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理想国
原作名: Gehen, ging, gegangen
译者: 李佳川
出版年: 2024-2
页数: 392
定价: 68.00
装帧: 平装
丛书: 理想国:燕妮·埃彭贝克作品
ISBN: 9787222225947
内容简介 · · · · · ·
▲ 斯特雷加文学奖获奖作品
▲ 入围德国图书奖(2015)、布克国际文学奖(2018)、国际都柏林文学奖(2019)
▲ 《纽约时报》《外交事务》年度图书(2018)
.
🛶 人类能在多大程度上理解彼此的苦难?
🛶 流离失所总是发生在地球另一端,直到地球另一端的国家是我的。
.
🌟 内容简介:
一个柏林人过着秩序井然的生活,直到有一天突然闯入一群陌生人,他们说着混杂破碎的语言,从战火袭扰的非洲越海辗转来到德国。“二战”的早年经历让柏林人无比珍视秩序,“在混乱中没有自由可言”。然而作为前东德公民,柏林墙的记忆从未远去,在自己的国家过着一种移民生活也并非陌生的经验——三十年前,他的国家和属于它的未来在一夜之间消失了。阴差阳错,他与难民们成了朋友,了解了他们颠沛流离的过往,并且深刻地参与到他们的故事当中。“只有他们今天在德国生存下来,才说明希特勒真的战败了...
▲ 斯特雷加文学奖获奖作品
▲ 入围德国图书奖(2015)、布克国际文学奖(2018)、国际都柏林文学奖(2019)
▲ 《纽约时报》《外交事务》年度图书(2018)
.
🛶 人类能在多大程度上理解彼此的苦难?
🛶 流离失所总是发生在地球另一端,直到地球另一端的国家是我的。
.
🌟 内容简介:
一个柏林人过着秩序井然的生活,直到有一天突然闯入一群陌生人,他们说着混杂破碎的语言,从战火袭扰的非洲越海辗转来到德国。“二战”的早年经历让柏林人无比珍视秩序,“在混乱中没有自由可言”。然而作为前东德公民,柏林墙的记忆从未远去,在自己的国家过着一种移民生活也并非陌生的经验——三十年前,他的国家和属于它的未来在一夜之间消失了。阴差阳错,他与难民们成了朋友,了解了他们颠沛流离的过往,并且深刻地参与到他们的故事当中。“只有他们今天在德国生存下来,才说明希特勒真的战败了。”
身处一个剧变的时代,人类的命运前所未有地彼此相关。当战争在地球上制造出一座座火山,当巨大的绝望漫过愤怒之海,人们也在四面竖起高墙。但和平真的有可能独自存在吗?
《时世逝》是一个与他者相遇的故事:人类能在多大程度上理解彼此的苦难,并且共享和平?埃彭贝克直面我们这个时代最核心的道德问题,“以文学的形式介入欧洲关于种族、移民、民族主义和身份认同的议题,有力地回应了当下日益深重的危机”(布克奖评委会)。
.
🌟 评论推荐:
“《时世逝》……向人们提出挑战,它敦促我们不要只做文本的旁观者,而是要去改变自己和周围人的生活。这样的作品总是接近成为一个寓言,因为它宣布:阅读就是理解,理解就是行动。”——詹姆斯·伍德(著名文学评论家,《小说机杼》作者)
“在[埃彭贝克]最好的散文中,在她最好的小说中,事物都从令人意想不到的角度被照亮了。”——丹尼尔·门德尔松(著名文学评论家,《与父亲的奥德赛》作者)
“一部非凡的小说,在历史展开的过程中坚定地为其作证。”——尼尔·慕克吉(著名小说家)
“埃彭贝克拥有一种不可思议的能力来描绘日常生活,将其升华为对我们这个时代一个重大问题的动人思考。她简洁的文笔为最普通的对话赋予了存在意义,定义对话的与其说是它包含了什么,不如说是省略了什么。”——《外交事务》
“《客乡》与《白日尽头》作者的这部新小说中充满了离别和消失。这既是一个关于当代移民命运的扣人心弦的故事,也是关于我们该如何找到生活意义的思考。”——《卫报》
“细致入微地描绘了一群基本上已经放弃希望、除了等待别无选择的人。埃彭贝克直言不讳地提醒读者,对德国乃至整个世界来说,这一切何以是利害攸关的。一部及时、明智、感人的充满政治愤怒的小说。”——《书单》
“埃彭贝克的作品具有剧作家追求极致的冲动和作曲家对共鸣语词的敏锐听觉。她能捕捉到空气中的杂音,让它在痛苦的百年历史中回荡。《时世逝》讲述了一个占据新闻头条的当代问题——非洲难民在欧洲的困境。这个题材对作者的吸引力显然是前所未有的。一个新的标杆。”——《图书论坛杂志》
时世逝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燕妮·埃彭贝克(Jenny Erpenbeck),1967年出生于东柏林,德国作家、戏剧导演,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客乡》《白日尽头》《时世逝》,中篇小说集《文字之书》,另著有多部剧作、散文。曾获得汉斯·法拉达奖(2014)、《独立报》外国小说奖(2015)、托马斯·曼奖(2016)、斯特雷加文学奖(2017)、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功绩勋章(2017)等,入围“诺奖风向标”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2024)。其作品已被译为二十多种语言。
.
