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豆瓣2024年度图书、年度历史·文化图书
🏆探照灯书评人好书榜2024年度十大人文社科原创佳作
🏆南方都市报2024年度十大好书
🏆中华读书报2024年度十大好书
🏆第三届“行读图书奖”新知·中文原创获奖图书
🏆2024年商务印书馆大众类十大好书
“一部高质量的历史读 本”
★许倬云、杜家骥、夏伯嘉、罗新、李雪涛联袂荐读★
“这本书以视野开阔、叙事生动、主题新颖和思考深刻而格外引人注目。作者从康熙皇帝发往西方世界的一纸红票为切入点,勾连多语文史料和多领域研究,描绘了一幅高清晰度的历史图景,向读者展示清前期传教士与清 朝统治者之间如何互动,以及清代中国与近代西方的文化科技发展深刻汇流的机会是如何获得并最终如何失去,从一个前人忽略的角度观察清朝乃至古代其他王朝的政治与文化结构。崭新的视角,鲜活的细节,独特的反思,成就了一部高质量的历史读本。“
——第三...
🏆豆瓣2024年度图书、年度历史·文化图书
🏆探照灯书评人好书榜2024年度十大人文社科原创佳作
🏆南方都市报2024年度十大好书
🏆中华读书报2024年度十大好书
🏆第三届“行读图书奖”新知·中文原创获奖图书
🏆2024年商务印书馆大众类十大好书
“一部高质量的历史读 本”
★许倬云、杜家骥、夏伯嘉、罗新、李雪涛联袂荐读★
“这本书以视野开阔、叙事生动、主题新颖和思考深刻而格外引人注目。作者从康熙皇帝发往西方世界的一纸红票为切入点,勾连多语文史料和多领域研究,描绘了一幅高清晰度的历史图景,向读者展示清前期传教士与清 朝统治者之间如何互动,以及清代中国与近代西方的文化科技发展深刻汇流的机会是如何获得并最终如何失去,从一个前人忽略的角度观察清朝乃至古代其他王朝的政治与文化结构。崭新的视角,鲜活的细节,独特的反思,成就了一部高质量的历史读本。“
——第三届(2024)“行读图书奖”新知·中文原创获奖图书奖颁奖词。
★以全球史视野,透过西方之眼,讲述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康熙皇帝。
★一部兼具学术性和通俗性的全球史新锐之作。
学者推荐:
孙立天撰写的本书,乃是讨论耶稣会会士与清代顺治、康熙、雍正及乾隆四朝皇室之间的互动。耶稣会会士自从明末进入中国,为天主教传教,却也同时将西方的思想与技术传入中国。这一段过程,乃是前近代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与思想交融的过程。对于中国终于从相对孤立的东亚大帝国,牵入了西方主导的现代世界,是一个重大的课题。
——许倬云 美国匹兹堡大学荣休教授
孙氏精读中西文献,分析入微,对清初中西文化交流的几个大问题都有原创性的见解,确是一本学术价值很高的著作。
——夏伯嘉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历史学教授
(本书)阐述的康熙帝以带有私性系统的内务府几次接待教皇使团、俄国使团,以及利用传教士与俄罗斯边界谈判等史事,对于理解清代皇帝皇权行使的某种特点、内廷与外朝行政之关系,提供了有价值的新内容与思路。此外,书稿对史事叙述详实,分析细微深入,文字功夫较好,读来引人入胜。
——杜家骥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耶稣会士与康熙和雍正朝中国的关系是极为重要的中外关系史实例。自明代以后,西方传教士、特别是耶稣会士的进入,留下了很多的一手史料。孙立天在书中充分运用了这些史料,从而将这段中国历史置于一个广阔的相互关系情境中来予以理解和考察。本书很少有干瘪的历史说教,而是以史书中的事件,塑造出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形象来,康雍时代的精神正是借助于这样鲜活的叙事而得以体现。
——李雪涛 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
全书无论序、跋、各章或注释,句句恳切,字字心血。从细微处点点滴滴活现历史的生动场景;从场景中导引出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与言行缘由。不知不觉之中拉开了与前人研究的距离。使读者油然信服具体的和总体的结论,绽显了作者先进的史学理念、分析方法、视野胸怀、才华底蕴的深厚魅力。我觉得这是一部同领域研究成果中带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
