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7 )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人文社科入門 (鶴sama)
- 基础教育教师阅读行动1.0 (Theta)
- 打开之书 (秉立)
- 藏书待编目(天朝·古代) (37)
- 程千帆先生《校雠学略说》书目钞 (iii)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44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诗言志辨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 2022-08-10 15:50:33
书前导读《朱自清先生及其〈诗言志辨〉》、旁批式讲评与相关文章附录,三位一体,“现代名家经典丛书”的体例真好!附录收文似以“诗”及“比兴”为主,若多些印张,“好与妙”“逼真与如画”“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等“诗论释辞”型的文章也入选就更好了
0 有用 小二 2014-02-20 23:21:19
不是我黑你啊,最重要的问题,由言志到缘情的过渡过程是真没讲明白啊。 不过朱先生的勤奋还是很值得钦佩和学习的。
0 有用 seibellissima 2021-03-25 15:33:27
朱先生在自序明确阐述本书的写作背景、目的和内容。朱先生不满周作人在《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中的主要观点,即中国文学呈现“言志”和“载道”两股文学潮流此起彼伏的发展脉络。他认为周作人实际上接受西方文论的观点,将文学视为抒发个人感情,因此“言志”就是“言情”,是即兴、自由的。朱先生站在“国学”本位的立场,将中国文学批评的各种意念置于其发生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通过梳理“诗言志”、“比兴”、“诗教”和“正变”... 朱先生在自序明确阐述本书的写作背景、目的和内容。朱先生不满周作人在《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中的主要观点,即中国文学呈现“言志”和“载道”两股文学潮流此起彼伏的发展脉络。他认为周作人实际上接受西方文论的观点,将文学视为抒发个人感情,因此“言志”就是“言情”,是即兴、自由的。朱先生站在“国学”本位的立场,将中国文学批评的各种意念置于其发生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通过梳理“诗言志”、“比兴”、“诗教”和“正变”四个批评理念,认为“政教”实际上是贯穿中国诗歌乃至整个文学史的核心概念。“诗言志”作为最重要的开山纲领,更是从产生起就与“政教”分不开的。而纯粹抒发个人情感的”缘情“诗,则长期处于“言志”诗的遮蔽下,始终未能成为主流。以爬梳剔抉的工夫,朱先生得出中国文学实为“言志”和“缘情”相对立的发展态势的结论。 (展开)
0 有用 川萍 2021-10-23 15:45:35
回过头看自己写过的读书笔记,确实太糟了。
0 有用 送你一匹马 2020-03-18 10:41:04
it will p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