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中国人行动的逻辑》一书根植于中国本土视角,以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学科为参照系,对中国人的表与里、心理机制与行动逻辑,及所处的中国社会具体阶段与文化脉络,进行了方法论、概念以及经验和理论的探讨。尤其注重对中国人的行动策略同中国社会结构、文化情境之间相互关係的研究,力图从中国人日常而真实、现实而具体的层面上建构起分析中国人社会行动的理论框架。
作者简介 · · · · · ·
翟学伟,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兼任《社会理论学报》(香港)、《本土心理学研究》(台湾)、《开放时代》《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等学术刊物编委。长期致力于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本土性分析框架、概念、模式与基本观点。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社会》、《本土心理学研究》(台湾)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馀篇。在中国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学与传播学界具有一定的影响。
目录 · · · · · ·
再版自序 / i
自序 / iii
第一部分 另一种视角:关于本土化、研究理路及其方法的若干思考
本土化研究的程度与限度:我们能走多远 / 4
儒家的社会建构:中国社会研究视角与方法论的探讨 / 14
语言分析:一种不容忽视的研究方法 / 39
· · · · · · (更多)
自序 / iii
第一部分 另一种视角:关于本土化、研究理路及其方法的若干思考
本土化研究的程度与限度:我们能走多远 / 4
儒家的社会建构:中国社会研究视角与方法论的探讨 / 14
语言分析:一种不容忽视的研究方法 / 39
· · · · · · (更多)
再版自序 / i
自序 / iii
第一部分 另一种视角:关于本土化、研究理路及其方法的若干思考
本土化研究的程度与限度:我们能走多远 / 4
儒家的社会建构:中国社会研究视角与方法论的探讨 / 14
语言分析:一种不容忽视的研究方法 / 39
第二部分 本土概念研究与讨论
中国人脸面观的同质性与异质性 / 56
附:从脸面的异质性看《围城》中的知识分子 / 70
“土政策”的功能分析:中国地方与组织领导的权力游戏 / 80
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历史性的分类及其转型中的问题 / 94
附:价值缺失的年代与中国人需要什么样的价值 / 109
第三部分 本土经验研究及其问题
中国人际关係网络中的平衡性问题:一项个案研究 / 120
家族主义与工具理性:苏南农村的社会调查 / 141
人情与制度:平衡还是制衡?
—兼论个案研究的代表性问题 / 158
附:耻感文化的狡黠之处—从一项问卷调查想到的 / 179
第四部分 建立本土理论框架的尝试
中国人际关係模式 / 190
中国人在社会行为取向上的抉择 / 207
—关于本土社会行动模式变量的考察 / 207
附:从本土社会行动理论看中国人“窝里斗”吗? / 239
个人地位:从一个概念的提出到一种本土日常社会学
分析框架的建立 / 248
后记/ 272
· · · · · · (收起)
自序 / iii
第一部分 另一种视角:关于本土化、研究理路及其方法的若干思考
本土化研究的程度与限度:我们能走多远 / 4
儒家的社会建构:中国社会研究视角与方法论的探讨 / 14
语言分析:一种不容忽视的研究方法 / 39
第二部分 本土概念研究与讨论
中国人脸面观的同质性与异质性 / 56
附:从脸面的异质性看《围城》中的知识分子 / 70
“土政策”的功能分析:中国地方与组织领导的权力游戏 / 80
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历史性的分类及其转型中的问题 / 94
附:价值缺失的年代与中国人需要什么样的价值 / 109
第三部分 本土经验研究及其问题
中国人际关係网络中的平衡性问题:一项个案研究 / 120
家族主义与工具理性:苏南农村的社会调查 / 141
人情与制度:平衡还是制衡?
—兼论个案研究的代表性问题 / 158
附:耻感文化的狡黠之处—从一项问卷调查想到的 / 179
第四部分 建立本土理论框架的尝试
中国人际关係模式 / 190
中国人在社会行为取向上的抉择 / 207
—关于本土社会行动模式变量的考察 / 207
附:从本土社会行动理论看中国人“窝里斗”吗? / 239
个人地位:从一个概念的提出到一种本土日常社会学
分析框架的建立 / 248
后记/ 272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一般来说,西方社会中的知识分子大都把自己的社会理解和解释作为一种个人主义的社会观,前者为认识论个人主义,后者为方法论个人主义。但个人主义作为一个概念,无论在起源还是在含义上都是十分复杂的。即使在西方,个人主义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学科,意义也不尽相同。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7页 -
当然,从社会现代化的整体框架来看或从设立一套现代化的指标体系来看我们都不能否认,“现代”之所以要“化才能实现,正表明它同传统之间存在着本质性的差异,这种差异在社会进程中也即为相当程度的差距,否则即没有“化”的必要。但关键的问题可能还在于,当这一过程在保存着深厚的文化传统的国度发生时,该传统中有哪些特征和因素能使它渐变过去呢?它自身是否具有对现代化有利的因素呢?如果我们的事实判断给予的回答是肯定的话,那么由此而引出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此种意义上的现代化和现存的发达国家所走的道路一定是不同的了。也就是说这种社会无论在“化”的过程中,还是在'化成”之后都会受自己传统成分的影响或将其融入其中,使该社会在经济、制度、文化及行为等方面具有自己的特色。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家族主义与工具理性:苏南农村的社会调查
> 全部原文摘录
中国人行动的逻辑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2 条 )

