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ulpting in Time》的原文摘录

  • 电影创作工作的实质是什么?一定程度上可以界定为雕刻时光。就好比雕塑家面对一块大理石,成品的样子了然于心,然后一点点剔除所有多余部分,电影人同样从包含海量生活事实的时间巨块中剔除所有不需要的部分,只留下能成为电影要素的部分,只留下能清晰描述电影形象的部分。这一剔除动作中蕴含着艺术的选拔,艺术选拔在任何一门艺术中都占有一席之地。 (查看原文)
    风撼斜阳 11赞 2018-12-25 17:16:50
    —— 引自章节:电影与文学
  • 有些作品元素如此统一,文学形象如此精确独特,文字表现力如此深厚,全书结构如此奇妙,字里行间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作者迷人而不可复制的个性,这样的杰作,只有对电影和文学都很轻视的人才会想去拍成电影。 再说,已经到了不得不把文学和电影分开的时候了。 有些作品则以立意巧妙、结构严密、题材新颖取胜。这样的文学作品就无须担心其创意中的美学再加工问题。我认为,博戈莫洛夫的《伊凡》就属于此类文学。 纯就文艺学层面而言,这篇小说并没有给我带来什么内心冲击,它的创作手法枯燥,叙事散漫,就像小说主人公加尔采夫上尉的性格。博戈莫洛夫把叙述重点放在战争时期日常生活的细节上,或许他是想充当自己小说的见证人吧。 一部有这些特质的小说,就可以搬上银幕。 (查看原文)
    [已注销] 10赞 2020-03-11 23:06:26
    —— 引自章节:10 开端
  • “您的电影震撼了我。您拥有潜入成人与孩子的感知世界的天赋,能唤醒他们对周围事物的感受,展现给他们这个世界真实的而非虚假的价值。您让电影画面中的每件事物、每个细节都富有象征意味,提炼到哲学意味,并用最简省的描写手法让每一帧画面都充满诗歌与音乐…这些都是您的,只有您的叙事手法有这种特质 (查看原文)
    [已注销] 10赞 2020-03-11 23:06:26
    —— 引自章节:1 前言
  • “还存在着另外一种语言,另外一种沟通方式:感觉和形象。这种沟通方式消弭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防线。意志、感觉情感这些才能抹掉人与人之间的障碍,让他们不再对峙在镜子和门墙的两侧。银幕的边框散开了,那先前与我们隔绝的世界来到我们中间,成为现实…… (查看原文)
    [已注销] 10赞 2020-03-11 23:06:26
    —— 引自章节:1 前言
  • 对我而言,最有趣的角色,便是这种外表看似沉滞,内心却充满了爆炸性情感的人。 (查看原文)
    气急败坏女疯子 9赞 2012-10-21 17:29:59
    —— 引自第11页
  • 在我工作的过程中,我屡屡注意到,如果一部电影的外在感情结构系根据作者的回忆,将其个人生活的印象转变为银幕影像,那么这部电影便有足以感动其观众的力量。但是如果系遵守文学的教条、理智地设计出来的场面,则无论处理得多么严谨慎重、多么令人心服,终究还是提不起观众的兴致。事实上即使这样的影片在刚问世时可能让部分人觉得有趣、迷人,到底还是缺乏生命力,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换句话说,因为你不可能像文学作品一般使用读者的经验,并考虑在每位读者心里产生一种“美学的同化”——这点在电影上的确行不通——你必须以最极致的诚恳来陈述你自己的经验。这当然不容易办到,你必须咬紧牙关、坚持到底!那就是为什么甚至在今天,当各色人等都有拍电影的机会时,全世界的电影大师依然寥寥可数了。 (查看原文)
    k-pax 6赞 2012-09-15 17:03:04
    —— 引自第206页
  • 当一个导演说他要拍一部容易通过的电影,以便为他梦想中的电影积聚力量,他只是在骗人,或者更甚,是自我欺骗。他再也拍不出自己的电影了! (查看原文)
    megaclaudiolis 1回复 4赞 2016-09-27 20:58:43
    —— 引自第136页
  • 布列松可能是影史上唯一能将事先形成的观念完美融合于完成作品中的人。据我所知,在这一方面从未有人像他这么坚持。他的指导原则是摒除所谓的“表现”,意即他要打破影像和现实生活的界限;也就是要让生命本身栩栩如生、意味深长地呈现,不特别加味添料,不带任何勉强,也不可以凑合任何事物,当瓦莱里谈到“唯有摒除任何可能造成蓄意夸张的东西,才能达到完美”时,他必然是想到了布列松。这显然只是非常适且、朴素的观察。这一原则和禅学有相通之处,就我们的理解,那就是一种精神生活观察吊诡地进入庄严的艺术影像之中。也许只有在普希金的作品中,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才能如此具有魔力、浑然天成又生机盎然。但是,普希金和莫扎特一样,创作对他们而言就像呼吸一样,不需要营造任何工作准则……而在电影的诗意中,没有人能够像布列松一样以单一的目标、持续而且一致地将理论与实践融合于作品中。 (查看原文)