——蔡乐苏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国家清史纂修工程评审专家
这是一部改变传统历史叙事的作品,以全球史视角重构了清初中国与世界的互动逻辑。书中提出,康熙通过将传教士纳入内务府“主奴关系”框架,尝试在保持皇权对跨文化交流的绝对控制的同时,又主动参与构建以技术(如红衣大炮)、知识(数学、历法)和外交为纽带的全球化网络。这种变革体现了清廷对当时全球化浪潮的“选择性嵌入”,更凸显了早期全球化的多元博弈。作者以跨国档案互证的方法,还原了康熙与彼得大帝同时代却迥异的全球化路径,为比较全球化研究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本书有利于读者重新理解前现代中国在全球化中的角色,为把握一个有深厚传统和历史的大国参与全球化提供了历史启迪。
——巴曙松 香港大学经管学院金融学实务教授、香港特区政府特首政策组专家组专家
这是一部分析出色、材料丰富的专著,书写引人入胜、清晰明了。(它)一方面对耶稣会传教士历史(中国部分)去除欧洲中心主义做出了本质上同时又是有针对性的贡献,另一方面又把这段历史从以前被过度赋予的宏大意义中解放了出来。
——Markus Friedrich德国汉堡大学教授
开启了天主教传华史的范式转移……论证回味无穷,孙立天的著作发人深省,研究和布局谋篇都充满智慧。该书推出及时,我建议所有研究清初历史和耶稣会传教史的学者都立即阅读。
——Lars PeterLaamann伦敦大学亚非学院高级讲师
通过把前现代文化冲突范式剥离出传统的中西二分法,同时置之于满族文化的背景中,作者为人们熟知的史学领域带来了全新的视角。
——Ashleigh Ikemoto乔治亚州立大学教授
内容简介:
2019年北京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上,出现了一张康熙皇帝1716年发去欧洲的谕令,内容是寻找他派去罗马多年而杳无音讯的洋钦差。这份谕令呈朱红色,历史上又称“红票”。因正史中没有记载,红票的来历一直成谜。康熙为何会派西洋传教士做钦差?派他们到欧洲去所为何事?
本书以红票作为叙事切入点,抽丝剥茧,围绕清初皇室特别是康熙帝与汤若望、南怀仁为代表的北京传教士群体之间的互动,抉出了一段中国与西洋深度接触的往事。
进入中国的西洋传教士,与中国各阶层有着广泛的接触,上至皇帝高官、下至贩夫走卒,他们的交往交织着文化碰撞与私人恩怨,纠缠着国际竞争与内闱宫斗。
作者精读中西文献,细加论证,在诸如清初历狱、中西礼仪之争、雍正禁教等热点问题上均有原创性见解,并对流传已久的“闭关锁国”“朝贡体系”“文明冲突”等历史论调提出了质疑,是一本学术性与通俗性兼具的佳作。
康熙的红票的创作者
· · · · · ·
-
孙立天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孙立天,成都人,复旦大学历史系学士,哥伦比亚大学硕士,纽约市立大学历史博士。现为独立学者。其2021年出版的英文专著Jesuit Mission and Submission:Qing Rulership and The Fate of Christianity in China, 1644-1735(Brill,2021)对相关领域有开创性贡献。本书在该英文专著基础上,融汇作者最新研究而成。
目录 · · · · · ·
第一部分 进入满人权贵圈的西洋人001
第一章 佟家的奴才/003
战场上的俘虏·康熙母亲的娘家·满人对西洋人的印象·神父与大炮生意·佟氏家族与传教士·消除奴籍
第二章 满汉之争中的传教士/029
传教士被抓·满汉路线之争·满人、汉人和洋人·杨光先的地位·传统社会中的算命·汤若望参与算命·历狱审判
· · · · · · (更多)
第一部分 进入满人权贵圈的西洋人001
第一章 佟家的奴才/003
战场上的俘虏·康熙母亲的娘家·满人对西洋人的印象·神父与大炮生意·佟氏家族与传教士·消除奴籍
第二章 满汉之争中的传教士/029
传教士被抓·满汉路线之争·满人、汉人和洋人·杨光先的地位·传统社会中的算命·汤若望参与算命·历狱审判
