學哲學碩士,現專事翻譯。譯有《跳舞的骷髏》《演算法的一百道陰影》和《天才的責任:維根斯坦傳》等書。
目录 · · · · · ·
推薦序 重新想像美麗新世界 /張鐵志
推薦序 政治哲學不但不枯燥,反而能幫我們把事情「想透澈」 /朱敬一
◎序言
面對全球疫情危機,我們不只需要醫療及科學專業,更需要道德與政治的重開機。想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先了解我們的社會紐帶與互相尊重是如何逐步瓦解。本書希望闡明其中的過程與原因,並思考如何找到一條邁向共善政治的道路。
· · · · · · (更多)
推薦序 重新想像美麗新世界 /張鐵志
推薦序 政治哲學不但不枯燥,反而能幫我們把事情「想透澈」 /朱敬一
◎序言
面對全球疫情危機,我們不只需要醫療及科學專業,更需要道德與政治的重開機。想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先了解我們的社會紐帶與互相尊重是如何逐步瓦解。本書希望闡明其中的過程與原因,並思考如何找到一條邁向共善政治的道路。
◎楔子:擠入窄門
在才德至上的社會,進入一流大學成了人人垂涎的獎品……這是怎麼回事?進入頂尖大學何時變成社會上的頭等大事,招生醜聞竟然連續數個月攻占媒體頭條?當能力至上的競爭變得如此殘酷,我們完全陷入了拚搏的泥淖,又會如何導致工作的尊嚴遭到破壞、反菁英的怒火燒得民主制度岌岌可危?
◎第一章 贏家與輸家
不斷強調我們要打造公平的才德世界,讓社會地位只取決於努力與才能,毒害了我們看待成功(與不成功)的心態。「制度只獎勵才能與努力」的想法讓贏家認為成功是自己掙得的,進而瞧不起不若他們幸運的人。當我們不再有能力將所有人視為命運共同體,才德至上的思維是否成了一種霸權?
◎第二章 「良善故偉大」:才德思想簡史
既然以才擇人是好事,合情合理,如此立意良善的原則為何會引爆強烈的不滿,甚至轉化了全世界的民主政治?才德至上從何時開始逐漸變成了毒藥?本章探究才德至上理想的黑暗面是如何埋藏在它最動人的許諾裡,深植在「人是自己的主人」和「操之在我」的應許中──只是,這個許諾沉重得讓人難以負荷。
◎第三章 向上流動說
桑德爾在哈佛大學的課堂上觀察到,愈來愈多學生相信成功是自己的功勞,是他們努力的結果;而過去四十年來,「才德思想」與「應得」成了公共論述的關鍵詞,一方面強調成功是個人責任,另一方面則描繪向上流動的願景:只要努力奮發,唯有才能與夢想能限制你爬得多高。然而,「向上流動」究竟從何時開始失去了激勵人心的力量?
◎第四章 文憑主義:最後的主流偏見
教育,真的是不平等的唯一解藥嗎?唯有取得大專學歷,工作才有尊嚴,才有臉在社會立足嗎?當這樣的政治論述侵蝕了民主生活,貶低了不具大專文憑者對社會的貢獻,加深了對低學歷者的偏見,最終引發了民粹反撲,我們該如何才能跨出第一步,逐漸化解這份不滿,讓贏家與輸家都能想像更好的未來?
◎第五章 成功觀
要思考一個社會是否公正,可以問自己一個問題:若你不曉得自己會生在有錢或貧窮的家庭,你會選擇什麼樣的社會?假設事先知道自己會生在上層或底層家庭,是有錢或貧窮,你會想要活在什麼樣的社會?「只要循規蹈矩努力工作,一個人能爬多高只由才能決定」──我們真的能相信這句話嗎?
◎第六章 篩選機器
桑德爾邀請我們重新思考看待成功的方式,質疑「成功者都是靠自己」的自大想法,因為這種論述只會導致不滿,毒害政治並分裂我們。本章探討高等教育為何成為才德至上制的篩選機器,明明承諾將依據才德促進階級流動,卻鞏固了特權與成功心態,腐蝕了民主需要的休戚與共感。
◎第七章 認可工作
誰來決定什麼樣的工作在市場上比較有價值、對社會貢獻較高,而什麼樣的勞動付出卻只能獲得微薄的薪資?我們迫切需要重新衡量,何種工作值得認可與尊敬,身為公民的每一個人又互相虧欠對方什麼?唯有我們互相倚賴,才能釐清其他工作者對集體福祉的貢獻,並真心相信:「我們都在一條船上」。
◎結語
不論我們有多拚搏,成功都不是全靠自己或只需要自己就能造就的。社會看中我們的才能是我們好運,不是必然。清楚感覺命運的偶然可以讓我們心懷謙卑,而這份謙卑是個起點。它能讓我們告別無情撕裂你我的成功思想,超越才德霸權,攜手走向更少怨憤、更多包容的公共生活。
致謝
註釋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我们越是认为自己是白手起家、自给自足的,就越不可能关心那些比我们不幸的人的命运。如果我的成功是我自己努力实现的,那么他们的失败一定是他们自己的错。这种逻辑显示优绩至上原则侵蚀了人与人之间的共通性。对我们的命运负有个人责任的观念过于强烈,让我们很难换位思考。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三章 阶层跃升的话语 -
在李尔斯看来,美国大众文化就是一场机运道德观与自为道德观的不平等对抗,后者显然具有压倒性的优势。机运道德观明白人生有许多面向超越人的理解与掌控,才德不一定能带来相应的报偿。这样的道德观为神秘、悲剧和谦逊留下了空间。 人的努力加上天命应许,给了才德至上论一飞冲天的燃料。它扬弃机运道德观,主张世俗成就和道德正当性互为表里。“一个文化愈不坚持人有责任掌握自己的命运,就愈可能更加宽容、人后和体恤”;愈清楚察觉命运与机遇的不可预测,就愈“可能鼓励幸运之人想象自己身陷不幸,跳脱才德配位的迷思与傲慢,了解到人人得其所当得是多么偶然,无法预测”。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二章 「良善故偉大」:才德思想簡史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成功的反思"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成功的反思"的人也喜欢 · · · · · ·
成功的反思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成功的反思的书评 · · · · · · ( 全部 91 条 )


成绩说话,就够了吗?

精英制度的暴政是针对失败者的, 如果你认为你能一直赢的话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在中国享誉盛名的桑德尔教授的新作(他居然还有本书讲自己和中国哲学, 相比美国主流文化而言, 他的社群伦理确实更契合东亚文化了),序言从新冠疫情开始(可以说是非常新非常应景了;估计中信已经买下版权正催人翻译呢吧),作者说“道德上来说,疫情让我们记起了自身的脆弱性,以及... (展开)
读书笔记:优绩带来的暴政,以及好的社会该如何定义成功?

关于“精英主义”的一些个人阐述

给优绩主义pro tanto美言几句吧

英才制是灵药还是毒药?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英才制(Meritocracy),一种凭借才能,而非看出身的精英选拔体质,是英国社会学家麦克.杨在他1958年出版的反乌托邦小说中提出的。 当时与之相对的是由出身说了算的贵族制度。英才制长期被视为美国强大的关键所在。但近年来,随着美国衰败,川普被选上总统,美国人民分裂,这种... (展开)> 更多书评 91篇
-
在李尔斯看来,美国大众文化就是一场机运道德观与自为道德观的不平等对抗,后者显然具有压倒性的优势。机运道德观明白人生有许多面向超越人的理解与掌控,才德不一定能带来相应的报偿。这样的道德观为神秘、悲剧和谦逊留下了空间。 人的努力加上天命应许,给了才德至上论一飞冲天的燃料。它扬弃机运道德观,主张世俗成就和道德正当性互为表里。“一个文化愈不坚持人有责任掌握自己的命运,就愈可能更加宽容、人后和体恤”;愈清...
