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如果你和伴侣还没看过这本书,请先不要同居。
◎情绪的付出也是一种劳动
打破传统性别分工,揭开失衡的情绪劳动真相
“相比倒垃圾,注意到何时该倒垃圾才更重要”
◎“这是我第一次能跟丈夫说清,为什么家务如此让人疲累,也明白了为什么当他帮不上忙时,我会如此生气。”——读者Elizabeth
◎赠送精美异形卡片、承压自测题!
------------------------------------------------
★内容介绍
“如果你想知道这个社会多么不重视情绪劳动,只要看妈妈不在时家里有多乱,人们对服务行业有多苛责,就明白了。”
家里牙膏、卫生纸快用完了,阳台的衣服早就干了,只有你注意到;
开会时负责倒水,洽谈时微笑迎合,是你的责任;
当你终于忍无可忍,发火时还要纠结会不会惹人不快……
这些天生就是女性的事吗?为什么女性做这些就是“应该”,男性做却...
◎如果你和伴侣还没看过这本书,请先不要同居。
◎情绪的付出也是一种劳动
打破传统性别分工,揭开失衡的情绪劳动真相
“相比倒垃圾,注意到何时该倒垃圾才更重要”
◎“这是我第一次能跟丈夫说清,为什么家务如此让人疲累,也明白了为什么当他帮不上忙时,我会如此生气。”——读者Elizabeth
◎赠送精美异形卡片、承压自测题!
------------------------------------------------
★内容介绍
“如果你想知道这个社会多么不重视情绪劳动,只要看妈妈不在时家里有多乱,人们对服务行业有多苛责,就明白了。”
家里牙膏、卫生纸快用完了,阳台的衣服早就干了,只有你注意到;
开会时负责倒水,洽谈时微笑迎合,是你的责任;
当你终于忍无可忍,发火时还要纠结会不会惹人不快……
这些天生就是女性的事吗?为什么女性做这些就是“应该”,男性做却是“帮忙”?为什么女性要一遍又一遍提醒,家里冰箱冷冻室的霜还是厚厚一层,职场上仍旧得轻声细语保持耐心,还有人嫌我们唠叨?这些劳心费神的情绪劳动不但无处不在、没完没了,而且不被看见、无法转移。《她们不是唠叨,只是受够了》揭示了传统社会规训下失衡的情绪劳动真相,并结合作者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把女性在家庭、职场和社会中面临的不可言说的困境剖析得鞭辟入里,是霍克希尔德之后,为情绪劳动正名的最新力作。
------------------------------------------------
明明已经“帮”了这么多忙,她怎么还是不满意?成天忙忙叨叨的,她到底在干啥?问题究竟出在哪儿?给有苦难言、百口莫辩的你
◎打破传统性别分工,系统阐释情绪劳动的力作
◎从零开始的情绪劳动学习手册,走出当前困境的法宝
◎千万女性的嘴替!一封女性自白书,一部当代关系启示录
◎也让无数男性看到,为何妻子如此疲累,更好理解另一半
◎以情绪劳动为视点,揭露家庭、职场与社会中性别歧视的内在根源。传统性别分工下,同一件事,男性做一次就被连连称赞,女性做一百次都没人注意,女性“天生”就擅长这些的观念早该淘汰了
◎拒绝包揽一切,学会放手,操心不只是女人的事,因为分派任务往往更令人精疲力竭
◎增进男女彼此理解,直面问题根本。别再觉得她的抱怨是在进行人身攻击了,女性要肯定情绪劳动的价值,男性也要学会主动承担,迈向真正的平衡
◎看得见的家务,不被看见的情绪劳动。我们想要的是积极主动的伴侣,而不是被动接受交派任务的伴侣
★编辑推荐
“成为倾听者、忠告者、照护者、旅行规划者、行程管理者、居家打扫者、提醒者……这些乍看都不是什么大事,但每件都劳心费神,互相交织,一地鸡毛,多少人为之抓狂。”
在家里,女性要负责家里的有形家务与无形精神重担;在职场,女性得保持耐心,轻声细语。而且这些不管你想不想做,都只能默默继续做,不仅吃力不讨好,还没有喘息的空间,不能撂挑子。殊不知,这些不堪其重的情绪劳动限制了女性的机会,偷走了女性的时间,降低了女性的生活质量,也阻碍了男性对家庭生活的深度参与,和试图理解女性的心意。我们每个人,都是传统性别分工下的受害者。
