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民国时期大学教育研究 (书白)
- 2020年代出版的中国近现代史著作选 (豆友007)
- 书单|教育 (春夏)
- 【新书过眼录·中国大陆】2021 (普照)
- 儿童·教育·哲学 (xxtmz_saint)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60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民初高师与近代社会文化转型的评论:
feed: rss 2.0
7 有用 清风不堪酬 2021-09-19 10:37:50
民国时期的各类学校不论在学术史还是在思想史上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可惜以大学为主导的高校史研究大多导向了给自己贴金的官样文章,真正的学术作品不多。
3 有用 大甜甜~~ 2022-11-27 00:43:03 日本
充满了遗憾的一本书,最后似乎没有完全支撑起作者所许诺的一些研究构想。因为,各个高师之间的差异性实在太大,由于民国时期权力的分散,导致这些高师仅仅只是名字相同罢了,背后的操办旨趣完全不同。我甚至一直怀疑东北的沈阳高师可能办学很有成绩,因为当时东北钱很充裕。女子高师一度是打算更名为女子大学,如果那样的话就真的和御茶之水女子大学可以成为姐妹校了。未来这个领域的研究者一定要能够打开视野才行。
1 有用 万水千山皮皮虾 2023-09-24 16:14:11 北京
第一章梳理较好,对南北高师背后不同学缘关系(美/学衡-日)及高师改大的过程有更直观人事了解。之后几章略空泛,且更多集中于北高师,更像文献综述与史料汇编,史识不高。如提及新文化运动,叙述未免太过简洁明快、边界清晰,“言论愈有条理统系,则去古人真相愈远”,对于历史竞争中不同面向,更多当事人“说话”的呈现并不够。尤其是,一味强调高师的成绩,却未与其他类型学校进行比较,则高师的作用究竟如何,并不可知;很多... 第一章梳理较好,对南北高师背后不同学缘关系(美/学衡-日)及高师改大的过程有更直观人事了解。之后几章略空泛,且更多集中于北高师,更像文献综述与史料汇编,史识不高。如提及新文化运动,叙述未免太过简洁明快、边界清晰,“言论愈有条理统系,则去古人真相愈远”,对于历史竞争中不同面向,更多当事人“说话”的呈现并不够。尤其是,一味强调高师的成绩,却未与其他类型学校进行比较,则高师的作用究竟如何,并不可知;很多人物的言论思想,有多大程度与高师背景、气质有关,而只是因客观曾在此任教就学而被选取?高师作为独特办学单位,其意义并未彰显。女师学生回忆胡适上课细节,“直立倚墙,很少走动,讲时常足跟起落,自成节拍,口齿清楚,有时幽默动人,指示治学方法,注重假定考证研讨判断”P47。p111文体新旧表格。 (展开)
0 有用 板樟鉴 2024-06-18 23:18:08 北京
那些文化健将在非“师范”院校也发挥了作用,换言之,从教师角度研究为何是“师范”,立足点就不够稳。作为主体的各个学校,在写法上也变成一个个教师、社团和学生,不但没能整合九校,反而割裂更深。
4 有用 羊王巡逻中 2021-11-15 20:44:33
该书没有修成高校的功勋史,也没有限于高师与教育事业。但导言中所述“以一个文化单位或文化组织的视角分析高师与近代社会、文化之间的互动”仍显不足:一是组织活动主要通过人物活动展现,虽按线索串联分类,但难见“组织”作为有机系统的特殊性;二是“互动”更多体现为师、生以及重要人物间的影响,少见作为整体的环境与组织、组织之间的交互。 “文明不是笼统造成的,是一点一滴的造成的”对文明的感知也必须依托读史中的点滴... 该书没有修成高校的功勋史,也没有限于高师与教育事业。但导言中所述“以一个文化单位或文化组织的视角分析高师与近代社会、文化之间的互动”仍显不足:一是组织活动主要通过人物活动展现,虽按线索串联分类,但难见“组织”作为有机系统的特殊性;二是“互动”更多体现为师、生以及重要人物间的影响,少见作为整体的环境与组织、组织之间的交互。 “文明不是笼统造成的,是一点一滴的造成的”对文明的感知也必须依托读史中的点滴积累,否则“道尔顿制传入中国”“杜威访华的影响”等知识于我而言永远是悬浮的,限制了我感受社会变革中那些文明点滴流入教育事业的脉动。读到很多“学教育”时学过的理论和人物,觉得十分亲切;又不时找到历史与现实的映照,如“高师改大”中师范教育与学术文化之论,像极了今日北师大的“师范类”和“综合性”之争。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