2021-10-02 17:23:26 4人喜欢
在李尔斯看来,美国大众文化就是一场机运道德观与自为道德观的不平等对抗,后者显然具有压倒性的优势。机运道德观明白人生有许多面向超越人的理解与掌控,才德不一定能带来相应的报偿。这样的道德观为神秘、悲剧和谦逊留下了空间。 人的努力加上天命应许,给了才德至上论一飞冲天的燃料。它扬弃机运道德观,主张世俗成就和道德正当性互为表里。“一个文化愈不坚持人有责任掌握自己的命运,就愈可能更加宽容、人后和体恤”;愈清楚察觉命运与机遇的不可预测,就愈“可能鼓励幸运之人想象自己身陷不幸,跳脱才德配位的迷思与傲慢,了解到人人得其所当得是多么偶然,无法预测”。 引自 ◎第二章 「良善故偉大」:才德思想簡史 才德霸权的崛起不只是靠向上流动说,还涉及其他心态与因素,最终导致才德至上制从良方变成了毒药。首先是即使面对不平等恶化和社会流动停滞不前,仍然强调人人必须为自己的命运负责,得到多少就代表你应得这么多,这样做削弱了休息与共感,也让因为全球化而落队者灰心丧气。其次,坚持大专学历是拥有可敬工作与体面生活的首要管道导致文凭主义作祟,不仅破坏 了工作尊严,也贬低了没上大学的人。第三,坚持唯有受过高等教育、价值中立的专家最能解决社会与政治问题,这种看法是技术官僚的自大,不仅破坏民主机制,也加深人们的无力感。 凡是政治人物不厌其烦一讲再讲的真理信条,我们就该怀疑它已经不是事实了。 引自 ◎第三章 向上流動說 文凭主义也改变了英国与欧洲代议制政府的样貌。英国和美国一样,也是由高学历者统治低学历者。 治国需要实践智慧与公民德性,有能力掌握并确实追求共善。但今日多数大学都没有培养这些能力,就连声誉崇隆的大学也不例外。晚近的历史经验更告诉我们,政治判断力需要德性与睿见,和标准化考试拿高分上顶尖大学几乎没有关联。“出类拔萃者”比学历普通者更长于治国的想法,其实是出于精英傲慢的迷思。 将国会与议会完全交到高学历者手上并未让政府更有效能,反而让政府更不具民意代表性,并导致劳动阶级和主流政党(尤其是中间偏左政党)疏远,政治立场依教育程度而割裂。当前政治的最大分歧,就出现在有大学文凭和无大学文凭者之间。 技术官僚制的缺点之一,就是讲决策权交给精英,导致公民降能。 将政治歧见简化成拒绝接受事实或科学,这样做其实误解了事实与意见在政治说服中的关系。认为我们应该先对事实达成共识,然后才能以此为基准讨论个人意见与信念,其实是技术官僚政治的幻想。政治辩论常常涉及辨别哪些事实与争论有关,以及如何描述这些事实。谁能界定事实,谁就在辩论里先声夺人。和莫尼汉参议员的看法(“你可以有自己的意见,但不能有自己的事实”)相反,是意见左右认知,而非认知左右意见。不是事实经过剪裁干燥之后,意见才会出现。 引自 ◎第四章 文憑主義:最後的主流偏見 海耶克(哈耶克)认为我们不该将经济报偿道德化,以为经济报偿反映个人才德(merit)。 他不是去证明在市场获得丰厚报偿的人配得那些报偿,而是反对经济报偿反映个人才德或道德应得的主张。 海耶克的论据来自一项观察:拥有社会正巧看中的才能并非我个人的功劳,而是出于运气,不具道德必然性: “一个人的才能如果对旁人有价值,不论那项才能是天生或后天学会的,都不能归功于他本人。因为一个人的特殊才能是普遍或稀有,几乎不受本人左右。不论他拥有的是好心肠、美丽歌喉、漂亮脸蛋、灵巧双手、机智或好性情,多半都和个人努力无关,也和他拥有的机会与经验无关。这些能力与服务对我们的价值,以及他们所得的报偿,几乎跟所谓的才德或道德应得没有关系”。 "一套公正的社会制度会让人得到他有资格获得的,满足这套制度所给予他的正当期望。但是一个人有资格获得多少既不等比于他的内在价值,也不取决于此"。界定人的义务与权利的正义原则“不会涉及道德应得,分配份额也不与之对应”。 引自 ◎第五章 成功觀 首先,建立在才能之上的流动社会虽然和世袭阶级不相容,却不排斥不平等,甚至反倒正当化了才德所导致的不平等。其次,一套标榜和奖励“绝顶天才”的制度很可能或隐或显地将其余的人诋毁成“垃圾”。 想拆除科南特创建的筛选机器,就要明白才德机制同时朝两个方向施展霸权:一方面让出头者焦虑,受完美主义折磨,并产生菁英傲慢;另一方面则让落败者灰心丧志,甚至因失败而感到羞辱。 这两种霸权有着共同的道德源头,也就是历久弥新的才德思想:个人要为自己的命运完全负责;成功是自己的功劳,失败是自己的错,不该怪罪别人。这种思想虽然激励人心,但由于太过强调个人责任,使得我们很难唤起对抗当前不平等所需的互助义务和休戚与共感。 将目前的所得与社会尊严不平等全归咎于高等教育并不正确。市场导向全球化、当代政治的技术官僚转向与民主运作寡头化都是共犯。 引自 ◎第六章 篩選機器 “分配正义”与“贡献正义” 这就是黑格尔所描述的认可之争。根据黑格尔的看法,劳动市场不只是一套有效满足需求的系统,更是一套认可制度,不仅给予工作报偿,还公开认可该工作对共善的贡献。市场本身不会提供劳动者技能或认可,因此黑格尔提议设立一种类似同业公会或行会的机构,确保工人提供的技能足以做出值得公众认可的贡献。简言之,黑格尔认为当时兴起的资本主义工作形态必须符合两个条件才能在道德上站得住脚。霍奈特简要描述这两个条件:“首先,这套制度必须提供最低薪资;其次,它必须赋予任何工作一个形态,让人明了它对共善的贡献”。 八十年后,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依据黑格尔的工作理论表示,当所有人的贡献都按其工作对社会的真正价值来衡量,分工就能促进团结。和亚当·斯密、凯恩斯或当代许多经济学家不同,黑格尔和涂尔干并不认为工作是满足消费的手段,而是主张工作是一种建立社会联结的活动、一个给予认可的场域,一种褒扬我们善尽对共善做出贡献的义务的方式。 征税的象征意义,不仅涉及公平,还跟社会认为哪些活动值得推崇与认可、哪些应该抑制的道德判断有关。 过去四十年来,市场导向全球化和才德成功观联手斩断了这些道德联结。两者建构的全球供应链、资本流动与世界公民身分,让我们不再那么仰赖身旁的同胞、感谢他们的工作,也不再为团结的呼声心动。才德筛选机制教导我们成功是自己的功劳,以致削弱了我们的亏欠感。如今我们正处在联结断裂引发的愤怒风暴中。为了重新定位工作,我们必须修补被才德至上时代破坏的社会纽带。 引自 ◎第七章 認可工作 将全副或大半心力摆在向上流动之上,对维系社会纽带与公民联结几乎没用。但民主需要社会纽带与公民联结。就算有一个社会比现在的美国更能让人民向上流动,它也需要让没能往上爬的人有机会自我完满,并感觉自己是共同体的一员。 区别于机会平等和结果平等的条件平等 英国经济史学家兼社会评论家陶尼(R.H.Tawney)《论平等》:“一个人的社会福祉……有赖于凝聚与连带。这代表社会不只要有出头的机会,还要有高度的群体文化与强烈的休戚与共感……个人幸福不仅需要向上流动的自由,有机会过得舒适与体面,还需要不论是否出人头地都能过上有文化、有尊严的生活” 从“神恩”的功德转为(个人赋权的)才德,它变成了个人自由的光明许诺:命运掌握在我们手中,只要去试就能做到。 然而,这种自由观却让我们遗忘了身处民主政治的共同责任。 但倘若唯有当我们众人一起思辨,我们这个政治群体应该追求什么目的,共善才能实现,民主就不能不在乎公共生活该具备哪些条件。彻底平等不是必要,但需要各行各业的公民在共同空间与公共场域互动,因为唯有这样我们才能学会协调与包容彼此的差异,才会懂得在乎共善。 不论我们有多拼搏,成功都不是全靠自己或只需要自己就能造就的。社会看中我们的才能是我们好运,不是必然。清楚感觉命运的偶然可以让我们心怀谦卑……这份谦卑是个起点。它能让我们告别无情撕裂我们的成功思想,超越才德霸权(the tyranny of merits),携手走向更少怨愤、更多包容的公共生活。 引自 ◎結語 公共生活和公共讨论空间的存在预设了成员的某种均质性,讨论的前提要有基本的共识,在目前的撕裂下,美国社会很难说有此基本的共识,或者说消灭了“才德的霸权”,这种共识又要如何建立?
