缄默的书评 (26)
为什么善良的普通人会和残忍的体制为伍?丨后记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本文是后浪漫最新出版的德国图像小说《缄默》的后记。本书讲述了伊尔米娜,一个独立、有主见、勇敢的德国女性在战争期间面对纳粹一步步变得冷漠和麻木,最终沉默着与之为伍的故事,是从普通人、亲历者角度了解二战时期纳粹德国残酷体制的绝佳作品。这篇后记由英国莱斯顿大学历... (展开)在拉扯中消耗的一生——一步退,步步退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这里主要从个人的人生以及女性视角来解读这本漫画,关于反思普通人在纳粹政权下的不作为我觉得后记已经说得很到位了) 我不知道其他人会以什么心态来看待伊尔米娜一生,是惋惜她年轻时为霍华德鸣不平的勇气,还是批判她后来对迫害犹太人的沉默。但我更多是怜悯。人不是孤立的... (展开)伊尔米娜诠释了那句话:性格决定命运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她向往大海,有着美好梦想,但缺点也十分明显。 她冲动鲁莽,吵架上头拉都拉不住;全盘接受国家的意识形态,没有任何反思,抗拒他人询问国家敏感话题;个人主义,不关心政治,对世界局势毫不在乎。 她跟伯爵夫人的初次见面,听闻伯爵夫人为妇女选举权奋斗,却没有任何触动;在... (展开)“抽筋的脚趾”终究不耽误行走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对《缄默》一种解读,是在巨大的历史车轮下,人们无所依靠,竟也从意气风发,走向了庸庸碌碌,活成了自己不喜欢的样子。这样的唏嘘之感是读者的直观感受,却终究无法让人满意。 普普通通的“独立” 主人公——也即原书名IRMINA——伊尔米娜一出场就是一个具有独立思考的女性,... (展开)岁静的有志青年的悲歌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终其一生,伊尔米娜都没有彻底奴化。 晚年,她说自己“逃了出去”,私自离开总督府出去玩,说明她依旧保留着年少时的自由精神和主见。 她婚后不喜欢操持家务,想出去工作,后半生在学校当行政老师,没有再婚(说自己“不是谁都可以的人”),也说明她依旧保留着早年“要做独立女... (展开)《缄默》: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步步惊心
昨天读了一本后浪漫出品的德国图像小说《缄默》,作者从祖母留下的日记书信等档案中,寻觅考索她作为一个“普通德国人”,在二战期间,怎样从对希特勒治下的德国种种变化十分反感抗拒、希望逃离德国前往英格兰生活到结婚生子后逐渐融入到战时德国的大众里、对纳粹的高压和暴行...
(展开)
“到处是水,却没有一滴水可以喝”
我叫伊尔米娜,我以为我是一张白纸,能写满自己想说的话,能折成飞翔天空的纸飞机,但周围的人都把自己喜欢的色彩泼在我身上,战争让我千疮百孔,我早就不知道自己曾经可以纯白得充满可能、自由得充满勇气,我甚至都忘记了自己曾是一张纸,可以表达言论的纸,因为战争面前,没...
(展开)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个体受制于集体的选择,顺势而行,随波逐流,在高压的纳粹时期无疑是将生活阻力减至最低的方式。所以纳粹士兵只需乖乖唯命是从,摒弃任何私人的道德判断,施行他们从未知觉的平庸之恶。可怕的是像格雷戈尔这样的青年,将纳粹的意志内化为个人的理想追求和革命信仰,自己粉饰就...
(展开)
选择不对生活麻木,是区分平庸和伟大的区别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那些把梦想藏在抽屉的人,不用去解释自己是不得已的,你只要对得起自己就好 只要你在遇到人生的对照样本时,不会心生感叹就好 太多的人不停把“我做不到”挂在嘴上,其实是懦弱害怕失败,其实是对梦想没有那么渴望 女主习惯对自己的低评价,在她的心中,梦想只是她的装点,她要... (展开)对女主人公来讲,那是最好的结局
这本书籍是我在家看的。 每次看的时候都让我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受。我觉得我如果是女主人公,我会很喜欢我的结局。只是平淡的,安全的,在战争年代中度过平庸的一生。我大概会很满足。 我为什么会似曾相识?因为我身边的一些同事们,在面对困境的时候一样会去趋利避害的权衡,...
(展开)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重看《缄默》
📕:《缄默》 ✍️:「德」芭芭拉·耶林 (以下内容含剧透) 看完这本书,真正体会到了那句“时代的一粒尘埃,落到每个人头上,都是一座迈不过去的大山。” 女主从德国到英国寄宿在亲戚家,在此期间认识了在剑桥读书的男主,并与之产生了情愫,后来战争爆发,被迫回国,...
(展开)
“她为何会变成一个不再提问的人?”
政治和战争面前个体意志如此微不足道,但具体地看,女性又永远是其中更受压迫的,读牛津的黑人能成为国家总督,伊尔米娜却只能暮年时在被黑暗笼罩着的花园里,说一句“我那时就不是勇敢的伊尔米娜了”。显然不是因为她不够努力或者不够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她的“不幸福”...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