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
出品方: 新经典文化
原作名: The image
译者: 符夏怡
出版年: 2023-7-10
页数: 336
定价: 69.00元
装帧: 精装
ISBN: 9787573502568
内容简介 · · · · · ·
🏆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
“我们是地球上最沉溺于幻觉的人民。我们不敢破除迷惘,因为幻觉是我们居于其中的房屋,是我们的新闻、我们的英雄、我们的冒险、我们的艺术形式、我们的所有体验。"
★流行文化研究开山之作,原版9.7分,创造“伪事件”“图像革命”等关键概念,启发《娱乐至死》《景观社会》《消费社会》,经典首度引进
>开创文化研究先河,从媒介发展探索社会观念转型。《洛杉矶时报》盛赞:“从法国哲学家让·鲍德里亚到美国社会评论家尼尔·波兹曼,几乎所有严肃的流行文化观察者都追随他的脚步。”
★一本书全面剖析流行文化和大众传媒:幻象,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唯一的真实
>最早剖析假新闻现象的传播学经典:炮制新闻替代采集新闻,人物和事件沦为表演,争夺注意力盖过反映真实
>造星运动、观光景点、文学改编、门面组织、品牌广告……我们以为的真实世界,其实皆是人为捏造的“幻象...
🏆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
“我们是地球上最沉溺于幻觉的人民。我们不敢破除迷惘,因为幻觉是我们居于其中的房屋,是我们的新闻、我们的英雄、我们的冒险、我们的艺术形式、我们的所有体验。"
★流行文化研究开山之作,原版9.7分,创造“伪事件”“图像革命”等关键概念,启发《娱乐至死》《景观社会》《消费社会》,经典首度引进
>开创文化研究先河,从媒介发展探索社会观念转型。《洛杉矶时报》盛赞:“从法国哲学家让·鲍德里亚到美国社会评论家尼尔·波兹曼,几乎所有严肃的流行文化观察者都追随他的脚步。”
★一本书全面剖析流行文化和大众传媒:幻象,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唯一的真实
>最早剖析假新闻现象的传播学经典:炮制新闻替代采集新闻,人物和事件沦为表演,争夺注意力盖过反映真实
>造星运动、观光景点、文学改编、门面组织、品牌广告……我们以为的真实世界,其实皆是人为捏造的“幻象”。幻象充斥我们的体验,技术进步令其愈发多彩、愈发有说服力、愈发“真实”,最终围剿现实
★让你不被愚弄的清醒指南:在流量至上、虚假宣传的时代,打破幻象,认清真相
>假新闻、后真相、超现实、刻板印象、消费陷阱……新奇概念层出不穷,源头皆在《幻象》
>深度剖析我们为何沉溺幻象无法自拔:扭曲的经验如此令人愉快,人造现实的安慰如此真实
>带你戳穿失真滤镜,走出自欺困境,在海量信息中辨认出真相,清醒生活
★美国国家图书奖终身贡献奖、普利策奖得主,美国国会图书馆馆长布尔斯廷预言之作
>历史学巨擘布尔斯廷“最大胆、最具突破性的作品”(《新亚特兰蒂斯》杂志),其代表作“美国人三部曲”分获美国史学界最高奖项普利策历史奖、班克罗夫特奖、帕克曼奖,入选哈佛大学必读书目,北大、复旦、浙大新生推荐书目
★《洛杉矶时报》《大西洋月刊》《洛杉矶书评》《新亚特兰蒂斯》《观察家》共同推荐。《纽约时报》书评人角谷美智子、小说家珍妮弗·伊根、政论家乔治·威尔,三大普利策奖得主力荐
>珍妮弗·伊根盛赞:“一本每个美国人每隔几年就应该读一遍的书。它的先见之明令人震惊。”
————
本书为20世纪流行文化研究的奠基之作,也是历史学家丹尼尔·布尔斯廷最具突破性的作品之一。作者敏锐地描述了大众文化转型的方方面面:新闻业不再忠实报道,转而炒作热点;媒体迎合公众,量产朝生暮死的娱乐明星;观光景点专为游客定制,却又显得千篇一律;营销广告亦真亦假,铺天盖地;文学改编层出不穷,花样翻新……
作者全面观察美国新闻行业发展和社会变化,系统回顾了公共意识从注重真实转向爱好虚假的过程,准确剖析了大众媒体兴起和技术进步带来的负面影响,内容涉及新闻、选举、旅行、出版、电影、广告等多个领域。本书一经出版即在学界和社会引发热议,启发《娱乐至死》《景观社会》《消费社会》等多部经典著作,此次为中文版首度引进。
————
即便在出版半个世纪后,也没有任何一本书能够如此成功地塑造大众媒体时代美国文化转型的观念,没有任何一本书能如此清晰地勾勒出美国人的意识如何从注重真实转向爱好虚假……从法国哲学家让·鲍德里亚到美国社会评论家尼尔·波兹曼,几乎所有严肃的流行文化观察者都追随他的脚步。
——《洛杉矶时报》
