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中国的鬼的书评 (53)

你相信,这个世界上有鬼吗?
“子不语怪力乱神”,对于中国古代的智识阶层来说,鬼,包括由鬼引发的各种民间信仰,一直是个暧昧不明,最好敬而远之的存在;而对于许多现代学者来说,鬼更是不值得认真对待的主题。 所以,当我们打开一本中国通史类或者文化类的书,我们一般不会在上面读到有关“鬼”的内容;...
(展开)

看完鬼片就应该读这本书!
四处静悄悄的夜晚 你独自一人在家“咚咚咚”,门外传来了敲门声,越来越急促 壮着胆子走到门前,缓缓拉开一条门缝 门外无人,一阵风吹过 一个阴森森的声音趴在你耳边—— “你,开门了” 让人每天都想一头扎进深潭的夏天,最好的纳凉方式当然是——细细品味惊悚纳凉好剧,在怦...
(展开)

鬼也不过是某种存在——附部分文言文的翻译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本书是非常严谨的社会历史类科研学术作品,只是刚好题材的“猎奇味”,很容易让人误以为又是那种民间传说集之类。但是从第一章开始,就完全能感受到作者的专业性,是真的从纵向到横向全方位分析了古代中国的“鬼”的方方面面。 由于唐之前的文物太稀少而珍贵,普通人真的特别难... (展开)
没有人有绝对的信心宣称鬼不存在
追溯鬼现象之所以流行的根源,会发现其与人类生命的永恒谜题相关,那就是不可避免的死亡。 死之不可逃,而必须假设一个人死后会以某种形式继续存在,「鬼」之概念出现了。 如上,鬼与活人之紧密关联,却又阴阳两隔的这种神秘,几千年间让中国人趋之若鹜。 谈论鬼的书籍多如牛毛...
(展开)

鬼蜮探微:早期中国的鬼文化
生与死、鬼与神在任何国度的文化中都神秘莫测。而在中国,“鬼文化”更是历史悠久,甚至可追溯至远古时期。面对不可捉摸的自然界与不可控的疾病等侵害,人们缺乏科学的认识,也无能为力,因而便有了对现实世界以外存在着看不见、摸不着的,带来祸患的存在的想象,也便有了鬼的...
(展开)

鬼与中国古代大一统国家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与古代基督教、伊斯兰教世界相比,古代中国常被描述为一个缺乏宗教信仰的世俗社会,儒家“未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远之”的名言,也常被用来建构一个崇尚现世生活,避谈往生的人文世界。但是,不近鬼神的思想仅是中国思想之一端,古代中国实际是一个多“鬼”的世界。 在中国轴... (展开)
《早期中国的鬼》:古中国的那些鬼故事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思衣谷 去年,笔者有幸读到了岩井宏实著作,鸟山石燕、葛饰北斋等绘图的《日本妖怪》,该著作强调了妖怪在人类精神上的存在,是可以促进人类的亲切感的,是可以治愈精神上的痛苦的,妖怪的存在意义就是给人类自己自省和照镜子的意义。这种日本妖怪也是能够促进人类情感交流的。... (展开)
作为一种文化意义上的“鬼”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探讨中国古代的“鬼”文化自然是一项富有意思的研究。这一方面由于相关学术性研究的缺失,“但凡翻开现今任何一本关于中国文化的书,我们却几乎找不到任何关于鬼的记述(第215页)”,然而“鬼”之于我们理解中国文化却又非常重要。 另一方面更源于人类在智趣上对未知世界的了... (展开)
鬼从哪里来?鬼的形象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 中国古代有一个鬼的世界。它虽然阴暗,却是中国过往的一部分。想要完整认识中国,洞察历史与人心,就不能不了解鬼。 - 这本《早期中国的鬼》带领我们进入幽都,了解人性的另一面,探察人们在不同时代、不同地点、不同生活情境中的恐惧和希望。 - 追溯鬼现象之所以流行的根源...
(展开)

人按照自己的模样造出了魔鬼
我想,如果世上不存在魔鬼,那么是人创造了魔鬼,是人按照自己的模样造出了魔鬼。 ——《卡拉马佐夫兄弟》 一开始顾名思义,本以为这会是一本“什么是鬼”式的各种妖魔鬼怪的百科全书,介绍下各种名鬼出处或者是各种相关故事集,但没想到是本非常学术的历史文化专著,正如上面...
(展开)

【脑图记录】适合对“鬼从何来”这个话题感兴趣的人,这书是个学术角度的好切入和梳理。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这个主题超过我预期的有趣,所以做了一个脑图梳理。 作者是蒲慕州,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教授,跨中外、跨历史、跨文学、跨宗教的研究,关于鬼做了完整的梳理。 (书的容量也没法非常详尽,毕竟还是通俗读物) 正文分为总论、先哲、民众、鬼文学、道教、佛教、各国比较方面。 感... (展开)
简单梳理佛教与道教驱鬼背后的宗教策略
佛教和道教驱鬼背后的宗教策略比较有意思,简单梳理: 作为外来宗教,佛教能在已存在流行的民间信仰的早期中国占有席位,首要原因之一是因为它展示出了对于早期中国民间流行信仰的认同,认同“鬼怪”的存在,这种认同的姿态为佛教提倡者在中国推广佛教赢得了席位。其次是,在佛...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