即使条件平等也很难不再倒向“才德至上”的机制,只能说增加变量,使才德不再是唯一的因素和标准。
让不同条件的人安于自身现状,某种程度上可以概括为存在向上流动的可能但消弭了所有人不得不向上流动的动机(无论被动或主动),大概是对人性的某种乐观主义判断,存在差异的社会,如果看到别人过得比自己好,就会去思考原因寻求向上的手段,换句话说还是会倒向“才德至上”。
消灭这种嫉妒心,仿佛只剩下公民教育和人性教化一途,但消泯差异性实现公民同质性乃至至善,作为目标但从未成为现实。
回应 2021-10-02 17:23:26 -
Neo Anderson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
优绩至上:能力越高收入越高,收入越高越能证明个人能力高,越具有道德上的优越性。 第一个反驳来是哈耶克的自由市场自由主义 哈耶克认为,个人获得的收入并不反映其能力,因此获得高收入的人并不比低收入者在道德上更优越。这是因为经济收入不仅是个体能力的结果,更取决于市场的结果。一个在橄榄球上有同等能力的人,在美国和在印度所获的的收入有很大差距,但这并不是能力的反映,事实上只是市场供需关系的反映。 哈耶克认为...
2022-03-24 11:15:56 2人喜欢
优绩至上:能力越高收入越高,收入越高越能证明个人能力高,越具有道德上的优越性。
第一个反驳来是哈耶克的自由市场自由主义
哈耶克认为,个人获得的收入并不反映其能力,因此获得高收入的人并不比低收入者在道德上更优越。这是因为经济收入不仅是个体能力的结果,更取决于市场的结果。一个在橄榄球上有同等能力的人,在美国和在印度所获的的收入有很大差距,但这并不是能力的反映,事实上只是市场供需关系的反映。
哈耶克认为通过这种道德观可以解决优绩至上的价值观,但仍存在问题:如果一个人所获的收入是市场供需关系的反映,那么这在多大程度上能削减个体获得高收入的道德优越感?虽然收入高不等于能力高,但一个人可以很优越地证明自己收入高,满足了更多人的需求,就是对社会贡献大。也就是说哈耶克把高收入的归因从个体的本质能力转移到社会贡献上,这并没有解决优绩至上的价值观,高收入仍意味着道德上的优越。
奈特则更进一步,他质疑了哈耶克将市场价值等同于社会贡献的假设。他认为满足市场需求只是满足了需求和欲望,而什么样的需求和欲望被满足了才具有道德意义上的社会贡献。如果一个人满足的是黄赌毒等损害心灵的需求而赚了很多钱,那么必然不是对社会有贡献,因此人们为了迎合消费者而赚的钱并不具备绝对的道德优越性。创造正确的需求比满足需求更重要,更具道德优越性。
第二个反驳来自罗尔斯的平等自由主义
罗尔斯认为优绩至上实际上是在进行事后判断,这种事后判断没有一个事前基准,只对结果本身进行判断。也就是说仅仅在赚钱多和赚钱少的结果上进行道德判断。自然会将结果等同于个体能力,认为高收入是个体道德上应得的。
但罗尔斯认为这种事后的道德应得性不应该作为公正的基础。事实上在赚钱的过程中会有各种游戏规则,若这些游戏规则并不正义,只对结果进行判断则不会具备正当性。换种说法就是,将公正建立在道德应得性的基础上,就相当于为给有道德和成就的人及相应的报酬制定规则,罗尔斯认为直到我们首先确定公正的原则,我们才能知道谁有权得到什么。先考虑游戏规则再玩游戏,而不是先玩游戏再制定游戏规则,后者必然会把一些价值观强加给另一些人,这就是优绩至上的逻辑。
基于这个逻辑,罗尔斯认为游戏规则就是确立:能力源于运气。通过运气获得的财富应该通过再分配方式转移到那些运气不好的人身上。
但这一方面同样也不能削弱富人的道德优越性,富人的道德优越性反而被游戏规则合法化。另一方面,对于“运气不好”的定义决定了再分配的有无。而决定谁是运气好谁是运气不好极具模糊性,贬低了那些有资格获得援助的人,将他们视为无自立能力的受害者。而对那些无资格获得援助的人来说,生存资料和社会尊严均得不到补偿,因为他们被看作是咎由自取,而不是运气不好。
总之,两者都反对优绩至上原则,却都落入了优绩至上的倾向之中。
回应 2022-03-24 11:15:56 -
尤其是在這樣的制度下,成功者會認為他們的成功是靠自己的才能和努力,而與社會無關,既然成功是我自己的事,那失敗就是輸家自己的錯,這會製造出「才德的驕傲」(meritocratic hubris),對階梯下的人缺乏同理心,甚至不屑和輕蔑,因此更不會有對於共同體內同胞的相互責任。反過來,這會造成輸家對贏家的憎恨。 事實上,過去幾十年美國的主流論述是一種「躍升的修辭」(rhetoric of rising):你要努力往上爬,只要你努力就會...
2021-12-20 10:26:02
尤其是在這樣的制度下,成功者會認為他們的成功是靠自己的才能和努力,而與社會無關,既然成功是我自己的事,那失敗就是輸家自己的錯,這會製造出「才德的驕傲」(meritocratic hubris),對階梯下的人缺乏同理心,甚至不屑和輕蔑,因此更不會有對於共同體內同胞的相互責任。反過來,這會造成輸家對贏家的憎恨。
事實上,過去幾十年美國的主流論述是一種「躍升的修辭」(rhetoric of rising):你要努力往上爬,只要你努力就會成功(You can make it if you try)。但現實是,這幾十年也是美國社會的不平等愈來愈嚴重的時期,階級翻身愈來愈困難,曾經人人相信的美國夢成為巨大的黑色夢魘。於是我們見到當前全球最大的政治浪潮:民粹主義對於菁英的反彈情緒。
回应 2021-12-20 10:26:02
-
优绩至上:能力越高收入越高,收入越高越能证明个人能力高,越具有道德上的优越性。 第一个反驳来是哈耶克的自由市场自由主义 哈耶克认为,个人获得的收入并不反映其能力,因此获得高收入的人并不比低收入者在道德上更优越。这是因为经济收入不仅是个体能力的结果,更取决于市场的结果。一个在橄榄球上有同等能力的人,在美国和在印度所获的的收入有很大差距,但这并不是能力的反映,事实上只是市场供需关系的反映。 哈耶克认为...
