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内容简介
你在意你周围的公共文化吗?怎样的公共文化才能让人生活得更有尊严?在全球化的世界中,公民们应该如何在民族国家内的公共生活中维护人类的共同尊严?
本书以公共文化为文化批评的具体对象,通过全球化和民族认同的一些议题,来关注公共文化的核心问题——社会生活的公共性。不仅涉及直接可见的生活现象,更触及背后的制度分析和批判。
20世纪人类经验承载了太多的蔑视和无尊严。
我们看到,隐藏在人类“文明进步”中的凶残和野蛮可以多么轻易地把人的无尊严确立为一种当然的生活方式。阶级的、民族的、政治差异的互相敌视和酷烈斗争、暴力残害和制度性压迫、以消除某种人为目的的意识形态法则,这些都在蔑视和嘲笑人类的完整存在。在人种的、民族的、阶级的或政治集团的强者眼里,自然和历史是不同情弱者的,弱者必须灭亡。他们的结论是,人类不可能以共同的完整存在来判断是非和美丑,人类必须以虚无...
内容简介
你在意你周围的公共文化吗?怎样的公共文化才能让人生活得更有尊严?在全球化的世界中,公民们应该如何在民族国家内的公共生活中维护人类的共同尊严?
本书以公共文化为文化批评的具体对象,通过全球化和民族认同的一些议题,来关注公共文化的核心问题——社会生活的公共性。不仅涉及直接可见的生活现象,更触及背后的制度分析和批判。
20世纪人类经验承载了太多的蔑视和无尊严。
我们看到,隐藏在人类“文明进步”中的凶残和野蛮可以多么轻易地把人的无尊严确立为一种当然的生活方式。阶级的、民族的、政治差异的互相敌视和酷烈斗争、暴力残害和制度性压迫、以消除某种人为目的的意识形态法则,这些都在蔑视和嘲笑人类的完整存在。在人种的、民族的、阶级的或政治集团的强者眼里,自然和历史是不同情弱者的,弱者必须灭亡。他们的结论是,人类不可能以共同的完整存在来判断是非和美丑,人类必须以虚无和绝望来接受道德地狱的未来。
全球正义拒绝这样的结论。即使在地狱之门打开之后, 全球正义也还是要坚持重申人类的整体性和人类的共同尊严。
目录
前言
绪论:从公共生活看全球正义和公民群体认同
第一部分 全球化和全球正义
第一章 全球化、现代性和民族国家
第二章 从三种公民观看两种全球化
第三章 全球化中的市场和民主
第四章 全球化中的国家合法性和公民权利
第二部分 社会正义和国族认同
第一章 正义和社会之善
第二章 分配正义和群体认同
第三章 从惩罚到权利的法律正义
第四章 正义、非正义战争和群体认同分歧
第三部分 全球化中的公众和公共生活
第一章 传媒公众和公共事件参与
第二章 公民新闻、公众和公共政治
第三章 承诺、信任和制度秩序
第四章 保护弱者、道德习俗和公共生活
第五章 正派社会和学习认同
第四部分 全球化中的群体生活和公民社会
第一章 博物馆和民族国家
第二章 物品文化和日常生活秩序
第三章 文物收藏和怀旧的大众文化
第四章 公民社会和新全球伦理秩序
第五章 全球化、公民国家和全球治理
作者简介 · · · · · ·
徐贲 美国马萨诸塞州大学英语文学博士,美国加州圣玛利学院英文系教授、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兼职教授。另著有Situational Tensions of Critic-Intellectuals、Disenchanted Democracy、《走向后现代和后殖民》、《文化批评往何处去?》、《知识分子——我的思想和我们的行为》、《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
目录 · · · · · ·
绪论:从公共生活看全球正义和公民群体认同
第一部分 全球化和全球正义
第一章 全球化、现代性和民族国家
第二章 从三种公民观看两种全球化
第三章 全球化中的市场和民主
· · · · · · (更多)
绪论:从公共生活看全球正义和公民群体认同
第一部分 全球化和全球正义
第一章 全球化、现代性和民族国家
第二章 从三种公民观看两种全球化
第三章 全球化中的市场和民主
第四章 全球化中的国家合法性和公民权利
第二部分 社会正义和国族认同
第一章 正义和社会之善
第二章 分配正义和群体认同
第三章 从惩罚到权利的法律正义
第四章 正义、非正义战争和群体认同分歧
第三部分 全球化中的公众和公共生活
第一章 传媒公众和公共事件参与
第二章 公民新闻、公众和公共政治
第三章 承诺、信任和制度秩序
第四章 保护弱者、道德习俗和公共生活
第五章 正派社会和学习认同
第四部分 全球化中的群体生活和公民社会
第一章 博物馆和民族国家
第二章 物品文化和日常生活秩序