《中国人行动的逻辑》读书笔记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我到目前为止读的第一本社会心理学专著是翟学伟的《中国人行动的逻辑》。这本书主要以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学科为基础,从本土化的视角,对中国人心理以及所处的中国社会与文化脉络,进行了方法论的、概念的以及经验和理论的探讨。 我认为本书有两层结构,第一... (展开)
惊艳的开头,平淡的内容
本书作者在开头论证本土化研究时的论证让我十分惊艳,他所强调的科学性,本土化研究的必要性——以及摒除自尊的情绪因素,本土化研究和西方研究的结合和借鉴,都让我觉得接下来的内容让我十分期待。但在书中他提倡的个案研究、语言研究以及得出来的结论,还是让我感觉稍稍有点...
(展开)

"土政策"的功能分析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一、前言 随着“冠状病毒”事件在全国范围内的发酵,除了中央的积极响应外,各省份地去的团体与个人也自发组织起救援队,来帮助武汉的同胞们。 通过这次危机,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好人好事,也肯定会出现许多“发国难财”的人,不作为的当地机构。其中有一点,我倒是很感兴趣:当... (展开)
读《中国人行动的逻辑》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开篇即惊叹于作者对本土化的描述,从一个社会的构成及建构出发,在一定经验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概念、模式、理论,力图更贴切地解释本土的社会和人。作者从中国的宗法社会谈起,以找寻中国人的思维起点。以及区别于海德格尔的“平衡论”的中国人特有的人际关系的处理方式、... (展开)
中国人心理与行为的本土化建构之旅——读《中国人行动的逻辑》
对于初涉本土化社会心理学的读者而言,翟学伟的《中国人行动的逻辑》可以说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极目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本土化运动壮阔图景的窗口。 此一阅读过程是给人以持续精神提振的愉悦之旅。翟学伟带着他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鲜明的反叛姿态一一指戳出在中国这一特殊情境下诸般...
(展开)

土政策、平衡性与名实分离——读翟学伟《中国人行动的逻辑》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小群里的伙伴要求每读完一本书都要写篇东西,过去两本尝试码字写了两篇,确实不甚理想,以至于对读书乃至完本有了一种隐隐的恐惧,怕读完了又要写,而写出来的东西不伦不类。但书总得有读完的一天,账总得有还的一天,索性,早托生罢。这本书源于大牛师兄读书会2023年季书目预... (展开)
变中是否有不变?论21世纪20年代的中国社会的价值取向走向的不变
翟教授提炼的中国人不变的观念,在于【脸面观】:【脸】是个人依据理想文化的表现,【面子】是社会对于个人的评价。在儒家文化中,历来鼓励人们要脸,然而在实际中,往往人们为了要面子不惜不要脸。大众的理想是赞美海瑞,但现实中职场遇到践行制度规则的人却只会说不近人情、...
(展开)
> 更多书评 12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7.6分 470人读过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7.4分 86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历史人文类书单 (开明书店)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3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中国人行动的逻辑的评论:
feed: rss 2.0
还没人写过短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