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开放的艺术史丛书”原创系列首作
清理习见,改变思考古代图像史的方法
集二十余年精粹,呈现总结“知识生成”研究路径与思想源流
--
传统美术史的概念需要不断更新,作品的概念可能也要不断改变,甚至放大。我有一种感觉,以后的学者可能只关注研究的问题是不是学术上的进展,而不太关注门类,即到底 是社会学、哲学史、文学史,还是美术史。
我的目标是促进整个中国艺术史的研究。这些事情很迫切。如果接下来我们着重研究中国和外部互动中的那些中间环节,以后的学术模式可能会发生改变,不再是西方人提问题中国人回答,而是中国学者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并引发全球的学者回答。到那时候,中国学术的生产时期就真正到来了。
——尹吉男
清理习见,改变思考古代图像史的方法。
《知识生成的图像史》汇集了尹吉男关于顾恺之、董源、谢环及《杏园雅集图》等美术史上重要画家、作品的个案研究,以及此前积累的多...
(展开全部)
《知识生成的图像史》汇集了尹吉男关于顾恺之、董源、谢环及《杏园雅集图》等美术史上重要画家、作品的个案研究,以及此前积累的多篇中国书画鉴定学研读札记,几乎每篇都引起相当的反响,并形成了某种写作范式。作者追问明清鉴定家的晋唐画概念、关于风格的类型标尺等问题,从图像的视角观照历史,引领艺术理论和文化研究的新趋势。在中国绘画传统的风格研究与主题研究之外,讨论了图像史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并由此带出了他对中国古代图像史的总体思考,即要“超越审美”“超越真伪”,尊重“物”的独特性,并且努力思考“物”的意义,别具方法论创见。
尹吉男 朝鲜族,辽宁丹东人。著名艺术史学者,当代艺术评论家,中国古代书画鉴定专家。故宫博物院古书画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三联书店“开放的艺术史”丛书主编。曾著有《独自叩门——近观中国当代主流艺术》《后娘主义——近观中国当代文化和美术》等。国家重点教材《中国美术史》的首席专家和主编。
当一本书即将面世的时候,绪论或引言如同一部完整歌剧的序曲,它不能代替一本书,同样全书也不能代替绪论或引言,二者功能无法互换。从阅读习惯来说,绪论是全书完成之后才写出来的,在写作时间上是最晚近的,但为读者着想,不能写成一个全书的总结报告。在一部电影放映前就向观众提前透露了结局,多么乏味。其实,学术阅读也是一个审美历程。 先从书名说起。当代的著述以自名为主,与...
气不过,真实评价,年轻时写论文就应当自持。
形散神不散 一些观点挺有启发的
旧文荟萃,也可以说是新瓶装旧酒,基本是15、20年前的文章了,放在20年前的中国艺术史研究领域,“知识生成”确实另辟蹊径,对后来国内的研究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但是放到广义的文化史,历史领域来看,似乎也没那么神,终究还是一种检视的方法。一方面受福柯的谱系学(在名字上更容易让人联想到知识考古学)影响;另一方面是顾颉刚的“层累地造的中国史”。要知道,“顾恺之”一文开篇和顾颉刚当年的孔子研究可谓如出一辙,... 旧文荟萃,也可以说是新瓶装旧酒,基本是15、20年前的文章了,放在20年前的中国艺术史研究领域,“知识生成”确实另辟蹊径,对后来国内的研究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但是放到广义的文化史,历史领域来看,似乎也没那么神,终究还是一种检视的方法。一方面受福柯的谱系学(在名字上更容易让人联想到知识考古学)影响;另一方面是顾颉刚的“层累地造的中国史”。要知道,“顾恺之”一文开篇和顾颉刚当年的孔子研究可谓如出一辙,也不知道是不是巧合~另外,在新书序言中,一再强调与上述两者的差异,似乎显得有点“此地无银”。学术本就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推进,原创性这种修辞反倒显得格局小了。对后来者而言,更不是要把“知识生成”奉为圭臬,老尹做到了巅峰隐退,10几年没新文,但他的徒子徒孙们还在不厌其烦的“知识生成”,不知是喜还是悲 (展开)
前面几个个案研究不错,后面连本科论文也拿出来,有充数之感。涉及王镇墓明画的观点也多有重复。
其实很多文章之前都看过,反而是绪论比较有趣,看尹老如何为自己的研究方法辩护
> 更多书评 2篇
> 37人在读
> 142人读过
> 1496人想读
订阅关于知识生成的图像史的评论: feed: rss 2.0
4 有用 hill 2022-08-25 00:55:29 上海
气不过,真实评价,年轻时写论文就应当自持。
0 有用 梵烟 2022-12-17 21:00:27 北京
形散神不散 一些观点挺有启发的
42 有用 文化恐怖分子 2022-06-15 19:45:33
旧文荟萃,也可以说是新瓶装旧酒,基本是15、20年前的文章了,放在20年前的中国艺术史研究领域,“知识生成”确实另辟蹊径,对后来国内的研究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但是放到广义的文化史,历史领域来看,似乎也没那么神,终究还是一种检视的方法。一方面受福柯的谱系学(在名字上更容易让人联想到知识考古学)影响;另一方面是顾颉刚的“层累地造的中国史”。要知道,“顾恺之”一文开篇和顾颉刚当年的孔子研究可谓如出一辙,... 旧文荟萃,也可以说是新瓶装旧酒,基本是15、20年前的文章了,放在20年前的中国艺术史研究领域,“知识生成”确实另辟蹊径,对后来国内的研究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但是放到广义的文化史,历史领域来看,似乎也没那么神,终究还是一种检视的方法。一方面受福柯的谱系学(在名字上更容易让人联想到知识考古学)影响;另一方面是顾颉刚的“层累地造的中国史”。要知道,“顾恺之”一文开篇和顾颉刚当年的孔子研究可谓如出一辙,也不知道是不是巧合~另外,在新书序言中,一再强调与上述两者的差异,似乎显得有点“此地无银”。学术本就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推进,原创性这种修辞反倒显得格局小了。对后来者而言,更不是要把“知识生成”奉为圭臬,老尹做到了巅峰隐退,10几年没新文,但他的徒子徒孙们还在不厌其烦的“知识生成”,不知是喜还是悲 (展开)
1 有用 画游记 2023-01-12 17:46:53 广东
前面几个个案研究不错,后面连本科论文也拿出来,有充数之感。涉及王镇墓明画的观点也多有重复。
3 有用 靡靡懒散人 2022-08-04 15:06:28
其实很多文章之前都看过,反而是绪论比较有趣,看尹老如何为自己的研究方法辩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