第三章 文物收藏和怀旧的大众文化
第四章 公民社会和新全球伦理秩序
第五章 全球化、公民国家和全球治理
· · · · · · (收起)
"通往尊严的公共生活"试读 · · · · · ·
文化研究有的偏重于经验分析,有的偏重于价值判断。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必须对直接经验有所认知,否则我们的价值判断只能是空中阁楼。我们必须怀有某种价值信念,否则我们即使拥有某种经验,也依然不能判断散乱经验背后的整体意义。全球化是我们当今生活中的一种新经验。我在思考与这新经验有关的问题时,努力以一种特定的价值原则为判断标准,那就是“尊严”,不仅是个人的尊严...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公共生活的主体不是以自然状态存在于社会中的“民众”、“人民”或者“老百姓”,也不是由现有社会权利等级结构所决定的“群众”(相对于在他们之上的“领导”而言)或“大众”(相对于比他们优越的“精英”而言)。公共生活的主体是“公众”。 个人理念强调人的个别性,强调个别经验的价值观和个别生存的尊严,但反对把人当做孤立的原子。人的个别性体现为他的独立主体性和他对集体贡献的个别性。自由不是没有约束的我行我素,自由指的是一种在行动中个人和群体同步的自我实现能力。平等不是指千人一面,人人相同。平等指的是承认个别性。人人平等是因为任何人都不能由他者所代替。 (查看原文) —— 引自第5页 -
赫希曼说过,信任是一种特别的资源,人世间唯有这种资源越利用越丰富。人们相互信任的机会越多,维持信任关系的时间越久,也就越相互信任。长久的、具有稳定性的信任机制往往体现为社会不同层次的制度,它们可以分为宏观的、中层的和微观的三个层次。强调信任的制度性决不是要取消个人在信任中的作用。恰恰相反,强调制度和重视个人作用是一致的,因为正如泰勒和克莱默所理解的那样,制度三层次中的微观层次实际上已经涉及了个人因何信任或不信任的心理原因。 现今中国社会中的一些个人信任或不信任的特征应当与整体社会政治的大制度以及多种具体社会中层领域制度的现状联系起来考虑。宏观和中间层次制度的信任机制都涉及民主社会秩序以及它的承诺和信任问题。 在宏观的层次上,社会的整体制度对社会其他层次的信任形式和特征都有重大影响。国家制度本身就是一种复合的承诺和信任关系。在民主宪政的国家里,人民将权力托付给政府,政府是以承诺维护所有公民的权利、增进他们的福祉、保护他们的民族国家利益等来取得他们的信任的。一旦人民认为政府因政绩或其他问题没有能充分遵守承诺,他们就可以停止他们的信任。至少从理论上说,公民和他们的公仆之间是一种平等的横向关系。 宏观权力结构通过一级级的中层制度和体制向社会中延伸。宏观和中层制度间有联系,但也有区别。中层制度和体制除了受最高权力的集中控制之外,还受到具体社会活动领域、行业、职业等专业规则的影响,所以中层制度往往表现出独立性。专业领域或行业中的信任往往不只是建立在权力上下级关系上,而是有它们自己的信任标准。密希拉曾分析过这样四种行业信任标准:能力、公开、关爱和可靠。以一个校长、系主任或一个公司经理为例,他首先必须有能力、有真学历、好阅历、研究专长、办事经验等。他还必须诚实、按规章办事、不徇私舞弊等。他还必须关心体贴下属,为大家办事,不只为自己升官发财而专走上层路线。他更需要有好的人品,言行一致,...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87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通往尊严的公共生活"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通往尊严的公共生活"的人也喜欢 · · · · · ·
通往尊严的公共生活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通往尊严的公共生活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 条 )
> 更多书评 5篇
-
博物馆代表的是一种有国家权力所认可的主流文化或主流秩序观。博物馆收藏品所体现的也是一种由国家权力所认可(或至少不反对)的集体记忆。具有另类记忆(反记忆)性质的另类博物馆(亦称反博物馆)则要到20世纪下半叶才出现,起突出代表就是谴责国家暴力的犹太人大屠杀博物馆和柬埔寨大屠杀博物馆。 民则身份狗狗见和政权合法性的宣示往往会很微妙的结合在一起。例如,故宫博物院看起来是一座文物想博物馆,但他对于任何一个可...
