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编辑推荐】
十年前,他是初次出国的博士生,徜徉在温哥华的UBC,感受开眼看世界带来的好奇与感动。十年后,他是踏足哈佛燕京学社的访问学者,穿梭校园内外,接触一流的学者作家,体验波士顿的人文风情。
相隔十年,行走两地,历史学者唐小兵以细致的观察、独到的眼光和思辨的话语,在北美的人文世界里,留下了自己或深或浅的踪迹。
名家不断,娓娓道来:卜正民、齐慕实、痖弦、王德威、宋怡明、王鼎钧、裴宜理、张灏、余英时……
秀丽风景,引人遐思:瓦尔登湖、哈佛的校园、燕京学社、普林斯顿的萤火虫、波士顿的雪……
哈佛大学资深教授王德威诚挚作序,华语散文名家周志文题写书名。
用学人的眼光,带你踏上一趟北美文化之旅。
【内容简介】
本书系历史学者唐小兵的北美访学录,记录了他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与哈佛大学的遐思见闻。从温哥华的UBC,到波士顿的哈佛大学,相隔十年的...
【编辑推荐】
十年前,他是初次出国的博士生,徜徉在温哥华的UBC,感受开眼看世界带来的好奇与感动。十年后,他是踏足哈佛燕京学社的访问学者,穿梭校园内外,接触一流的学者作家,体验波士顿的人文风情。
相隔十年,行走两地,历史学者唐小兵以细致的观察、独到的眼光和思辨的话语,在北美的人文世界里,留下了自己或深或浅的踪迹。
名家不断,娓娓道来:卜正民、齐慕实、痖弦、王德威、宋怡明、王鼎钧、裴宜理、张灏、余英时……
秀丽风景,引人遐思:瓦尔登湖、哈佛的校园、燕京学社、普林斯顿的萤火虫、波士顿的雪……
哈佛大学资深教授王德威诚挚作序,华语散文名家周志文题写书名。
用学人的眼光,带你踏上一趟北美文化之旅。
【内容简介】
本书系历史学者唐小兵的北美访学录,记录了他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与哈佛大学的遐思见闻。从温哥华的UBC,到波士顿的哈佛大学,相隔十年的访学经历,串连起一位青年学人的学思历程。初次访学的局促与好奇,再次访学的从容与稳重,以及对异域文化的观察与反思,对文化名家的探访与交流,使本书既带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又呈现出多元的文化视角,为读者了解北美学术文化与人文世界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导览窗口。
北美学踪的创作者
· · · · · ·
-
唐小兵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唐小兵,湖南衡阳人,历史学博士,哈佛燕京访问学者,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研究领域主要为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史、左翼文化与中国革命、回忆录、口述史与20世纪中国等,著有《现代中国的公共舆论》《十字街头的知识人》《与民国相遇》《书架上的近代中国》等。
目录 · · · · · ·
UBC的初印象
初识UBC / 2
清新脱俗的校友聚会 / 5
唇枪舌剑的课堂 / 8
造福读书人的图书馆 / 12
小书店里的大世界 / 16
一面之缘? / 21
圣约翰学院的启示录
圣约翰学院的语言风波 / 28
心灵生命的拓荒 / 32
社群意识是如何形成的? / 37
餐桌上的心态史 / 43
笑话与反种族主义 / 50
艺术是自由的象征 / 56
自由与规则 / 61
别了,温哥华
在温哥华感受工人阶级的力量 / 68
忘年之交 / 71
与狼共舞的印第安人? / 75
如坐针毡,如沐春风 / 82
若这世上真有狗的天堂,那一定是在温哥华 / 86
魂兮归来,中国的春节? / 90
诗人痖弦 / 96
海的恋歌 / 104
过去与未来之间的哈佛
群星闪耀的哈佛时刻 / 110
哈佛吴宓的朋友圈 / 115
师者陈寅恪 / 127
哈佛的课堂 / 137
学生社团的灵魂 / 144
“那改变明天的已为今天所改变”
——哈佛燕京访学琐记 / 149
书与人的光影交错
——我的哈佛缘 / 162
波士顿笔记
细节里的善意 / 174
第一推动力的奥秘 / 178
“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 183
湖畔寻思录 / 188
节日的本色 / 193
卡佛街16号 / 197
在纽约访问王鼎钧 / 215
普林斯顿的萤火虫 / 227
波士顿的雪 / 231
