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
出品方: 新经典文化
原作名: Mountains of the Mind
译者: 杭海
出版年: 2024-5
页数: 320
定价: 69.00元
装帧: 精装
丛书: 新经典文库:罗伯特·麦克法伦作品
ISBN: 9787573506023
内容简介 · · · · · ·
“山是所有风景的开端和结束。”
·
罗新、杨照、陈以侃 联合推荐
《失落的卫星》作者刘子超 :麦克法伦具有参透风景本质的魔力
·
◶ 罗伯特·麦克法伦惊艳首作,攀上陡直冰封的高山,回溯人类内心最炙热的情感
◴ 当代最好的行走文学作家×剑桥大学教授×最年轻的布克奖评委会主席,行走文学三部曲启程之作,科学与诗意交汇,心智和体验穿透风景
◵ 人类为何要冒死攀爬高山?解开高山蛊惑人心的瑰丽谜团,书写人山之间恐惧、迷恋、征服的罗曼史
◷ 地质学×历史学×生物学×文学,一场穿越三百年的地质时空之旅:山是所有风景的开端,每块石头都是历史书,在大脑中刮起冰山风暴
◵ 《深时之旅》作者代表作,获《卫报》首作奖、毛姆文学奖,罗新、杨照、刘子超、陈以侃联合推荐
◷ 新锐设计师汐和操刀设计,渲染心灵之山的瑰丽梦幻;专业编译,精准传递麦氏写作的硬核与诗意
·
《念念远山》是剑...
“山是所有风景的开端和结束。”
·
罗新、杨照、陈以侃 联合推荐
《失落的卫星》作者刘子超 :麦克法伦具有参透风景本质的魔力
·
◶ 罗伯特·麦克法伦惊艳首作,攀上陡直冰封的高山,回溯人类内心最炙热的情感
◴ 当代最好的行走文学作家×剑桥大学教授×最年轻的布克奖评委会主席,行走文学三部曲启程之作,科学与诗意交汇,心智和体验穿透风景
◵ 人类为何要冒死攀爬高山?解开高山蛊惑人心的瑰丽谜团,书写人山之间恐惧、迷恋、征服的罗曼史
◷ 地质学×历史学×生物学×文学,一场穿越三百年的地质时空之旅:山是所有风景的开端,每块石头都是历史书,在大脑中刮起冰山风暴
◵ 《深时之旅》作者代表作,获《卫报》首作奖、毛姆文学奖,罗新、杨照、刘子超、陈以侃联合推荐
◷ 新锐设计师汐和操刀设计,渲染心灵之山的瑰丽梦幻;专业编译,精准传递麦氏写作的硬核与诗意
·
《念念远山》是剑桥学者罗伯特·麦克法伦“行走文学三部曲”的启程之作。
仅三个世纪前,山脉还被视作大自然的粗率造物、地球表皮上的“疖子”。人们普遍相信高山险坡上游荡着邪灵,山顶上则住着神灵——可千万别爬上山去。三百年间,人们对山的恐惧如何转变成迷恋和向往?
罗伯特·麦克法伦走出书斋,踏上危险的山径——从苏格兰凯恩戈姆冰川蚀刻的山谷,到阿尔卑斯积雪消融的山脊,再到天山山脉的冰斗,历经冻伤与岩崩,亲身感受高山世界偏僻与宁静、荒芜与惊奇、危险与希望交缠的诱惑。
这趟旅程通往陡直冰封的高山,也唤出一代代奔赴群山的肉身和心灵,并最终绘制出我们隐秘的内心风景:我们所说的“山”,是地球物质形态和人类想象力的共同产物,是我们的心灵之山。
·
罗伯特·麦克法伦是当今最著名的旅行写作、自然写作作家之一,考虑到他的学院派背景,他对野外的痴迷似乎与他在图书馆的探险出人意料地无缝对接。——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罗新
麦克法伦被视为新一代自然写作与旅行文学的旗手,以大量出色的文学修辞(尤其是隐喻)极度延展风景意象及深度,以层出不穷的感官描述创造出人的内在风景和外在风景不停亲密交流的感受。他创新的写作语言带动大量评论,并启发了新一波的地方写作。——作家 杨照
麦克法伦具有参透风景本质的魔力,在他的笔下,万物皆有生命,风雨如同启示,常识会被颠覆。他将艰深的跨学科知识融入最平常的事物,手握一块普通的石头,就能写出一段亿万年前的地球往事,为我们提供一个观察世界的崭新坐标系。——作家 刘子超
科学与诗意交汇,心智和体验穿透风景,麦克法伦像登山者要保命一样,绝不留下任何潦草的动作,用难以想象的精力在行文中贯彻着一种优雅和警觉。——作家、译者 陈以侃
借助麦克法伦的脚步,我们仿佛第一次睁开眼睛,看到了新鲜的、以往不曾见过的自然景物,恢复了因熟知而忽视、因忽视而麻木的听觉、嗅觉、触觉、味觉、动觉。——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张德明
麦克法伦展现了前辈作家难以企及——文献纵深如此悠远、地理规模这般宏大;人物行径百般殊异,但心意却又极其深邃——的人类心灵活动图谱。——作家 詹伟雄
