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Routledge
副标题: A Sketch for a Phenomenological Description
译者: Andrew Brown
出版年: 2004-8-7
页数: 104
定价: USD 24.95
装帧: Paperback
ISBN: 9780415320696
内容简介 · · · · · ·
First published in France in 1936 as a journal article, The Transcendence of the Ego was one of Jean-Paul Sartre's earliest philosophical publications. When it appeared, Sartre was still largely unknown, working as a school teacher in provincial France and struggling to find a publisher for his most famous fictional work, Nausea .
The Transcendence of the Ego is the outco...
First published in France in 1936 as a journal article, The Transcendence of the Ego was one of Jean-Paul Sartre's earliest philosophical publications. When it appeared, Sartre was still largely unknown, working as a school teacher in provincial France and struggling to find a publisher for his most famous fictional work, Nausea .
The Transcendence of the Ego is the outcome of Sartre's intense engagement with the philosophy of Edmund Husserl, the founder of phenomenology. Here, as in many subsequent writings, Sartre embraces Husserl's vision of phenomenology as the proper method for philosophy. But he argues that Husserl's conception of the self as an inner entity, 'behind' conscious experience is mistaken and phenomenologically unfounded.
The Transcendence of the Ego offers a brilliant diagnosis of where Husserl went wrong, and a radical alternative account of the self as a product of consciousness, situated in the world.
This essay introduces many of the themes central to Sartre's major work, Being and Nothingness : the nature of consciousness, the problem of self-knowledge, other minds, anguish. It demonstrates their presence and importance in Sartre's thinking from the very outset of his career.
This fresh translation makes this classic work available again to students of Sartre, phenomenology, existentialism, and twentieth century philosophy. It includes a thorough and illuminating introduction by Sarah Richmond, placing Sartre's essay in its philosophical and historical context.
The Transcendence of the Ego的创作者
· · · · · ·
-
让-保罗·萨特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让-保尔·萨特(1905-1980),二十世纪法国声誉最高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的学说曾对法国及整个欧美的思想文化界产生深刻影响,且至今仍具有生命力。萨特不但具有很高的文学天分,写作也极其勤奋多产,其作品包括小说、戏剧、散文、政论等各种形式。
喜欢读"The Transcendence of the Ego"的人也喜欢 · · · · · ·
The Transcendence of the Ego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6 条 )
【转】尚杰:无“我”的存在主义——澄清对萨特的一个重大误解
备忘|萨特《自我的超越性》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这是一点课堂笔记加读书笔记,记录在此希望几年之后回头看可以鄙视一下读书读到脑壳痛还读不明白的自己😒 第一章首先否定意识被先验意义的“我”统摄,借用现象学的直观手段(意识—对象)划分意识的三个层次。1)前反思层次的“无我之思”;2)反思层次:对“无我之思”的反... (展开)【转】涂成林:意识结构的反思与现象学本体论的形成——萨特早期思想研究
马迎辉:萨特论意向性与自我的建构
我瞎说的,不代表萨特的意思