布尔斯廷最大胆、最具突破性的作品,写的不是早期美国历史,而是对当代美国人自我欺骗的深刻剖析。《幻象》一书揭示了美国人对新奇事物的传统渴望和对幻想性推销术的嗜好相结合,使美国人的生活和现实日渐脱节。
——《新亚特兰蒂斯》杂志
今日,《幻象》及其预言依旧直击要害。布尔斯廷得出了一个悲剧性结论:如果我们正生活在由自己建造的洞穴中,那么即便火光的好处就摆在面前,我们仍然可能会选择阴影。
——《大西洋月刊》
布尔斯廷1962年出版的《幻象》在当下可能比它首次出版时更与我们息息相关,它是我们全天候新闻世界的预言性指南,它所预见的媒体素养的败坏在今天毒害着所有人。这本书原先的副标题是“美国梦怎么了?”。这个始终有着先见之明的问题在数字时代有了新的共鸣,在许多层面上,美国梦已沦为算法的梦魇。
——《洛杉矶书评》
在讲述幻想如何取代知识、广告如何取代内容的过程中,《幻象》影响了无数作家的著作,从法国理论家让·鲍德里亚、居伊·德波到社会批评家尼尔·波兹曼、道格拉斯·洛西科夫。在互联网兴起的几十年前,布尔斯廷就预见了“非现实的丛林”,随着假新闻、阴谋论和政治宣传在互联网上扩散,包围我们的丛林将愈来愈密。
——角谷美智子(《纽约时报》前首席书评人、普利策评论奖得主)
这本书是梦境彼岸传达给我们的最清晰的信函。从这梦中,布尔斯廷看见我们漂泊无依,他恳求我们从这梦中醒来。他分析了我们被诱入梦境的过程,正视他的分析,我们或许终于能找到让自己重回清醒的机会。
——道格拉斯·洛西科夫(《当下的冲击》作者)
一本每个美国人每隔几年就应该读一遍的书。它的先见之明令人震惊,几乎解释了我们的大众媒体的演变和诱惑力的方方面面。日常生活中媒介的饱和度不断加强,并转化成了奇异的新形态,这本书总能给我一个思考和理解这种现象的框架。虽然这本书在越战的电视转播和博客出现前便已经出版,但布尔斯廷惊人地预见了一切。
——珍妮弗·伊根(普利策小说奖得主)
这本书是对美国制造和崇拜虚拟体验胜过现实这一趋势不留情面的谴责,布尔斯廷认为这标志着美国衰落的开始:陷入幻想、假象和谎言,并且这种变化不会有好结果。几十年后,数字技术和基于屏幕的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扭曲了我们的文化,这让《幻象》成为一部具有预言性的作品。
——约翰·扎达(加拿大作家、记者、摄影师、纪录片导演)
布尔斯廷在《幻象》中试图让当代生活变得易懂,他不仅利用档案馆里的文件,也利用书架上的书籍,还利用他的个人经历。在没有放弃历史学家的职业的情况下,他又成为某种程度上的现象学家,试图探索“日常经历中鸡毛蒜皮的小事,回答了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我们所相信的真实是什么”。
——斯蒂芬·J.惠特菲尔德(布兰戴斯大学教授,《文化冷战》作者)
这是一本极佳的关于新闻媒体和出版的历史,是最好的媒介研究作品之一,对于任何从事媒体工作的人来说,都是必读之书。布尔斯廷用尖锐的语调写作,但就像两年后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一书中所说,他主要是为了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幻觉。尼尔·波兹曼后来以他的观点为基础,在《娱乐至死》中警告,基于图像的媒体正将我们的话语变成无稽之谈。
——戴维·卡达维(《黑客与设计》《思维管理》作者)
幻象的创作者
· · · · · ·
-
丹尼尔·J. 布尔斯廷 作者
-
符夏怡 译者
作者简介 · · · · · ·
丹尼尔·布尔斯廷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博物学家、普利策奖得主。曾长期担任美国国会图书馆馆长,一生著作20余部,被译为30多种语言。在半个世纪的写作生涯中,布尔斯廷涉猎广泛。其史学成就汇聚于“美国人三部曲”(《殖民地历程》《建国的历程》《民主的历程》)与“世界历史三部曲”(《发现者》《创造者》《探索者》)。其中,“美国人三部曲”分别获得班克罗夫特奖、帕克曼奖、普利策奖。
目录 · · · · · ·
初版前言
引言 过度的期望
第一章 从采集新闻到制造新闻:伪事件的洪流
第二章 从英雄到名人:人类伪事件
第三章 从旅行者到游客:失落的旅行艺术
第四章 从实体到影子:消解的形式
第五章 从理想到形象:寻求自我实现的预言
第六章 从美国梦到美国幻觉?自欺欺人的声望魔法
道格拉斯·洛西科夫:经典版后记(2012)
延伸阅读(及写作)建议
致谢
· · · · · · (收起)
喜欢读"幻象"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幻象"的人也喜欢 · · · · · ·
幻象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7 条 )