2013-05-03 20:03:56 1人喜欢
博物馆代表的是一种有国家权力所认可的主流文化或主流秩序观。博物馆收藏品所体现的也是一种由国家权力所认可(或至少不反对)的集体记忆。具有另类记忆(反记忆)性质的另类博物馆(亦称反博物馆)则要到20世纪下半叶才出现,起突出代表就是谴责国家暴力的犹太人大屠杀博物馆和柬埔寨大屠杀博物馆。 民则身份狗狗见和政权合法性的宣示往往会很微妙的结合在一起。例如,故宫博物院看起来是一座文物想博物馆,但他对于任何一个可能的中国国家政权都具重要的政治意义。郭明当政权在撤离大陆后仍维持一个“故宫博物院”,便是证明。正如哈里希(Tamara Hamlish)指出的那样,故宫博物院的政治意义在于,他在为中国现有的政治权威服务(支持他的国家内权威)时,也在全球(世界范围内)为这个政治权威建立合法性。 为了在当今全球群体中的到成人和尊重,中国需要有丰厚的文化遗产。在故宫博物馆里,这一遗产得到了集中的体现,它体现为金碧辉煌的皇宫、数不清的藏品和由它们所凝聚的帝王历史。帝王历史被当做中国民族文化遗产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部分。在各个不同朝代的陈列室中,许多本来并无联系的物品吧不同的帝王和朝代合称为一个“连贯”或者“连续”的合法统治史。文化遗产对于国家政权的用处在于,在全球环境和国际社会中,谁有了民族文化的合理继承权,谁也就有了政权上的合法性。 阿索巴所说,“民族遗产是民族国家的脐带”。博物馆展现的是一个关于民则国家主权的完整概念。国家博物馆以物品收藏记录一个民族群体在时间和空间的存在。这些物品来源的疆域宣示了与之有关的国家政治势力版图。
回应 2013-05-03 20:03:56 -
中国“市民社会”的设计者是从一种为国家权力设身处地着想 的功利主义来阐述公民社会在中国的好处的。其基本逻辑是,如果国家权力限制或压追市民社会,那么就有可能出现很危险的“极 端”情况。市民社会可以帮助国家权力化解来自民众的危险,允许 市民社会对市民社会和国家权力都有好处,在国家权力和市民社 会之间可以形成一种互相合作的“契约关系”。 这种契约观始终贯穿在“市民社会”论者对中国市民社会本身的设计之中。邓...
2020-01-30 17:09:53
中国“市民社会”的设计者是从一种为国家权力设身处地着想 的功利主义来阐述公民社会在中国的好处的。其基本逻辑是,如果国家权力限制或压追市民社会,那么就有可能出现很危险的“极 端”情况。市民社会可以帮助国家权力化解来自民众的危险,允许 市民社会对市民社会和国家权力都有好处,在国家权力和市民社 会之间可以形成一种互相合作的“契约关系”。 这种契约观始终贯穿在“市民社会”论者对中国市民社会本身的设计之中。邓正来和景跃进告诉我们,“中国市民社会的内在联 系既不是传统的血缘亲情关系,也不是垂直指令性的行政关系,而 是内生于市场交易活动的契约性关系。这就是说,市民社会内部 每一方在为获取他方所有而自己又需要的一部分权益的同时,必 须让渡自己的部分权益。换言之,在获致这一部分权益的同时,也 就承诺了对这部分权益所必须履行的义务”。(2〕论者在这里所说 的“承诺”,是以获取自身利益为前提的。契约关系中双方之所以 38能相互信任,是因为谁也不会跟自己的利益过不去。这种社会信 任观,这些年在中国经济学界和社会学界相当普遍,它的特点“是 从功利主义的角度,引证囚徒困境,证明合作要比不合作好。但这 种功利主义的信任观,在现实生活中却几乎无法与霸权逻辑对抗 诉诸于人性中的自私本性,固然也可签订契约,一旦发现违背诺言更有利时,人就会趋向毫无诚信”。(1 在一个单纯以相互利益来维系的合作关系中,每个人都把对方当作“手段”,它的契约和信任与公民社会的道德契约是完全不 同的。道德契约不一定需要有商业或经济合同的形式,但它必须包含两个方面的道德意义。第一,契约体现的是人的自由,我自愿 选择契约关系的束缚,我在没有他人强迫的情况下履行自己的承诺,实现的是一种更高的自由。(2〕第二,契约关系往往包含不对 等的权力关系,强势一方对弱势一方有不伤害和保护弱者的道德责任。即使在不违反契约条文或触犯法律的情况下,强勢一方也不伤害弱者。(3)后一种道德意义来自作为公民社会的正派意识和伦理秩序。经典公民社会理念强调的正是公民社会作为伦理秩序的意义。经典公民社会理论提出伦理秩序理想,不是从事实推出原则,从实有推出应有,而是运用人的理性为社会立法。经典公民社会因此而成为一种规范性的社会理念,一种理性选择的目标。 经典公民社会理念对于建设公民社会的意义在于,在坚持公民社会争取公民权利、公民社会活动自主、独立的同时,应当充重视社会亲和力的问题,其中就包括以人的自由和保护弱者为本的承诺和信任、正派的习俗道德、同情和宽容等等。这些都是经典的公民社会的理想。没有亲和力的社会不可能成为一个人际相互关爱、相互认同、相互信任的公民社会。 引自 第四章 公民社会和新全球伦理秩序 回应 2020-01-30 17:09:53 -
“市民社会”这个说法本身就带有明显的“现实政治”的烙印。市民社会理论强调的是国家权力和自治社会的“良性互动”。对这个自治的社会,为什么偏偏使用“市民社会”而不是“公民社会”的 说法?除非“市民社会”这个说法的使用者告诉我们为什么这一概语比“公民社会”更符合中国的国情,无人可以替他们回答这个问题。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用“市民”代替“公民”的实际效果是回避与“公民”身份必然联系在一起的公民权...