    李可笑 2赞 2013-05-11 09:46:04
    —— 引自第103页
  • 许多伟大的作品都诞生于艺术家克服自身缺陷的努力;虽然这些缺陷并未从此消失无踪,作品却因它而诞生了。 (查看原文)
    一块蓝石头 4赞 2019-02-10 13:25:04
    —— 引自章节:理想的思慕
  • P33任何一种艺术,只要不是为“消费者”准备、以贩售为目的,都在同自我与周围的人解释,人为什么活着,他存在的意义是什么;都在同人们解释,为什么他们会出现在这个星球上。有时甚至不解释,只是提出问题。 P34从某种意义上说,个体的每一次认知都是通过自己的存在重新认识生活、认识自我、认识自己的目标。当然,个体会利用人类所累积的全部知识,但毕竟伦理与情感上的自我认知体验才是每个人生命的唯一目标,且任何一次认知在主观上都是重新体验。人们一次次建立自己与世界的关系,痛苦地渴望着能具有他凭某种直觉所认知的理想特质。而这种不可及的个体的“我”的缺陷,正是人类永不满足的永恒源头。 (查看原文)
    [已注销] 4赞 2019-07-14 14:56:26
    —— 引自第33页
  • P35文学是绝对真理的象形符号。它如同启示,如同转瞬间渴切地想把握世间所有准则的愿望:美与丑、人道与残忍、无限与有限。 P46象征无法言说,不可解释,面对它的整体感,我们只会觉得无助。 P36只有人们以对精神与理想永恒不灭的渴求聚在艺术周围,艺术才能存在,才能立足。当代艺术以肯定个体自我价值的名义,拒绝追求生命的意义,这是一条错误的道路。如此,所谓创作看起来就是一些形迹可疑者的古怪活动,只是一种孤芳自赏带有个人特征的行为罢了。 P37(艺术)其意义寓于牺牲之中,与实用主义相抵触……我完全无法相信,艺术家只是为了表达自我才创作。缺乏交互理解的自我表述毫无意义。而单以与他人建立精神联系为目的的自我表述痛苦且无益,结果便是牺牲。是否值得单单为了听自己的回声而奋斗? (查看原文)
    [已注销] 4赞 2019-07-14 14:56:26
    —— 引自第33页
  • P39艺术不是逻辑思维,也无法形成一套行为逻辑,却能反映信仰的某种前提。正因如此,艺术形象只可能毫无条件地被接受。如果说在科学领域你可以从逻辑上向对手证明自己的论点,那么在艺术领域,你无法向任何人证明自己是正确的,假如你创造的形象令人漠然,没有发觉真实的世界与人性来感染人,观众就会觉得枯燥乏味。 P37如果说,科学而冰冷的实证主义现实认知好比沿着无尽的阶梯上升,那么艺术的认知就好比无边的星球体系,各星球之间可能互补,也可能冲突,但无论如何它们都不能替代彼此——相反,它们彼此丰富,相濡以沫,形成一个特别的包罗万象的星系,向着无限发展。 (查看原文)
    [已注销] 4赞 2019-07-14 14:56:26
    —— 引自第33页
  • P39杰作以自己独特的法则存在,我们甚至在不同意作者基本观点的情况下,依然能感到情感和美学上的强烈冲击。伟大的作品总是在艺术家挑战自己弱点的过程中诞生的。挑战——不是破坏,而是一种存在。 P45所谓杰作,是某种不受狂热或冷淡影响的内向封闭的空间,精彩之处在于各部分的均衡。 P53艺术形象不可能只站在一边,为了名副其实的真实,它必须囊括各种现象的辩证的矛盾性。 (查看原文)
    [已注销] 4赞 2019-07-14 14:56:26
    —— 引自第33页
  • P43不再寻求真理的人看不见美好的事物,或者只看到负面的呈现。这种极度的精神空虚令人接受不了艺术却又去评判艺术,从而拒绝在更高层面上思索生活的意义和目标,导致这样俗不可耐地感叹:“不喜欢!”“没意思!”理由很充分,却好比一个试图画出彩虹的先天盲人。持有类似评判标准地现代人无力思考真理,对艺术家与他人分享整理而体验的痛苦置若罔闻。 P44只有通过种种不同的阐释,批评才能达到某种相对的客观。……有时候不同人的美学倾向与其说道出了作品的本质特征,不如说是评论者的主观个性。 (查看原文)
    [已注销] 4赞 2019-07-14 14:56:26
    —— 引自第33页
  • P43艺术的目的是为人的死亡做准备,开垦并耕作人的灵魂,令其向善。 在使作品与受众相统一的某种特别的生物场中,我们内心美好的一面会得以表露,我们渴望将其释放。那一刻,我们会认识并发现自己的情感深处有着无限潜能。 (查看原文)
    [已注销] 4赞 2019-07-14 14:56:26