麦克法伦如同一名见识甚广的探险向导,开启了一场穿越三百年科学、文学、哲学和怪癖史的愉快旅行。这是新的探险写作,代表一种新文类的诞生。——《爱尔兰时报》
麦克法伦描绘了一段文化演变史。很少有作品像《念念远山》一样,如此有力地探索了山地风景在人们想象中的惊人转变。——《卫报》
《念念远山》展现出令人目眩的博学、敏锐的分析能力、精准的历史文化感,以及作者对所写主题的热忱。——《洛杉矶时报》
在纪念登顶珠峰五十周年而出版的所有书中,《念念远山》是最富见地、最引人深思的一本。麦克法伦娴熟地探入古生物学、地质学、进化论和地球板块构造等发现背后的文化含义,其语言风格也显示出他的坚毅与诗意。——《经济学人》
念念远山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罗伯特·麦克法伦(Robert Macfarlane)
英国作家、学者。剑桥大学文学与环境人文学教授,英国皇家文学学会会员。
他以行走滋养书写,步履不停,笔耕不辍,横跨九年创作出“行走文学三部曲”《念念远山》《荒野之境》《古道》,获得萨默塞特·毛姆文学奖、爱德华·斯坦福旅行文学奖等奖项。近作《深时之旅》获得英国温赖特奖、美国国家户外图书奖,被《纽约时报》《经济学人》《华尔街日报》等近二十家机构评为年度好书。
麦克法伦将当代旅行写作推向新的高度,被文学杂志《格兰塔》前主编誉为“当代最好的行走文学作家”。2013年,他成为最年轻的布克奖评委会主席。
·
杭海
从事教育出版,工余译书。着迷于翻译时语言、意义、文化、思想间的转幻与抵达,乐于在译途中探寻和回味。
目录 · · · · · ·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念念远山"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念念远山"的人也喜欢 · · · · · ·
念念远山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5 条 )
> 更多书评 25篇
论坛 · · · · · ·
请问和台版《心向群山》对比翻译如何 | 来自D | 2024-10-29 11:03:07 | |
新经典这个翻译怎么样? | 来自我怎么又饿了 | 3 回应 | 2024-06-23 13:06:15 |
旗舰店已经上架啦~ | 来自🌈飞天小女警 | 2024-04-29 09:59:01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7 )
-
Vintage (2004)9.3分 27人读过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7.9分 239人读过
-
大家出版社 (2019)9.5分 80人读过
-
GRANTA BOOKS (2017)暂无评分 11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书海无涯 (佾云)
- 城市与环境 (韬子@Tower)
- 2020年起出版的外国文学译本【网店上架】 (鲸岛)
- 九月工作室 (パンパンパンダ)
- M. B. S. (汐和)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念念远山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之暾 2024-06-05 07:22:51 江苏
在北京最憧憬的两家书店里都看见了这套书。封面美丽内容充满了探索自然的凶险。人类敌不过时间的流逝;人的寿命里根本看不见沧海桑田。山在一些文明中具有不可侵犯的神性;那里面有无限的危险与资源,那里面也能容得下人的无限想象。行走文学里写的攀登是真实的高山;生活在城市里的我们攀登的则是另外的高山。我们无论在哪座高山面前,都一半爱着自己,一半恋着湮没。
2 有用 闻夕felicity 2024-05-30 14:31:32 江苏