第三章 从铲除鳌拜到《尼布楚条约》谈判/065
康熙背后的势力·传教士登场·传教士与宫廷政治·功不可没的南怀仁·传教士带给康熙的世界·《尼布楚条约》签订
第四章 内务府的人/111
臣子和奴才·传教士的名分·新来的传教士·关系网·介绍中国·中西双向交流
第二部分 红票与中西交往153
第五章 教皇使团和康熙派出的洋钦差/155
康熙和他的江山·康熙眼中的教皇使团·初次接见·教皇使节与传教士·多罗与礼仪之争·传教士笔下的历史·辞行会见·康熙面试颜珰主教·领票
第六章 彼得大帝使团和教皇新使团/203
十四年的等待·康熙发给欧洲的公开信·康熙的耐心·彼得大帝来华使团·教皇第二个入华使团
第三部分 荣耀后的沉寂247
第七章 雍正争位与禁教/249
康熙晚年的皇位争斗·雍正登位中的谜团·传教士也尽力了·雍正为什么要禁教?·雍正对禁教的解释·当局者怎么说?·雍正与佛教·作为佛教居士的雍正·皇位争斗与禁教的关联
跋/289
注释/311
附录一 雍亲王致年羹尧书/336
附录二 内务府内传教士名录/339
附录三 颜珰关于中国礼仪布告/344
附录四 穆经远判决书/349
参考文献/354
致谢/377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尽管如此,这些西洋来的传教士却一直可以在康熙朝的六十一年中私下接触到康熙。康熙年轻的时候,有些传教士可以说是每天都在他身边。长期以来,大都认为是康熙对西学感兴趣,所以经常接触传教士。这个解释明显颠倒了因果。如果不是因为先接触到了传教士一个中国皇帝怎么可能对西学凭空发生兴趣?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三章 从铲除鳌拜到《尼布楚条约》谈判/065 -
“兴趣”这个词经常被大家用来解释人起意行动做事的原因,但往往没有注意到兴趣和兴趣之间的差异。比如一个人喜欢饮酒,喜欢女色,这些是天性,可以归结为自发产生的兴趣。但还有一些兴趣有很高的门槛,康熙感兴趣的数学就属于这一类。数学作为学问,有内在的逻辑和纯粹的美感,但要领略到这个美感,就得经过长时间的学习理解这一点,就能明白康熙对西方数学感兴趣必然是先有传教士和康熙接触的因,然后才会有康熙对数学感兴趣的果。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三章 从铲除鳌拜到《尼布楚条约》谈判/065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康熙的红票"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康熙的红票"的人也喜欢 · · · · · ·
康熙的红票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10 条 )
论坛 · · · · · ·
看到这个觉得有趣 | 来自XiaoLaoYan | 2 回应 | 2025-04-12 18:37:16 |
《康熙的红票》 | 来自豆友OWQfsttjo8 | 2025-04-07 22:13:08 | |
看推荐买的《康熙的红票》,没想到最感兴趣的是科... | 来自风中奇缘 | 1 回应 | 2025-04-01 15:05:35 |
个人之好与时代巨轮 | 来自nickeyue | 4 回应 | 2025-03-26 19:50:38 |
康熙的发票 | 来自妖娆的二大爷 | 2025-03-24 22:16:25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Brill (2021)暂无评分 4人读过
-
Brill (2021)暂无评分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读书评分9分以上榜单 (无人的冬夜)
- 书单 | 千评9分书 (Sheryl)
- 书海无涯 (佾云)
- 我觉得中文应该读的书 (尖叫的狐狸)
- 通俗历史读物导读 (Smilebox)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33261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康熙的红票的评论:
