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当代世界出版社
出品方: 理想国
副标题: 我的巴勒斯坦人生
原作名: Once Upon a Country: A Palestinian Life
译者: 何雨珈
出版年: 2024-7
页数: 640
定价: 128.00元
装帧: 精装
丛书: 理想国译丛
ISBN: 9787509017937
内容简介 · · · · · ·
人类最可怕的悲剧之一,就是过度沉迷于自己的悲剧而忘记对其他人的好奇,忘记去了解其他人经历过的悲剧;尤其是面对仇敌的时候,我们有没有能力去理解他们的生活呢? 本书的作者萨里·努赛贝正是一个葆有这种好奇心的人。
萨里·努赛贝出身于历史悠久的阿拉伯家族,他记忆中的巴勒斯坦曾是多种文化共存的祥和之地,然而随着两次世界大战的余波与数次中东战争,这一地区成为暴力与割裂的代名词。巴以冲突是如何源起与演变的?为何国际社会多次斡旋都无果而终?巴勒斯坦的年轻人如何看待国家的未来?作为历史的亲历者,萨里讲述自己与家族的爱憎沉浮,以及巴勒斯坦人的艰难求存;他的人生也是巴勒斯坦历史的缩影。从一心治学到游走于巴以政权之间促成和谈,他的经历颇为戏剧性,曾被巴勒斯坦人斥为“叛徒”,又被以色列当局抓入监狱。
中东冲突很难找到“中间立场”,萨里可谓在夹缝中生存,但他始终坚持和平与共情。...
人类最可怕的悲剧之一,就是过度沉迷于自己的悲剧而忘记对其他人的好奇,忘记去了解其他人经历过的悲剧;尤其是面对仇敌的时候,我们有没有能力去理解他们的生活呢? 本书的作者萨里·努赛贝正是一个葆有这种好奇心的人。
萨里·努赛贝出身于历史悠久的阿拉伯家族,他记忆中的巴勒斯坦曾是多种文化共存的祥和之地,然而随着两次世界大战的余波与数次中东战争,这一地区成为暴力与割裂的代名词。巴以冲突是如何源起与演变的?为何国际社会多次斡旋都无果而终?巴勒斯坦的年轻人如何看待国家的未来?作为历史的亲历者,萨里讲述自己与家族的爱憎沉浮,以及巴勒斯坦人的艰难求存;他的人生也是巴勒斯坦历史的缩影。从一心治学到游走于巴以政权之间促成和谈,他的经历颇为戏剧性,曾被巴勒斯坦人斥为“叛徒”,又被以色列当局抓入监狱。
中东冲突很难找到“中间立场”,萨里可谓在夹缝中生存,但他始终坚持和平与共情。在犹太人的苦难已经广为人知的今天,探索巴勒斯坦人的视角或许可以令我们对中东问题,甚至是更为宏大复杂的问题,形成更完整全面的认知。
◎ 作品看点/编辑推荐
★ 打破偏见,兼听则明。从被忽视已久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视角,重新审视巴以困局
从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到大量以纳粹大屠杀为主题的书籍,犹太人的血泪已广为人知,古城耶路撒冷似乎也成为犹太人的“应许之地”。但我们却鲜少听到巴以冲突中的另一方——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声音。纵观历史与这个时代,这本书都是难得一见的稀缺之作,它从巴勒斯坦人的视角解读巴以困局的起源与演变,被哈佛大学学者誉为“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文本”。
★ 巴勒斯坦公共知识分子、和平运动先驱亲述,回顾多方奔走、夹缝生存的大半生
作者萨里·努赛贝出身于扎根在耶路撒冷1300多年的古老阿拉伯家族,他深谙阿拉伯文化,青年时代被身为开明政治家的父亲送往欧美顶尖大学留学,因此具有多元文化视野。在目睹中东战争与巴勒斯坦人的苦难后,他放弃书斋生活,与英国妻子一同回到耶路撒冷安家。他一方面在巴勒斯坦高等教育机构任教,将和平的理念传递给年轻一代;一方面与阿拉法特治下的巴解组织接触,任巴解组织驻耶路撒冷代表,与以色列进行斡旋。他致力于在巴以问题中找到“中间立场”,开辟反思与对话的空间,几经碰壁但不改初衷,正如他在书中说,“这些年来,我也有不少理想被无情摧毁,但我相信人生远远不是种种错误所能概括”。
★ 是传奇的个人史、起伏的家族史,也是巴勒斯坦历史的缩影
伴随着数十年漫长战乱与冲突,作者的长辈带着对往昔辉煌的追忆,带着对未竟事业的遗憾老去,作者的孩子在动荡中出生、成长。巴勒斯坦的历史在几代人的记忆中传承,但人们似乎渐渐淡忘了,巴勒斯坦也曾是多种文化共存的祥和之地,而如今这片土地却成为暴力与割裂的代名词,这样一段悲情的历史引人深思。
