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共上下两册)详细记录和剖析了中国近代海军在晚清五十年间(1861—1911)创建、发展及衰落的曲折历史,对海军购舰、教育、训练、基地建设、经费收支、海军战略等领域,都进行了独到的观察和分析,清晰展示了近代海军同中国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联系。
作为我国近代海军史研究的扛鼎之作,本书既有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独立见解,又有对鲜为人知的幕后问题的阐幽发明;既有统摄全局的广阔视野,又有考证细节的精确功夫;既有对近代海军发展过程的动态研究,又有对诸如舰船性能等问题的静态专题分析;既是一部近代海军发展史,又是一幅晚清政治生态图。这部以史立论的著作,对奋战在军队现代化建设一线的三军官兵和对海军史、近代史感兴趣的读者而言,都是不容错过的。
在本次增订中,作者特地对清末龙旗做了研究,补入有代表性的合肥李鸿章故居陈列馆、英国海事博物馆珍藏的两面龙旗实物照片,以及北洋海军“...
本书(共上下两册)详细记录和剖析了中国近代海军在晚清五十年间(1861—1911)创建、发展及衰落的曲折历史,对海军购舰、教育、训练、基地建设、经费收支、海军战略等领域,都进行了独到的观察和分析,清晰展示了近代海军同中国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联系。
作为我国近代海军史研究的扛鼎之作,本书既有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独立见解,又有对鲜为人知的幕后问题的阐幽发明;既有统摄全局的广阔视野,又有考证细节的精确功夫;既有对近代海军发展过程的动态研究,又有对诸如舰船性能等问题的静态专题分析;既是一部近代海军发展史,又是一幅晚清政治生态图。这部以史立论的著作,对奋战在军队现代化建设一线的三军官兵和对海军史、近代史感兴趣的读者而言,都是不容错过的。
在本次增订中,作者特地对清末龙旗做了研究,补入有代表性的合肥李鸿章故居陈列馆、英国海事博物馆珍藏的两面龙旗实物照片,以及北洋海军“靖远”舰官兵合影这样的珍贵旧照,全书插图400余幅。另外,增加“收复东沙,巡阅西沙 ”一节,充实了对广东海军的历史研究,也以此向当年为保卫国家南海权益的先辈和当下奋战在南海一线的军队致敬。
龙旗飘扬的舰队的创作者
· · · · · ·
-
姜鸣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姜鸣,1957年出生于上海,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历史学者。长期致力于中国近代史,尤其是中国近代海军史研究。曾经担任大学教师、机关干部、企业高管、股权基金负责人和高校领导。为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主要著作有《龙旗飘扬的舰队——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史》(1991、2002、2014、2021)、(《中国近代海军史事日志》(1994)、《中国近代海军史事编年》(2017)、《天公不语对枯棋:晚清的政局和人物》(2006)、《秋风宝剑孤臣泪:晚清的政局和人物续编》(2015)、《却将谈笑洗苍凉:晚清的政局和人物三编》(2020)等。
目录 · · · · · ·
原序二 柏耀平
前言
增订本前言
第一章海军事业的先声 1861—1874
一、船坚炮利的时代
二、初创的江南制造局
三、福建船政的诞生
四、天津、广州的造船事业
五、海军人才的摇篮
第二章南北并举 1875—1884
一、日本侵台与海防筹议
二、方兴未艾的近代海军
三、官场内斗与琉球、朝鲜的外争
四、炮艇、巡洋舰和铁甲船
五、海防经费的收支
六、继续发展的海军教育
第三章 马江之战前后 1884—1885
一、战前风波
二、马江之战
三、东南战局与议和
四、海防建设的再次讨论
第四章海军衙门的设立 1885—1894
一、史所未有的新机构
二、西苑、颐和园和海军费
三、海军教育的全盛时期
四、由盛转衰的福建船政
第五章北洋海军成军 1885—1894
一、购舰活动的继续
二、《北洋海军章程》和北洋海军成军
三、两大海军基地
四、北洋海军中的外籍雇员
五、跛足而行
第六章甲午海战及北洋海军的覆灭 1894—1895
一、寂静战场的较量
二、丰岛海战
三、黄海大海战
四、亡羊未能补牢
五、威海卫保卫战
六、龙旗飘零
第七章海军发展的第二个浪峰 1895—1911
一、瓜分军港的狂潮
二、再造海军的初步措施
三、三个事件
四、收复东沙,巡阅西沙
五、海军复兴
六、辛亥革命海军易帜
附录一 光绪前期张佩纶与李鸿章谋划海军之研究
附录二 严复任职天津水师学堂史实再证
附录三 王家俭的北洋海军研究
附录四 互联网时代的海军史研究
附录五 马幼垣和他的海军史研究
主要参考书目
人名索引
舰船索引
甲午增补本后记
2021年版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福建船政)学堂的课程十分广泛。制造专业的学生要掌握船舶和轮机的制造,必须学习法文、数学、物理和机械学,同时还进行船体制造和机械制造的实践教育,并到各工作部门实习,熟悉工作,并学会如何指挥工人,以保证成为一个合格的监工。设计专业学生的课程包括法文、数学,并着重讲授150匹马力蒸汽机。艺圃的课程也基本类似。驾驶专业的学生除了学习英语、数学外,还要学习航海天文学、航行理论和地理。管轮专业的学生则要着重学习发动机绘制、海上操纵轮机规则,以及各种仪表的用途、蒸汽机的安装。教材采用外文原版…… (查看原文) —— 引自第61页 -
就性格论,丁汝昌较内向,就能力论,丁汝昌较庸碌,就专业论,丁汝昌完全不懂海军。李鸿章选择此人,显然是为了更好的直接控制海军。梁启超在李鸿章死后曾说,李鸿章和他的裨将故吏,昔共患难,今共功名,徇他私情,转展汲引,布满要津,委以重任,不暇问其才之可用于否,以故临机偾事,贻误大局。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01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龙旗飘扬的舰队"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龙旗飘扬的舰队"的人也喜欢 · · · · · ·
-
- 诸子的声音 7.4
-
- 甲午战争:日本官方战争纪实 7.9
-
- 泰恩河上的黄龙旗 8.1
-
- 欧洲宪兵的陨落 7.3
-
- 赤焰孤岛 9.6
-
- 黄埔军校史 8.2
-
- 机关枪的社会史 7.4
-
- 普法战争1870-1871年 8.1
-
- 中美洲史 7.8
龙旗飘扬的舰队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6 条 )


