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是文史名家黄永年先生以北朝隋唐史专题论文为基础,撰写的一部政治史著作。全书共分十五章,系统讨论了北齐、北周至唐宪宗时期的政治发展演变。作者从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斗争着手,考辨史料,抉发历史真相,解释政治现象。全书脉络清晰,多树新义,对许多问题的研究都有推进,如北齐内部的文武之争、唐初玄武门之变的真相、武则天掌权后形成的“李武政权”、玄宗时期的内朝和外朝之争、神策军的政治本质等,对于我们准确认识北朝后期至中唐的政治演变历程多有启发。同时,作者围绕许多重要问题,对旧史记载及现代学者的观点进行了辨析,提出不少商榷意见,澄清了一些基本史实。本书观点鲜明,见解精到,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是学习和研究北朝隋唐政治史的必读书。
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的创作者
· · · · · ·
-
黄永年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黄永年(1925—2007),江苏江阴人。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学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委员,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史研究》编辑委员会委员。著作有《古籍整理概论》《唐史史料学》《唐代史事考释》《树新义室笔谈》《文史探微》《学苑零拾》《古籍版本学》《文史存稿》《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古文献学四讲》及《唐史十二讲》等。
目录 · · · · · ·
目次
导 言
一 断代和通贯
二 继承和修正
第一章 北齐政治斗争的真相
一 高欢政权的民族问题
二 任用文人整肃勋贵
三 乾明元年政变
四 祖珽的政海升沉
五 武人与文人之争
六 口语中“汉”字的解释
第二章 关陇集团始末
一 关陇集团的提出
二 说西魏北周的落后
三 山东文人敌视关陇
四 尉迟迥举兵反杨
五 关陇集团入隋后开始解体
六 唐初关陇集团消失
第三章 府兵的兴衰
一 设八柱国并非受到胁迫
二 为扩军整训增设柱国
三 府兵的壮大和六柱国的结局
四 府兵败坏于兵农合一
五 驳府兵和均田结合之说
第四章 李唐创业和玄武门之变
一 可以信据的《大唐创业起居注》
二 裴寂、刘文静之争
三 秦王和太子、齐王
四 玄武门之变揭秘
五 所谓关陇山东之争和士族庶族之争
第五章 高宗和武后
一 贞观时帝位继承权之争
二 高宗对抗元老重臣
三 永徽六年皇后的废立
四 从武昭仪到革唐建周
五 评郭沫若的武则天研究
第六章 李武政权
一 为什么要建立李武政权
二 怎样认识张柬之发动的政变
三 对所谓韦后乱政的剖析
四 李隆基获取政权和睿宗内禅
五 和《记唐代之李武韦杨婚姻集团》的异同
第七章 玄宗朝的中枢政局
一 对皇子和后妃的防微杜渐
二 宦官控制禁军
三 宰相们的真实面貌
四 内廷宦官和外朝宰相之争
第八章 马嵬驿之变和《长恨歌》
一 谁发动了马嵬驿兵变
二 和历史真实大有出入的《长恨歌》
三 一篇《长恨》有风情
四 说长生殿
第九章 范阳节度与奚、契丹
一 一个被长期忽视的问题
二 奚、契丹的威胁
三 设置范阳节度使
四 范阳节度使的战绩
五 中唐以后的作用
第十章 安史之乱
一 《通典》的“二统”说
二 安禄山的实力
三 前期战局的剖析
四 借用回纥兵
五 平定河北和重建藩镇
第十一章 肃代两朝中枢政局
一 肃宗之为皇太子
二 北上即位灵武
三 肃宗时的内廷和外朝
四 玄宗移居和张后被杀
五 代宗剪除宦官
第十二章 两税法的实施
一 两税法为什么要在这里讲
二 认识两税法(上)
三 认识两税法(下)
四 两税法和农民起义本不相干