feed: rss 2.0
14 有用 安提戈涅 2024-12-23 10:05:25 云南
流畅好读,编织史料与打捞细节的功夫一流。并不与意在总结规律(在跋中,总结规律的史观被认为是传统史学的方法论),而是将历史回到小处,突出个人性情对历史走向的某种近乎无常的影响。与其说是全球化中的清朝,不如说是内务府中的康熙与传教士,西方的宗教律令在中国的语境里也变得“曲尽人情”起来,有些结论似乎下的过于草率。ps:康熙是有多喜欢吃巧克力啊。
14 有用 野风 2024-10-17 19:33:37 江苏
不愧是被历史读书区的up主强推的作品,不管是从专业性还是可读性上来说,都是少见的佳作! 作者从一张康熙时的红票(公开信)入手,探索清朝前期传教士们在中国的生态位。他特别关注了传教士在满清内部的身份地位,以及雍正继位后急转直下的“禁教”风波,提出了很多很不同于前人的观点。这些观点并非标新立异,而是逻辑清晰,丝丝入扣,令人不得不信服。
27 有用 中世与近世之间 2024-12-23 22:09:14 浙江
清初中西交流史,作者很擅长讲故事,对许多旧说进行了反思与批判,并提出了可供信服的依据。不过作者有种基调,似乎仍然延续前近代中国转型的可能性。17世纪为何中西没有上升为文化冲突,道理作者其实也说了,传教士依托于皇权,因此他们的影响力就没超出那个小圈子,兴衰皆因此。多数士大夫眼中,也不过皇帝和他的包衣奴才搞搞奇技淫巧修几个不伦不类教堂,无伤大雅,这与雍正崇佛信道也没啥差别。另外几次接待使团为何逾越官僚... 清初中西交流史,作者很擅长讲故事,对许多旧说进行了反思与批判,并提出了可供信服的依据。不过作者有种基调,似乎仍然延续前近代中国转型的可能性。17世纪为何中西没有上升为文化冲突,道理作者其实也说了,传教士依托于皇权,因此他们的影响力就没超出那个小圈子,兴衰皆因此。多数士大夫眼中,也不过皇帝和他的包衣奴才搞搞奇技淫巧修几个不伦不类教堂,无伤大雅,这与雍正崇佛信道也没啥差别。另外几次接待使团为何逾越官僚制度?代表不了中西平等开放之类,其实正说明文化冲突的可能性。难不成摆弄几道数学题,就能思想进步实现科学革命?至于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西方文化,只要了解晚清甚至此后在推进近代化的艰难程度,就不会对此前产生幻想。什么大国互动格局,社会和文化的包容性,都过高估计了。19世纪是17世纪的必然结局与提前演练罢了 (展开)
480 有用 胡萝伯爵 2024-04-23 21:08:57 江苏
自幼接触传教士的康熙,熟知西方天文和音律,钻研代数和几何,好饮葡萄酒和巧克力,信任西医和西药。这样的康熙,自然了解中西差异,甚而绕开礼部通过内务府接待西方使团,以此规避跪拜问题(马戛尔尼:啊?)。彼时的清帝国,也几乎与欧洲国家体系相连。康熙长期与教皇通信(红票事件即其中一环),传信祝贺约翰三世的维也纳大捷,甚至通过荷兰来调停与俄国的战争。而康熙的优容,教士的努力,都在政权交替间倾覆,虔心礼佛的雍正... 自幼接触传教士的康熙,熟知西方天文和音律,钻研代数和几何,好饮葡萄酒和巧克力,信任西医和西药。这样的康熙,自然了解中西差异,甚而绕开礼部通过内务府接待西方使团,以此规避跪拜问题(马戛尔尼:啊?)。彼时的清帝国,也几乎与欧洲国家体系相连。康熙长期与教皇通信(红票事件即其中一环),传信祝贺约翰三世的维也纳大捷,甚至通过荷兰来调停与俄国的战争。而康熙的优容,教士的努力,都在政权交替间倾覆,虔心礼佛的雍正发布禁教谕令,多年深耕人脉的耶稣会不仅在九子夺嫡中押宝失败,也在教内遭遇“肃托”。不过百人的来华教士从此衰落,西学随之中辍,作者认为这并不能简单归结为文化冲突,而是与帝王的爱好直接关联。很有意思,在“开眼看世界”之前,我们并不是完全闭着眼。 (展开)
143 有用 阅湖 2024-05-25 09:47:28 北京
精彩纷呈,不忍释卷。19年保利春拍偶见那张红票即感惊奇,但未想到其背后竟有如此丰富的中西交流史内涵,更未想到真有作者将此发挥为专著。作者在“致谢”中写到,“因为导师职务变动,因为英文不好,因为选题不被接受,因为考试不过关,因为不确定是不是能写出有意义的东西,我很多次游走在放弃的边缘。”想来也是一段艰辛的故事罢,所幸最终得见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