2022-03-24 11:15:56 2人喜欢
优绩至上:能力越高收入越高,收入越高越能证明个人能力高,越具有道德上的优越性。
第一个反驳来是哈耶克的自由市场自由主义
哈耶克认为,个人获得的收入并不反映其能力,因此获得高收入的人并不比低收入者在道德上更优越。这是因为经济收入不仅是个体能力的结果,更取决于市场的结果。一个在橄榄球上有同等能力的人,在美国和在印度所获的的收入有很大差距,但这并不是能力的反映,事实上只是市场供需关系的反映。
哈耶克认为通过这种道德观可以解决优绩至上的价值观,但仍存在问题:如果一个人所获的收入是市场供需关系的反映,那么这在多大程度上能削减个体获得高收入的道德优越感?虽然收入高不等于能力高,但一个人可以很优越地证明自己收入高,满足了更多人的需求,就是对社会贡献大。也就是说哈耶克把高收入的归因从个体的本质能力转移到社会贡献上,这并没有解决优绩至上的价值观,高收入仍意味着道德上的优越。
奈特则更进一步,他质疑了哈耶克将市场价值等同于社会贡献的假设。他认为满足市场需求只是满足了需求和欲望,而什么样的需求和欲望被满足了才具有道德意义上的社会贡献。如果一个人满足的是黄赌毒等损害心灵的需求而赚了很多钱,那么必然不是对社会有贡献,因此人们为了迎合消费者而赚的钱并不具备绝对的道德优越性。创造正确的需求比满足需求更重要,更具道德优越性。
第二个反驳来自罗尔斯的平等自由主义
罗尔斯认为优绩至上实际上是在进行事后判断,这种事后判断没有一个事前基准,只对结果本身进行判断。也就是说仅仅在赚钱多和赚钱少的结果上进行道德判断。自然会将结果等同于个体能力,认为高收入是个体道德上应得的。
但罗尔斯认为这种事后的道德应得性不应该作为公正的基础。事实上在赚钱的过程中会有各种游戏规则,若这些游戏规则并不正义,只对结果进行判断则不会具备正当性。换种说法就是,将公正建立在道德应得性的基础上,就相当于为给有道德和成就的人及相应的报酬制定规则,罗尔斯认为直到我们首先确定公正的原则,我们才能知道谁有权得到什么。先考虑游戏规则再玩游戏,而不是先玩游戏再制定游戏规则,后者必然会把一些价值观强加给另一些人,这就是优绩至上的逻辑。
基于这个逻辑,罗尔斯认为游戏规则就是确立:能力源于运气。通过运气获得的财富应该通过再分配方式转移到那些运气不好的人身上。
但这一方面同样也不能削弱富人的道德优越性,富人的道德优越性反而被游戏规则合法化。另一方面,对于“运气不好”的定义决定了再分配的有无。而决定谁是运气好谁是运气不好极具模糊性,贬低了那些有资格获得援助的人,将他们视为无自立能力的受害者。而对那些无资格获得援助的人来说,生存资料和社会尊严均得不到补偿,因为他们被看作是咎由自取,而不是运气不好。
总之,两者都反对优绩至上原则,却都落入了优绩至上的倾向之中。
回应 2022-03-24 11:15:56 -
尤其是在這樣的制度下,成功者會認為他們的成功是靠自己的才能和努力,而與社會無關,既然成功是我自己的事,那失敗就是輸家自己的錯,這會製造出「才德的驕傲」(meritocratic hubris),對階梯下的人缺乏同理心,甚至不屑和輕蔑,因此更不會有對於共同體內同胞的相互責任。反過來,這會造成輸家對贏家的憎恨。 事實上,過去幾十年美國的主流論述是一種「躍升的修辭」(rhetoric of rising):你要努力往上爬,只要你努力就會...
2021-12-20 10:26:02
尤其是在這樣的制度下,成功者會認為他們的成功是靠自己的才能和努力,而與社會無關,既然成功是我自己的事,那失敗就是輸家自己的錯,這會製造出「才德的驕傲」(meritocratic hubris),對階梯下的人缺乏同理心,甚至不屑和輕蔑,因此更不會有對於共同體內同胞的相互責任。反過來,這會造成輸家對贏家的憎恨。
事實上,過去幾十年美國的主流論述是一種「躍升的修辭」(rhetoric of rising):你要努力往上爬,只要你努力就會成功(You can make it if you try)。但現實是,這幾十年也是美國社會的不平等愈來愈嚴重的時期,階級翻身愈來愈困難,曾經人人相信的美國夢成為巨大的黑色夢魘。於是我們見到當前全球最大的政治浪潮:民粹主義對於菁英的反彈情緒。
回应 2021-12-20 10:26:02 -
才德制到底有什麼問題? 桑德爾認為,現實中的才德制其實是虛假的幻想。在當代,教育是社會流動最重要的機制,但在美國的統計數據顯示,名校學生大部分都來自富有家庭,因為富有家庭可以給小孩更好的學習環境,再加上各種人脈關係,所以能否進入菁英學校是有階級偏差的,而不是所有人都擁有真正公平的機會。現實世界的機會遠遠不是公平的。 而就算真的是一個完美的才德制,亦即每個人往上爬的機會是平等的,但只是鼓勵人們追求高...
2021-11-28 18:19:11
才德制到底有什麼問題? 桑德爾認為,現實中的才德制其實是虛假的幻想。在當代,教育是社會流動最重要的機制,但在美國的統計數據顯示,名校學生大部分都來自富有家庭,因為富有家庭可以給小孩更好的學習環境,再加上各種人脈關係,所以能否進入菁英學校是有階級偏差的,而不是所有人都擁有真正公平的機會。現實世界的機會遠遠不是公平的。 而就算真的是一個完美的才德制,亦即每個人往上爬的機會是平等的,但只是鼓勵人們追求高教育作為回應全球化的方式,仍然是個人式的解方,並沒有解決結構性的困境,社會不平等的情況依然會愈趨惡劣,而且會被正當化,也因此社會團結將會遭到嚴重破壞。 在這樣的制度下,成功者會認為他們的成功是靠自己的才能和努力,而與社會無關,既然成功是我自己的事,那失敗就是輸家自己的錯,這會製造出「才德的驕傲」(meritocratic hubris),對階梯下的人缺乏同理心,甚至不屑和輕蔑,因此更不會有對於共同體內同胞的相互責任。反過來,這會造成輸家對贏家的憎恨。 引自 推薦序 重新想像美麗新世界 /張鐵志 回应 2021-11-28 18:19:11 -
在李尔斯看来,美国大众文化就是一场机运道德观与自为道德观的不平等对抗,后者显然具有压倒性的优势。机运道德观明白人生有许多面向超越人的理解与掌控,才德不一定能带来相应的报偿。这样的道德观为神秘、悲剧和谦逊留下了空间。 人的努力加上天命应许,给了才德至上论一飞冲天的燃料。它扬弃机运道德观,主张世俗成就和道德正当性互为表里。“一个文化愈不坚持人有责任掌握自己的命运,就愈可能更加宽容、人后和体恤”;愈清...
