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在书店中》的原文摘录

  • 如果你从未去过切尔诺夫策——我基本上百分之百确定你没去过——我只能告诉你,一百年前这座城市的书店里曾经卖过德语、罗马尼亚语和意第绪语的书。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这里的市民大多数都说德语——毕竟,它那时属于奥匈帝国。然后,罗马尼亚王国替代了奥匈帝国,罗马尼亚语也替代德语成为这座城市的书面语和口语。自那之后沧桑巨变。如今唯一的问题是这座城市的历史主要是由诗人记录的。切尔诺夫策永远都有太多的诗人;散文体作家则永远稀缺。即使到今天,在被欧洲政治史以它惯常的无耻粗鲁将这座城市和市民从苏联“驱赶”到一个独立的、后苏联时代的乌克兰的四分之一个世纪后的今天,情况依然如此。 我清楚地记得进人新秩序的这段过渡时期:一九九一年,杂货店的货架空空如也,店员态度傲慢恶劣;而书店里,店员们茫然地站在放满苏联文学作品的书架前,这些书再也没有人会看——杂货店和书店的反差是何其鲜明。书店是危机的第一批牺牲品。它们乖乖地关门,没有抗议,甚至没有试图为了生存而挣扎。在苏联解体、乌克兰独立后的最初几年,基辅的一百家书店仅剩下十家。我尤其痛心的是诗歌书店的倒闭——这座城市唯一只卖诗集的书店。在苏联时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或八十年代初,我在那里发现了一本立陶宛诗人马塞利乌斯·马丁奈蒂斯的诗集《库库提斯之歌》。我翻了翻,读了其中几首诗,马上买了,花了我七十九戈比。也许我把数字记混了……这个七十九可能是指那年是一九七九年?记忆是靠不住的,选择性记忆是另一码事。我依然能背诵那本诗集里的许多诗,逐字逐句。我能背诵是因为当时我给那些最喜欢的诗配乐,把它们变成歌曲,在钢琴上自弹自唱,我起码把他的二十首诗编成了歌。即使现在我还会唱其中一两首。我太喜欢马丁奈蒂斯的诗了,马上认定他早已去世。对我来说似乎总是如此:我发现了一些喜欢的好诗,然后对作者做一番研究,结果发现他已经死了。总是这样。这导致我得出结论:好诗不可能是在世的诗... (查看原文)
    bookbug 5赞 2022-04-23 08:47:40
    —— 引自章节:某个不存在的东西 /安德烈· 考克夫
  • 我始终感觉书店本身就是一个小小的珍物陈列室,是一台时光机,也是一个会遭遇小小的尴尬的地方。 (查看原文)
    连木木 5赞 2023-04-10 13:29:35
    —— 引自章节:序言:一个让你驻足的地方 /亨利· 希金斯
  • 一家书店可以是一个吸引特立独行者、精神流浪者的磁场,一个社区中心,一个避难所,一个文化活动的平台,也可以是一个异议和激进主义的中心,一个可以传播对于大众来说太奇特、太具爆炸性的观念的地方,一种创造、发展读者群体的方式。我想到书中安德烈·克考夫笔下的二手书店,是乌克兰有“小维也纳”之称的切尔诺夫策市的文艺中心。 (查看原文)
    连木木 5赞 2023-04-10 13:29:35
    —— 引自章节:序言:一个让你驻足的地方 /亨利· 希金斯
  • 弗吉尼亚·伍尔夫这样写道:“二手书是野书,是流浪书;它们披着斑驳的羽毛大群大群地聚在一起,散发着被图书馆驯养的书没有的魅力。”群越大,色彩就越杂,正如迈克尔·德达在收入本书的文章中所说的,“大批量之中可能就有被忽视的珍宝。”无论二手书的这方领地有多大,它的味道永远都让人似曾相识。哪怕我听上去像是个屏住呼吸的品酒师,我都得说,二手书通常散发的各种味道有杏仁味、香草味、青草的甘甜味、受潮的木头味,甚至还有蘑菇的味道;在这些芬芳的撩拨中,我仿佛置身于森林中,能够在不同的世界、不同的时代之间穿梭,期望在深色的叶子后面,发现金色的叶子。 (查看原文)
    连木木 5赞 2023-04-10 13:29:35
    —— 引自章节:序言:一个让你驻足的地方 /亨利· 希金斯
  • 在阿莉·史密斯的文章《书店时光》中,她写到我们是怎样“通过这种表面的碎屑把我们留在书中的”。被抛弃的书就是“曾经与它们亲近之人的储藏室”,一家二手书店就是一座收藏那些人生命中特殊时刻的博物馆。许多这样的特殊时刻是书的所有者以献词的方式留在书中的——这是令人悲伤的,因为这些饱含深情的献词的书写者和赠予者可能现在都已经去世了。 (查看原文)
    连木木 5赞 2023-04-10 13:29:35