★ 凸显利益相关方的微妙心态,直击复杂局势。关注平民,特别是青年一代处境
和平看似众望所归,但作为和平运动的领导者,作者却被以色列人抓入监狱,一度被认为是比恐怖主义者还危险的人。而在巴勒斯坦一方,领导者的态度也耐人寻味。国际社会多次斡旋巴以冲突均无果而终,哈马斯的日益壮大令局势更加复杂。在讲述自己戏剧般经历的同时,作者也揭示各方微妙的心态与立场,并着力展现巴勒斯坦平民特别是青年一代的处境。
★ 梁文道力荐并撰写导读,知名译者何雨珈倾情献译
文化学者梁文道撰写导读,令读者轻松获得背景知识,进入阅读状态。知名译者何雨珈倾情献译,译笔纯熟流畅,生动再现原著风貌。
◎ 评论推荐
萨里·努赛贝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讲述引人入胜的故事,这也是他动人的个人经历。他极为正直地展现着真挚有益的政治愿景。在中东冲突中很难找到“中间立场”,但他开辟了一个反思和对话的空间,平衡了历史的狡猾与个人带有讽刺意味的冒险和抱负。在面对复杂处境时,他展现了充满希望、慷慨正义的景象,使这本书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文本。
——霍米·K. 巴巴,哈佛大学人文学科高级顾问
《故国曾在》是一部敏锐、伤感、幽默的回忆录,它重新审视巴以问题的悲剧,也描绘了巴勒斯坦社会的生动图景。
——阿摩司·奥兹,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作家,《爱与黑暗的故事》作者
恶棍与受难者,爱国者与傻瓜,战争与和平,背叛与腐败,当然也少不了一段浪漫往事……这本书戏剧般展现了巴勒斯坦近几十年的历史。
——阿摩司·埃隆,《纽约书评》
最可怕的悲剧就是过度沉迷于自己的悲剧,这时候我们很容易就会忘记其他人的故事,忘记了对其他人的好奇,以及对其他人可能经历过的悲剧的了解……萨里·努赛贝就有这样的好奇心。
——梁文道
这是有史以来对巴以冲突最好的个人记叙之一。
——伊桑·布朗纳,《纽约时报》
太精彩了……强烈推荐给想了解巴勒斯坦民主困境的人。
——克里斯托弗·希钦斯,slate杂志
一个令人钦佩的人写的一本令人钦佩的书。
——莱昂·维塞尔蒂尔,《纽约时报书评》
《故国曾在》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对问题进行了清晰的阐述,并对双方的博弈进行了精妙的分析……这个复杂的人——精明、理想主义、务实、梦想家、和平战士——非常值得了解。
——查尔斯·马修斯,《旧金山纪事报》
引人入胜……《故国曾在》聚焦受困的希望,进行了一项伟大的研究。
——罗伯特·马利,《华盛顿邮报》
在一场妥协常常被视为叛国的冲突中,努赛贝为了公平与和平而斗争。这是一本难得一见的书,它内容宏大、令人钦佩,而且非常有趣。
——杰弗里·戈德堡,《洛杉矶时报》
故国曾在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萨里·努赛贝(Sari Nusseibeh)
巴勒斯坦哲学家,出身于耶路撒冷最古老的阿拉伯家族之一,父亲和外祖父都是杰出政治家。他先后毕业于牛津大学和哈佛大学;曾任耶路撒冷圣城大学校长、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驻耶路撒冷首席代表、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研究所研究员。作为巴勒斯坦温和派代表人物,他一直呼吁使用“非暴力的和平方式”解决巴以问题。
安东尼·戴维(Anthony David),
历史学家,教师,撰稿人。著有《守护神:萨尔曼·绍肯的一生,1877—1959》(The Patron: A Life of Salman Schocken, 1877—1959),协助写作《故国曾在:我的巴勒斯坦人生》。
目录 · · · · · ·
序言 一个童话
第一章 钥匙
第二章 泛阿拉伯国家
第三章 两面三刀的承诺
第四章 希律门委员会
第五章 胡椒树
第六章 葡萄藤
第七章 粉碎旧思想
第八章 向日葵
第九章 蒙蒂塞洛
第十章 柠檬树咖啡馆
第十一章 沙龙
第十二章 854号军令
第十三章 化装舞会
第十四章 苦路杀人事件
第十五章 费萨尔·侯赛尼
第十六章 吞并我们吧!