译者简介:
李佳川,河南开封人,毕业于郑州大学德语系。哥廷根大学德语文学硕士,巴黎索邦大学和东京大学访问学者,维也纳大学比较文学系博士研究生,现于柏林自由大学德语系任教。译有埃利亚斯·卡内蒂《人的疆域》。
豆瓣成员常用的标签 · · · · · ·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时世逝"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时世逝"的人也喜欢 · · · · · ·
时世逝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0 条 )
什么都没有 那就是结束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翻开书页前已得知这是一本关于难民的书,也是一本关于希望的书。读过埃彭贝克前作的读者应该都会好奇:在如同一场盛大临终的《白日尽头》过后,她如何使这样一个主题去除虚伪的同情和居高临下的悲悯,在此基础上又如何保持形式的完美。 时态-边界 从一种生活过渡到另一种生活的... (展开)“生活在欧洲的人,明白他们的怨言。”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我们看着对方的时候,就是沉默和沉默碰到一起。」 读到这里的时候,前150页积蓄的那种不可名状的情绪都得到了合理的解释。 理查德是沉默的,从高校教授岗位退休,在幽美的环境栖居,生活除了被投湖的年轻人掀起了一点涟漪外,其他的优雅似乎都没变。朋友。 难民们是沉默的。... (展开)但那一年没有晚上和第二天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当文学作品与种族、移民问题相遇,碰撞出了一本用糖衣包裹的纪实书籍。 🔹理查德是一个愿意和万事万物展开连接的人,他想知道一个人是如何从充实而简单的生活状态,转变成一切都未知的难民状态。他同时又是一个非常细节的人,有着倾听的本领,他就像是一张白纸,那些同他... (展开)时世逝,传递出的文学忧伤。
时世逝,传递出的文学忧伤。
时世逝,在大地之上来来往往的人,对下面发生的一切一无所知。
> 更多书评 10篇
论坛 · · · · · ·
118页是不是存在印刷问题呀 | 来自豆友184400702 | 1 回应 | 2024-05-17 20:55:58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New Directions (2017)8.0分 29人读过
-
Albrecht Knaus Verlag (2015)暂无评分 6人读过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五星图书【外国文学-现代部<1000人】 (爱玛·包法利)
- 文学车间 aka 理想国外文馆 (哦)
- 做了几本书 (哦)
- 读书。小说。读这些不完全是消遣。 (Vanessa。)
- 想买的书 (小实)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3569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时世逝的评论:
feed: rss 2.0
10 有用 土星记事 2024-02-03 08:12:57 北京
书名翻译得真好。最动人的是书中和古希腊文学互文的段落:奥德修斯返乡,身上载满了时间和空间;现代的难民们,却永远阻隔于语言和政治的边界外。
6 有用 赫恩曼尼 2024-03-14 15:36:45 北京
这不是一本易读的小说,严格意义上讲它甚至不像一本由人物行动和跌宕情节推动的小说,而更像是一本叙写难民群像的启示录、一部政治哲学的私人札记。它坚硬、勇敢,矛头直指制度、法律、虚无之下的许诺、时代的寓言。阅读的时候无数次设想这样的文本发生在自己身处的社会,会是什么形态,会说出哪些话,以及究竟会不会有人写这样明知不可而为的东西。因为它不只关乎正义,还昭示着某种希望:在万事万物的流变之中,在现存秩序极易被... 这不是一本易读的小说,严格意义上讲它甚至不像一本由人物行动和跌宕情节推动的小说,而更像是一本叙写难民群像的启示录、一部政治哲学的私人札记。它坚硬、勇敢,矛头直指制度、法律、虚无之下的许诺、时代的寓言。阅读的时候无数次设想这样的文本发生在自己身处的社会,会是什么形态,会说出哪些话,以及究竟会不会有人写这样明知不可而为的东西。因为它不只关乎正义,还昭示着某种希望:在万事万物的流变之中,在现存秩序极易被颠覆的不确定之中,有人在乎,有人讲述,有人记得。 (展开)
8 有用 恶鸟 2024-02-07 18:21:23 浙江
名字取得隽永,都是“shi”发音,阅读是理解,理解是行动。而在作者这里,对话是写作,写作是行动。
21 有用 渡边 2024-03-15 12:01:26 江苏
另一种语境的《疼痛部》,这位和乌格雷西奇几乎同时出版不知是不是巧合,但完全可以对照来读。
16 有用 阔叶混交林 2024-02-16 15:16:16 湖南
书名真的美。“一个人不知道去哪的时候,他该去哪儿?”以及最后一页,“我想我是在那个瞬间明白了,你能承受的东西只是你承受不了的东西的表面。”It’s not easy, it’s not easy. 时间逝去,人如尘埃,而宏观现象由一个个微观个体定义,我们无法忽视:他们该去哪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