------------------------------------------------
★媒体推荐
大胆直白地点出女性“情绪管理和生活管理相结合”意味着什么和代价所在……对于和作者一样忍无可忍的女性来说,书中很多内容令人感同身受、获得慰藉,也有所助益。——《出版人周刊》
女性读者完全可以体会书中许多第一人称讲述的故事,那些琐事描述着女性默默或怨恨地从事着令人精疲力竭的情绪劳动。但这本书也是写给男人看的,因为要打破那种鬼打墙式的怪圈,男性需要挺身而出,主动扛起家务。——《书单》杂志
这本书点明了情绪劳动的存在:它无处不在,但又长久被人忽视。——Jezebel杂志
……独一无二。借助讨论情绪劳动,杰玛·哈特莉呼吁家庭内部的性别平等。——《泰晤士报》
这本书正应和了当下有关“女性愤怒”的讨论……男性不能再忽视情绪劳动了。——Fast Company
这不是写给妈妈们的冗长说教,而是写给平白无故承担了他人差事的所有女性。这本书道出了家庭生活的真相:即使是看似简单的家务事,也可以如此沉重。——《沙龙》
对长期以来那些被误解为“爱唠叨”的女性而言,这本书是一封道歉信,也是一次真诚告白。——《半身像》杂志
书中蕴含着一场迷你的革命性风暴……如果加以建设性的引导,女性的愤怒可以成为改变现实的潜在武器。——《时代周刊》
情绪劳动或许被忽视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重要。——澳大利亚特别节目广播事业局(SBS)
富有远见,令人惊叹。书中的许多场景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引起了女性的强烈共鸣。所有“受够了”的女性都应该读一读这本激情与智慧并存的小书。——哈珀柯林斯出版社
------------------------------------------------
★读者评价
如果你和伴侣还没看过这本书,那么请先不要同居。——Leah
书里写的每一句话都是我想说的,我终于知道自己没有发疯、不是唠叨……——Elisabeth Britton
真想办一个专门针对这本书的读书俱乐部,然后拉着我认识的所有人一起围读。——Annette
这本书给了我希望,让我知道自己并不是唯一一个总是感到疲惫、无助、濒于崩溃的家庭主妇。情绪劳动真实发生在每分每秒,我丈夫也应该读读。——Ashlee
我结婚超过十年了,这是我第一次能跟丈夫说清,为什么家务如此让人疲累,也明白了为什么当老公帮不上忙时,我会如此生气。自从读了这本书,我终于可以和他好好沟通,并让他了解如何满足我情感上的需求了。——Elizabeth
我是一位父亲……这本书提醒我分担日常家务的重要性,对我的婚姻提供了很大帮助,也让我更理解和共情妻子了。那些给本书打差评的男士,是因为他们不愿承认这些重要事实。——FluffytheNewt
要解决情绪劳动这个问题,男性要做的还很多,意识到这点仅是第一步。但这本书让我更振奋的是,原来女人拥有解决这个问题的能力。自救,从当下改变自己的行为开始。——Cirroc
她们不是唠叨,只是受够了的创作者
· · · · · ·
-
洪慧芳 译者
作者简介 · · · · · ·
杰玛·哈特莉(Gemma Hartley),记者,作家。
长期关注女性的情绪劳动话题,并在世界各地就情绪劳动的话题发表演讲。2017年因《女人不是唠叨——我们只是受够了》一文引爆网络,以惊人速度被疯狂转发百万余次。著有《她们不是唠叨,只是受够了:不被看见的情绪劳动》一书。
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打造一个更加公平的世界,使不被看见的劳动得到身边伙伴和公共政策的重视和支持。目前与家人住在内华达州。
目录 · · · · · ·
第一部分 家中无所不在的情绪劳动
第一章 我们怎么会落到这步田地? / 27
第二章 母职让情绪劳动升级 / 52
