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地位特殊,消费品提供比其他地区更丰富。但即便如此,排着长队购买基本食品和商品也已是常态。1960年的苏联工业建设相对较好,但已是连续第二年农业歉收。1958年,政府通过集体农场收获将近4200万吨小麦,但1959年仅有接近3400万吨,而到1960年时收成还不到3100万吨。1960年前后,食物短缺在苏联成为普遍现象。《洛杉矶时报》( Los Angeles Times)的罗伯特・W。吉布森( Robert W。 Gibson)曾于20世纪50年代末在莫斯科居住,他记得1960年1月离开苏联首都时,“卷心菜、冻伤的土豆、大蒜和面包是冬天的主食。有一个橘子或一大块肉就可以组织一场聚餐。日常生中几乎没有好吃的东西”。
吉布森在苏联有不少熟人,他们因为可以与外国人打交道,也算享有特权地位,但他们也得耗费几个小时排队买食品。“他们渴望物质上的享受,”吉布森后来写道,“和大多数俄罗斯人一样,他们经受了很多苦难,经历过战争、斯大林的大清洗,即使到了和平时期政府也总要优先考虑生产钢铁、机床和更多武器。说到对未来的展望,他们总是冷嘲热讽,伏特加则是与之相伴的佐料。”造成这种玩世不恭态度的部分原因是,政府宣传给普通苏联公民的承诺和日常的艰辛生活之间差距太大。“我在莫斯科做记者时,”吉布森回忆道,“赫鲁晓夫经常吹嘘说到1970年时苏联将在工业生产上超过美国,到1980年时将全面赶超,从此以后苏联的发展将使美国望尘莫及。苏联在太空中由人造卫星和月球探测器建立的领先地位让不少人相信他的说辞。”21961年,苏联开始从国外购买粮食,特别是从加拿大进食以解国内的粮食短。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食品短和肉奶价格上涨引发全国各地的大规模罢工。在俄罗斯南部的新切尔卡斯克( Novocherkassk),工人罢工演变成了暴乱。赫鲁晓夫派出一个高层代表团以平息此事,代表团成员中还包括亚历山大・谢列平。谢列平前... (查看原文)
还没人写过短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