> 更多书评 17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Vintage Books (1997)9.4分 46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9191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幻象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此木 2024-01-31 20:12:25 安徽
有见地,但讲太多就后续乏力了,很多金句,较为毒舌。
3 有用 YUANYUAN 2023-08-24 21:08:52 贵州
1962年,博物学史学家的丹尼尔·布尔斯廷所著的《幻象》首次出版,这本对图像革命催生的人类伪事件的各个面向——榜样的丧失、名人的崛起;旅行者的丧失、游客的崛起;实体的丧失、影子的崛起;理想的丧失、形象的崛起——做了全面批判的书,很讽刺的,放在61年后的今日依然没有过时(甚至是有过之无不及)。这是书籍的幸,社会文化的不幸。
3 有用 真心速冻 2024-05-06 14:49:16 北京
启蒙《娱乐至死》《乌合之众》,成书于李普曼年代的讨论“伪事件”的畅销书,涵盖编造的新闻、合成的英雄、预先造好的观光项目、同质化且可以互相改编的文学艺术。对于旅游“用形象检验现实”的解读很有趣。中介化社会的二手时代、机械嚼食而不知其味的精神口香糖等破而不立的批判观点和出发于美国梦的主体性使其具有局限性。缺点:作为常识性写作其内容对于新传内部不再新颖;没有分析图像本身,而是分析现象,颇为市场化,“媒体... 启蒙《娱乐至死》《乌合之众》,成书于李普曼年代的讨论“伪事件”的畅销书,涵盖编造的新闻、合成的英雄、预先造好的观光项目、同质化且可以互相改编的文学艺术。对于旅游“用形象检验现实”的解读很有趣。中介化社会的二手时代、机械嚼食而不知其味的精神口香糖等破而不立的批判观点和出发于美国梦的主体性使其具有局限性。缺点:作为常识性写作其内容对于新传内部不再新颖;没有分析图像本身,而是分析现象,颇为市场化,“媒体并不独立于其他社会建制,而是更大的权力与经济生态的一部分。” (展开)
1 有用 书香辟雍 2024-01-31 21:38:57 广东
2024年1月31日,留给《幻象》。在幻构的自我世界里,虚假变得真实,真实变成虚假。非虚构的反而被层层虚构解构。“大数据了解你。”活着活着,身份被固化,艺术被浅滩化,生活数据化,工作被点线化……原本鲜活的生命失去生机,原本柔软安宁的心变得焦躁游离,原本蓬勃的事业变成断档刹车……“无常是苦,乐对无常。”
4 有用 刀叢中的小詩 2023-09-13 23:40:08 北京
《幻象》——这本写于六十多年前的书,依然适合于现在,其间不乏振聋发聩之语,我们依然生活在巨大的幻象之中。对于一个日过白扯过靶子编过空龙门阵养过小鬼的人来说,生活在一个信息疯狂爆炸的时代,很多生活之外的杂音,在消费主义的陷阱之中一点点地影响并侵入到我们的思维和某种生活里去了。它在意识的边缘,促使我们随时都有可能去接受幻象,接受平常生活里不可能听到的某种咒语,它让我们不自觉地跌入别一世界,那个世界什么... 《幻象》——这本写于六十多年前的书,依然适合于现在,其间不乏振聋发聩之语,我们依然生活在巨大的幻象之中。对于一个日过白扯过靶子编过空龙门阵养过小鬼的人来说,生活在一个信息疯狂爆炸的时代,很多生活之外的杂音,在消费主义的陷阱之中一点点地影响并侵入到我们的思维和某种生活里去了。它在意识的边缘,促使我们随时都有可能去接受幻象,接受平常生活里不可能听到的某种咒语,它让我们不自觉地跌入别一世界,那个世界什么都有,唯独没有自我。 (展开)
0 有用 山潭野惑星 2024-12-19 15:06:08 四川
后面的延申阅读很好,备存以下
0 有用 Citrus 2024-12-17 09:36:50 北京
观点超前 但事例堆砌 啰嗦至极
0 有用 bee 2024-12-13 12:46:45 河北
假的!都是假的!
0 有用 知非 2024-12-11 08:54:34 贵州
可以说是很针对自己特质的一本书 容易被迷住的人就是要多看这种抽丝剥茧问为什么的 幻象当然很美丽,真实才让人安心
0 有用 Gloria 2024-12-05 21:30:17 河北
很难想象这本书写于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没有普及互联网,完全没有智能手机和短视频的年代,就能深刻感知到人类在不断的自我欺骗,用广告、公告、影视明星等手段去创造体验,其实建立的事体验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