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走后 短评

热门 最新
  • 88 赫恩曼尼 2023-01-09 12:01:40 北京

    前半部分真挚动人,后半部分略显松垮。很喜欢台版的书名《没有妈妈的超市》,Crying in H Mart,这样书中大量有关食物的描写才说得通。如果不被繁琐的细节淹没,该是多好的一本回忆录啊,毕竟我们都知道被妈妈深爱的样子。

  • 40 沈书枝 2023-05-22 11:13:00 北京

    东亚式的母爱所造成的裂痕,其实并不因为妈妈去世了就真正得到弥补了的,读这本书的过程里我想起来的是上野千鹤子说她没有在母亲还强大的时候和母亲完成对决,因此失去了那种平衡关系的机会,这本书所写的,恰恰就是女儿强大了起来而母亲立刻就患病去世,失去了那种可以对决的理解的机会。母亲生病过程中和去世后女儿对她的种种爱固然令人感动,读到一半我还是想,可以少一点这样的创伤的,创造出新的观念与环境;最后一小部分开始变得乏味了起来,也许因为它开始有点接近于为了完成一本书而罗列了。

  • 15 阿__夏 2023-02-14 10:01:08 上海

    那天老师当着我的面对她的妻子说,我的问题和她一样,也是“mama issue”我突然有点释怀,可能全世界的母女都差不多,女儿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有mama issue,这本《妈妈走后》的作者也是一样,在青春期、在成长的过程中有和妈妈解不开的问题,却在妈妈生病后都迎刃而解了。因为作者东亚人的身份问题,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会和读《知晓我姓名》的时候类似的感觉,身份认同、故乡、文化冲突,还有家人的支持。作者的语言平实,记忆力非常好,对场景的描述很详实,翻译的也很不错,三四个临睡前看完。有些催泪但是整体没有刻意煽情,最后的结局非常梦幻,重新又和妈妈、和故乡联结在了一起。作者这本书能畅销也是和她本身的创造力有关系,打算去听一听他们乐队的歌。

  • 6 烨伊 2023-03-09 23:29:16 北京

    从渐入佳境,到不忍读完。食物是安定剂,也是催泪弹。死亡是所有人都会面临的课题,我永远都准备不好去接受的课题。就算日常生活中鸡毛蒜皮的争执再让人心烦气躁,自由和失去终究是两回事。

  • 22 把噗 2023-02-11 09:27:18 北京

    东亚母亲一贯是会以大写的爱来绑架子女的,“一切都是为你好”,实为原生家庭PUA:女儿的讲述里充满了追悔、自责和内疚的情绪。

  • 5 向北向北 2023-03-19 12:15:18 北京

    2023已读005。真挚的表达是可以跨越语种和文化的。读这本书的同时也在交叉读别的书,可是每每翻开总想落泪,是“爱”令人落泪啊。作为韩美混血儿,作者通过食物寻求与妈妈的链接,也寻求身份认同,亲情之爱在现世有了永恒的延续,那也将一直给予她源源不断的养分吧。翻译加分,推荐阅读。

  • 19 bookbug 2023-01-23 00:23:12 北京

    一旦与至亲至爱永诀,生活和感情中的空白通常是很难用时间来填补的,因为对很多人而言,失去的不是一个人,而是整个世界。所以书中女儿的回忆,读起来才会像从一个世界回溯另一个再也回不去的世界一般,真实而又琐细。

  • 5 毒妇脸少女心。 2023-02-02 10:15:05 广东

    第一章开始的情节代入感太强而且食物作为一种非常亲近读者的情感媒介,以至于一下子我就被“吸”进故事当中。这本回忆录承接的情感无需过多依仗它的文本内容,反而是那种母职天性中的无私和包容抚拥了“我”的一切,以各种形式。它们馈赠的现实与情感都是如此的贴近如此的真切,仿佛一张巨大的织网将我轻轻缚住,有一种特具的温暖、怀旧时产生感染力。

  • 45 张躲躲 2023-01-10 08:26:42 北京

    父母是挡在我们和死亡之间的一道墙,随着这道墙日益受损,死亡的真相逐渐显露出来,我们不得不去面对了。这真是最无能为力的事。

  • 1 黎戈 2023-03-05 09:53:02 江苏

    第一章的名字“在韩亚龙超市落泪”,就是这本书的主题、情境、抒怀方向,韩亚龙是卖亚洲食品的超市,而美籍作者是以食物烹饪怀念她曾经抗拒扭打的韩国母亲(及她代表的韩国文化)。这书对我是几何题那道辅助线,让我理解了母亲的爱。

  • 1 方枪枪 2023-02-20 19:51:42 上海

    细腻且感人

  • 10 粟冰箱 2023-02-05 18:55:21 四川

    一本回忆与悼念之书,非常坦诚,充满了惊人、丰沛的细节。我想,失去母亲的痛苦,在米歇尔的灵魂里蚀刻出一个空洞,这种虚无类似于某种饥饿感,她需要抓取无数细节,特别是关于跟妈妈有关的食物的细节去填补这空洞。

