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无论是什么类型的组织,在发展过程中一定会面临各种问题,比如员工工作效率低、部门之间协作不顺畅、出了问题首要做法是“甩锅”、工作经验和方法无法沉淀和传播……每一个面临这些问题的组织,都亟待一场变革,来充分激活组织、赋能个体。
而在变革方面,北京市十一学校是一个典范。作为一所有近70年历史的传统公办学校,十一学校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于2007年带领全校5000多名师生展开了一场组织变革,完成了育人模式转型和组织创新,并且荣获国务院办法的首届教学成果特等奖。本书作者沈祖芸以亲历者的角度,梳理了北京市十一学校长达14年的变革过程,剖析组织转型时面临的各种痛点、难点,拆解实现变革目标所必经的各个步骤,将其总结为一套系统完整的方法论。
组织变革不单凭经验、不只靠经历,而是一个有规律可循、有步骤可走、有误区可避的科学框架,掌握了这个框架,就能获得组织持续成功的钥匙...
无论是什么类型的组织,在发展过程中一定会面临各种问题,比如员工工作效率低、部门之间协作不顺畅、出了问题首要做法是“甩锅”、工作经验和方法无法沉淀和传播……每一个面临这些问题的组织,都亟待一场变革,来充分激活组织、赋能个体。
而在变革方面,北京市十一学校是一个典范。作为一所有近70年历史的传统公办学校,十一学校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于2007年带领全校5000多名师生展开了一场组织变革,完成了育人模式转型和组织创新,并且荣获国务院办法的首届教学成果特等奖。本书作者沈祖芸以亲历者的角度,梳理了北京市十一学校长达14年的变革过程,剖析组织转型时面临的各种痛点、难点,拆解实现变革目标所必经的各个步骤,将其总结为一套系统完整的方法论。
组织变革不单凭经验、不只靠经历,而是一个有规律可循、有步骤可走、有误区可避的科学框架,掌握了这个框架,就能获得组织持续成功的钥匙,让领导者从容应对变革中的所有不确定性。
作者简介 · · · · · ·
沈祖芸
教育专家、学校组织变革专家,为北京十一联盟学校、上海新优质学校共同体、北京名校长领航工程等做过战略发展规划。
中国新学校研究会副会长,研发了校长培养系列创新课程,每年培训100多位中小学校长。
得到App课程主理人,开设有“沈祖芸·组织变革20讲”“沈祖芸全球教育报告”等课程。
目录 · · · · · ·
第一章 启动变革
第一节 统一目标:让变革成为大家的事
不奢望统一思想,但力求统一目标。
第二节 速赢项目:初步尝到变革的甜头
学校竭尽全力帮助老师,以便老师竭尽全力帮助学生。
· · · · · · (更多)
第一章 启动变革
第一节 统一目标:让变革成为大家的事
不奢望统一思想,但力求统一目标。
第二节 速赢项目:初步尝到变革的甜头
学校竭尽全力帮助老师,以便老师竭尽全力帮助学生。
第三节 让正确的人上车:有效调控变革的节奏
校长要走在变革队伍的中间。
第二章 调整结构
第一节 明确一线:确立组织的价值中心
能用结构解决的,就不用制度。
第二节 寻找内部客户:使协同的力量自然发生
组织协同的本质是目标一致。
第三节 切分权力链:确保权力始终流向一线 74
划小管理单元,实现责、权、利匹配。
第三章 制度设计
第一节 双向选聘:把矛盾化解在机制之中
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团队,每个团队都能找到适合的员工。
第二节 薪酬、荣誉、福利体系:驱动员工主动成长
把薪酬体系设计成员工成长全景图,让荣誉体系成为员工自我实现的入口,用福利体系创造出集体荣誉感。
第三节 评价体系:要什么评价什么
评价团队,才能形成团队。
第四章 研发平台
第一节 项目制:将人的精力投向一线问题解决
把行动拿出来研究,把研究成果付诸实践。
第二节 委托制:确保核心竞争力优势
服务于客户需求,体现组织的社会功能,并有持续迭代空间。
第三节 第三空间:好聚好散的组织机制
永远不要让一个念头轻易消失。
第四节 知识管理:将个体经验转化为组织智慧
组织最大的浪费就是经验的浪费。
第五章 底层逻辑
第一节 定力:事到半途,仿似失败
所有貌似失败的表象,其实都是成功的前奏。
第二节 关系:管理学首先是关系学
领导者必须是关系构建者,善于与不同的人构建良好关系。
第三节 平衡:创造“第三条道路”
非常理想,特别现实。
第四节 人性:让天使跳舞,让魔鬼睡觉
魔鬼随时都会醒来,而唤醒天使的任务却需要精心设计。
第五节 核心价值观:在变革中塑造组织的品格
核心价值观是高管给自己戴的“紧箍咒”。
后 记
附录1 北京市十一学校行动纲要
附录2 北京市十一学校章程
附录3 教师成长全景图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变革微笑曲线第一阶段:拒绝 第四阶段:投入“啊?不要吧” “有没有更好的方法?第二阶段:对抗 第三阶段:探索“谁让你这么做的?” “这样也还可以啊!”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一章 启动变革 -
