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 明室Lucida
原作名: Die Wand
译者: 钟皓楠
出版年: 2024-3
页数: 256
定价: 52.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59673039
内容简介 · · · · · ·
⭕ 世界毁灭了,我才能“活”下去
⭕ 诺奖得主多丽丝·莱辛、埃尔夫丽德·耶利内克,《小说机杼》作者詹姆斯·伍德,朋克教母帕蒂·史密斯盛赞推荐!
奥地利国家大奖得主 女性主义文学先驱
玛尔伦·豪斯霍费尔 小说代表作 |中文版首译
末 日版《瓦尔登湖》,关于自由与存在的终极 寓言
⭕ 入选德国之声“百佳小说”、《纽约客》2022年度图书
《伦敦书评》《大西洋月刊》《芝加哥书评》《华尔街日报》齐名推荐
被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不断再版,备受赞誉
————
与表姐夫妇一起在山中小屋度假的“我”,第二天发现表姐夫妇神秘失踪,而“我”自己却被一道隐形的墙壁所隔离,与外界失去了联系。墙壁另一侧的人类和动物都石化了,“我”似乎是唯一的幸存者……
《隐墙》是玛尔伦·豪斯霍费尔的长篇小说代表作,自1963年首次出版以来,被视为20世纪德语文学经典之一,对许多作家都产生了深...
⭕ 世界毁灭了,我才能“活”下去
⭕ 诺奖得主多丽丝·莱辛、埃尔夫丽德·耶利内克,《小说机杼》作者詹姆斯·伍德,朋克教母帕蒂·史密斯盛赞推荐!
奥地利国家大奖得主 女性主义文学先驱
玛尔伦·豪斯霍费尔 小说代表作 |中文版首译
末 日版《瓦尔登湖》,关于自由与存在的终极 寓言
⭕ 入选德国之声“百佳小说”、《纽约客》2022年度图书
《伦敦书评》《大西洋月刊》《芝加哥书评》《华尔街日报》齐名推荐
被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不断再版,备受赞誉
————
与表姐夫妇一起在山中小屋度假的“我”,第二天发现表姐夫妇神秘失踪,而“我”自己却被一道隐形的墙壁所隔离,与外界失去了联系。墙壁另一侧的人类和动物都石化了,“我”似乎是唯一的幸存者……
《隐墙》是玛尔伦·豪斯霍费尔的长篇小说代表作,自1963年首次出版以来,被视为20世纪德语文学经典之一,对许多作家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诺奖得主耶利内克就曾将自己的同名戏剧献给豪斯霍费尔。在本书中,作者以简洁的笔调和简单的情节,构建了一幅后人类时代的末日图景,并且通过对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深刻描写,探讨了人最纯粹的存在状态。书中对自由、存在乃至现代文明的反思,给身处后疫情时代的我们提供了一种独到的启示。
————
【编辑推荐】
☀ 20世纪德语文学必读经典,玛尔伦·豪斯霍费尔代表作,中文版终于面世。
·诺奖得主多丽丝·莱辛、埃尔夫丽德·耶利内克,摇滚桂冠诗人帕蒂·史密斯盛赞,《小说机杼》作者詹姆斯·伍德、《伦敦书评》出版人尼古拉斯·斯派斯长文推荐。
·入选德国之声“百佳小说”、《纽约客》2022年度图书。
·2012年改编成同名电影,《窃听风暴》女主演员马蒂娜·格德克领衔主演。
☀ 末日版《瓦尔登湖》,关于自由与存在的终极寓言。
·(优美的自然风光+简朴的生活方式)X(惶恐不安的末日+孤立的封闭状态)=末日版《瓦尔登湖》。
·当世界毁灭,只剩下“我”一个幸存者时,“我”不仅没有崩溃,反而重新认识自我,获得了难得的自由。
·一部关于女性如何逃离的启示录/一个惊心动魄的生存故事/一则思考人类真实处境的哲学寓言。
☀ 重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反思人类中心主义的解放日志。
·主人公被困墙内后,对自然的感知变得更加敏感,细腻描绘动物、植物、天气和劳作,对孤独、自由、存在以及生命的意义进行清醒的审视。
·其对动物的平等态度、对大自然的敬畏、对人类中心的质疑、对现代文明的反思,给身处后疫情时代的我们提供了一种独到的启示。
————
【名家推荐】
一部像《鲁滨逊漂流记》一样令人难以忘怀的女性主义科幻杰作。
——多丽丝·莱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在某种程度上,《隐墙》是对核灾难的科幻想象,无论是向前看还是向后看都令人恐惧。豪斯霍费尔对生存处境的现代理解,就像叔本华和加缪的结合。
——詹姆斯·伍德,著名文学评论家
人们经常把《隐墙》与《鲁滨逊漂流记》相提并论,但其实它更像是一个平行宇宙中的《瓦尔登湖》(被墙隔离起来的),并且交替呈现乌托邦与反乌托邦、田园牧歌与噩梦的氛围。
——《伦敦书评》
豪斯霍费尔仍然被低估了。她的小说早该被认为世界文学的伟大经典之一。
——《苏黎世报》
《隐墙》是一部带有明显存在主义色彩的思辨小说,它所思辨的主题不是世界发生了什么,而是当人类社会被剥离后现实会发生什么……这本书将不断引起共鸣。
——《华尔街日报》
如果有人问我生命中最重要的十本书是哪些,那么这本书绝对是其中之一。
——埃尔克·海登莱希,德国作家
希望这部小说能让你找到力量和勇气,越过自己内心的墙,发现属于自己的内在自由,不论那是什么样的自由。
——朱利安·博斯勒,《隐墙》电影导演
隐墙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玛尔伦·豪斯霍费尔(Marlen Haushofer,1920—1970)