2020-01-30 17:07:19
“市民社会”这个说法本身就带有明显的“现实政治”的烙印。市民社会理论强调的是国家权力和自治社会的“良性互动”。对这个自治的社会,为什么偏偏使用“市民社会”而不是“公民社会”的 说法?除非“市民社会”这个说法的使用者告诉我们为什么这一概语比“公民社会”更符合中国的国情,无人可以替他们回答这个问题。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用“市民”代替“公民”的实际效果是回避与“公民”身份必然联系在一起的公民权利问题,因此会淡化公民社会的作用。恰恰是这个被回避和淡化的问题才是讨论“市民社会”原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意识。如果不是因为国家权力不当限制了自由社会,怎么会有需要去讨论这二者的“良性互动”? 既然是具有现实意义的社会群体模式理论,“市民社会”或“公民社会”就不再只是一个如何翻译 civil society的问题。任何社会群体模式的最基本的问题就是谁是这个群体的成员。基本身份是“臣民”、“老百姓”或“公民”的人们会构成性质完全不同的社会群体。在古希腊或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城邦共和群体中,“市民”固然就是“公民”,但在当今中国,市民和公民已经是两个不能混用的概念。在中国倡导“市民社会”,它的成员是北京、上海、成都、西安的市民吗?包括不包括那些没有这些市民身份的人们?如果包括,那么市民身份和没有市民社会身份者的共同身份不就是“公民”吗?既然“公民”是一个比“市民”更具现实意义的普遍社会身份,那么为什么反倒采用“市民”这一说法呢? 引自 第四章 公民社会和新全球伦理秩序 回应 2020-01-30 17:07:19
-
社会正义不只关乎物质资源,而且还关乎“关爱”这种非常重要的社会资源。社会正义在人们的关爱记不太多又不太少的时候才有意义。 冷漠自私并不单纯是个人道德的问题,而且也是一个与政治和经济体制有关的制度性排斥问题。 我在公共生活中负责人,指的并不只是我的行为听从我自己的到的命令。我负责任指的是我知道我在公共生活中的行为都会有影响他人的后果。我做什么,怎么做,不做什么,并不只是当我个人心目中的“好人”,而...
2013-05-03 19:21:15
社会正义不只关乎物质资源,而且还关乎“关爱”这种非常重要的社会资源。社会正义在人们的关爱记不太多又不太少的时候才有意义。 冷漠自私并不单纯是个人道德的问题,而且也是一个与政治和经济体制有关的制度性排斥问题。 我在公共生活中负责人,指的并不只是我的行为听从我自己的到的命令。我负责任指的是我知道我在公共生活中的行为都会有影响他人的后果。我做什么,怎么做,不做什么,并不只是当我个人心目中的“好人”,而且还会旁及别人。我引当避免有伤害别人后果的,否则我的行为就会违反公共生活规范,找来众人的道德责备,所害我自己的名誉,破坏我自己的信用,等等。 那些容易受到我行为伤害的人,对我来说就是弱者。 马丁。路德金说过,“造成我们时代最大的罪恶的是大多数人的袖手旁观,而不只是有少数人的残忍行为。”波士顿犹太人屠杀纪念碑上铭刻着这样一段话:“在德国,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后来他们追杀公会成员,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公会成员;伺候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没有说话--因为我是新教教徒;最后他们直奔我而来,却已经没有人能站出来为我说话了。” 维系公共生活的不只是每个社会成员平等的公民权利和公民义务(如纳税、服兵役、遵纪守法等),而且还因为他妈恩有公共遵守的道德习俗。 1.承诺 在公共生活中,人们越是相互信任,对承诺的以来就越明显,易受伤害的程度也就越大,守诺的责任当然也就越重大。 承诺是一种协调人行为的社会机制,它的作用是将敌人行为的不确定性。承诺使用你自己的名誉为抵押来向别人保证。你把这么宝贵的东西抵押给别人,是让他确信你一定会照你的话去做。因此,在承诺的时候,你让别人对你的行为有了期待。承诺的道德意义在于,别人因依赖于你而成为弱者一方的时候,你以信守承诺保护弱者。 2.契约 契约关系常被解释为意志行为的结果,人们签订契约是他们自觉自愿的事,他们接受自己参与设置的限制,表现的是一种更大的自由。 3.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涉及的是专业人士和依赖于他们服务者之间的关系。 贝尔斯是这样分析此间的关系的:首先,专业人士的知识强过他们的服务对象。第二,客户有种种直接顾虑,如健康、官司、财经问题,二专业人士的顾虑不能跟客户相比。