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分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是托尼·朱特罹患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后口述的回忆录。
在患病后的一个个难眠之夜里,朱特以记忆为砖木,思想为榫卯,筑成一间“记忆小屋”,珍藏过往、慰藉平生。里面既有伴他成长的祖母的犹太料理、伦敦的绿线巴士、剑桥大学的铺床工的逸闻趣事,也有他对政治、时事的观察和参与。这些文字在抒情与分析、私人性与公共性、具体发生的历史与身处其中的个体感受之间穿梭,追索的既是一个历史学家的人生历程,也是20世纪的复杂历史。
记忆小屋的创作者
· · · · · ·
-
托尼·朱特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托尼·朱特是当代知名历史学家,以其对欧洲问题和欧洲思想的深入研究闻名于世。1948年出生于英国伦敦,毕业于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和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先后执教于剑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牛津大学和纽约大学。
1995年,他创办雷马克研究所,专事研究欧洲问题;1996年,当选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2007年,当选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并获汉娜·阿伦特奖;2008年,入选美国《外交政策》评选的“全球百大思想家”;2009年获得奥威尔终身成就奖。
托尼·朱特长期为《纽约时报》《纽约书评》《泰晤士报文学增刊》《新共和》等知名报刊撰稿。著有《战后欧洲史》《沉疴遍地》《责任的重负》《未竟的往昔》《重估价值》《思虑20世纪》《事实改变之后》等作品。
目录 · · · · · ·
驻足停留丨丹尼尔·朱特
序言
记忆小屋
第一部分
艰苦年代
食物
汽车
帕特尼
绿线巴士
互仿的欲望
五港总督号
第二部分
基布兹
铺床工
巴黎已成明日黄花
革命者
工作
精英
语言文字
第三部分
向西去,朱特
中年危机
被禁锢的头脑
女孩,女孩,女孩
纽约,纽约
边缘人
托尼
尾声
魔山
译后记
· · · · · · (收起)
序言
记忆小屋
第一部分
艰苦年代
食物
汽车
帕特尼
绿线巴士
互仿的欲望
五港总督号
第二部分
基布兹
铺床工
巴黎已成明日黄花
革命者
工作
精英
语言文字
第三部分
向西去,朱特
中年危机
被禁锢的头脑
女孩,女孩,女孩
纽约,纽约
边缘人
托尼
尾声
魔山
译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对我来说,爱是这样一种境况,它能令被爱的人满足于独处。 “停驻”总令人紧张——无论停驻在哪里,总有做不完的事、取悦不完的人,不是要完成这个义务,就是要勉强扮演那个角色:感觉上怎么都不妥。然而反过来,“前往”则令人轻松。我从来没有像要独自前往某处时那样愉快过,且路程越长越好。步行令人高兴,骑行令人享受,坐巴士也很好玩。而乘火车,简直就是天堂般的感觉。 (查看原文) —— 引自第48页 -
即便以我的职业对理性的极高标准来衡量,我也一直称得上是个“理性派”:在所有有关“历史学”的老生常谈里,最吸引我的一种说法是,历史学家不过是靠列举事实授业的哲学家。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严肃感就像色情作品一样,难以定义,但一望便知。它要求言行一致,要求政治责任伦理。所有的政治都是可能性的艺术,但艺术也有艺术的道德。若将从政比作绘画,将罗斯福比作提香,丘吉尔比作鲁本斯,那么艾德礼就是这行为中的弗美尔:精确而内敛——且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比尔·克林顿或许追求萨尔瓦多·达利的高度(如此比较大概会被看作诗对他的恭维),托尼·布莱尔则在地位——和贪婪程度——上都很像达米恩·赫斯特(Damien Hirst)。 艺术作品的道德严肃感体现在精简的形式和克制的美感上:就像《偷自行车的人》那部电影一样。 我们在娱乐产品上运用铺天盖地的资源,不过是为了掩饰它们本质的贫乏;政治也一样,戴着装腔作态的面具去喋喋不休,不过是为了掩饰哈欠连天的空洞无物。 艰苦朴素的反面不是经济繁荣,而是穷奢极欲。 只知在消费上人人“休戚与共"精神贫瘠的社会,就是现在的领导人所能给我们的一切。P25 据文学理论家勒内·吉拉尔说,我们变得希冀并最终爱上的,总是其他人爱的人。我的个人经历却与此相左。 对我来说,爱是这样一种境况,它能令被爱的人满足于独处。如果这听起来悖谬,请想一想里尔克的告诫:爱既要予所爱之人以空间,又要予其呵护,助其成长。小时候的我,在人前总是忸怩而局促,特别是在家人面前。孤独是幸福,却不易得到。“停驻”总令人紧张——无论停驻在哪里,总有做不完的事、取悦不完的人,不是要完成这个义务,就是要勉强扮演那个角色:感觉上怎么都不妥。然而反过来,“前往”则令人轻松。我从来没有像要独自前往某处时那样愉快过,且路程越长越好。步行令人高兴,骑行令人享受,坐巴士也很好玩。而乘火车,简直就是天堂般的感觉。 ...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全文摘录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托尼·朱特作品(共16册),
这套丛书还有
《论欧洲》《《战后欧洲史》套装(全四卷)》《未竟的往昔》《记忆小屋》《重估价值》
等
。
喜欢读"记忆小屋"的人也喜欢 · · · · · ·
记忆小屋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1 条 )