第十七章 棍棒和石头
第十八章 驱魔
第十九章 一份独立宣言
第二十章 审讯
第二十一章 拉姆勒监狱
第二十二章 马德里
第二十三章 影子政府
第二十四章 奥斯陆
第二十五章 消失
第二十六章 豪猪与公鸡
第二十七章 圣中之圣
第二十八章 群魔
第二十九章 盟友
第三十章 将军
第三十一章 铁拳
第三十二章“老虎”
第三十三章 完美犯罪
尾声 夜行
注释
致谢
索引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上小学的时候,我听过一个流传甚广的阿拉伯童话——— 在一个寒冷刺骨的雨天,猎人割破了鸟儿的喉咙;一个孩子看到这一幕后,误将猎人脸上的雨水认作泪水,转头对妈妈说:“妈妈你看,那个人正在为可怜的鸟儿哭呢。”“别看他脸上的泪,”妈妈回答,“要看他手上在做什么事。”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二十七章 圣中之圣 -
而为什么这本书叫《故国曾在》呢?那是因为从作者的童年回忆中可以看到,在今天的以色列之前,在巴勒斯坦还是英国托管地的时候,甚至更早,在奥斯曼帝国控制的时候,耶路撒冷不是现在这样的状况。要知道民族国家是现代产物,我们现代人相信,一个民族就应该拥有一片国土,在这里成立政府,别的民族要在这里生活,要问主导民族的意思。可是帝国不是这个样子的,帝国往往是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共存的。我不是在夸过去的帝国有多好,而是说管制的方法不一样。英国也好,奥斯曼帝国也好,在这里实行的政策相对而言是比较宽松的。 当年的穆斯林会去参加基督徒的复活节,因为大家都是邻居,你们这么热闹,我们也来帮帮忙。像努赛贝,他说那时候纯粹就是觉得基督教的仪式特别好看,而且信基督教的女孩都长得好看。反过来,穆斯林搞庆典活动,犹太教徒也过来一起玩。犹太人过安息日的时候,其他人也会去参加安息日的晚餐。 那是一个和平世界。在这里,这样一个国度曾经就存在过。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导读 曾经有一个国家 / 梁文道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故国曾在"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故国曾在"的人也喜欢 · · · · · ·
故国曾在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6 条 )

一文看懂巴以冲突的前世今生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萨里·努赛贝出生于一个阿拉伯政治世家,世世代代都是耶路撒冷的高官。耶路撒冷传说中保存耶稣坟冢的圣墓教堂,就由他的家族保管钥匙。由于家族传统中对东西方文化的包容,他得以在牛津、哈佛求学。后来,他心系巴勒斯坦的教育事业与青年一代的命运,担任了耶路撒冷圣城大学的... (展开)
【完整版】梁文道导读:曾经有一个国家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导读 曾经有一个国家 梁文道 在我看来,最可怕的悲剧就是过度沉迷于自己的悲剧,这时候我们很容易就会忘记其他人的故事,忘记了对其他人的好奇,以及对其他人可能经历过的悲剧的了解。 一 在西方世界有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是犹太人历史上最伟大的国王之一大卫王的故事。大卫王少... (展开)
> 更多书评 26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Picador (2008)8.7分 36人读过
-
HALBAN (2007)暂无评分 10人读过
-
Halban Publishers (2009)暂无评分 5人读过
-
Farrar Straus & Giroux (2007)暂无评分 3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书海无涯 (佾云)
- 理想国译丛 [MIRROR] 完整书单 (理想国imaginist)
- 理想国译丛[MIRROR](已出版书目) (Yursler_林)
- 中东 历史与现在 (战斗时代)
- 购书单【1】 (波豆豆)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7235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故国曾在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果汁甜 2024-08-25 19:39:44 江西
也许正如作者所言,唯有民族融合,相互接受,相互尊重,才能带来真正的和平!