第三,在决定是否结成关系上,专业人士比客户自由。专业人士可以自由决定不接受某些客户,他们完全可能有别的客户。但客户则很难另找别的专业人士。 在政治不自由、法制不健全的社会中,律师行业不可能形成像一声行业的那种职业规范。许多法律委托关系中的当事人会因为政治原因而不能完全信任受托人,受托人也不可能把保护委托人当做他行为的唯一目的。 4.友谊 在公共生活中,友谊并不只是指死人朋友之间的模切关系,有一只的是一个不断让陌生人加入“我们”的过程。这个“我们”也就是维系公民共同体意识的“团结”(solidarity)。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将友谊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有用的友谊,交朋友是因为彼此可以想互帮助。第二年中是享乐的友谊,朋友彼此因相同的兴趣、背景和爱好而快乐相处。第三种是道义结合的友谊。朋友间不仅有相同的道德信念,即所谓”志同道合“,更是因为朋友彼此尊重对方的道德信念。信念不同者照样可以做朋友。 密尔说:“很少有别的伤害可以大过朋友的背叛”。我们习惯信赖并充分信赖的朋友,“在朋友有难时袖手旁观或者甚至落井下石,这是一种(道德)罪行”。 宽容和公共生活 宽容指的是在公共领域中保持克制,而在私人领域中不放弃价值坚持。 可宽容的事情值得是那些人们在合理条件下虽不喜欢但可以接受的事。 在这个范围中,人们有理由不赞成某些事情,但这些事情却又尚未达到应当禁止的程度。在美国堕胎是这样一个问题,在中国就未必是。 中国社会中的许多不诚实现象和行为,才道理上没有人会说这是对的,但是,如果实际生活到了不说假话办不成事的程度,那么虚假行为就成为许多人的可宽容之事。 我们比较容易宽容与我们比那么直接相关的人,对我们的直接亲人反倒不那么容易。 宽容易班只适合于那种不远不近的人际关系。公共生活主要就是由这样一种人际关系构成的,正式由于公共生活中人际关系不远又不近,它才特别需要宽容的维系。
回应 2013-05-03 19:21:15 -
在公共生活中,不只是做什么有可能会造成对他人伤害,不做什么也有可能造成对他人的伤害 造成我们时代最大的罪恶就是大多数人的袖手旁观,而不只是有少数人的残忍行为 波士顿犹太人屠杀纪念碑上铭刻着这样一段话:在德国,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后来他们追杀公会成员,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成员;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没有...
2011-05-23 00:18:41 1人喜欢
-
林小鱼 (哺育心灵)
这本书之前看过绪论,今天是从第四部分开始看的。 在《博物馆和民族国家》中,作者对博物馆在民族国家认同中的作用做了分析。 博物馆普遍起到的作用是构筑对特定民族国家群体有意义的生活世界秩序和集体身份。 而且,博物馆具有全球化的意义,在民族国家形成的过程中,即通过博物馆的陈列来突出民族国家的独特性,又通过全球化的背景来获得国家政权的合法性。 每一个社会和文化都以“过去”和“现在”的传承来构建自己的身份特...2011-04-23 23:33:50
这本书之前看过绪论,今天是从第四部分开始看的。 在《博物馆和民族国家》中,作者对博物馆在民族国家认同中的作用做了分析。
博物馆普遍起到的作用是构筑对特定民族国家群体有意义的生活世界秩序和集体身份。 引自第301页 而且,博物馆具有全球化的意义,在民族国家形成的过程中,即通过博物馆的陈列来突出民族国家的独特性,又通过全球化的背景来获得国家政权的合法性。
每一个社会和文化都以“过去”和“现在”的传承来构建自己的身份特征,但支撑它的“过去”却不能不放在全世界正在共同经历的“现在”。 引自第301页 在第一部分:博物馆和生活世界秩序中,作者用两种全球化理论分析了博物馆在世界范围内出现和发展的历史过程,着重论述了博物馆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以及它在中国清末明初时期所代表的现代化意义。 对我比较重要的是第五部分:博物馆和集体记忆
回应 2011-04-23 23:33:50 -
博物馆代表的是一种有国家权力所认可的主流文化或主流秩序观。博物馆收藏品所体现的也是一种由国家权力所认可(或至少不反对)的集体记忆。具有另类记忆(反记忆)性质的另类博物馆(亦称反博物馆)则要到20世纪下半叶才出现,起突出代表就是谴责国家暴力的犹太人大屠杀博物馆和柬埔寨大屠杀博物馆。 民则身份狗狗见和政权合法性的宣示往往会很微妙的结合在一起。例如,故宫博物院看起来是一座文物想博物馆,但他对于任何一个可...