这本书的重点其实不在于登山,而在于人如何理解山,在于人为什么像中了蛊一样迷恋一种一度被认知为“荒凉”、“丑陋”、“不适合人类生存”的景观,为什么要一代人接着一代人把原本丰富、舒适而美好的生命抛洒在通往山巅的无路之路上,为什么要以滚落冰隙、暴毙于高反、埋没于冰川、被风雪冻成千年不化的冰雕尸体作为自己的结局。跟麦克法伦的其他作品相比,这本《念念远山》更有系统性,也更多地展示了一个受过牛剑精英学术训练的... 这本书的重点其实不在于登山,而在于人如何理解山,在于人为什么像中了蛊一样迷恋一种一度被认知为“荒凉”、“丑陋”、“不适合人类生存”的景观,为什么要一代人接着一代人把原本丰富、舒适而美好的生命抛洒在通往山巅的无路之路上,为什么要以滚落冰隙、暴毙于高反、埋没于冰川、被风雪冻成千年不化的冰雕尸体作为自己的结局。跟麦克法伦的其他作品相比,这本《念念远山》更有系统性,也更多地展示了一个受过牛剑精英学术训练的学者探索答案的能力。它确实更像一本“在剑桥郡中心一间没有窗户的地下室里写完的”桌面研究,而不是在真正的旷野中或是高山上写下的具身体验。从这个角度上说,这本书既有麦克法伦的一贯风格、又与《古道》和《荒野之境》有着鲜明的区别。这本书的缺陷是缺失女性登山的视角,大概是二十多年的作者在这方面还青涩 (展开)
42 有用 马戏团🎪 2024-05-12 17:29:37 上海
山峰会矫正人类的自负,人所理解的法则未必适用于这里。过度的山顶崇拜和极端浪漫化,都是人类自以为是的一部分。山让人惊奇,也让人谦恭。
2 有用 太空浪子 2024-08-05 11:03:27 广东
說是非虛構,但我只是閱讀了一堆關於世界登山史的參考文獻,蛮無趣的。文字充滿了理工男自以為是的浪漫和高知白男的優越感。並且,翻譯太生硬了。剛看完就想放到多抓魚賣掉了
6 有用 鱼的九思 2024-05-19 07:38:23 北京
山一直都在,如何解读因人而异。
0 有用 Jane迪迦奥特曼 2024-11-21 03:36:39 上海
一开始有点看不进去,引用了太多内容,让人觉得没有什么储备看这样的文章很是吃力,有时作者仿佛在炫耀他的知识一般,但后半节好像渐入佳境了,最后关于珠峰的故事引人入胜,可能这种故事本来就充满吸引力吧。
1 有用 请叫我管理员 2024-11-20 22:21:16 江苏
越看越入神,尤其是喜马拉雅那一章!!21年接触户外,这两年也陆续爬过些路线,雪山去了二峰和哈巴,未来也会继续挑战。但之前我只是单纯的要征服和竞争,没有放慢自己的脚步,去好好感受高山,去寻找时间径流它们身上的痕迹。作者一看就是个经验丰富的登山者,把自己的经历和历史人物的经历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也让我体会到其他高山的魅力。希望自己有机会能去国外爬雪山吧。
0 有用 Mole 2024-11-20 18:26:35 北京
开始重新正视自然的力量 我也要好好锻炼身体,爬遍我所有力所能及能达到的山峰。 “山让人知道自己思维广阔,难以计量,同时又深谙自己的渺小。” 能把这种半科普半游记写的这么好读 厉害
0 有用 关你咩事 2024-11-20 16:25:55 上海
之前都是看类似的纪录片。文字表达和视觉影像给人的震撼不同,前者梳理了人类🧗的历史,更加厚重。攀登有了更深刻的符号美学意义。跟流行的风景美学不太一样,攀登世界高峰不是简单的爬山徒步,具有的是极限运动的挑战,“一半爱着自己,一半恋着湮灭”,出去了就没打算回来。
0 有用 二旬懒猫 2024-11-20 11:05:35 上海
读过《荒野之境》后对这一本充满了期待,毕竟我作为一个威海人,从小便在这地无三尺平的丘陵地带上坡下坡,家的后面就是时不时就要爬上一爬的小山。 不过与我设想的不同,在这本书里,并未延续《荒野之境》中那种身临其境般于山间野地游走的风格,而是介绍起了登山这一伟大的运动。 至今我所亲自爬过的山,几乎没有哪一座能用得上“登”这个字,因此我对于登山运动缺乏相应的了解。在我的想象中,登山就是背着大包,在冰天雪地里... 读过《荒野之境》后对这一本充满了期待,毕竟我作为一个威海人,从小便在这地无三尺平的丘陵地带上坡下坡,家的后面就是时不时就要爬上一爬的小山。 不过与我设想的不同,在这本书里,并未延续《荒野之境》中那种身临其境般于山间野地游走的风格,而是介绍起了登山这一伟大的运动。 至今我所亲自爬过的山,几乎没有哪一座能用得上“登”这个字,因此我对于登山运动缺乏相应的了解。在我的想象中,登山就是背着大包,在冰天雪地里拿着冰镐向上攀缘。 然而读过本书之后,我对登山这一伟大的运动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相信大家都读过巴别塔的故事,不断地向高处发起挑战与攀登,似乎是刻在人类本能之中的浪漫。 一座座远山仿佛大地上的图腾,自远古而来,向我们发出一阵阵不可名状的呼唤。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