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一封献给图书馆的情书 | 一本探索图书馆的百科全书
《纽约客》专职作家深入图书馆行业
横跨七年的非虚构写作,为一百万本书哀悼
“在当代作家中,我喜欢苏珊·奥尔琳的笔调——写作自然和得体,对其书写的主题保持热情,并带着一种很强的幽默感。”——何伟(彼得·海斯勒),著有《寻路中国》《江城》
·
★ 故事缘起:1986年洛杉矶图书馆大火,超百万册书烧毁,谁是焚书凶手?
★ 这是一封献给图书馆的情书:我们终将死去,但我们的生命会在这里永存
★ 也是一本探索图书馆的百科全书:梳理历史,探访内部,展现图书馆平静表面后的庞大复杂体系
★ 《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年度好书,Goodreads超60000读者好评,占《洛杉矶时报》畅销榜50周
★ 《纽约客》专职作家力作,“一本爱书人的梦想之书”,私人图书馆馆主文泽尔贴切翻译
·
1986年4月29号上午,洛杉矶公共...
一封献给图书馆的情书 | 一本探索图书馆的百科全书
《纽约客》专职作家深入图书馆行业
横跨七年的非虚构写作,为一百万本书哀悼
“在当代作家中,我喜欢苏珊·奥尔琳的笔调——写作自然和得体,对其书写的主题保持热情,并带着一种很强的幽默感。”——何伟(彼得·海斯勒),著有《寻路中国》《江城》
·
★ 故事缘起:1986年洛杉矶图书馆大火,超百万册书烧毁,谁是焚书凶手?
★ 这是一封献给图书馆的情书:我们终将死去,但我们的生命会在这里永存
★ 也是一本探索图书馆的百科全书:梳理历史,探访内部,展现图书馆平静表面后的庞大复杂体系
★ 《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年度好书,Goodreads超60000读者好评,占《洛杉矶时报》畅销榜50周
★ 《纽约客》专职作家力作,“一本爱书人的梦想之书”,私人图书馆馆主文泽尔贴切翻译
·
1986年4月29号上午,洛杉矶公共图书馆发生了一场火灾。七个多小时后,火才被完全扑灭,四十万本书被烧毁,七十万本书被损坏。这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图书馆火灾事件,却迟迟没找到真凶。
三十年后,《纽约客》专职作家苏珊·奥尔琳偶然得知此事,她决定重启调查,追踪涉嫌谋杀百万册图书的神秘凶手。她走访嫌疑犯的亲友,请教当时的馆员和办案人员,借助最新的纵火侦查技术,甚至亲手烧毁了一本书。在一次次交谈和质问中,在一趟趟图书馆漫步后,一场调查逐渐变为一场长达七年的图书馆之旅:
她还原了火灾当天的现场状况,从1635年版本《圣经》到《华氏451》,记下每一页被烧毁的文字;她也还原了火灾后的全城救书行动,从无名之辈到商业大亨,记下每一个为书奔走的爱书人;她探访每一个少为人知的部门,从咨询台到货运部,详尽介绍现代图书馆如同机械般精准的运作方式和庞大体系;她回溯洛杉矶公共图书馆的前世今生,从白人男士专用的小房间到无家可归者的庇护所,亦展望了图书馆作为公民教育中心的美好未来。
这是一封献给图书馆的情书,也是一本了解图书馆的百科全书。在历史的灰烬中,跟随苏珊·奥尔琳的脚步,让我们走在静谧而丰富的书架间,走进有序空间背后的复杂体系,走向每一座隽永的图书馆——火可以烧毁书籍,但无法烧毁知识,更无法烧毁我们的记忆和好奇,我们的生命故事。
·
在当代作家中,我喜欢苏珊·奥尔琳的笔调——写作自然和得体,对其书写的主题保持热情,并带着一种很强的幽默感。——何伟,《江城》《寻路中国》作者
这是经典的奥尔琳式写作,她将对一场毁灭性火灾的探索,变成一次进入无限丰富世界的旅程,里面充满意想不到的人物,发生着意想不到的事情,怀着意想不到的激情。——埃里克·拉森,《白城恶魔》作者
这是一本只有苏珊·奥尔琳才能写出来的书。她以某种方式成功地将一个图书馆火灾的故事转化为另一个故事——关于扫盲、公共服务、市政内斗和愿景,关于一个日益私有化和社会孤立的时代中的公共空间,关于洛杉矶如何从偏僻小村庄转变为创新领地和公民参与的典范城市,以及在一个繁华的民主国家的生活和状态中,图书馆将永远扮演的核心角色。除此以外,这本书就像一座美好的图书馆,充满了不可思议的故事和人物。对于爱书人来说,没有《亲爱的图书馆》更好的书了。——戴夫·伊格斯,《圆环》作者
奥尔琳创作了一本极具洞察力和多样性的书,跟任何一间地方图书馆书架上的宝藏一样丰富。——今日美国
就像在图书馆的房间和书库中漫步,你可以在书中的任何一页发现一些有趣得意想不到的东西。——国家公共电台
一次真实犯罪、历史、传记和沉浸式新闻的完美结合。奥尔琳的编年史以探究、渲染、机智、戏剧性和深情的方式,赞美了图书馆——作为避难所、社区中心和开放的大学,由有责任心、同情心、创造力和弹性的人管理。——书单