2013-05-03 20:03:56 1人喜欢
博物馆代表的是一种有国家权力所认可的主流文化或主流秩序观。博物馆收藏品所体现的也是一种由国家权力所认可(或至少不反对)的集体记忆。具有另类记忆(反记忆)性质的另类博物馆(亦称反博物馆)则要到20世纪下半叶才出现,起突出代表就是谴责国家暴力的犹太人大屠杀博物馆和柬埔寨大屠杀博物馆。 民则身份狗狗见和政权合法性的宣示往往会很微妙的结合在一起。例如,故宫博物院看起来是一座文物想博物馆,但他对于任何一个可能的中国国家政权都具重要的政治意义。郭明当政权在撤离大陆后仍维持一个“故宫博物院”,便是证明。正如哈里希(Tamara Hamlish)指出的那样,故宫博物院的政治意义在于,他在为中国现有的政治权威服务(支持他的国家内权威)时,也在全球(世界范围内)为这个政治权威建立合法性。 为了在当今全球群体中的到成人和尊重,中国需要有丰厚的文化遗产。在故宫博物馆里,这一遗产得到了集中的体现,它体现为金碧辉煌的皇宫、数不清的藏品和由它们所凝聚的帝王历史。帝王历史被当做中国民族文化遗产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部分。在各个不同朝代的陈列室中,许多本来并无联系的物品吧不同的帝王和朝代合称为一个“连贯”或者“连续”的合法统治史。文化遗产对于国家政权的用处在于,在全球环境和国际社会中,谁有了民族文化的合理继承权,谁也就有了政权上的合法性。 阿索巴所说,“民族遗产是民族国家的脐带”。博物馆展现的是一个关于民则国家主权的完整概念。国家博物馆以物品收藏记录一个民族群体在时间和空间的存在。这些物品来源的疆域宣示了与之有关的国家政治势力版图。
回应 2013-05-03 20:03:56
-
中国“市民社会”的设计者是从一种为国家权力设身处地着想 的功利主义来阐述公民社会在中国的好处的。其基本逻辑是,如果国家权力限制或压追市民社会,那么就有可能出现很危险的“极 端”情况。市民社会可以帮助国家权力化解来自民众的危险,允许 市民社会对市民社会和国家权力都有好处,在国家权力和市民社 会之间可以形成一种互相合作的“契约关系”。 这种契约观始终贯穿在“市民社会”论者对中国市民社会本身的设计之中。邓...
2020-01-30 17:09:53
中国“市民社会”的设计者是从一种为国家权力设身处地着想 的功利主义来阐述公民社会在中国的好处的。其基本逻辑是,如果国家权力限制或压追市民社会,那么就有可能出现很危险的“极 端”情况。市民社会可以帮助国家权力化解来自民众的危险,允许 市民社会对市民社会和国家权力都有好处,在国家权力和市民社 会之间可以形成一种互相合作的“契约关系”。 这种契约观始终贯穿在“市民社会”论者对中国市民社会本身的设计之中。邓正来和景跃进告诉我们,“中国市民社会的内在联 系既不是传统的血缘亲情关系,也不是垂直指令性的行政关系,而 是内生于市场交易活动的契约性关系。这就是说,市民社会内部 每一方在为获取他方所有而自己又需要的一部分权益的同时,必 须让渡自己的部分权益。换言之,在获致这一部分权益的同时,也 就承诺了对这部分权益所必须履行的义务”。(2〕论者在这里所说 的“承诺”,是以获取自身利益为前提的。契约关系中双方之所以 38能相互信任,是因为谁也不会跟自己的利益过不去。这种社会信 任观,这些年在中国经济学界和社会学界相当普遍,它的特点“是 从功利主义的角度,引证囚徒困境,证明合作要比不合作好。但这 种功利主义的信任观,在现实生活中却几乎无法与霸权逻辑对抗 诉诸于人性中的自私本性,固然也可签订契约,一旦发现违背诺言更有利时,人就会趋向毫无诚信”。(1 在一个单纯以相互利益来维系的合作关系中,每个人都把对方当作“手段”,它的契约和信任与公民社会的道德契约是完全不 同的。道德契约不一定需要有商业或经济合同的形式,但它必须包含两个方面的道德意义。第一,契约体现的是人的自由,我自愿 选择契约关系的束缚,我在没有他人强迫的情况下履行自己的承诺,实现的是一种更高的自由。