五 实施两税法是和地方争财权
第十三章 泾师之变
一 泾原和凤翔
二 对泾师之变的分析
三 不被信任的朔方军
四 神策军的由来和用于征伐
五 李晟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第十四章 所谓永贞革新
一 永贞革新说的来源
二 是否又来士族庶族之争
三 关于反藩镇反宦官
四 王叔文集团的本来面目
第十五章 从立储谈宪宗之死
一 立储牵连到郭妃
二 吐突承璀干预储位之争
三 宪宗之死
四 改号永新之谜
五 《辛公平上仙》是讲宪宗抑顺宗
附录一 陈寅恪先生称誉赵宋文化之解说
附录二 我所撰写的与本书内容有关的论文及其他文字目录
· · · · · · (收起)
导 言
一 断代和通贯
二 继承和修正
第一章 北齐政治斗争的真相
一 高欢政权的民族问题
二 任用文人整肃勋贵
三 乾明元年政变
四 祖珽的政海升沉
五 武人与文人之争
六 口语中“汉”字的解释
第二章 关陇集团始末
一 关陇集团的提出
二 说西魏北周的落后
三 山东文人敌视关陇
四 尉迟迥举兵反杨
五 关陇集团入隋后开始解体
六 唐初关陇集团消失
第三章 府兵的兴衰
一 设八柱国并非受到胁迫
二 为扩军整训增设柱国
三 府兵的壮大和六柱国的结局
四 府兵败坏于兵农合一
五 驳府兵和均田结合之说
第四章 李唐创业和玄武门之变
一 可以信据的《大唐创业起居注》
二 裴寂、刘文静之争
三 秦王和太子、齐王
四 玄武门之变揭秘
五 所谓关陇山东之争和士族庶族之争
第五章 高宗和武后
一 贞观时帝位继承权之争
二 高宗对抗元老重臣
三 永徽六年皇后的废立
四 从武昭仪到革唐建周
五 评郭沫若的武则天研究
第六章 李武政权
一 为什么要建立李武政权
二 怎样认识张柬之发动的政变
三 对所谓韦后乱政的剖析
四 李隆基获取政权和睿宗内禅
五 和《记唐代之李武韦杨婚姻集团》的异同
第七章 玄宗朝的中枢政局
一 对皇子和后妃的防微杜渐
二 宦官控制禁军
三 宰相们的真实面貌
四 内廷宦官和外朝宰相之争
第八章 马嵬驿之变和《长恨歌》
一 谁发动了马嵬驿兵变
二 和历史真实大有出入的《长恨歌》
三 一篇《长恨》有风情
四 说长生殿
第九章 范阳节度与奚、契丹
一 一个被长期忽视的问题
二 奚、契丹的威胁
三 设置范阳节度使
四 范阳节度使的战绩
五 中唐以后的作用
第十章 安史之乱
一 《通典》的“二统”说
二 安禄山的实力
三 前期战局的剖析
四 借用回纥兵
五 平定河北和重建藩镇
第十一章 肃代两朝中枢政局
一 肃宗之为皇太子
二 北上即位灵武
三 肃宗时的内廷和外朝
四 玄宗移居和张后被杀
五 代宗剪除宦官
第十二章 两税法的实施
一 两税法为什么要在这里讲
二 认识两税法(上)
三 认识两税法(下)
四 两税法和农民起义本不相干
五 实施两税法是和地方争财权
第十三章 泾师之变
一 泾原和凤翔
二 对泾师之变的分析
三 不被信任的朔方军
四 神策军的由来和用于征伐
五 李晟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第十四章 所谓永贞革新
一 永贞革新说的来源
二 是否又来士族庶族之争
三 关于反藩镇反宦官
四 王叔文集团的本来面目
第十五章 从立储谈宪宗之死
一 立储牵连到郭妃
二 吐突承璀干预储位之争
三 宪宗之死
四 改号永新之谜
五 《辛公平上仙》是讲宪宗抑顺宗
附录一 陈寅恪先生称誉赵宋文化之解说
附录二 我所撰写的与本书内容有关的论文及其他文字目录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寅恪先生论述之超越旧时史书,即在能寻找其中规律性的东西。这里提出宇文泰的“关中本位政策”和关陇集团,确实有助于对北朝后期历史的理解。不足之处是不曾明确这个集团在当时是先进还是落后,因此需要在这里加以疏说。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一 关陇集团的提出 -