2021-10-02 17:23:26 4人喜欢
在李尔斯看来,美国大众文化就是一场机运道德观与自为道德观的不平等对抗,后者显然具有压倒性的优势。机运道德观明白人生有许多面向超越人的理解与掌控,才德不一定能带来相应的报偿。这样的道德观为神秘、悲剧和谦逊留下了空间。 人的努力加上天命应许,给了才德至上论一飞冲天的燃料。它扬弃机运道德观,主张世俗成就和道德正当性互为表里。“一个文化愈不坚持人有责任掌握自己的命运,就愈可能更加宽容、人后和体恤”;愈清楚察觉命运与机遇的不可预测,就愈“可能鼓励幸运之人想象自己身陷不幸,跳脱才德配位的迷思与傲慢,了解到人人得其所当得是多么偶然,无法预测”。 引自 ◎第二章 「良善故偉大」:才德思想簡史 才德霸权的崛起不只是靠向上流动说,还涉及其他心态与因素,最终导致才德至上制从良方变成了毒药。首先是即使面对不平等恶化和社会流动停滞不前,仍然强调人人必须为自己的命运负责,得到多少就代表你应得这么多,这样做削弱了休息与共感,也让因为全球化而落队者灰心丧气。其次,坚持大专学历是拥有可敬工作与体面生活的首要管道导致文凭主义作祟,不仅破坏 了工作尊严,也贬低了没上大学的人。第三,坚持唯有受过高等教育、价值中立的专家最能解决社会与政治问题,这种看法是技术官僚的自大,不仅破坏民主机制,也加深人们的无力感。 凡是政治人物不厌其烦一讲再讲的真理信条,我们就该怀疑它已经不是事实了。 引自 ◎第三章 向上流動說 文凭主义也改变了英国与欧洲代议制政府的样貌。英国和美国一样,也是由高学历者统治低学历者。 治国需要实践智慧与公民德性,有能力掌握并确实追求共善。但今日多数大学都没有培养这些能力,就连声誉崇隆的大学也不例外。晚近的历史经验更告诉我们,政治判断力需要德性与睿见,和标准化考试拿高分上顶尖大学几乎没有关联。“出类拔萃者”比学历普通者更长于治国的想法,其实是出于精英傲慢的迷思。 将国会与议会完全交到高学历者手上并未让政府更有效能,反而让政府更不具民意代表性,并导致劳动阶级和主流政党(尤其是中间偏左政党)疏远,政治立场依教育程度而割裂。当前政治的最大分歧,就出现在有大学文凭和无大学文凭者之间。 技术官僚制的缺点之一,就是讲决策权交给精英,导致公民降能。 将政治歧见简化成拒绝接受事实或科学,这样做其实误解了事实与意见在政治说服中的关系。认为我们应该先对事实达成共识,然后才能以此为基准讨论个人意见与信念,其实是技术官僚政治的幻想。政治辩论常常涉及辨别哪些事实与争论有关,以及如何描述这些事实。谁能界定事实,谁就在辩论里先声夺人。和莫尼汉参议员的看法(“你可以有自己的意见,但不能有自己的事实”)相反,是意见左右认知,而非认知左右意见。不是事实经过剪裁干燥之后,意见才会出现。 引自 ◎第四章 文憑主義:最後的主流偏見 海耶克(哈耶克)认为我们不该将经济报偿道德化,以为经济报偿反映个人才德(merit)。 他不是去证明在市场获得丰厚报偿的人配得那些报偿,而是反对经济报偿反映个人才德或道德应得的主张。 海耶克的论据来自一项观察:拥有社会正巧看中的才能并非我个人的功劳,而是出于运气,不具道德必然性: “一个人的才能如果对旁人有价值,不论那项才能是天生或后天学会的,都不能归功于他本人。因为一个人的特殊才能是普遍或稀有,几乎不受本人左右。不论他拥有的是好心肠、美丽歌喉、漂亮脸蛋、灵巧双手、机智或好性情,多半都和个人努力无关,也和他拥有的机会与经验无关。这些能力与服务对我们的价值,以及他们所得的报偿,几乎跟所谓的才德或道德应得没有关系”。 "一套公正的社会制度会让人得到他有资格获得的,满足这套制度所给予他的正当期望。但是一个人有资格获得多少既不等比于他的内在价值,也不取决于此"。界定人的义务与权利的正义原则“不会涉及道德应得,分配份额也不与之对应”。 引自 ◎第五章 成功觀 首先,建立在才能之上的流动社会虽然和世袭阶级不相容,却不排斥不平等,甚至反倒正当化了才德所导致的不平等。其次,一套标榜和奖励“绝顶天才”的制度很可能或隐或显地将其余的人诋毁成“垃圾”。 想拆除科南特创建的筛选机器,就要明白才德机制同时朝两个方向施展霸权:一方面让出头者焦虑,受完美主义折磨,并产生菁英傲慢;另一方面则让落败者灰心丧志,甚至因失败而感到羞辱。 这两种霸权有着共同的道德源头,也就是历久弥新的才德思想:个人要为自己的命运完全负责;成功是自己的功劳,失败是自己的错,不该怪罪别人。这种思想虽然激励人心,但由于太过强调个人责任,使得我们很难唤起对抗当前不平等所需的互助义务和休戚与共感。 将目前的所得与社会尊严不平等全归咎于高等教育并不正确。市场导向全球化、当代政治的技术官僚转向与民主运作寡头化都是共犯。 引自 ◎第六章 篩選機器 “分配正义”与“贡献正义” 这就是黑格尔所描述的认可之争。根据黑格尔的看法,劳动市场不只是一套有效满足需求的系统,更是一套认可制度,不仅给予工作报偿,还公开认可该工作对共善的贡献。市场本身不会提供劳动者技能或认可,因此黑格尔提议设立一种类似同业公会或行会的机构,确保工人提供的技能足以做出值得公众认可的贡献。简言之,黑格尔认为当时兴起的资本主义工作形态必须符合两个条件才能在道德上站得住脚。霍奈特简要描述这两个条件:“首先,这套制度必须提供最低薪资;其次,它必须赋予任何工作一个形态,让人明了它对共善的贡献”。 八十年后,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依据黑格尔的工作理论表示,当所有人的贡献都按其工作对社会的真正价值来衡量,分工就能促进团结。和亚当·斯密、凯恩斯或当代许多经济学家不同,黑格尔和涂尔干并不认为工作是满足消费的手段,而是主张工作是一种建立社会联结的活动、一个给予认可的场域,一种褒扬我们善尽对共善做出贡献的义务的方式。 征税的象征意义,不仅涉及公平,还跟社会认为哪些活动值得推崇与认可、哪些应该抑制的道德判断有关。 过去四十年来,市场导向全球化和才德成功观联手斩断了这些道德联结。两者建构的全球供应链、资本流动与世界公民身分,让我们不再那么仰赖身旁的同胞、感谢他们的工作,也不再为团结的呼声心动。才德筛选机制教导我们成功是自己的功劳,以致削弱了我们的亏欠感。如今我们正处在联结断裂引发的愤怒风暴中。为了重新定位工作,我们必须修补被才德至上时代破坏的社会纽带。 引自 ◎第七章 認可工作 将全副或大半心力摆在向上流动之上,对维系社会纽带与公民联结几乎没用。但民主需要社会纽带与公民联结。就算有一个社会比现在的美国更能让人民向上流动,它也需要让没能往上爬的人有机会自我完满,并感觉自己是共同体的一员。 区别于机会平等和结果平等的条件平等 英国经济史学家兼社会评论家陶尼(R.H.Tawney)《论平等》:“一个人的社会福祉……有赖于凝聚与连带。这代表社会不只要有出头的机会,还要有高度的群体文化与强烈的休戚与共感……个人幸福不仅需要向上流动的自由,有机会过得舒适与体面,还需要不论是否出人头地都能过上有文化、有尊严的生活” 从“神恩”的功德转为(个人赋权的)才德,它变成了个人自由的光明许诺:命运掌握在我们手中,只要去试就能做到。 然而,这种自由观却让我们遗忘了身处民主政治的共同责任。 但倘若唯有当我们众人一起思辨,我们这个政治群体应该追求什么目的,共善才能实现,民主就不能不在乎公共生活该具备哪些条件。彻底平等不是必要,但需要各行各业的公民在共同空间与公共场域互动,因为唯有这样我们才能学会协调与包容彼此的差异,才会懂得在乎共善。 不论我们有多拼搏,成功都不是全靠自己或只需要自己就能造就的。社会看中我们的才能是我们好运,不是必然。清楚感觉命运的偶然可以让我们心怀谦卑……这份谦卑是个起点。它能让我们告别无情撕裂我们的成功思想,超越才德霸权(the tyranny of merits),携手走向更少怨愤、更多包容的公共生活。 引自 ◎結語 公共生活和公共讨论空间的存在预设了成员的某种均质性,讨论的前提要有基本的共识,在目前的撕裂下,美国社会很难说有此基本的共识,或者说消灭了“才德的霸权”,这种共识又要如何建立?