(2〕第二,契约关系往往包含不对 等的权力关系,强势一方对弱势一方有不伤害和保护弱者的道德责任。即使在不违反契约条文或触犯法律的情况下,强勢一方也不伤害弱者。(3)后一种道德意义来自作为公民社会的正派意识和伦理秩序。经典公民社会理念强调的正是公民社会作为伦理秩序的意义。经典公民社会理论提出伦理秩序理想,不是从事实推出原则,从实有推出应有,而是运用人的理性为社会立法。经典公民社会因此而成为一种规范性的社会理念,一种理性选择的目标。 经典公民社会理念对于建设公民社会的意义在于,在坚持公民社会争取公民权利、公民社会活动自主、独立的同时,应当充重视社会亲和力的问题,其中就包括以人的自由和保护弱者为本的承诺和信任、正派的习俗道德、同情和宽容等等。这些都是经典的公民社会的理想。没有亲和力的社会不可能成为一个人际相互关爱、相互认同、相互信任的公民社会。 引自 第四章 公民社会和新全球伦理秩序 回应 2020-01-30 17:09:53 -
“市民社会”这个说法本身就带有明显的“现实政治”的烙印。市民社会理论强调的是国家权力和自治社会的“良性互动”。对这个自治的社会,为什么偏偏使用“市民社会”而不是“公民社会”的 说法?除非“市民社会”这个说法的使用者告诉我们为什么这一概语比“公民社会”更符合中国的国情,无人可以替他们回答这个问题。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用“市民”代替“公民”的实际效果是回避与“公民”身份必然联系在一起的公民权...
2020-01-30 17:07:19
“市民社会”这个说法本身就带有明显的“现实政治”的烙印。市民社会理论强调的是国家权力和自治社会的“良性互动”。对这个自治的社会,为什么偏偏使用“市民社会”而不是“公民社会”的 说法?除非“市民社会”这个说法的使用者告诉我们为什么这一概语比“公民社会”更符合中国的国情,无人可以替他们回答这个问题。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用“市民”代替“公民”的实际效果是回避与“公民”身份必然联系在一起的公民权利问题,因此会淡化公民社会的作用。恰恰是这个被回避和淡化的问题才是讨论“市民社会”原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意识。如果不是因为国家权力不当限制了自由社会,怎么会有需要去讨论这二者的“良性互动”? 既然是具有现实意义的社会群体模式理论,“市民社会”或“公民社会”就不再只是一个如何翻译 civil society的问题。任何社会群体模式的最基本的问题就是谁是这个群体的成员。基本身份是“臣民”、“老百姓”或“公民”的人们会构成性质完全不同的社会群体。在古希腊或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城邦共和群体中,“市民”固然就是“公民”,但在当今中国,市民和公民已经是两个不能混用的概念。在中国倡导“市民社会”,它的成员是北京、上海、成都、西安的市民吗?包括不包括那些没有这些市民身份的人们?如果包括,那么市民身份和没有市民社会身份者的共同身份不就是“公民”吗?既然“公民”是一个比“市民”更具现实意义的普遍社会身份,那么为什么反倒采用“市民”这一说法呢? 引自 第四章 公民社会和新全球伦理秩序 回应 2020-01-30 17:07:19 -
“欲念”( desire)和“需要”之间是有区别的,人可以欲念他并不需要的东西,也可以需要他并不欲念的东西。(1)“文革”期间,欲念和需要的关系完全是由意识形态来决定的。你欲念的东西,如美、人际亲密关系、感情和信任关系,甚至稍精致一些的食物、衣物、用品,专制权力都可以武断地将之规定为你并不需要的东西。这些东西因此成为“奢侈”,成为“资产阶级思想的追求”。今天,这种政治规定被解除了,但是欲念和需要的关系...