    —— 引自第33页
  • P54正如托马斯曼所写:只有冷漠的人才会自由。个性强的都不自由,他已经被自身的模具冲压、限制、禁锢…… (查看原文)
    [已注销] 4赞 2019-07-14 14:56:26
    —— 引自第33页
  • 说到诗,我并不把它当作一种体裁。诗是一种对世界的感受,是一种看待现实的特殊方式。 所以,诗是一种哲学,引领着人的一生。 (查看原文)
    琵琶鱼 4赞 2021-03-26 22:49:29
    —— 引自章节:10 开端
  • 音乐的生命力体现在音乐完全消失的那一刻。电影的生命力恰巧体现在我们身边和现实须不可分离的生活本身当中。而电影的物化恰恰体现在与现实真实而须臾不可分离的关联中,它时刻围绕着我们。 以事实的形式与表现刻光一这就是电影作为艺术最重要的理念。它令人考虑到电影还有如此丰富的可能性,以及远大的前景。我工作的理论建设实源于此。 人们为什么要去电影院?是什么让人们走进黑暗的放映厅,花上两个小时观看银幕上的光影游戏?是为了找乐子?为了获得某种麻醉剂?的确,世界上到处都有娱乐业的托拉斯与康采恩,它们对电影、电视以及其他视觉经济进行剥削。但我们的出发点并不在此,而在于和人类认知并掌握世界的需求密切相关的、电影的原则性本质。我认为,人们去电影院通常是因为时间:为了失去或错过的时光,为了不曾拥有的时光。人们为了生活经验去看电影,因为电影有一点是其他艺术不能比的:它能够开阔、丰富、浓缩人的实际经验,不仅仅是丰富而且是延长,可以说是显著延长。这就是电影实实在在的力量所在,无关明星、情节、娱乐性。在真正的电影中,观众不仅是观众,而且是见证人。 电影创作工作的实质是什么?一定程度上可以界定为雕刻时光。就好比雕塑家面对一块大理石,成品的样子了然于心,然后一点点别除所有多余部分,电影人同样从包含海量生活事实的时间巨块中剔除所有不需要的部分,只留下能成为电影要素的部分,只留下能清晰描述电影形象的部分。这一剔除动作中蕴含着艺术的选拔,艺术选拔在任何一门艺术中都占有一席之地。 都说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它基于多种相近艺术的共同参与,如戏剧、散文、表演、美术、音乐等等。然而事实上,这些艺术形式的“共同参与”对电影而言是一个非常可怕的打击能够在瞬间化作折中主义的混乱,至多也不过是一种虚假的和谐,在其中找不到电影真正的灵魂,因为它在这一刻已经死去应当彻底弄清楚,既然电影是一门艺术,那么就不可能是其他艺术门类的... (查看原文)
    造花的原野 4赞 2021-12-29 18:28:37
    —— 引自章节:55 雕刻时光
  • 无论何时,比起传统戏剧文学来,诗歌更让我感到亲近。传统戏剧文学中,形象总是跟随着情节合乎逻辑地呈线性发展。这种吹毛求疵的所谓事件的“正确”连贯性往往来自专横的臆测和抽象而投机的推断。暂且不论这一点,如果让情节随着人物性格发展,就会发现,所谓连贯性逻辑是建立在对生活复杂性的肤浅理解之上的。 还有一种串联电影素材的方式,其要点是人类思维逻辑的发展。唯此,事件的连贯性与组合成一体的蒙太奇才能被口授记录。 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服从于特殊的规律,其表达需要有别于抽象逻辑构造的形式。我认为,诗的逻辑更接近思想发展 规则,这也意味着,它比传统戏剧的逻辑更接近生活的本质。然而,古典戏剧的手法却被看成唯一的典范,多年来它界定了戏剧冲突的表现形式。 连贯性的诗意叙述形式带有很多感情色彩,能激发观众的主动性。让观众不再依赖情节的预设和作者不懈的指示,成为认知生活的参与者。作者能支配的只是那些帮助观众搞清楚所描述现象的深层意义的东西,没必要把复杂的思想和对世界的诗意幻想硬塞进赤裸裸的条条框框。一般的叙述连贯的直线逻辑像几何定理的论证一样乏味。鲜少有人用诗意的叙述方法寻找感性与理性的结合点。电影工作者如此漠视这种方法,真是无法让人理解。其实这条道路更为有益。它蕴藏着一股内在的力量,随时能将创造形象的素材引爆。 一件事情没有被说尽时,反而给观众留下了思索的空间。直接将结论呈现给观众,观众就不用动脑子了,但这并不是观众需要的。如果不能和观众分享形象生命化的快乐与痛苦,还有什么可对观众讲的呢? (查看原文)
    leon 4赞 2022-03-20 14:32:34
    —— 引自章节:10 开端
  • 我衷心企盼能够在自己的电影中说一些话,本着全然的诚挚,而又不硬把自己的意见,勉强加诸别人身上。 (查看原文)
    雪松香味 2赞 2012-09-23 21:29:38
    —— 引自第7页
<前页 1 2 3 4 5 6 7 8 9 ... 47 48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