托尼•朱特:写下便是永恒
对于托尼•朱特这样写出《战后欧洲史》、《沉疴遍地》等名著的大牌欧洲问题和欧洲思想研究专家,也许一本厚厚的自传或者传记才对得起他的名声,不幸的是,自他发现自己不久于人世至去世,时间太短,他来不及细细细梳理自己的一生,而对于那些想给他树碑立传的人,他去世的时...
(展开)

丹尼尔·朱特谈父亲:火车站是他的大教堂,时刻表是他的圣经
驻足停留 文/丹尼尔·朱特 译/宫保鸡丁 我爸爸在2010年8月去世前,就已经开始写作他的下一本书了。“是时候去写那些人们理解的事情之外的事情了,”他下定决心,“去写那些人们关心的事情同样重要,也许还更重要。”我爸爸理解的事情是20世纪的欧洲历史。而他关心的事情是火车...
(展开)

托尼·朱特:作为左翼人士到底意味着什么?
撰文:Evan R. Goldstein 翻译:陶小路 首发《东方历史评论》微信公号:ohistory 托尼·朱特:作为左翼人士到底意味着什么? 原编者按:二十年多来,托尼·朱特是各种主流思想期刊上经常出现的名字,在英美世界的智识生活中,他是一个无法被绕过的人物。但这位英国历史学家2009...
(展开)
> 更多书评 41篇
论坛 · · · · · ·
思虑20世纪会再版吗? | 来自夜枭 | 2024-04-26 03:56:18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0 )
-
中信出版社 (2018)8.7分 714人读过
-
Penguin Press (2010)8.7分 58人读过
-
商务印书馆 (2013)8.8分 1614人读过
-
左岸文化 (2015)8.9分 30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三辉图书历年出版全目录 (三辉君)
- 2020年起出版的外国文学译本【网店上架】 (鲸岛)
- 【新书过眼录·中国大陆 】2024 (普照)
- 历史社会 (Golgotha)
- 经典,入门,导论,通识,科普,讲演随笔集 (Seymour)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39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记忆小屋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江海一蓑翁 2024-04-16 21:15:30 江苏
世界级历史学家托尼.朱特生前创作的最后一部作品的最新修订再版,也是托尼.朱特的作品在国内的翻译引进停滞多年之后出现的朱特作品的又一个中文版本。这个新版的推荐序由同样从事历史研究工作的托尼.朱特之子丹尼尔.朱特撰写,聚焦个人生命史的内容主题、加上体现家族学术传承的父子二人同列的序言,让本书的个人与家族化色彩非常浓厚。今天重读,会感觉本书仿佛是朱特以个人生命故事视角写就的另一部《战后欧洲史》,他之于生... 世界级历史学家托尼.朱特生前创作的最后一部作品的最新修订再版,也是托尼.朱特的作品在国内的翻译引进停滞多年之后出现的朱特作品的又一个中文版本。这个新版的推荐序由同样从事历史研究工作的托尼.朱特之子丹尼尔.朱特撰写,聚焦个人生命史的内容主题、加上体现家族学术传承的父子二人同列的序言,让本书的个人与家族化色彩非常浓厚。今天重读,会感觉本书仿佛是朱特以个人生命故事视角写就的另一部《战后欧洲史》,他之于生命旅程中众多有趣经历的记述,无一不体现出以个人生命体验观照欧洲与世界社会史、生活史与文化史变迁的核心问题意识。正基于此,将本书跟《战后欧洲史》这样的巨著进行对照阅读,更能管窥朱特把自己作为方法的治学路径与充分调动个人生命体验的历史学想象力。值得细读。 (展开)
0 有用 鱼皮 2025-03-18 22:43:58 广东
别人的中年危机:边和前妻闹离婚边学捷克语。我的中年危机:今晚吃什么药能得一夜好眠?
0 有用 梦旅人 2025-03-31 23:44:39 广东
三月份最后一本书。当一个人肉身成为其囚笼时,其思想依然如此活跃而敏锐,不知对作者来说是幸抑或不幸。书中抚今追昔,言论中不乏敏感话题,更有幽默打趣的部分,不知怎地总令我不时回想起ym和ypm两部剧。一般人可能会觉得他大言不惭,但是身患重病的学者,大概到了生命的终点站也不怕冒犯任何人了。该新版本比过往版本开头多了一篇作者儿子写的前言,精装封面质感不错常忍不住摩挲似乎很容易弄脏。
0 有用 6CO2+6H2O 2025-04-17 14:31:54 江苏
具有预见性的一本书,虽然遣词造句无法摆脱精英知识分子的高傲自矜,但对个人和群体记忆的分析与批判深刻犀利。作者无疑是十分幸运的,不仅吃到西方世界最为蓬勃发展的几十年红利,破碎的身份认同以及知识带来的自省也使得他能以一种“旁观者清”的态度,在沉入水面之后还能浮出,并描述冰山。书中当然也少不了英国人特有的阴阳怪气和HP风味的学生时代,可惜那些时光已逝,只留帝国余晖。从剑桥、巴黎高师到牛津、纽约,作者的求... 具有预见性的一本书,虽然遣词造句无法摆脱精英知识分子的高傲自矜,但对个人和群体记忆的分析与批判深刻犀利。作者无疑是十分幸运的,不仅吃到西方世界最为蓬勃发展的几十年红利,破碎的身份认同以及知识带来的自省也使得他能以一种“旁观者清”的态度,在沉入水面之后还能浮出,并描述冰山。书中当然也少不了英国人特有的阴阳怪气和HP风味的学生时代,可惜那些时光已逝,只留帝国余晖。从剑桥、巴黎高师到牛津、纽约,作者的求学和工作经历,说实在的,有点羡慕。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