自我的超越性——据英文版试译(九)(完)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结论 我将把以下三个备注作为结论: (1) 我将其推向前台的自我(Ego)概念看起来带来了对先验领域的解放和对它的纯化。 先验领域,作为所有自我学的纯粹部分,恢复了它的透明性。从一方面来说,它(先验领域)是虚无,因为所有对象(物理的、心理-物理的、心理的)、所有真理... (展开)自我的超越性——据英文版试译(八)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E)主格我(I)与(我)思(Cogito)中的意识 人们或许会问为什么主格我(I)会出现在(我)思(Cogito)中,因为(我)思(Cogito)——如果被正确理解,是不与状态或行为相伴的纯意识。事实上,主格我(I)并不必然在(我)思(Cogito)中,因为它(主格我)不是意识的直接... (展开)自我的超越性——据英文版试译(七)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D)作为行为、状态、性质的极的自我(Ego)的建构 我们已经学会区分‘心理物’和意识。心理物是反思意识的超越性的对象,它也是作为科学的心理学的对象。自我(Ego)在反思面前呈现为一个实现了心理物的永恒不变的综合的超越物。自我(Ego)和心理物处于同一边。我要在这里指... (展开)> 更多书评 16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7 )
-
商务印书馆 (2010)8.3分 393人读过
-
商务印书馆 (2001)7.8分 89人读过
-
Hill & Wang Inc.,U.S. (1957)暂无评分 14人读过
-
商务印书馆 (2011)暂无评分 13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高阶意识 ego 相关 (华氏度)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52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The Transcendence of the Ego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adiós 2020-02-26 20:51:26
到关键的句子永远比中文好读
1 有用 罂粟与寂忆. 2024-06-26 19:58:19 四川
萨特对于《逻辑研究》可能比较熟,但是对于中后期胡塞尔的理解就很糙了。其通过诉诸于一个绝对超越的意识来对胡塞尔的意识流进行割首行为,即先验自我因为存在于意识流之上从而导致意识自身的死亡。在萨特这里意识自身是绝对在场且自足的,意识可以无需一个纯粹自我极而通过对诸意识的时间化实现自身的统一。但是在胡那里作为形式结构的纯粹自我虽然是超越论的,但是它不是只能通过对诸意识的体验综合才能把握到,而是可以通过个体... 萨特对于《逻辑研究》可能比较熟,但是对于中后期胡塞尔的理解就很糙了。其通过诉诸于一个绝对超越的意识来对胡塞尔的意识流进行割首行为,即先验自我因为存在于意识流之上从而导致意识自身的死亡。在萨特这里意识自身是绝对在场且自足的,意识可以无需一个纯粹自我极而通过对诸意识的时间化实现自身的统一。但是在胡那里作为形式结构的纯粹自我虽然是超越论的,但是它不是只能通过对诸意识的体验综合才能把握到,而是可以通过个体化原则在任何个别意识中被单一且瞬间地意识到。在事实上纯粹意识是伴随个别体验的,而只有在形式上它才具有绝对的明见性。其次就是现象学构造被萨特曲解为从虚无中创造?似乎此时萨特还处于一个前现象学的理解。但是胡的从“无我”到“有我”的立场却被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继承下来,柏林时期的萨特终归还是太嫩了点 (展开)
0 有用 Adynamia 2013-04-27 00:27:52
法语直译版,和另外一个现行版本相比略晦涩。不过亮点也很多:intro写的非常棒,补充了很多胡塞尔的东西,分别解释了萨特继承和批判胡塞尔的角度(个人认为这点是整书精髓),也指出了书中很多含糊不清的地方(spontaneity, etc.)。注释也是一大亮点,译者在萨特自己写的注释之上补充了很多存在与虚无里相应的描述,如果做萨特前中期思想研究这应该是很好的资料。
1 有用 一一姑娘 2015-02-03 21:38:10
值得一读再度。Sarah Richmond的简介简直让人惊喜,清晰且深刻。
2 有用 推止窝 2022-02-10 20:55:25
杜某真译本唯一积极作用就是让我意识到某些高咖位「前辈」的工作态度和业务水平能恶劣到什么程度,并倒逼我因读不懂而去比对几乎整本英译。
1 有用 罂粟与寂忆. 2024-06-26 19:58:19 四川
萨特对于《逻辑研究》可能比较熟,但是对于中后期胡塞尔的理解就很糙了。其通过诉诸于一个绝对超越的意识来对胡塞尔的意识流进行割首行为,即先验自我因为存在于意识流之上从而导致意识自身的死亡。在萨特这里意识自身是绝对在场且自足的,意识可以无需一个纯粹自我极而通过对诸意识的时间化实现自身的统一。但是在胡那里作为形式结构的纯粹自我虽然是超越论的,但是它不是只能通过对诸意识的体验综合才能把握到,而是可以通过个体... 萨特对于《逻辑研究》可能比较熟,但是对于中后期胡塞尔的理解就很糙了。其通过诉诸于一个绝对超越的意识来对胡塞尔的意识流进行割首行为,即先验自我因为存在于意识流之上从而导致意识自身的死亡。在萨特这里意识自身是绝对在场且自足的,意识可以无需一个纯粹自我极而通过对诸意识的时间化实现自身的统一。但是在胡那里作为形式结构的纯粹自我虽然是超越论的,但是它不是只能通过对诸意识的体验综合才能把握到,而是可以通过个体化原则在任何个别意识中被单一且瞬间地意识到。在事实上纯粹意识是伴随个别体验的,而只有在形式上它才具有绝对的明见性。其次就是现象学构造被萨特曲解为从虚无中创造?似乎此时萨特还处于一个前现象学的理解。但是胡的从“无我”到“有我”的立场却被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继承下来,柏林时期的萨特终归还是太嫩了点 (展开)
0 有用 北嶋樱 2024-05-01 02:05:20 上海
比中译本好读多了🥵但是对萨特真的不感冒。sry。
0 有用 こなた 2024-01-12 06:24:33 美国
吊儿郎当的感觉
1 有用 忒拜城下的工人 2023-04-14 16:19:22 上海
i英译;简明扼要的intro
0 有用 地上丝绒 2023-01-23 02:45:14 广东
改天仔细读读前言,译点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