即使条件平等也很难不再倒向“才德至上”的机制,只能说增加变量,使才德不再是唯一的因素和标准。
让不同条件的人安于自身现状,某种程度上可以概括为存在向上流动的可能但消弭了所有人不得不向上流动的动机(无论被动或主动),大概是对人性的某种乐观主义判断,存在差异的社会,如果看到别人过得比自己好,就会去思考原因寻求向上的手段,换句话说还是会倒向“才德至上”。
消灭这种嫉妒心,仿佛只剩下公民教育和人性教化一途,但消泯差异性实现公民同质性乃至至善,作为目标但从未成为现实。
回应 2021-10-02 17:23:26
-
优绩至上:能力越高收入越高,收入越高越能证明个人能力高,越具有道德上的优越性。 第一个反驳来是哈耶克的自由市场自由主义 哈耶克认为,个人获得的收入并不反映其能力,因此获得高收入的人并不比低收入者在道德上更优越。这是因为经济收入不仅是个体能力的结果,更取决于市场的结果。一个在橄榄球上有同等能力的人,在美国和在印度所获的的收入有很大差距,但这并不是能力的反映,事实上只是市场供需关系的反映。 哈耶克认为...
2022-03-24 11:15:56 2人喜欢
优绩至上:能力越高收入越高,收入越高越能证明个人能力高,越具有道德上的优越性。
第一个反驳来是哈耶克的自由市场自由主义
哈耶克认为,个人获得的收入并不反映其能力,因此获得高收入的人并不比低收入者在道德上更优越。这是因为经济收入不仅是个体能力的结果,更取决于市场的结果。一个在橄榄球上有同等能力的人,在美国和在印度所获的的收入有很大差距,但这并不是能力的反映,事实上只是市场供需关系的反映。
哈耶克认为通过这种道德观可以解决优绩至上的价值观,但仍存在问题:如果一个人所获的收入是市场供需关系的反映,那么这在多大程度上能削减个体获得高收入的道德优越感?虽然收入高不等于能力高,但一个人可以很优越地证明自己收入高,满足了更多人的需求,就是对社会贡献大。也就是说哈耶克把高收入的归因从个体的本质能力转移到社会贡献上,这并没有解决优绩至上的价值观,高收入仍意味着道德上的优越。
奈特则更进一步,他质疑了哈耶克将市场价值等同于社会贡献的假设。他认为满足市场需求只是满足了需求和欲望,而什么样的需求和欲望被满足了才具有道德意义上的社会贡献。如果一个人满足的是黄赌毒等损害心灵的需求而赚了很多钱,那么必然不是对社会有贡献,因此人们为了迎合消费者而赚的钱并不具备绝对的道德优越性。创造正确的需求比满足需求更重要,更具道德优越性。
第二个反驳来自罗尔斯的平等自由主义
罗尔斯认为优绩至上实际上是在进行事后判断,这种事后判断没有一个事前基准,只对结果本身进行判断。也就是说仅仅在赚钱多和赚钱少的结果上进行道德判断。自然会将结果等同于个体能力,认为高收入是个体道德上应得的。
但罗尔斯认为这种事后的道德应得性不应该作为公正的基础。事实上在赚钱的过程中会有各种游戏规则,若这些游戏规则并不正义,只对结果进行判断则不会具备正当性。换种说法就是,将公正建立在道德应得性的基础上,就相当于为给有道德和成就的人及相应的报酬制定规则,罗尔斯认为直到我们首先确定公正的原则,我们才能知道谁有权得到什么。先考虑游戏规则再玩游戏,而不是先玩游戏再制定游戏规则,后者必然会把一些价值观强加给另一些人,这就是优绩至上的逻辑。
基于这个逻辑,罗尔斯认为游戏规则就是确立:能力源于运气。通过运气获得的财富应该通过再分配方式转移到那些运气不好的人身上。
但这一方面同样也不能削弱富人的道德优越性,富人的道德优越性反而被游戏规则合法化。另一方面,对于“运气不好”的定义决定了再分配的有无。而决定谁是运气好谁是运气不好极具模糊性,贬低了那些有资格获得援助的人,将他们视为无自立能力的受害者。而对那些无资格获得援助的人来说,生存资料和社会尊严均得不到补偿,因为他们被看作是咎由自取,而不是运气不好。
总之,两者都反对优绩至上原则,却都落入了优绩至上的倾向之中。
回应 2022-03-24 11:15:56 -
尤其是在這樣的制度下,成功者會認為他們的成功是靠自己的才能和努力,而與社會無關,既然成功是我自己的事,那失敗就是輸家自己的錯,這會製造出「才德的驕傲」(meritocratic hubris),對階梯下的人缺乏同理心,甚至不屑和輕蔑,因此更不會有對於共同體內同胞的相互責任。反過來,這會造成輸家對贏家的憎恨。 事實上,過去幾十年美國的主流論述是一種「躍升的修辭」(rhetoric of rising):你要努力往上爬,只要你努力就會...
2021-12-20 10:26:02
尤其是在這樣的制度下,成功者會認為他們的成功是靠自己的才能和努力,而與社會無關,既然成功是我自己的事,那失敗就是輸家自己的錯,這會製造出「才德的驕傲」(meritocratic hubris),對階梯下的人缺乏同理心,甚至不屑和輕蔑,因此更不會有對於共同體內同胞的相互責任。反過來,這會造成輸家對贏家的憎恨。
事實上,過去幾十年美國的主流論述是一種「躍升的修辭」(rhetoric of rising):你要努力往上爬,只要你努力就會成功(You can make it if you try)。但現實是,這幾十年也是美國社會的不平等愈來愈嚴重的時期,階級翻身愈來愈困難,曾經人人相信的美國夢成為巨大的黑色夢魘。於是我們見到當前全球最大的政治浪潮:民粹主義對於菁英的反彈情緒。
回应 2021-12-20 10:26:02 -
才德制到底有什麼問題? 桑德爾認為,現實中的才德制其實是虛假的幻想。在當代,教育是社會流動最重要的機制,但在美國的統計數據顯示,名校學生大部分都來自富有家庭,因為富有家庭可以給小孩更好的學習環境,再加上各種人脈關係,所以能否進入菁英學校是有階級偏差的,而不是所有人都擁有真正公平的機會。現實世界的機會遠遠不是公平的。 而就算真的是一個完美的才德制,亦即每個人往上爬的機會是平等的,但只是鼓勵人們追求高...