【转】姜鸣谈中国近代海军史事的考据与编纂

平静的叙事,真正的反思


甲午海战多大机会能赢?


看了《走向共和》后特想看的一本书
> 更多书评 36篇
论坛 · · · · · ·
这版书纸质不太好 | 来自Alexander二世 | 2 回应 | 2024-11-07 16:46:42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2)8.4分 860人读过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8.9分 197人读过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8.7分 90人读过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1)暂无评分 15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评分可能虚高书籍(一) (无心恋战)
- 满天星斗:中国历史阅读推荐书目 (无心恋战)
- 纸质实体书收藏1 (路陽Fr1Day)
- 子遇藏书书目(1) (子遇)
- 历史阅读 (长风盈满袖w)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3535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龙旗飘扬的舰队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细雪 2024-08-06 19:55:55 浙江
一部内斗史
0 有用 玉笔书生 2024-09-06 11:42:01 北京
借陪娃威海看海之机,次第读完陈悦和姜鸣两位北洋研究大佬的大作,在刘公岛炮台上抚今追昔,颇感沉重。大东沟海战孰胜孰败,尚可争论,但晚清已尽全力,日本尚有两支舰队未用,纵侥幸获胜,亦于事无补,难掩败局。平心而论,开战前的北洋海军无论是吨位 航速 炮数 火药甚至燃料均已远远落后于对手,大东沟一战已属超水平发挥,尽管作为后人,可以指摘日本联合舰队诸多失误,遗憾北洋未能抓住机会,但事实上北洋就如《大明劫》中... 借陪娃威海看海之机,次第读完陈悦和姜鸣两位北洋研究大佬的大作,在刘公岛炮台上抚今追昔,颇感沉重。大东沟海战孰胜孰败,尚可争论,但晚清已尽全力,日本尚有两支舰队未用,纵侥幸获胜,亦于事无补,难掩败局。平心而论,开战前的北洋海军无论是吨位 航速 炮数 火药甚至燃料均已远远落后于对手,大东沟一战已属超水平发挥,尽管作为后人,可以指摘日本联合舰队诸多失误,遗憾北洋未能抓住机会,但事实上北洋就如《大明劫》中的孙传庭,联合舰队可以输一百次,犯无数错误,北洋却一次也输不起。同时,北洋即便远胜陆军同袍,但腐化堕落别无二致,困守威海卫,管带们仍醉心上岸嫖妓,导致数舰遭鱼雷艇袭击沉没,可见一斑。这正是姜鸣喟叹的,这支海军徒有近代海军之形,却无魂魄,这样的结局,可谓必然 (展开)
1 有用 涡轮增压阿拉蕾 2022-02-05 21:20:26
其实每次阅读这段历史心中都不停的重复“假如…”通过姜老师的书让人重新认识了张佩纶对于中国近代海军发展的贡献。一百余年硝烟散尽,唯有那飘扬的黄龙旗。
0 有用 菲菲 2022-11-16 10:55:13 广东
成也,李鸿章;败也,李鸿章。 中国近代海军建设的艰难探索。
0 有用 坏晓曼 2022-12-03 10:52:19 山西
史料翔实!作者对军事学、政治学、历史学、经济学都有涉猎,才使得这本书谈论甲午战争的时候保持相对客观的评价。读完这本书才知道,为什么李鸿章是“裱糊匠”,而不是“修理工”,因为他只能用纸糊墙,说到底他是一个旧官僚,政治斗争和平衡权术是他骨子里的观念,再说北洋舰队形而下的东西多么优秀,也无法掩盖形而上的与新秩序的不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