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学案》从康熙时始纂到道光年间正式刊刻,历经一百余年,先后形成黄宗羲原本、全祖望补本、黄璋校补本、王梓材与冯云濠的百卷定本。这些文本在内容上的增删、调整,一定程度折射出前后编纂者对宋元理学史的不同认识,其背后反映了编纂者不同的思想旨趣。黄宗羲始纂《宋儒学案》《元儒学案》,与清初尊朱辟王的学术思潮密切相关。从《理学录》《明儒学案》到《宋元学案》梨洲原本,黄宗羲、黄百家父子对理学史的认识,已不断突破道统,逐渐站在“合一代之公评”的角度评论宋元理学的得失。乾隆年间全祖望的补修,固然是为了完成黄宗羲遗志,但也渗透了对官修《明史》崇朱黜王以及官方压制学术自由的不满。相对黄宗羲父子的“理学”视野,全氏对宋元思想史采取更广泛的“儒学”维度,在人物评价上,表现出学术与道德并重,甚至道德重于学术的倾向。从黄宗羲到全祖望对宋元理学史的认识转变,表明清儒越来越注重儒学的寻常日用,不再以形上玄远的追求作为最高目标。黄璋父子校补《宋元学案》,虽努力恢复梨洲原本的面貌,但也继承了全祖望对宋元儒学史的众多认识。《宋元学案》在道光年间的校补、刊刻,其背后与理学复振及“汉宋合流”的思想转向息息相关。王梓材、冯云濠的《宋元学案补遗》,大规模增补儒学人物,展示了二人在步踵全祖望确立清代客观性学术的路径上走得更为广远。透过《宋元学案》的成书始末,可一定程度展现清代学术的转向。
2 有用 意少舒 2021-10-03 13:56:45
提出了一些重要的问题(如全祖望等人缘何在数十年后修补《宋元学案》),提供了一些有益的视角(如主张广泛关注各类编纂参与者以及他们的时代背景),但作者给出的回应略显单薄,仍然有进一步精进的空间。有些断语显露作者的史识也不尽高明,p36提到“(《宋元学案》)梨洲原本已经具备今日宋元理学史的主体框架”,显然是以古附今式的结论。恰恰相反,今日宋元理学史的叙事框架就是由《宋元学案》所奠定的。推而论之,《宋元学... 提出了一些重要的问题(如全祖望等人缘何在数十年后修补《宋元学案》),提供了一些有益的视角(如主张广泛关注各类编纂参与者以及他们的时代背景),但作者给出的回应略显单薄,仍然有进一步精进的空间。有些断语显露作者的史识也不尽高明,p36提到“(《宋元学案》)梨洲原本已经具备今日宋元理学史的主体框架”,显然是以古附今式的结论。恰恰相反,今日宋元理学史的叙事框架就是由《宋元学案》所奠定的。推而论之,《宋元学案》是个大矿,值得仔细发掘,细挖之下诸多既往陈说未必经得起二次审视 (展开)
0 有用 朱颐钊 2022-02-14 20:48:13
谈《宋元学案》的文本生成,中规中矩,值得参考。
0 有用 杜若 2022-05-29 20:28:05
启发颇多
0 有用 粉红色的后果 2024-02-16 10:09:10 广东
作者研究宋史出身,自然比一般研究黄、全者更理解文本所叙述的那段历史。可似乎对清代学术思想史、文化史的理解尚有些隔膜? 非常好的题目,牵动出很多议题。发掘出黄璋父子在《宋元学案》形成中的功劳,利用很少被人注意到的稿抄本,已经是非常成功的学位论文。作者所下的功夫很细腻,澄清了一些习以为常对于《宋元学案》编纂的误解,而这些往往变成一般学者的常识。 不过,这样的研究,目的是以个案透视清代学术在考证之外的走... 作者研究宋史出身,自然比一般研究黄、全者更理解文本所叙述的那段历史。可似乎对清代学术思想史、文化史的理解尚有些隔膜? 非常好的题目,牵动出很多议题。发掘出黄璋父子在《宋元学案》形成中的功劳,利用很少被人注意到的稿抄本,已经是非常成功的学位论文。作者所下的功夫很细腻,澄清了一些习以为常对于《宋元学案》编纂的误解,而这些往往变成一般学者的常识。 不过,这样的研究,目的是以个案透视清代学术在考证之外的走向,还是试图清理前人的“宋元理学史”谱系,回到一个更为贴合历史场景的宋元思想世界?若是后者,目前所下的功夫只是第一步的,远远不够;若是前者,本书呈现的一些结论,似乎早已是清学史的“共识”,即使利用了新材料,也很难去冲击清学史的叙事(而这,是“我们”期盼许久的)。 (展开)
