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美]杰拉尔德·格拉夫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副标题: 一部体制史
原作名: Professing Literature:An Institutional History
译者: 童可依 / 蒋思婷
出版年: 2023-10
页数: 340
定价: 78.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凤凰文库·艺术与社会系列
ISBN: 9787544798266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副标题: 一部体制史
原作名: Professing Literature:An Institutional History
译者: 童可依 / 蒋思婷
出版年: 2023-10
页数: 340
定价: 78.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凤凰文库·艺术与社会系列
ISBN: 9787544798266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阅读即是生活 (Azeril)
- 文化漫笔 (森森)
- 西方文学理论——诺顿讲座 (稳定的火星土环)
- 2023年 译林新书 (译林出版社)
- 更多的人死于心碎 (Halcyon)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907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以文学为业的评论:
feed: rss 2.0
3 有用 山岳潜形 2023-11-03 10:24:26 北京
一部专业的美国的文学史,也可以说是以文学为线索梳理美国通史。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讲文章有些东西读起来还是很“晦涩”。但是总体的主线还是很明朗:作者反对将文学实用主义化、区块化,要重新发掘文学的明智、教化功能,而要实现这种目的的途径就是学术争论、打破区块化。
5 有用 约安 2024-01-08 23:25:50 福建
从古典学、修辞学和演说术对“绅士教养”的追求到语文学繁琐的语法和词源分析,再到实证主义者的文学史模式,其间夹杂印象主义的“胡言乱语”和新人文主义者对“通才”和“人文主义理想”的憧憬,最终过渡至新批评和文学理论——一部美国大学文学研究的历史图景映入眼帘。作者尝试解释“文学研究”为何一次又一次走入二元对立的怪圈,而这种对立和冲突本身却被学院“领域覆盖”原则所遮蔽,最终导致诸研究范式之间未能产生良性互动... 从古典学、修辞学和演说术对“绅士教养”的追求到语文学繁琐的语法和词源分析,再到实证主义者的文学史模式,其间夹杂印象主义的“胡言乱语”和新人文主义者对“通才”和“人文主义理想”的憧憬,最终过渡至新批评和文学理论——一部美国大学文学研究的历史图景映入眼帘。作者尝试解释“文学研究”为何一次又一次走入二元对立的怪圈,而这种对立和冲突本身却被学院“领域覆盖”原则所遮蔽,最终导致诸研究范式之间未能产生良性互动,无法突破程式化循环的宿命。 又一部优秀的学科史和体制史著作,读完收获颇丰,阅读过程中联想到《文学批评:一部简明政治史》和《文学的第三共和国》,不禁想问:为何俄罗斯学界至今未见类似的学术著作?期待。 (展开)
3 有用 沐乙🌸 2024-01-13 21:15:07 山东
对于非专业的人来说,这本书读起来可能会有些不容易。这是一本对美国文学体制史的详细记录和深度剖析,里面通过对不同时期文学专业开设的境况描绘和相关的激烈评论表现出一个个时期鲜明的文学图景。尤其是各种对当时文学专业课堂的描述,让人不由得代入其中,又忽然反思这种情况好像依然发生在当代。我也会经常的思索文学到底需不需要研究,还是凭感觉自然流动去探寻;学习中是攻一专之长还是和各学科脉络纠缠互通,我想我们都有属... 对于非专业的人来说,这本书读起来可能会有些不容易。这是一本对美国文学体制史的详细记录和深度剖析,里面通过对不同时期文学专业开设的境况描绘和相关的激烈评论表现出一个个时期鲜明的文学图景。尤其是各种对当时文学专业课堂的描述,让人不由得代入其中,又忽然反思这种情况好像依然发生在当代。我也会经常的思索文学到底需不需要研究,还是凭感觉自然流动去探寻;学习中是攻一专之长还是和各学科脉络纠缠互通,我想我们都有属于自己的答案。作者把各个时期的争论点在此详细记录,也保有自己的观点。无论是文学本身还是教育,都有一条非常艰难的路要走,而以此为业的积极者也将会继续探寻。我觉得这本书更适合文学专业和从事文学教育的朋友,也许会给你们带去不小的启发。 (展开)
0 有用 散木 2024-10-28 20:28:35 安徽
今日的学科模式并非自然形成的,而是社会历史冲突的产物。英文系内部有着形形色色的混杂物,批评、哲学、文学史、语文学之间的界限并不比各种断代和理论方法更为明确。挑战边界的尝试会招致排挤,有幸则能被收编,成为另一种杂质,彼此间从此相安无事。可惜没有展开讲述各种理论的体制化过程,也很好奇电影进入英文系是否适用这种领域覆盖模式。翻译给原作平添了许多晦涩和枯燥。
0 有用 中文系谢葳 2024-06-08 13:00:20 北京
围绕一种“传统”的建立,从社会学角度研究“英语文学”这一学科如何在美国的学院体制内建立,及文学批评如何在学院体制内逐步确立其地位的一部学科史著作。强调“文学”背后的权力与博弈,场域中的占位和斗争。不妨将本书涉及的内容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在现代学术体系中的发展历程进行对照,不难发现还是有不少相似之处的。
0 有用 散木 2024-10-28 20:28:35 安徽
今日的学科模式并非自然形成的,而是社会历史冲突的产物。英文系内部有着形形色色的混杂物,批评、哲学、文学史、语文学之间的界限并不比各种断代和理论方法更为明确。挑战边界的尝试会招致排挤,有幸则能被收编,成为另一种杂质,彼此间从此相安无事。可惜没有展开讲述各种理论的体制化过程,也很好奇电影进入英文系是否适用这种领域覆盖模式。翻译给原作平添了许多晦涩和枯燥。
0 有用 tian yi呀 2024-09-22 13:05:13 河北
应该不错
1 有用 野次馬 2024-09-22 12:28:38 美国
或许每个对学院内的文学课堂、文学教育感到困惑、迷茫的人都应该读一读……语文学从来不是什么回不去的原乡,而是永隔一江水的异乡。或许自始至终都没有人知道,文学究竟该如何被讲授……
0 有用 老三 2024-09-19 15:11:31 湖南
westomato! 我看到关于大学教育的讨论的时候刚好入职,勾起很多反思,但对于教书育人却也蛮不知所从。
0 有用 中文系谢葳 2024-06-08 13:00:20 北京
围绕一种“传统”的建立,从社会学角度研究“英语文学”这一学科如何在美国的学院体制内建立,及文学批评如何在学院体制内逐步确立其地位的一部学科史著作。强调“文学”背后的权力与博弈,场域中的占位和斗争。不妨将本书涉及的内容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在现代学术体系中的发展历程进行对照,不难发现还是有不少相似之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