2021-11-28 18:19:11
才德制到底有什麼問題? 桑德爾認為,現實中的才德制其實是虛假的幻想。在當代,教育是社會流動最重要的機制,但在美國的統計數據顯示,名校學生大部分都來自富有家庭,因為富有家庭可以給小孩更好的學習環境,再加上各種人脈關係,所以能否進入菁英學校是有階級偏差的,而不是所有人都擁有真正公平的機會。現實世界的機會遠遠不是公平的。 而就算真的是一個完美的才德制,亦即每個人往上爬的機會是平等的,但只是鼓勵人們追求高教育作為回應全球化的方式,仍然是個人式的解方,並沒有解決結構性的困境,社會不平等的情況依然會愈趨惡劣,而且會被正當化,也因此社會團結將會遭到嚴重破壞。 在這樣的制度下,成功者會認為他們的成功是靠自己的才能和努力,而與社會無關,既然成功是我自己的事,那失敗就是輸家自己的錯,這會製造出「才德的驕傲」(meritocratic hubris),對階梯下的人缺乏同理心,甚至不屑和輕蔑,因此更不會有對於共同體內同胞的相互責任。反過來,這會造成輸家對贏家的憎恨。 引自 推薦序 重新想像美麗新世界 /張鐵志 回应 2021-11-28 18:19:11 -
在李尔斯看来,美国大众文化就是一场机运道德观与自为道德观的不平等对抗,后者显然具有压倒性的优势。机运道德观明白人生有许多面向超越人的理解与掌控,才德不一定能带来相应的报偿。这样的道德观为神秘、悲剧和谦逊留下了空间。 人的努力加上天命应许,给了才德至上论一飞冲天的燃料。它扬弃机运道德观,主张世俗成就和道德正当性互为表里。“一个文化愈不坚持人有责任掌握自己的命运,就愈可能更加宽容、人后和体恤”;愈清...
2021-10-02 17:23:26 4人喜欢
在李尔斯看来,美国大众文化就是一场机运道德观与自为道德观的不平等对抗,后者显然具有压倒性的优势。机运道德观明白人生有许多面向超越人的理解与掌控,才德不一定能带来相应的报偿。这样的道德观为神秘、悲剧和谦逊留下了空间。 人的努力加上天命应许,给了才德至上论一飞冲天的燃料。它扬弃机运道德观,主张世俗成就和道德正当性互为表里。“一个文化愈不坚持人有责任掌握自己的命运,就愈可能更加宽容、人后和体恤”;愈清楚察觉命运与机遇的不可预测,就愈“可能鼓励幸运之人想象自己身陷不幸,跳脱才德配位的迷思与傲慢,了解到人人得其所当得是多么偶然,无法预测”。 引自 ◎第二章 「良善故偉大」:才德思想簡史 才德霸权的崛起不只是靠向上流动说,还涉及其他心态与因素,最终导致才德至上制从良方变成了毒药。首先是即使面对不平等恶化和社会流动停滞不前,仍然强调人人必须为自己的命运负责,得到多少就代表你应得这么多,这样做削弱了休息与共感,也让因为全球化而落队者灰心丧气。其次,坚持大专学历是拥有可敬工作与体面生活的首要管道导致文凭主义作祟,不仅破坏 了工作尊严,也贬低了没上大学的人。第三,坚持唯有受过高等教育、价值中立的专家最能解决社会与政治问题,这种看法是技术官僚的自大,不仅破坏民主机制,也加深人们的无力感。 凡是政治人物不厌其烦一讲再讲的真理信条,我们就该怀疑它已经不是事实了。 引自 ◎第三章 向上流動說 文凭主义也改变了英国与欧洲代议制政府的样貌。英国和美国一样,也是由高学历者统治低学历者。 治国需要实践智慧与公民德性,有能力掌握并确实追求共善。但今日多数大学都没有培养这些能力,就连声誉崇隆的大学也不例外。晚近的历史经验更告诉我们,政治判断力需要德性与睿见,和标准化考试拿高分上顶尖大学几乎没有关联。“出类拔萃者”比学历普通者更长于治国的想法,其实是出于精英傲慢的迷思。 将国会与议会完全交到高学历者手上并未让政府更有效能,反而让政府更不具民意代表性,并导致劳动阶级和主流政党(尤其是中间偏左政党)疏远,政治立场依教育程度而割裂。当前政治的最大分歧,就出现在有大学文凭和无大学文凭者之间。 技术官僚制的缺点之一,就是讲决策权交给精英,导致公民降能。 将政治歧见简化成拒绝接受事实或科学,这样做其实误解了事实与意见在政治说服中的关系。认为我们应该先对事实达成共识,然后才能以此为基准讨论个人意见与信念,其实是技术官僚政治的幻想。政治辩论常常涉及辨别哪些事实与争论有关,以及如何描述这些事实。谁能界定事实,谁就在辩论里先声夺人。和莫尼汉参议员的看法(“你可以有自己的意见,但不能有自己的事实”)相反,是意见左右认知,而非认知左右意见。不是事实经过剪裁干燥之后,意见才会出现。 引自 ◎第四章 文憑主義:最後的主流偏見 海耶克(哈耶克)认为我们不该将经济报偿道德化,以为经济报偿反映个人才德(merit)。 他不是去证明在市场获得丰厚报偿的人配得那些报偿,而是反对经济报偿反映个人才德或道德应得的主张。 海耶克的论据来自一项观察:拥有社会正巧看中的才能并非我个人的功劳,而是出于运气,不具道德必然性: “一个人的才能如果对旁人有价值,不论那项才能是天生或后天学会的,都不能归功于他本人。因为一个人的特殊才能是普遍或稀有,几乎不受本人左右。不论他拥有的是好心肠、美丽歌喉、漂亮脸蛋、灵巧双手、机智或好性情,多半都和个人努力无关,也和他拥有的机会与经验无关。这些能力与服务对我们的价值,以及他们所得的报偿,几乎跟所谓的才德或道德应得没有关系”。 "一套公正的社会制度会让人得到他有资格获得的,满足这套制度所给予他的正当期望。但是一个人有资格获得多少既不等比于他的内在价值,也不取决于此"。界定人的义务与权利的正义原则“不会涉及道德应得,分配份额也不与之对应”。 引自 ◎第五章 成功觀 首先,建立在才能之上的流动社会虽然和世袭阶级不相容,却不排斥不平等,甚至反倒正当化了才德所导致的不平等。其次,一套标榜和奖励“绝顶天才”的制度很可能或隐或显地将其余的人诋毁成“垃圾”。 想拆除科南特创建的筛选机器,就要明白才德机制同时朝两个方向施展霸权:一方面让出头者焦虑,受完美主义折磨,并产生菁英傲慢;另一方面则让落败者灰心丧志,甚至因失败而感到羞辱。 这两种霸权有着共同的道德源头,也就是历久弥新的才德思想:个人要为自己的命运完全负责;成功是自己的功劳,失败是自己的错,不该怪罪别人。这种思想虽然激励人心,但由于太过强调个人责任,使得我们很难唤起对抗当前不平等所需的互助义务和休戚与共感。 将目前的所得与社会尊严不平等全归咎于高等教育并不正确。市场导向全球化、当代政治的技术官僚转向与民主运作寡头化都是共犯。 引自 ◎第六章 篩選機器 “分配正义”与“贡献正义” 这就是黑格尔所描述的认可之争。根据黑格尔的看法,劳动市场不只是一套有效满足需求的系统,更是一套认可制度,不仅给予工作报偿,还公开认可该工作对共善的贡献。市场本身不会提供劳动者技能或认可,因此黑格尔提议设立一种类似同业公会或行会的机构,确保工人提供的技能足以做出值得公众认可的贡献。简言之,黑格尔认为当时兴起的资本主义工作形态必须符合两个条件才能在道德上站得住脚。霍奈特简要描述这两个条件:“首先,这套制度必须提供最低薪资;其次,它必须赋予任何工作一个形态,让人明了它对共善的贡献”。 八十年后,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依据黑格尔的工作理论表示,当所有人的贡献都按其工作对社会的真正价值来衡量,分工就能促进团结。和亚当·斯密、凯恩斯或当代许多经济学家不同,黑格尔和涂尔干并不认为工作是满足消费的手段,而是主张工作是一种建立社会联结的活动、一个给予认可的场域,一种褒扬我们善尽对共善做出贡献的义务的方式。 征税的象征意义,不仅涉及公平,还跟社会认为哪些活动值得推崇与认可、哪些应该抑制的道德判断有关。 过去四十年来,市场导向全球化和才德成功观联手斩断了这些道德联结。