奥尔琳是一位长期为《纽约客》供稿的作家,数十年来一直用人类的故事吸引着我们,她的新书是对人类抵御遗忘的堡垒——图书馆——进行一次广泛、深刻、个人化又极具吸引力的调查。我们了解到图书馆是如何发展,如何应对萧条和战争,以及如何在不断为资金而奋斗的情况下欣欣向荣。在节假日里,美国的每一个爱书人都应该会送出或得到这本书。你会情不自禁地读完《亲爱的图书馆》,并对这座奇妙的地方属于我们所有人而感到感激。——《华盛顿邮报》
《亲爱的图书馆》不仅是对一个地方或一个机构的赞美,更是对一种思想的赞美。这本书之所以让人喜欢,是因为它有一种探索的感觉,当奥尔琳为她所发现的事物感到惊奇或感动时,书中就会有一种愉悦感。苏珊·奥尔琳对1986年4月29日中央图书馆大火的描写是如此丰富而具体,就像一股热气从纸上喷薄而出。《亲爱的图书馆》讲述了一场大火,以及如何起火的谜团-——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这本书也讲述了所有图书馆的历史,一座特殊图书馆的往事,以及奥尔琳和她母亲的私人故事:她的母亲因痴呆症而失去记忆,而奥尔琳通过书写此书来找回自己的记忆。——《纽约时报》
这是一封写给公共图书馆的美好情书。在这个图书馆的故事里,奥尔琳提醒了读者,图书馆的精神及使命是友好、平等和资讯,以及图书馆——也许我们所有人也在内——所蕴含的美好深度和潜力。——《基督科学箴言报》
奥尔琳将自己的人生回忆录、侦探小说、洛杉矶历史和对美国公共生活的兴衰的沉思交织在一起。她的叙述时而紧张,时而委婉,时而亲切,时而史诗,唤起了我们在图书馆度过的生活节奏。她为一个最能代表美国的地方和机构注入了生命力:宽敞、混乱、容忍,甚至充满希望,对各种形式的流动充满信心,尤其是在面对逆境的时候。——《华尔街日报》
《亲爱的图书馆》的确是一本完完全全的图书馆之书。苏珊·奥尔琳又一次在没有人去探索的地方找到了丰富的素材。她的书与其说是一个直截了当的故事,不如说在深挖她自己对一个主题的强烈情感。她再一次证明,一个作家单凭感情就可以自动提供戏剧性,如果这位作家有足够的才华,以及足够强烈的感情。你真的永远不知道一个题材会有多有趣,直到像奥尔琳这样的人对它产生了真正的兴趣。——《纽约时报》
一本爱书人的梦想之书。这本书在研究上颇具野心,在写作上保持优雅,如同一扇门,让我们得进入一个充满历史、戏剧、文化和故事的地方。——《明尼苏达星论坛报》
一旦苏珊·奥尔琳开始找寻故事,她总会发现一个隐藏的世界。于是,《愿你被温柔爱过》和《兰花贼》的作者带来了这本令人愉悦、资料丰富的最新作品,故事从1986年洛杉矶中央图书馆七十万册图书被毁坏的火灾开始。不过,《亲爱的图书馆》的焦点很快平移到图书馆机构的分裂和古怪历史,接着,几乎不可避免地对美国图书馆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反思。奥尔琳从各个方向进行叙事,将追捕图书馆纵火犯——此人可能是一个受挫的演员——与思辨的文字并列,探讨图书馆为什么和如何成为我们许多人所接触的最接近市政厅的事物。——《纽约杂志》
亲爱的图书馆的创作者
· · · · · ·
-
文泽尔 译者
作者简介 · · · · · ·
苏珊·奥尔琳
密歇根大学荣誉博士,古根海姆奖得主。
从事非虚构写作数十年,自1992年起担任《纽约客》专职作家,同时为《Vogue》《滚石》《时尚先生》等知名媒体供稿,是美国最知名的纪实作家之一。代表作包括《兰花贼》《星期六之夜》等书,其中《兰花贼》被改编为电影《改编剧本》,获柏林银熊奖。
奥尔琳一度宣布封笔,不再写书,因偶然得知洛杉矶公共图书馆火灾事件,重拾对图书馆的回忆和情感,遂重新执笔,花费七年调查和创作出《亲爱的图书馆》。
·
文泽尔
作家、诗人、德英文译者、私人图书馆馆长。数十年来共出版著、译作计四十余种,创作涉及类型小说、文艺评论、游记散文、经典译介等。代表作有小说《荒野猎人》和译作《格林童话全集》《卡夫卡全集》等。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人类焚烧图书馆的历史几乎与建造图书馆的历史一样悠久。历史上正式记载的第一起焚烧图书馆事件发生在公元前 213 年,当时中国的皇秦始皇决定焚烧任何与他认定的版本相矛盾的历史书。此外,他还活埋了超过四百名学者。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05页 -
