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除文科学部”的冲击 短评

热门 最新
  • 8 死透气了 2022-08-24 12:15:39 湖北

    写的是日本的大学体制,但问题是全球性的。

  • 33 把噗 2022-09-16 07:51:20 北京

    完全没想到是这样一本学术性极强的著作。从社会热议的话题到文理科划分的历史,再到大学的价值追求,逻辑严谨,论述充分,对今天中国的高等教育也有启发。

  • 1 古法糖芋苗อีอี 2023-02-01 21:07:33 安徽

    主要看了第二章 主要从大学学科发展的历史等角度讲了文科的用处 学术性很强 但是又觉得说服力不够强==

  • 1 橙汁美式🍊 2023-12-14 19:25:21 湖北

    寻找最优路径&创造新的价值尺度(写得好无聊的一本书啊…

  • 1 Clannad 2024-05-01 14:46:51 天津

    讲的其实就是大学成为市场以后的普遍情况,文科则不适合作为商品来摆上货架。在以实用主义为主导的美国-日本社会架构之中,文科的直接效用也只能说聊胜于无。所谓的文科的山头林立以及对通识教育的不重视其实也都已经是次要原因了,悲观来说,萎缩以及消亡可能是必然的。

  • 11 kokomi 2022-09-15 15:42:45

    日本的学历也通货膨胀了。

  • 6 小波福娃 2023-04-18 07:40:41 上海

    虽然毫无新意,但也是属于文科生的心灵马杀鸡了

  • 1 danyboy 2023-09-07 16:57:40 北京

    背景是老龄化社会下大学数量多、学部多、内容差的乱象,由此产生的文科无用论。但作者旨在通过这个现象,分析日本大学及研究生院培养教育精神的沦落,宗旨的失焦等问题。比较喜欢这种小册子论说的方式:以较长(比起公号、网评、微博来说)但又不太长(比起专著)的篇幅,聚焦一个热点,既能保证论说质量,又比较通俗简单,来回应、讨论、触发社会讨论和关注。

  • 4 糖果子彈 2022-11-11 11:59:24 上海

    为了创造出新的价值尺度,就必须对现有的价值尺度,即那些被大家视为天经地义的东西,抱有怀疑态度,对之进行深刻反思,冷静批评,从而发现不同价值尺度存在的可能性。如果不能对经济增长或是新增长战略这样似乎不证自明的目的和价值提出疑问,从超越其自明性的视角出发思考问题,就无法产生新的创造性。在这方面,文科不可或缺。

  • 2 Artemis辛巴 2022-11-12 16:55:54 浙江

    从“文科是否无用”的论题开始,谈到了“文科”的意义和其作用于长时间的、贯穿历史的价值,并对大学的作用、意义和目的进行了探讨,剖析了日本大学和教育体质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担忧和建议,读的过程中能看出日本和中国的大学体质上的相似性,存在问题的相似性,急需改革的迫切性,非常赞同他本书所述“人生三次入大学”的观点。

  • 2 清明士人 2022-11-12 18:23:05 美国

    立论没什么新意。印象深刻的有人生应该18岁、30岁、60岁三次上大学,以及引用Wallerstein现代人文学科大都是19世纪末在近代产业化的过程中在国家和市场的边缘创造出来的。可他没有说在国家和市场边缘创造出来的人文学科有什么价值(只说长远来看一定有价值),我也不想60岁才能进大学学哲学。

  • 1 到不了的纳尼亚 2022-11-18 07:20:11 江苏

    其实“文科危机”之后,更多还是“大学危机”。不否认作者辩论的必要性,但仅局限于在“有用、无用”框架之下的辩论是否也是承认了一种逻辑呢。不过文中提到的如何批判和写论文到挺有启迪。

  • 0 elbefever 2022-11-19 21:25:58 北京

    看到最后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都是“我觉得”“大学应该如何”“日本应该如何”,看到后记,果然是“原理篇”的“应用篇”

  • 1 世界 2022-11-20 22:05:45 上海

    所谓的“废除文科学部事件”只是一个楔子,真意在于明辨当代学问的“学法”。这本书不仅厘清“文理之争”、何谓大学,更对个人的终身学习大有裨益。 1.价值并没有恒定的标尺,所谓的“有用”“有价值”只是对于当下价值标尺而言的。文科之用,在于能够跳出这标尺的束缚,做更高视野的思考。大学不应服务于纳税人或政府,应立足于提高学生处理知识,思考并创造长远价值的能力,进而增进对于全人类而言的普世价值。 2.在信息爆炸、知识繁杂的当下,当代的学问本应打通文理,甚至各种学科的框架,以自己的方式进行组合式学习;应打破“年功序列”般的学年束缚,转而以知识的累进为目标学习。(作者甚至倡导在三个人生阶段,进行三次入学。) 对于“博雅”“教养”“通识”以及当代学问的辨析,有些艰涩,值得再读一遍。

  • 0 Memphiszz 2022-11-20 19:11:52 贵州

    文科生马杀鸡(最后说写论文的部分最近很有帮助……

  • 1 Percy 2022-11-20 22:57:45 河北

    由“文科无用论”延伸开,针对日本大学现状,进行了细致深入的思考。可能因为是日语译本的原因,有时候读着会有点啰嗦。这本书是建立在一个相对真空的环境中去探讨的,实际上改革起来会受到更多阻力。但是我们总会对未来抱有期待和信心。

  • 1 tsurulin 2022-11-06 15:42:46 浙江

    前半写得蛮好的。特别是对文科有用论的分析、对大学院和学部之间教学衔接的剖析。“学历翻新”这一现象也和我们现在的情况很相似。作者对“教授治校”以及学院间的独立治理作出了批判,提倡应该导入“行政治校”的制度,也许可以看看我国行政治校的结果?不管是啥行政岗位永远压教师一头,本人作为一名底层小讲师是完全不敢得罪教务的。书的最后提到了一些写论文和大学课程内发表的内容,让我回忆起多年前在日读研的日子。东京大学上课原来…也和自己当年差不多嘛!别看这作者写得好像很高大上的样子,无外乎发表找茬,发表找茬。其实…日本也挺形式主义的。又,作者只一味再强调文科还是有用的,并没有说明如果废除文科,会给社会和文明带来何种影响或打击(11.17)。

  • 4 momo 2022-11-18 23:32:25 湖北

    对于当前的我,收获有三。 一:论证文科有无用的逻辑辩论关系 二:社会价值观是会改变的,长元地看待才正确; 三:拥有三次进入大学的勇气

  • 2 赖怀普 2022-11-14 19:09:08 河南

    不局限于“废除文科学部”这一争议问题,更多的是作者自己对大学教育及改革的思考。作为一个在以理工科见长的综合性大学读书的文科学生,时常能感受到所谓“文科无用”的尴尬处境,但作者的建议就真的能发生改变吗,恐怕也未然,最重要的一直不是能不能,而是愿不愿。 另:作者提出“人生三次入大学”,很有意思。“所谓的三次,第一次是在18岁至21岁。第二次大概是在30岁至35岁,第三次是在60岁前后。”

  • 0 Lessing 2022-11-21 21:35:10 北京

    作者将21世纪的价值危机与16世纪相比的想法是在太精彩!经过现代大学教育的人,不应该是国家的仆人,而是应通过对学习规则的掌握,理解现代知识在本质上的统一,由此成为自律(而非他律)主体。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