2020-01-30 16:57:27
“欲念”( desire)和“需要”之间是有区别的,人可以欲念他并不需要的东西,也可以需要他并不欲念的东西。(1)“文革”期间,欲念和需要的关系完全是由意识形态来决定的。你欲念的东西,如美、人际亲密关系、感情和信任关系,甚至稍精致一些的食物、衣物、用品,专制权力都可以武断地将之规定为你并不需要的东西。这些东西因此成为“奢侈”,成为“资产阶级思想的追求”。今天,这种政治规定被解除了,但是欲念和需要的关系却滑向了另一个极端,那就是,凡是一个人欲念的,都是他个人的正当需要,纵欲消费成了后“文革”时代的新时尚。 “文革”期间和现今中国的物品世界虽然看上去已经判若天渊,但它们都缺乏关于需要的社会共同理性思考。这一点至今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正如道伊尔(L。 Doyal)和高夫(L。 Gough)在《论人的需要》中指出的那样,“人的需要既不是个人自己最能决定的主观偏好,也不是经济计划或者政党官员所规定的那种基本供应。需要是普遍的,也是可知的。我们关于需要是什么的知识,关于要用什么来满足需要的知识,是不断变化和需要讨论的”。(2)只有在一个人们相互关爱、相互认同、彼此以同等的人相互对待的社会中,才能形成关于群体共同需要的社会正义共识。当这样的共识转化为社会规范的时候,人们会在道义层次上感觉到约束自己过度欲念的必要,更加要求公共政策充分重视社会中每一个,是社会弱者的需要。 引自 第二章 物品文化和日常生活秩序 回应 2020-01-30 16:57:27 -
长期以来,中国人在“需要”上受到的控制不只表现为物质的极度匮乏,而且更是表现为人的基本需要仅仅局限于满足于动物性的生存本能。这种需要观极度扭曲了任何一个正派社会所必须重视的人的其他需要,如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爱和群体归属感。索勃(K。 Soper)指出,需要是一种关于人的存在的价值判断,我们是用人的需要的合理性去判断一个社会的“经济生产和消费方式的。在一个无法讨论人的需要,或者缺乏这种讨论能力的社会中...
2020-01-30 16:55:44
长期以来,中国人在“需要”上受到的控制不只表现为物质的极度匮乏,而且更是表现为人的基本需要仅仅局限于满足于动物性的生存本能。这种需要观极度扭曲了任何一个正派社会所必须重视的人的其他需要,如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爱和群体归属感。索勃(K。 Soper)指出,需要是一种关于人的存在的价值判断,我们是用人的需要的合理性去判断一个社会的“经济生产和消费方式的。在一个无法讨论人的需要,或者缺乏这种讨论能力的社会中,人们是很难就他们的公共生活和社会理想有建设性看法的同样,在一个人们不能进行自由、理性公民参与的社会中,他们也水远没有机会进行关于需要的讨论和培养这种讨论能力。专制权力长期严酷控制需要的后果是社会形成需要共识机能的严重衰退。一旦政治权力强加在物质需要上的禁欲限制得到解除,整个社会立刻无条件地接受金钱的左右,摆向了物质纵欲的另一极端。金线和微念于是成为驱动人们物质生活的唯一动力。 引自 第二章 物品文化和日常生活秩序 回应 2020-01-30 16:55:44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6)8.2分 107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摇滚穷三代,买书毁一生【第一辑】 (酋长夫人刘球球)
- 《南方周末》2009年度致敬图书单 ([反清复明])
- 新星图书*学术 (玻璃软糖)
- 趣味要这样炼成。 (費斯基)
- 三辉图书历年出版全目录 (三辉君)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通往尊严的公共生活的评论:
feed: rss 2.0
5 有用 江海一蓑翁 2013-02-19 11:21:15
堪称关于全球化时代社会正义、公共生活和公民社会方面的最佳普及性读本。这样的书,应该成为国内大学通识教育的教材。最后一部分对文革的反思和对中国公民社会构建的论述读来尤为受益。
2 有用 永和 2013-01-03 22:03:39
整部作品引述混乱,逻辑不明,资料冗繁。学术价值有,可读性很差。
4 有用 Yu-chia 2010-04-13 18:25:00
永不拿别的个人当手段。
0 有用 堅定de錫兵 2009-11-10 20:36:48
扎实之作。
1 有用 人无再少年 2013-05-15 16:09:23
人性中的一切美好都会在好的制度中孕育和成长;人性中的一切罪恶都会在坏的制度中发酵和放大。
0 有用 火車大巴扎 2022-05-11 15:55:15
@2019-09-14 11:17:06
0 有用 文侠 2022-05-08 20:44:48
将批判力隐含在了专业话语中,让人看得过瘾却又不过瘾。终其所见,也不过是知识分子的预想和倡议,但除了预想和倡议,知识分子还能做什么呢?
0 有用 午后橡皮艇 2022-01-20 22:25:14
1.部分观点持保留意见2.常翻常新。
0 有用 猫是我 2021-10-23 23:44:15
四平八稳
0 有用 脆脆三文鱼 2021-08-21 22:26:11
难以想象这是一本2016年出版的书。作者引经据典以西方政治思想为底,探讨公众生活。全书对于国内的批评比较多,对于欧美十分向往。然而到现在为止才五年的时间,国内的舆论环境发生极大的变化,公众更能参与讨论甚至引导讨论。诚然向外学习是永远的课题,但也要看到国内的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