每一个人从观念的转变到方法的借鉴、创新必须经历别人无法代替的过程。感悟、体验、纠结、挣扎,是每 个人内心都避免不了的疾风骤雨。因此,变革需要给人时间。十一学校的变革就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跑在最前面的往往不是公认的教学骨干或者某些学术带头人。这是因为这些人既深受学生喜爱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教学风格,他们需要时间思考自己的教学方式能否适应新的变革,以及该如何适应,对优秀的骨干来说甚至意味着要做大幅度的改进。因此,变革需要等一等他们。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一章 启动变革
喜欢读"变革的方法"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变革的方法"的人也喜欢 · · · · · ·
变革的方法的书评 · · · · · · ( 全部 76 条 )
> 更多书评 76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图书馆-自用 (亥伯龙)
- 收藏图书 (苏小梦)
- 书单|2023年前3季度新书 (如峻峰)
- 成长 (乾元资始)
- 创业管理 (豆友6M5KnyjsDI)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613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变革的方法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ThinK 2023-05-18 18:18:29 广东
能用结构解决的,就不要用制度 能用制度解决的,就不要用开会 我们每每鼓励竞争,去独独忽略协作 不会复盘,经验总是浪费,一个组织最大的浪费就是经验的浪费 …… 优秀是一个结果,过程如何思考。北京十一学校如何在校长的带领下,实现组织的从成功走向成功,这本书前三章非常值得一读。
0 有用 solo 2023-09-04 16:46:47 广东
十一学校真是从得到得知的,这也印证了知识管理的妙处。从拆掉讲台,板书研究,到不为清单中的不举办全校性质的综合运动会、校长讲话等。能看到十一学校的诸多微创新。但教育仍然是系统工程,在十一校上面还有更大的体系。所以这个变革的方法仍然有我党组织清晰的印痕。且夹带了李希贵校长鲜明的个人特色。仍然有浓烈的「人治」痕迹。如何形成「法治」,能持续的改革下去,可能是十一校并不能回答的。还是能从这些变革中看到专业人... 十一学校真是从得到得知的,这也印证了知识管理的妙处。从拆掉讲台,板书研究,到不为清单中的不举办全校性质的综合运动会、校长讲话等。能看到十一学校的诸多微创新。但教育仍然是系统工程,在十一校上面还有更大的体系。所以这个变革的方法仍然有我党组织清晰的印痕。且夹带了李希贵校长鲜明的个人特色。仍然有浓烈的「人治」痕迹。如何形成「法治」,能持续的改革下去,可能是十一校并不能回答的。还是能从这些变革中看到专业人士的能力,不断地从中外成功管理经验中取经,不耻下问。我们的社会,应该鼓励这些专业的声音,并让这些专业人士没有包袱的工作,这样的教育才是有希望的。 (展开)
0 有用 sogoodlife 2023-08-25 17:52:02 广东
对了解学校的运作、管理体系有很大的帮助,虽然这并不是本书的目的,客观上却是最可能给到读者的收获。管理上的理念是想通的,并不囿于具体的行业,最后一章对各种理念的论述,是锦上添花的一个章节,能够引发深入的思考。
4 有用 西门文具多 2023-03-23 22:02:34 广东
我说醍醐灌顶,绝对不夸张。因为是讲组织的变革,所以大部分的内容与管理学形成强交叉,尤其让我经常想起《刘澜极简管理学》;因为变革的核心其实是认清一线并把最重要的资源都送往一线,所以经常回荡在我脑子里的是分析如何确保Queen Bee Role得到执行的《发条原则》;因为是讲先进的教育机构的故事,所以时常会让我想起前段时间读到的讲教育范式变迁的《教育3.0》;因为用到了不少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模型,所以偶... 我说醍醐灌顶,绝对不夸张。因为是讲组织的变革,所以大部分的内容与管理学形成强交叉,尤其让我经常想起《刘澜极简管理学》;因为变革的核心其实是认清一线并把最重要的资源都送往一线,所以经常回荡在我脑子里的是分析如何确保Queen Bee Role得到执行的《发条原则》;因为是讲先进的教育机构的故事,所以时常会让我想起前段时间读到的讲教育范式变迁的《教育3.0》;因为用到了不少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模型,所以偶尔也会让我想起之前在读的《数据化决策》。这本书本身确实非常好,倒也没夸张到有如荡气回肠的改革史诗般那么牛;但是这本书描述的事情很真实、很落地、很有意义、很受鼓舞、也很难操办,这些复杂的面向汇聚在一起,让这本书对几乎每个想要变革和解决问题的场景,都很有价值。 (展开)
0 有用 阿比 2023-08-03 18:13:35 北京
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