在塞内加尔,如果想礼貌地说某人逝世了,那就会说他或她的图书馆被烧毁了。 在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时,并不是很明白,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意识到这个说法相当完美。我们的思想和灵魂,包含了大量由我们自身经历和情感所构成的内容;我们每个人的意识,是我们编入目录索引并储存在我们内心里的记忆集合——这是一座座鲜活的私人图书馆。它无法完全地分享给他人,在我们死后就会逐渐燃烧殆尽。但是,如果你能从内心私人图书馆的收藏中挑选出一些事物——以书写或讲述的方式,与某个人或与更大的世界共享——那这些事物就拥有了自己的生命。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02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亲爱的图书馆"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亲爱的图书馆"的人也喜欢 · · · · · ·
亲爱的图书馆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9 条 )

献给一百万册图书的悼文
> 更多书评 19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Simon & Schuster (2018)8.4分 72人读过
-
時報出版 (2021)暂无评分 6人读过
-
Simon & Schuster (2018)暂无评分 1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①这列火车载满了书籍,将在夜晚途经你梦里⋯⋯ (Z)
- 购书单【1】 (波豆豆)
- 工作后购书目录 (张小国)
- 关于书的书 (peachbaby)
- 书之书 (🌸五月雨永远🌸)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2355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亲爱的图书馆的评论:
feed: rss 2.0
11 有用 伊夏 2021-06-05 06:31:12
一本出于个人对书籍与图书馆的爱可以给满分的作品。有非常多我很爱的点,包括但不限于:章节标题用图书馆检索条目的书籍名给予“暗示”(好喜欢这种日常推理);用一场令人崩溃的图书馆纵火案串联全书(凶手不重要,灼痛的感觉太心碎了);写了女性、少数族裔如何争取在图书馆工作,并且点明刻意不让白人在此工作也是歧视;视野不局限于美国,有提及世界各地图书馆的形貌状态以及展望了一个太美的,图书馆的未来——不是追求更高的... 一本出于个人对书籍与图书馆的爱可以给满分的作品。有非常多我很爱的点,包括但不限于:章节标题用图书馆检索条目的书籍名给予“暗示”(好喜欢这种日常推理);用一场令人崩溃的图书馆纵火案串联全书(凶手不重要,灼痛的感觉太心碎了);写了女性、少数族裔如何争取在图书馆工作,并且点明刻意不让白人在此工作也是歧视;视野不局限于美国,有提及世界各地图书馆的形貌状态以及展望了一个太美的,图书馆的未来——不是追求更高的科技,而是一种家的替代。 (展开)
0 有用 archer 2021-07-13 17:18:09
"我十分确信,只要将回忆写在一页纸上,那就意味着记忆已被保存,免受时间的侵蚀。”
2 有用 文泽尔 2021-08-11 09:06:56
长评: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3786847/
1 有用 准时再作 2022-03-17 20:58:11
内容细碎,不知所云
5 有用 九月工作室 2021-05-18 12:20:49
1986年4月底,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重大事故,核反应堆爆炸,核污染危及全球——当大多数人都在关心是否将要见证世界末日的时候,洛杉矶图书馆被点燃,超百万册书毁于一旦,却少有人关注。25年后,《纽约客》纪实作家苏珊·奥尔琳重启此案,花费7年调查和写作,寻找谋杀无数珍本的凶手,却意外步入了一段温暖、曲折又惊心动魄的救书之旅。在历史的灰烬中,跟随苏珊·奥尔琳的脚步,让我们走在静谧而丰富的书架间,走进有序... 1986年4月底,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重大事故,核反应堆爆炸,核污染危及全球——当大多数人都在关心是否将要见证世界末日的时候,洛杉矶图书馆被点燃,超百万册书毁于一旦,却少有人关注。25年后,《纽约客》纪实作家苏珊·奥尔琳重启此案,花费7年调查和写作,寻找谋杀无数珍本的凶手,却意外步入了一段温暖、曲折又惊心动魄的救书之旅。在历史的灰烬中,跟随苏珊·奥尔琳的脚步,让我们走在静谧而丰富的书架间,走进有序空间背后的复杂体系,走向每一座隽永的图书馆——火可以烧毁书籍,但无法烧毁知识,更无法烧毁我们的记忆和好奇,我们的生命故事。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