0 有用 亦關亦隴 2023-10-26 16:36:44 四川
用动态的眼光和叙述,成功展现了《宋元学案》近百年的文本形成史。
0 有用 粉红色的后果 2024-02-16 10:09:10 广东
作者研究宋史出身,自然比一般研究黄、全者更理解文本所叙述的那段历史。可似乎对清代学术思想史、文化史的理解尚有些隔膜? 非常好的题目,牵动出很多议题。发掘出黄璋父子在《宋元学案》形成中的功劳,利用很少被人注意到的稿抄本,已经是非常成功的学位论文。作者所下的功夫很细腻,澄清了一些习以为常对于《宋元学案》编纂的误解,而这些往往变成一般学者的常识。 不过,这样的研究,目的是以个案透视清代学术在考证之外的走... 作者研究宋史出身,自然比一般研究黄、全者更理解文本所叙述的那段历史。可似乎对清代学术思想史、文化史的理解尚有些隔膜? 非常好的题目,牵动出很多议题。发掘出黄璋父子在《宋元学案》形成中的功劳,利用很少被人注意到的稿抄本,已经是非常成功的学位论文。作者所下的功夫很细腻,澄清了一些习以为常对于《宋元学案》编纂的误解,而这些往往变成一般学者的常识。 不过,这样的研究,目的是以个案透视清代学术在考证之外的走向,还是试图清理前人的“宋元理学史”谱系,回到一个更为贴合历史场景的宋元思想世界?若是后者,目前所下的功夫只是第一步的,远远不够;若是前者,本书呈现的一些结论,似乎早已是清学史的“共识”,即使利用了新材料,也很难去冲击清学史的叙事(而这,是“我们”期盼许久的)。 (展开)
0 有用 亦關亦隴 2023-10-26 16:36:44 四川
用动态的眼光和叙述,成功展现了《宋元学案》近百年的文本形成史。
0 有用 杜若 2022-05-29 20:28:05
启发颇多
0 有用 朱颐钊 2022-02-14 20:48:13
谈《宋元学案》的文本生成,中规中矩,值得参考。
2 有用 意少舒 2021-10-03 13:56:45
提出了一些重要的问题(如全祖望等人缘何在数十年后修补《宋元学案》),提供了一些有益的视角(如主张广泛关注各类编纂参与者以及他们的时代背景),但作者给出的回应略显单薄,仍然有进一步精进的空间。有些断语显露作者的史识也不尽高明,p36提到“(《宋元学案》)梨洲原本已经具备今日宋元理学史的主体框架”,显然是以古附今式的结论。恰恰相反,今日宋元理学史的叙事框架就是由《宋元学案》所奠定的。推而论之,《宋元学... 提出了一些重要的问题(如全祖望等人缘何在数十年后修补《宋元学案》),提供了一些有益的视角(如主张广泛关注各类编纂参与者以及他们的时代背景),但作者给出的回应略显单薄,仍然有进一步精进的空间。有些断语显露作者的史识也不尽高明,p36提到“(《宋元学案》)梨洲原本已经具备今日宋元理学史的主体框架”,显然是以古附今式的结论。恰恰相反,今日宋元理学史的叙事框架就是由《宋元学案》所奠定的。推而论之,《宋元学案》是个大矿,值得仔细发掘,细挖之下诸多既往陈说未必经得起二次审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