  • 0 danyboy 2024-04-18 01:15:43 北京

    没有想象中那么虐。东亚的孩子要突破家庭,可能总要书写一次自己的父母。我见过很多年轻人写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寄托种种思绪,追忆种种味道,却少有勇气书写父母。豆瓣上不少,但在现实中可能不是多数(未经统计,仅是印象)。

  • 2 Eva 2023-02-24 15:10:09 上海

    在飞机上读完这本。韩亚龙超市让米歇尔触景伤情。她再也没有妈妈带着她去采购做韩料的食材。她后悔年轻时不听母亲崇美的劝告,恣意逃课不顾学业只为了音乐梦想。母亲想让她好好读大学却令她逆反心更重。直到母亲说自己肚子不舒服,确诊罹患四期鳞状细胞癌,她才惊觉留给自己与母亲相处的时间少得可怜。以前她总羡慕朋友的母亲不会约束女儿,感觉母亲管束太严。等到陪护母亲走完最后一段路时,她才记得母亲的好。母亲记得她喜欢吃什么,买牛仔靴都先穿两层袜子撑开了再给她(以防刮脚)。母亲韩国人+父亲美国人的结合让米歇尔对自我身份摇摆不定。她认定自己是美国人,但听到母亲和她朋友桂用韩语细声交谈时,恨自己仅是半个韩国人。身份认同与文化隔阂令她不知所措。或许学着做韩料能让自己多靠近曾经为自己做菜的母亲多一些。迟到的走近远比不到的好。

  • 0 开心爸爸的日记 2023-02-24 22:00:25 山西

    谁的人生都没有后悔药。 对于爸爸妈妈们来说,更是这样,不要等到最后才在那里后悔自己什么都没做。从今天开始,把每一天都看作是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最后一天,这才是我们做孩子们最应该做的。

  • 3 #暗蓝# 2023-02-22 17:06:12 河北

    对于送别至亲的情形与情感非常直接的描写,对于读者的泪腺是非常大的挑战,而这场告别又因为母女之间的代际隔阂与混血家庭的文化隔阂变得复杂。正因如此,这对母女的告别与和解其实直到“妈妈走后”才真正完成,也可以说是到女儿学会制作妈妈的美食之后。她本想在妈妈病重之时学会这件事,从而完成对妈妈的“供养”,但直到妈妈走后才学会,却使得故国的美食真正成为母女二人能够分享与传递的创造——由此二人才真正摆脱东亚社会亲子间“致命”的关系本位,成为心意相通的“至交”。这注定是一条漫长而孤独的道路,但以这种方式与原生家庭、与故国文化和解,也许是最理想的结局。

  • 1 多崎作 2023-02-23 22:28:42 湖南

    后半部分不太行

  • 4 银翼抄手 2023-02-24 21:13:04 广东

    2023#07阅读全书后再一次听《Psychopomp》后才觉悟,原来专辑描写着遭遇亲人变故这么一个故事、来龙去脉逐渐清晰。有关自我认同/语言隔阂/文化冲突,还有最重要的主角:食物。通过描写其细节来呈现与母亲的相处模式,包括“我”在韩国超市货架里探头找寻着母亲那些依然浓浓散发着“爱的味道”的佐料、并开始学习烹饪韩国菜,让爱之味永远流淌在胃里;而后少年时期无法满足母亲要求的叛逆少女,在告别最后一刻与严厉的妈妈和解。可是啊,你终究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为什么因为不能满足他人期待而充满着内疚、自责呢?这句话同时是说给自己听,it’s time to move on, right? Michelle Zauner(From Japanese Breakfast/Little Big League)

  • 3 海扬尘 2023-02-14 17:28:14 河南

    世界一刻不停地运转着,每天都是新生和死亡的日子。谁都曾希望时间静止在一切坏消息都还没到来的时候,然而,最终我们不得不和最亲爱的人告别,最后的日子反而漫长的令人无法忍受。尘埃落定,睹物思人,痛定思痛。靠着追忆我们曾在这个世界上所共同分享过的命运,重新拾起那一点一滴的羁绊,来永远保持最亲密的血肉联系。我们再次出发,在心灵中为他们留下一个最重要的位置。经历了这些后,一个人的心外部会长出老茧,里边却更加柔软。亲人间的爱既是长期形成的本能,也同时充满了伤害。比如作者和父亲的关系,父亲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丈夫,可能因为他的前半生都在被不断剥夺,那是其他人甚至无法感同身受的痛。作者说自己仍然没有准备好原谅他。我想这本书写出来后,多少会变得释然吧,爱和恨本就是一体同源。

  • 4 法国新浪潮 2023-02-19 22:23:52 辽宁

    一路流着眼泪,在妈妈走后读完了《妈妈走后》……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