两者建构的全球供应链、资本流动与世界公民身分,让我们不再那么仰赖身旁的同胞、感谢他们的工作,也不再为团结的呼声心动。才德筛选机制教导我们成功是自己的功劳,以致削弱了我们的亏欠感。如今我们正处在联结断裂引发的愤怒风暴中。为了重新定位工作,我们必须修补被才德至上时代破坏的社会纽带。 引自 ◎第七章 認可工作 将全副或大半心力摆在向上流动之上,对维系社会纽带与公民联结几乎没用。但民主需要社会纽带与公民联结。就算有一个社会比现在的美国更能让人民向上流动,它也需要让没能往上爬的人有机会自我完满,并感觉自己是共同体的一员。 区别于机会平等和结果平等的条件平等 英国经济史学家兼社会评论家陶尼(R.H.Tawney)《论平等》:“一个人的社会福祉……有赖于凝聚与连带。这代表社会不只要有出头的机会,还要有高度的群体文化与强烈的休戚与共感……个人幸福不仅需要向上流动的自由,有机会过得舒适与体面,还需要不论是否出人头地都能过上有文化、有尊严的生活” 从“神恩”的功德转为(个人赋权的)才德,它变成了个人自由的光明许诺:命运掌握在我们手中,只要去试就能做到。 然而,这种自由观却让我们遗忘了身处民主政治的共同责任。 但倘若唯有当我们众人一起思辨,我们这个政治群体应该追求什么目的,共善才能实现,民主就不能不在乎公共生活该具备哪些条件。彻底平等不是必要,但需要各行各业的公民在共同空间与公共场域互动,因为唯有这样我们才能学会协调与包容彼此的差异,才会懂得在乎共善。 不论我们有多拼搏,成功都不是全靠自己或只需要自己就能造就的。社会看中我们的才能是我们好运,不是必然。清楚感觉命运的偶然可以让我们心怀谦卑……这份谦卑是个起点。它能让我们告别无情撕裂我们的成功思想,超越才德霸权(the tyranny of merits),携手走向更少怨愤、更多包容的公共生活。 引自 ◎結語 公共生活和公共讨论空间的存在预设了成员的某种均质性,讨论的前提要有基本的共识,在目前的撕裂下,美国社会很难说有此基本的共识,或者说消灭了“才德的霸权”,这种共识又要如何建立?
即使条件平等也很难不再倒向“才德至上”的机制,只能说增加变量,使才德不再是唯一的因素和标准。
让不同条件的人安于自身现状,某种程度上可以概括为存在向上流动的可能但消弭了所有人不得不向上流动的动机(无论被动或主动),大概是对人性的某种乐观主义判断,存在差异的社会,如果看到别人过得比自己好,就会去思考原因寻求向上的手段,换句话说还是会倒向“才德至上”。
消灭这种嫉妒心,仿佛只剩下公民教育和人性教化一途,但消泯差异性实现公民同质性乃至至善,作为目标但从未成为现实。
回应 2021-10-02 17:23:26
论坛 · · · · · ·
《成功的反思》中英文电子版 | 来自卡农 | 6 回应 | 2021-12-07 20:38:45 |
重新想像美麗新世界 | 来自希庇亚 | 2021-06-09 23:03:22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8 )
-
中信出版社 (2021)7.8分 1651人读过
-
Penguin Books (2020)8.7分 247人读过
-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20)暂无评分 10人读过
-
Macmillan USA International ed (2020)暂无评分 2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成功的反思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印地安老斑鸠 2021-05-24 15:59:52
本书讨论学历恐慌和民粹背后共同的思想基础-才徳制,从社群主义的角度为当下中国的相关讨论提供了新思路。(flag:考后写读书笔记写)
0 有用 经常用脑 2022-03-24 16:32:55
好书啊,优绩至上虽然放大了个体的神圣性,但产生了收入和尊严上两个群体的割裂,因此并不是政治的正义伦理基础。社会学不谈政治哲学不谈伦理规范的弊病越放越大了
4 有用 nicky 2021-08-06 12:42:04
只能说,作者所处的社会已经进化到了更高的一个层次了,开始考虑才能至上所带来的问题了。。。很多社会还远远没有到这个阶段。。。
4 有用 自由划行 2021-09-29 21:19:15
“就算有一個社會比現在的美國更能讓人民向上流動,它也需要讓沒能往上爬的人有機會自我完滿,並感覺自己是共同體的一員。由於我們未能做到這一點,使得學歷不高者生活艱難,甚至懷疑自己真的被當成社會的一分子嗎?”
19 有用 却不 2021-05-05 11:35:12
或許有人會說,大專畢業高學歷者治國是好事,不是憾事。既然誰都希望興建橋樑的是合格工程師,幫我們切除闌尾的是訓練精良的醫師,何不推舉一流學府出身者成為民意代表呢?受過高等教育的政治領袖不是比學歷一般者更能想出健全的公共政策,提出更合理的政治論述嗎?其實並不盡然。只要看一眼美國與歐洲各國國會目前的政治論述慘狀,就會讓人難作此想。治國需要實踐智慧與公民德性,有能力掌握並確實追求共善。但今日多數大學都沒有... 或許有人會說,大專畢業高學歷者治國是好事,不是憾事。既然誰都希望興建橋樑的是合格工程師,幫我們切除闌尾的是訓練精良的醫師,何不推舉一流學府出身者成為民意代表呢?受過高等教育的政治領袖不是比學歷一般者更能想出健全的公共政策,提出更合理的政治論述嗎?其實並不盡然。只要看一眼美國與歐洲各國國會目前的政治論述慘狀,就會讓人難作此想。治國需要實踐智慧與公民德性,有能力掌握並確實追求共善。但今日多數大學都沒有培養這些能力,就連聲譽崇隆的大學也不例外。晚近的歷史經驗更告訴我們,政治判斷力需要德性與睿見,和標準化考試拿高分上頂尖大學幾乎沒有關聯。「出類拔萃者」比學歷普通者更長於治國的想法,其實是出於菁英傲慢的迷思。 一本关于世界性民粹反扑的严肃追思,从精英制的合理性谈起。哲学→政治→教育→经济→个人→人类 (展开)
0 有用 叮叮和柠檬 2022-05-19 20:21:22
反思了看似真是正确的 “机会平等,自我奋斗,向上流动,精英治国,文凭至上” 并不能构建共善民主的社会,反而会造成分类,成功者居功自傲,失败者屈辱怨恨. 保持谦卑.
0 有用 艾莫瑞斯 2022-05-18 20:38:36
深刻诠释了什么是"命运共同体",谁说工作薪酬可以等同于工作价值?工作的尊严和意义并不是薪酬,而是来自对社会的贡献。作为深陷"才德制"卷生卷死的一员真的很向往那个公平正义共善的社会。不过,预感会越来越远。
0 有用 阿夏 2022-05-07 21:36:19
“我们都在一条船上”的休戚与共感更是公民社会所需要的。读这本书的时候一直想着《消费主义,工作与新穷人》,再看一遍好好理解,相互补充吧。
0 有用 NWR🇮🇹 2022-05-05 22:45:33
“綜觀二十世紀,左派政黨多半吸引低學歷者,右派政黨則吸引高學歷者。但到了才德至上的時代,情況卻顛倒過來。目前教育程度較高者支持中間偏左政黨,較低者支持右派政黨。”很值得一读。
0 有用 Matt 2022-04-30 13:54:24
欧美的逆全球化、民粹崛起,都是对才德至上主义长期主导的社会秩序的反扑。现代伦理走到这一步,已经形成了新的对部分人群的压制。胜者王败者寇的合法性再次重现。 桑德斯试图向人们解释,拥有才德也只是一种个体的幸运,新的公平机制还有待确立——然而这一目标现在看来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