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值原理的创作者
· · · · · ·
-
周洛华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周洛华,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国家重点智库)、金融学副教授。自幼博览群书,知识广博,家学鼎丰。著有《金融工程学》(“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等学术著作。阅历与经历丰富——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经济学博士。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财务总监,上海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上海市宝山区发改委副主任(挂职)。
目录 · · · · · ·
自序/1
估值游戏论/1
市场与社会/8
金融学与人类学/17
估值体系与社会价值观/30
"值"在其中/58
估值任责论/79
关系与规则/96
竞争与淘汰/115
分工与分层/125
种姓制度与房地产/134
估值时限论/155
"生死时速"/158
赌场模型/179
时间的价格/199
价值投资和通货膨胀/208
估值效率论/223
效率与估值/227
巫术与科学/253
科技进步的由来/276
"圈子"和"篮子"/300
估值生态论/329
比特币的估值/337
碳排放权的估值/360
谁决定了鳗鱼苗的价格?/376
利他主义的市场经济/398
后记/415
参考书目/419
· · · · · · (收起)
估值游戏论/1
市场与社会/8
金融学与人类学/17
估值体系与社会价值观/30
"值"在其中/58
估值任责论/79
关系与规则/96
竞争与淘汰/115
分工与分层/125
种姓制度与房地产/134
估值时限论/155
"生死时速"/158
赌场模型/179
时间的价格/199
价值投资和通货膨胀/208
估值效率论/223
效率与估值/227
巫术与科学/253
科技进步的由来/276
"圈子"和"篮子"/300
估值生态论/329
比特币的估值/337
碳排放权的估值/360
谁决定了鳗鱼苗的价格?/376
利他主义的市场经济/398
后记/415
参考书目/419
· · · · · · (收起)
喜欢读"估值原理"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估值原理"的人也喜欢 · · · · · ·
估值原理的书评 · · · · · · ( 全部 6 条 )



一本被名字耽误的好书~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估值原理》,你以为的估值?不!那是人和人的关系~对资产估值是为了确定人的社会地位,资产价格的变动源自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调整。 - 🌟估值游戏论 人们用资产玩一种集体参与的游戏,社会在决定个人地位的升降。资产游戏激励人们做有益于全社会进步的事情。随着社会发展,... (展开)> 更多书评 6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金融.Finance (叶流徵)
- 书单|可读 (改名字又被占用)
- 我最爱的图书
- 书单|经济 (octan)
- 经济 (团子)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2933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估值原理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海盗很疲惫 2023-11-23 17:13:48 河北
2023年最喜欢的一本书,第一次读估值有种通透的感觉。金融学和经济学都是建立在人类学和社会学的基础上,人与人的互动上。然而经济学家把价格从资产中剥离出来,还企图将资产从社会中剥离出来,再放到各种数理模型中,看似十分科学,实则是种炫技!让我想起来Ray Dalio短视频“经济机器是如何运行的”是从人与人之间的交易讲起以及人的本性产生了借贷,再有彼得林奇以及罗杰斯都强调从生活中理解投资。
0 有用 祉猷并茂海浪哥 2024-02-28 08:34:56 广东
有趣有料,不像市面上的八股文
1 有用 书茗 2022-12-08 21:13:50 上海
2022.12.2 更多的从人性,社会性去理解投资估值,快速阅读。
1 有用 Daisy 2024-12-21 21:30:45 北京
很有启发的一本书,虽然可能是外行人看热闹,有很多社会学哲学和金融学串联的思考逻辑,让我发现很多学科并不是孤立的,当下专业划分其实会人为限制了自己的边界,努力做个杂学家
7 有用 班斯特人 2023-11-21 23:21:05 北京
为了讲一套宏观的大棋论叙事,总是犯倒果为因的错误。例如房产价格不断上升,并不是先有了一个“倒逼年轻人压上30年青春”的目的,而是中国财政分税制下地方为了获得资金来源的结果,能够让年轻人压上青春充其量只是其中的一项副产品罢了。 需要忍受一些时不时冒出来的自恋表达,可以收获一些理解经济现象的隐喻和思维方式。最大的感慨是,中国严肃搞学术研究的学者都太正儿八经了,说话写作讲究滴水不漏,因此难免显得无趣冗... 为了讲一套宏观的大棋论叙事,总是犯倒果为因的错误。例如房产价格不断上升,并不是先有了一个“倒逼年轻人压上30年青春”的目的,而是中国财政分税制下地方为了获得资金来源的结果,能够让年轻人压上青春充其量只是其中的一项副产品罢了。 需要忍受一些时不时冒出来的自恋表达,可以收获一些理解经济现象的隐喻和思维方式。最大的感慨是,中国严肃搞学术研究的学者都太正儿八经了,说话写作讲究滴水不漏,因此难免显得无趣冗长。而且中国学者的叙事能力普遍较差,无法从学术资料中独立发展出一套有解释力、有传播力的学术叙事(可以参考《人类简史》《货币、权力与人》),因此严肃、有料的学者反而难以在公共话语空间中发挥应有的影响力。而本书的优势就在于用很多新奇、易懂的隐喻重新解释了经济运作的逻辑,这可能也是本书显得新奇、稀缺的原因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