第三章 谁在乎? / 68
· · · · · · (更多)
第一部分 家中无所不在的情绪劳动
第一章 我们怎么会落到这步田地? / 27
第二章 母职让情绪劳动升级 / 52
第三章 谁在乎? / 68
第四章 你可以想要更多 / 86
第五章 我们做了什么以及为什么而做 / 99
第二部分 社会与职场中的情绪劳动
第六章 到底是谁的工作? / 117
第七章 温暖微笑背后的冷酷现实 / 137
第八章 太情绪化而无法领导? / 153
第九章 沉默的代价 / 165
第十章 你有必要包揽一切吗? / 179
第三部分 往更平衡的男女之路迈进
第十一章 先天vs 后天:女性真的更擅长这些吗? / 195
第十二章 开启与伴侣的对话 / 211
第十三章 打造一种意识文化 / 225
第十四章 拥有自己的价值 / 237
第十五章 持续寻找平衡 / 248
致 谢 / 261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她们不是唠叨,只是受够了"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她们不是唠叨,只是受够了"的人也喜欢 · · · · · ·
-
- 红药丸与厌女症 7.4
-
- 好不愤怒 8.6
-
- 写给所有人的女性主义 8.3
-
- 父权制应激障碍 8.0
-
- 性别打结 9.0
-
- 性别攸关 8.6
-
- 性权利:21世纪的女性主义 8.7
-
- 过一种女性主义的生活 8.5
-
- 时间困境 8.1
-
- 回归家庭? 8.4
她们不是唠叨,只是受够了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5 条 )
> 更多书评 35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HarperOne (2018)暂无评分 14人读过
-
有方文化 (2020)暂无评分 4人读过
-
Blackstone Pub (2018)暂无评分 2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身体-性别研究 (H.弗)
- 女性主义书单 (Carmen🎗️)
- 书单|我·读书 (达克米米)
- 文化漫笔 (森森)
- 【豆瓣每周荐书】非虚构类 (零度)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她们不是唠叨,只是受够了的评论:
feed: rss 2.0
11 有用 祁十一 2023-11-19 11:45:01 云南
一本看了很久想要5星推荐的书,它解答了我的很多疑惑,让人重新审视我们从小在父权文化规训下的一切观念。就像书中所说:参加毕业15周年的同学聚会,她发现,许多原本前程似锦的年轻女性,在毕业15年后的生活不尽如人意,她们成为家庭主妇后,从大学学到的技能大多毫无用武之地。即使实现了美国梦,依然过得不快乐,有房子丈夫孩子,依然有难以言喻的失落感。这也是为什么我对传统的家庭和婚姻模式并无向往的原因,即便我没有... 一本看了很久想要5星推荐的书,它解答了我的很多疑惑,让人重新审视我们从小在父权文化规训下的一切观念。就像书中所说:参加毕业15周年的同学聚会,她发现,许多原本前程似锦的年轻女性,在毕业15年后的生活不尽如人意,她们成为家庭主妇后,从大学学到的技能大多毫无用武之地。即使实现了美国梦,依然过得不快乐,有房子丈夫孩子,依然有难以言喻的失落感。这也是为什么我对传统的家庭和婚姻模式并无向往的原因,即便我没有经历,却很明显地感知到了:除非我能找到一个能看见他人看见女性共同分担家庭事务把这看成他生活的一部分、是应尽义务而非帮忙的男性,否则我就会和绝大部份女性一样,不知不觉陷入婚姻中无尽的操心、情绪和心力的劳动和消耗,而这一切还得不到理解和价值认同与回报。我太清楚这不是我想要的。力荐给所有女性和男性的书。 (展开)