    —— 引自章节:序言:一个让你驻足的地方 /亨利· 希金斯
  • 说真的,爱逛书店的人可能就像朝圣者;有时候,一家书店被赋予某种神圣的声誉,于是我们去寻访,期待着某个救赎的时刻。去巴黎的莎士比亚书店,这家已故的乔治·惠特曼为了向出版詹姆斯·乔伊斯《尤利西斯》的西尔维娅·毕奇致敬而创办的书店。去里斯本的贝特兰德书店,它于一七三二年开业,一七五五年毁于大地震后搬迁至加雷特街的现址。去位于马斯特里赫特一座十三世纪旧教堂中的天堂书店,这座壮观的教堂曾用作自行车停车场。去纽约西五十七街上如今已经停业的里佐利书店,那里有引人注目的枝形吊灯和浅浮雕。或者去东京的森冈书店,这里每次只卖一种书。去英格兰和威尔士交界处的海伊,这个只有一千五百名居民的小镇,却拥有二十多家书店,每年到了著名的“海伊文学节”,小镇的人口就要迅速膨胀到居民的五十倍,比尔·克林顿曾形容这个文学节是“头脑伍德斯托克”。 虽然如此,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最丰富的书店感悟,并不是发生在我们虔诚地按图索骥刻意寻找的那些地方,而是在无意中撞到的地方。 (查看原文)
    连木木 5赞 2023-04-10 13:29:35
    —— 引自章节:序言:一个让你驻足的地方 /亨利· 希金斯
  • 朱利安·巴恩斯有一篇文章谈他的藏书史,他回忆他十几岁那段时期,发现了“占有的兴奋和意义”:“拥有某一本书——你自己挑选的书——就是定义你自己。”不仅如此,在我看来,选择一本书,爱护它,也是一种小小的自我超越。许多人都爱图书馆。总的来说,图书馆确实是非常民主的好机构,也常常是激荡思想的源泉,但是在插满我们亲手购买的书籍、我们自己的书架上,才真正收藏着我们的热望、激情和疯狂。 (查看原文)
    连木木 5赞 2023-04-10 13:29:35
    —— 引自章节:序言:一个让你驻足的地方 /亨利· 希金斯
  • 马克·福赛斯在他的文章《你不知道的无名书:书店和意外发现的乐趣》就说了这种现象。在网上购物,我们很容易找到想要的,可如果是书,“仅仅得到你已经知道你想要的书,是不够的。最好的东西是那些在你获得以前根本不知道你想要的东西”。福赛斯点评道:“得到满足的欲望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但一种新的欲望就不同了!” (查看原文)
    连木木 5赞 2023-04-10 13:29:35
    —— 引自章节:序言:一个让你驻足的地方 /亨利· 希金斯
  • 说句题外话:虽然书店也是生意,但它们大部分不会遭受公众对商业化的那种反感,这既是因为它们倡导的是文化和社区,也是因为它们让我们与一个逝去的年代相连,在那个时候,零售业还比较温情,比较有个性。 (查看原文)
    连木木 5赞 2023-04-10 13:29:35
    —— 引自章节:序言:一个让你驻足的地方 /亨利· 希金斯
  • 这本书不是地名索引,不是世界书店指南。它是一本散文集,是作家们对书这种过去一千年最具共鸣的物件,以及对读者获取书的特殊空间的私人体验——对他们而言,那里是一种药或一帖处方,是一种折衷主义的奇迹,是一座秘密花园,是一个意识形态的炸药桶,是抗议反对世界其他地方泛滥的陈词滥调、巧言令色的舞台,也是一个安全、理智的所在,是唯一一个既是灯塔也是洞穴的地方。 (查看原文)
    连木木 5赞 2023-04-10 13:29:35
    —— 引自章节:序言:一个让你驻足的地方 /亨利· 希金斯
  • 在苏联的价值观中,家庭藏书具有特殊地位;因此,它们被视为老一辈留给子孙后代的传家宝,指望他们像家里的银器一样珍藏,其重要程度更甚于东德瓷器公司昂格尔&席尔德被收归国有后生产的十二套装餐具。 现在,“不识好歹”的后代们,在饥寒交迫中开始变卖父亲、祖父收集多年传下来的藏书——父亲、祖父曾经抱着盲目的信念坚信“书乃一切知识与智慧之源”。 勤劳些的后代们会从早到晚站在街上,地上摊一张报纸或者油布,上面放着一部部世界文学名著和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懒惰的则拿着书去书店,说服店主或店员在书店里寄售,卖掉可以提成,卖不掉可以退货。 这就是苏联时代的书店如何变成欧洲式二手书店、乌克兰本身也变成一个二手国家的大体情况。对书店从业者来说,情况开始好转。这不仅是因为突然冒出的一种新顾客——珍本书的收藏者——也是因为他们原本相当沉闷、平淡的行业现在增添了寻宝这一元素。 (查看原文)