奥地利作家,著有《隐墙》《无尽的天空》《阁楼》等小说。尽管多次获奖并得到了文学界的认可,但她去世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几乎被人遗忘,直到女性解放运动才被再次发现。如今,她被认为是20世纪德语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作品被翻译成英语、法语、日语、意大利语等二十多种语言,对许多作家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隐墙》是她最著名、最动人也是最畅销的小说,2012年被改编成电影。
喜欢读"隐墙"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隐墙"的人也喜欢 · · · · · ·
隐墙的书评 · · · · · · ( 全部 91 条 )
> 更多书评 91篇
论坛 · · · · · ·
p99页这句话什么意思 | 来自SUGA | 3 回应 | 2025-02-22 13:37:07 |
文章最后的白乌鸦象征着什么? | 来自阿桐 | 2 回应 | 2025-02-22 00:18:41 |
面对全文唯一出现的人类 | 来自狐狸不狐狸 | 2 回应 | 2025-02-22 00:17:55 |
p11这句话什么意思 | 来自朝夕 | 1 回应 | 2025-02-22 00:16:17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6 )
-
New Directions (2022)暂无评分 45人读过
-
-
List Tb. (2004)暂无评分 9人读过
-
未知出版社 (2013)暂无评分 3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五星图书【外国文学-现代部】 (爱玛·包法利)
- 女性文学--温存柔韧,细腻内敛,生猛冷峻 (墨梓🐳)
- 购书单【1】 (波豆豆)
- 生活/身体/性灵 (🦉的瓦涅密)
- 2020年起出版的外国文学译本【网店上架】 (鲸岛)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6402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隐墙的评论:
feed: rss 2.0
28 有用 静谧形态琳琅 2024-04-24 21:05:42 湖南
对我来说,更在意的是一种在对社会和文化(或曰男权的)以一种纯粹的姿态被隔离以后,所呈现出来的生活的可能性:她在文明所弥留一部分印痕、和更多的自然生机一同成为“人”(或曰生命本身),同时是一个以最初被动接受到后面渐次主动的过程;而这部作品最惊艳的部分就在于此,一切静谧的决绝的事物,在不断将“文化”所赋予人的某些悲哀的特质祛魅以后所看到的、夜空之美,感受到的一瞬间被放逐的喜悦和爱意,自由和低吟,令我想... 对我来说,更在意的是一种在对社会和文化(或曰男权的)以一种纯粹的姿态被隔离以后,所呈现出来的生活的可能性:她在文明所弥留一部分印痕、和更多的自然生机一同成为“人”(或曰生命本身),同时是一个以最初被动接受到后面渐次主动的过程;而这部作品最惊艳的部分就在于此,一切静谧的决绝的事物,在不断将“文化”所赋予人的某些悲哀的特质祛魅以后所看到的、夜空之美,感受到的一瞬间被放逐的喜悦和爱意,自由和低吟,令我想到了当初自己所经历过的一切逃离和在逼仄环境下的喘息,当时的痛苦在一种立足于未来的回顾中,变得温柔;而作品中的残酷也在于叙事的提前放置:我们知道所有生命的死之必然,然后去更小心珍视和爱惜它们,不论是珍珠,老虎还是猞猁,而我也没想到最后照旧是一个男性以入侵的姿态进行杀害,但幸运的是,她的反抗现在已然彻底 (展开)
38 有用 宝黎叶间坐 2024-09-19 10:45:26 四川
好就好在没有译者序也没有译后记,从第一页一直顺顺畅畅地读到最后,感恩
26 有用 考特库 2024-04-02 09:17:41 浙江
整本书像是一场缓慢且绝望的梦魇,虽然所有篇幅描写着重复的生活,读来却并不无聊,因为读者心中始终悬置着的是末世小说的那个最终结尾。但这本书的结局已然铺陈在所有叙述之中了。真正的末世是一种孤独漫长的凌迟。人类妄图扮演命运的角色,而自然悉数接纳,毫不在意,森林自有系统,人类社会的法则在它面前彻底失效,包括时间、机械工具,甚至包括思考和恐惧。新的生命不断到来,只有死亡是永恒的。
22 有用 成人贩忒儿C儿 2024-04-29 21:30:48 北京
末世田园,一个女人,一条狗,两头牛,两座小屋,三只猫——这就构成了“我”那个非传统的“家”。很多次被那些或许更“女性”的视角和感受事物的经验打动:会为险些难产的母牛担忧,会不舍得在鹿群常吃草的地方打猎,会将仅有的两袋栗子留给冬天里冻馁的动物……看到最后,觉得造物者一定是一个女人、一位母亲,所以她才会将最后的生机与感受世界的机会留给像她一样始终充满悲悯与爱的“我”。“我一生中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处理人... 末世田园,一个女人,一条狗,两头牛,两座小屋,三只猫——这就构成了“我”那个非传统的“家”。很多次被那些或许更“女性”的视角和感受事物的经验打动:会为险些难产的母牛担忧,会不舍得在鹿群常吃草的地方打猎,会将仅有的两袋栗子留给冬天里冻馁的动物……看到最后,觉得造物者一定是一个女人、一位母亲,所以她才会将最后的生机与感受世界的机会留给像她一样始终充满悲悯与爱的“我”。“我一生中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处理人类日常的烦恼。现在,我几乎一无所有了,终于可以平静地坐在长椅上看星星了,看它们在漆黑的天穹上跳舞。”又哭了。 (展开)
14 有用 橘子好吃 2024-07-14 14:29:14 上海
看到最后男人杀死了狗狗真的非常愤怒,男人毁灭世界,现在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