3 有用 啊哦。 2023-10-04 02:10:51 上海
有点啰嗦,不是,很啰嗦。这是情绪劳动,你很辛苦,你老公在努力帮你,但是他永远没办法让你满意,然后呢,然后呢,然后呢,不要结婚对伐,不要生小孩对伐,不要在男人身上寄托希望是伐,好的,我知道了,好像专门花时间听别人讲1+1不等于3。
2 有用 伊夏 2023-09-29 07:59:31 江苏
其实一边读这个书,我一边就从非必要的情绪劳动里解脱出来。要是家里人(主要是爸爸)很喜欢做某个家务,就让他做,不拦着,他不做,就摆着直到他难受不得不做,其间阻止妈妈代劳。其他的一些熟人关系甚至友谊我也是,会做情绪劳动,但不再超出自己和对方的亲密程度地做劳动。大家都是成年人了,不付费的心理医生这种事,抱歉实在做不了喔。
22 有用 赫恩曼尼 2024-02-21 22:05:10 北京
所谓情绪劳动,就是为了确保每件事情能够顺利完成而承担的精神负荷,背后隐含着无形的心理付出。对大部分女性而言,分配事务、顾及周围人的情绪是她们从小接受的情绪训练,它像紧箍咒一样要求女性尽善尽美(尤其是家务)。而社会评价男性的标准往往是事业、进账,他们面对家务的态度是方便、必要、非分内之事、帮女人的忙。“男性往往把情绪劳动视为达成目的的手段”(比如求爱),而女性则视其为一种存在方式。在作者看来,这就是... 所谓情绪劳动,就是为了确保每件事情能够顺利完成而承担的精神负荷,背后隐含着无形的心理付出。对大部分女性而言,分配事务、顾及周围人的情绪是她们从小接受的情绪训练,它像紧箍咒一样要求女性尽善尽美(尤其是家务)。而社会评价男性的标准往往是事业、进账,他们面对家务的态度是方便、必要、非分内之事、帮女人的忙。“男性往往把情绪劳动视为达成目的的手段”(比如求爱),而女性则视其为一种存在方式。在作者看来,这就是结婚会让一段平等关系变为女性单方面抱怨的根本原因——在家庭生活中,人们觉得男性付出情绪劳动是进步,而女性做同样的事只是尽本分而已。其负面效果是:对女性理应付出更多情绪劳动的期待,助长了强暴文化、容忍文化;以及,很多家庭都有一个放手不管的爸爸和一个满腹牢骚的妈妈。可认清现实只是第一步,然后呢? (展开)
5 有用 摄氏233度 2024-03-11 09:13:10 加拿大
2024已读17: 最开始是在听播客随机波动时种的草。书读起来很流畅,作者用自身的案例提出了情绪劳动这一概念,也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亲密关系和我父母相处的情况。很多问题找到了原因!我以前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和同性朋友合租总是能够很融洽,但和伴侣同居却总会有大小不断的争执。当然一方面是对对方的需求不同,同时更多的是在异性恋关系中女性总是要承担更多的家务和情绪劳动,但是伴侣却对此视而不见并且不愿承认其价值... 2024已读17: 最开始是在听播客随机波动时种的草。书读起来很流畅,作者用自身的案例提出了情绪劳动这一概念,也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亲密关系和我父母相处的情况。很多问题找到了原因!我以前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和同性朋友合租总是能够很融洽,但和伴侣同居却总会有大小不断的争执。当然一方面是对对方的需求不同,同时更多的是在异性恋关系中女性总是要承担更多的家务和情绪劳动,但是伴侣却对此视而不见并且不愿承认其价值。而同性朋友合租总是会互相考虑并照顾对方的感受。在阅读中,作者提到她为了给自己新出生挑选适合的东西而花费大量的精力和学习时间,而伴侣完全没参与时,我不禁也想到自己,忍不住发了一顿脾气。现在想来虽然影响了心情,但是却很重要,至少能够让对方开始有所意识。这本书让我启发很多,大概会进入我的年度十佳推荐。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