    连木木 5赞 2023-04-10 13:29:35
    —— 引自章节:某个不存在的东西 /安德烈· 考克夫
  • 玛丽娜和我说起好几个住在城里的人,其中至少有一个人往书店跑了许多次,要找某个作家的一本书,实际上那本书并不存在,是他想象的产物。这让我第一次思索这类城市藏书怪客的存在。我请玛丽娜多讲讲他们的故事。说的时候她的语气是温和的,甚至带着深情,仿佛他们为书店带来了好运,或者他们也是书的世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查看原文)
    连木木 5赞 2023-04-10 13:29:35
    —— 引自章节:某个不存在的东西 /安德烈· 考克夫
  • 我最近一次在伦敦时,带儿子去“赫拉克勒斯之柱”喝了一杯。“这里就是一切开始的地方。”我们经过福伊尔书店旧址时,我说。尽管我也不确定究竟什么是在那里开始的——也许根本不是开始。也许它就是终点。 (查看原文)
    连木木 5赞 2023-04-10 13:29:35
    —— 引自章节:赫拉克勒斯之柱 /伊恩· 桑瑟姆
  • 对于作家来说,书店是使他脱胎换骨的地方。当别人请一个作家说出他最喜爱的书店,他选出的往往并不是他去得最多的书店,而是那些激发出他怀旧之情的场景:对写作起步阶段的怀旧。他会想起那些艰苦岁月里,他的文学理想还停留在不知出路何在的渴望,因为从学徒到小说家,并没有明确、必然的方法。 (查看原文)
    连木木 5赞 2023-04-10 13:29:35
    —— 引自章节:两家书店的故事/胡安· 加夫列尔· 巴斯克斯
  • 如今,网络购物剥夺了我们的这种乐趣:没有找到书,然后要书店订货,为它等几天、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网上买书迅速送达的便利对我来说很无趣。为了找一本书跑几家书店,像对付狡猾的猎物一样追踪搜寻它,仍然是我的乐趣,并且一点一点地把我变成一个不可救药的爱书人。 (查看原文)
    连木木 5赞 2023-04-10 13:29:35
    —— 引自章节:两家书店的故事/胡安· 加夫列尔· 巴斯克斯
  • 如今,面对把书当成吹风机一样卖的网络书店的竞争,面对无数当代读者,也就是随意传输电子文档、认为文学非常重要但为文学付钱又似乎是不公平的那些人,它没有沉沦。 (查看原文)
    连木木 5赞 2023-04-10 13:29:35
    —— 引自章节:两家书店的故事/胡安· 加夫列尔· 巴斯克斯
  • 最好的书店是相会的地方,是文化交流的空间 (查看原文)
    连木木 5赞 2023-04-10 13:29:35
    —— 引自章节:两家书店的故事/胡安· 加夫列尔· 巴斯克斯
  • 一家好书店是这样一个地方:你为了找一本书进去,出来时却买了你原本不知道存在的书。文学的对话就这样得以拓宽,我们体验的疆界就这样在反抗局限中向外推进。这是网络商业从我们这里剥夺走的其他东西:在一个网站上,我们什么都发现不了;不会撞见某本意想不到的书,因为算法已经推算出我们在找什么书,然后引导我们——没错,精准地——只去我们已经知道的地方。 (查看原文)
    连木木 5赞 2023-04-10 13:29:35
    —— 引自章节:两家书店的故事/胡安· 加夫列尔· 巴斯克斯
  • 最好的书店就是偶然性法则大放异彩的地方:你会邂逅你日后才会知道其价值的书。而一个读者的生活,除了别的之外,就是由这一连串巧合构成的。 (查看原文)
    连木木 5赞 2023-04-10 13:29:35
    —— 引自章节:两家书店的故事/胡安· 加夫列尔· 巴斯克斯
  • 没有人想到应该给某个特定记忆场景中的孩子发一张用途更改的通知,这样他可以努力找回自己的一部分。对我来说,就是熟悉的书架上,一本本书里朦胧的记忆碎片。这就是现实。一代人凝视着旧地新貌,喃喃自语:“我小时候,那里曾经有……”我也成了其中一员。我长大了,而我的城市变年轻了,经过整容,对它(在我们眼中,永远)美丽的过去已经没有了怀旧,也不再关心那些曾经受它多般庇护的人的感受。 (查看原文)
    连木木 5赞 2023-04-10 13:29:35
    —— 引自章节:渴望:内罗毕偶然诞生的书店 /伊冯娜· 阿
<前页 1 2 3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