后记:这个世界很大,我只用自己的杯子喝水 / 236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去年年底,南开大学一骑自行车学生被校园里行驶的轿车挂倒,结果不是车主向学生致歉,而是车主跳下来破口大骂,认为学生违反规则,阻碍了她的通行,并叫来交警强迫学生向她道歉,真是“猪八戒倒打一耙”。上流社会的人习惯被别人尊重,而不是尊重别人。所谓规则,在他们看来似乎从来就是约束无权无势者的道具,同时也是保证他们的自由行动的权力的工具。后来南开学生闻讯而至,愤怒之下砸毁了轿车。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自由与规则 / 61 -
20世紀90年代以後,到中國的田野訪問相對容易多了。他(歐大年,Daniel L. Overmyer,1935-2021)説道到河北保定的采訪實況,本來以爲會比較敏感,結果地方文化局非常支持,而且很多上了年紀的老人“不請自來”,樂於向他介紹各種宗教活動的歷史與自身的宗教體驗,調研會的規模不斷擴大。不過,他也坦承調研之所以如此順利,還有一個原因是當時有中國學者夫婦侯傑與范麗珠(後離異)的陪同,而這兩位學者的老家就在受訪地。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一面之缘? / 21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北美学踪"的人也喜欢 · · · · · ·
北美学踪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0 条 )
> 更多书评 20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评分可能虚高书籍(一) (无心恋战)
- 书单|我·读书 (达克米米)
- 2023年新书选录 (蒹木)
- 阶梯阅读书目第一期 (白宇极)
- 教育之路 (向北向北)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北美学踪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往西 2022-09-16 16:41:06 北京
平凡又可爱
3 有用 豆腐仔 2023-12-27 22:49:44 广东
作者的描述中对美国有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但他写王鼎钧那一篇倒是说出了不少我想说的话。
0 有用 Binns 2023-06-17 01:17:42 中国台湾
作者2007年去UBC訪問、2017年去Harvard-Yenching訪問的見聞。前半部關於UBC的部分寫得稚嫩,後半部則是對全球化終結前黃金時代的悵惘。王鼎鈞對左翼文學和讀書會的見解很有見地。照片和正文中都顯示作者拜見了余伯,余伯也多次出現,但又因爲未知原因沒寫見面經過和談話的内容。輾轉代作青鳥,送東西給王院士,當時以爲是另一位在美國任教的唐小兵。
4 有用 川萍 2022-09-18 23:38:03 上海
感谢唐老师签名赠书。本书记录了唐小兵老师旅美访学期间的所见所感。在今天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重新回顾一位旅美学者年轻时的心灵史,似乎是别有一番风味的。唐师笔下的诸位先生大家形象,都栩栩如生地透过纸面向读者展示出来。而他与诸位先生的交往,在异邦求学的掣肘及收获,乃至于对温哥华、波士顿等地的风景描绘,都呈现出那个尚未离我们完全远去却已经难以触及的“黄金时代”,使读者仿佛或置身于卡佛街16号中与青年学人纵谈... 感谢唐老师签名赠书。本书记录了唐小兵老师旅美访学期间的所见所感。在今天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重新回顾一位旅美学者年轻时的心灵史,似乎是别有一番风味的。唐师笔下的诸位先生大家形象,都栩栩如生地透过纸面向读者展示出来。而他与诸位先生的交往,在异邦求学的掣肘及收获,乃至于对温哥华、波士顿等地的风景描绘,都呈现出那个尚未离我们完全远去却已经难以触及的“黄金时代”,使读者仿佛或置身于卡佛街16号中与青年学人纵谈古今,或在哈佛燕京学社的图书馆里遨游书海,或在大学课堂上受着宋怡明、卜正民等大家的引导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本书展现了历史学与真正的人文主义及内在生命接续起来的生动样式。历史学在这里不再是书本上枯燥的知识,而是每个有志于学术者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这种纯粹而少见的情怀,难道不值得我们一直去铭记、去延续吗? (展开)
0 有用 exhhhhhhh 2023-10-06 12:00:45 浙江
翻阅了一部分内容,人名太多了,看得有些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