3 有用 刀叢中的小詩 2024-07-21 21:52:08 北京
《故国曾在》——一个人眼中的以巴分治,从其成长经历,提到了以色列国家武器的强横,以及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贪腐,宵小草民,仅能成为暴民的炮灰。书里的爸爸说,天使敬畏处,蠢货踊跃行。和平,只能说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在历史中,纷争不断反而占据其过程中的大部分,都是棋子。
11 有用 林三土 2024-07-16 10:52:55 上海
书和翻译俱佳:书是了解巴以问题的必读之一(这点众所周知,不需我多此一举地点评);翻译方面,真正感受到了何雨珈作为译者的功力(之前读《鱼翅与花椒》等译作,也很欣赏她译笔的熨贴,但毕竟那些书的内容正好落在“吃货”译者的舒适区内,所以是巧合也未可知?但《故国曾在》是难译的,而她仍旧译得如此信达雅,这就实实在在不能不令人叹服了)。
3 有用 标本师库特 2024-08-09 10:25:25 北京
毫不犹豫的五星。难以想象这本书的面世有多么艰难......五星不为其他,纯粹只因为这个时代太缺少这种战乱冲突之下普通人视角的叙述了。与部分评论的观感不太一样,我并不认为这本书需要罗列多少“巴以相关的历史知识”,如果你寻求的是知识,大可以去到你所能去到的源头,去查阅、去研究历史文献。对我这样的一个普通读者来说,作者在书中呈现出来的是更可贵的作为亲历者的感受。在割裂至极的战争中寻求中立与思考,原本就是... 毫不犹豫的五星。难以想象这本书的面世有多么艰难......五星不为其他,纯粹只因为这个时代太缺少这种战乱冲突之下普通人视角的叙述了。与部分评论的观感不太一样,我并不认为这本书需要罗列多少“巴以相关的历史知识”,如果你寻求的是知识,大可以去到你所能去到的源头,去查阅、去研究历史文献。对我这样的一个普通读者来说,作者在书中呈现出来的是更可贵的作为亲历者的感受。在割裂至极的战争中寻求中立与思考,原本就是一件非常不讨巧的事情,这个决定等同于将自己立为人人喊打的靶子,让自己成为战争双方共同的仇恨目标。有些战争可能永世都难以调和,但无可辩驳的,情感是人类永远的共通的语言。最后,推荐时间有限的朋友优先选择阅读第五章胡椒树、第六章葡萄藤、第十章柠檬树咖啡馆,这几章读起来尤其动人。 (展开)
2 有用 威尼斯男人 2024-08-30 21:29:34 江苏
萨里·努赛贝,是一位哲学家,也是巴勒斯坦和平运动的代表,成为了阿以冲突中的独特存在。他在《故国曾在:我的巴勒斯坦人生》这本书中,详细记录了自己在巴以冲突中的个人家族史和心路历程。他在回顾个人经历及其家族命运同时,对巴勒斯坦历史和现状进行了深刻反思,以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说出了巴勒斯坦人在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中的艰难求存,以及对和平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