旧时史书包括新旧《唐书》、《通鉴》对唐太宗和所谓"贞观之治"无不极尽夸饰之能事,即近时的通史、隋唐史仍多如此。其实这是受了唐人所修《太宗实录》和国史等的蒙蔽。只有吕诚之师的《隋唐五代史》能排除陈说,指出"唐太宗不过中材,论其恭俭之德,及忧深思远之资,实尚不如宋武帝,更无论梁武帝;其武略亦不如梁武帝,更无论宋武帝、陈武帝矣。"至其能致治平强盛,乃"承季汉魏晋南北朝久乱之后,宇内乍归统一,生民幸获休息,塞外亦无强部,皆时会为之,非尽由于人力"(《隋唐五代史》第二章第一节)。我是赞同诚之师这个看法的。此外为某些人称道的《贞观政要》,其实只是史官吴兢在中宗根据《太宗实录》、国史等分类编写以张祖德而资训戒的官书,用它来给唐太宗脸上贴金,自更属无聊。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58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溯源丛书(共21册),
这套丛书还有
《杯中日月》《如朕亲临》《杨贵妃》《三国史》《李光弼》
等
。
喜欢读"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的人也喜欢 · · · · · ·
-
- 北朝隋唐史论集 9.5
-
- 中国中古政治史论 9.1
-
- 唐代玄宗肃宗之际的中枢政局 8.6
-
- 明代国家权力结构及运行机制 8.9
-
- 隋唐帝国权力结构及制度演进 7.7
-
- 拓地降敌 8.7
-
- 重构契丹早期史 9.4
-
- 唐代藩镇研究 8.8
-
- 走出五代 8.4
-
- 汉末晋初之际政治研究 7.8
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的书评 · · · · · · ( 全部 62 条 )

此书足为陈氏两稿之殿军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黄永年先生师从吕思勉、顾颉刚,为童书业之婿,毕业复旦,远走西安,屡遭运动而酷爱文史,不废学问。终以文献学、历史学名家。自称论文不少,而历史专著者惟《六到九世纪的中国政治史》,此为黄先生用力最深而最为得意之著作。 吕思勉以通读二十四史,掌握史料透彻名,顾颉刚以... (展开)
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
这本书介绍了两魏周齐至中唐时期的政治史,以专题文章的形式,分析了其中重要的事件和人物,特别是对传统史学观点进行了批驳,可以说完全颠覆了我之前关于隋唐史的已有认知,如“关中本位政策”并不成立,关陇集团消亡于唐初而不是高宗武后时期,府兵制衰败源于均田制被破坏不...
(展开)
> 更多书评 62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4)8.6分 764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九分以上中国文史哲著作(乱序) (司空宅星)
- 旧书新版 (名字写在水上)
- 好读书不求甚解 (洗心易)
- 国家:制度、历史与文化 (🦉的瓦涅密)
- 省图待借 (赵怀柔)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3727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枕流 2024-12-12 03:10:16 江苏
黄先生此书最大的特点,于我看来是一种“大一统”意识。 将南北朝至中唐的种种政治斗争都约化为地域、民族集团之争固然是一种方法,却失之粗疏,黄先生此书针对的就是这种粗疏。 本书还原了中华秩序下民族和地域认同的矛盾并非如此尖锐的现实,却也指出文武、央地之争的激烈,于我看来更接近中式政治逻辑的实相。 至于陈先生为何突出民族和地域矛盾,便是另一个大问题了。
25 有用 王小差🐺 2024-06-11 08:06:43 北京
黄永年对于南北朝至晚唐的研究合集,主要内容是对“传统”观点的批驳。本书中的批判对象从知名度上来说,最大的二位莫过于陈寅恪和王仲荦。对陈寅恪来说,主要是具体细节结论上的厘清,而对王仲荦来说,就毫不留情面地在研究方法的层面上进行否定。囿于成书年代较早(20年前),主要研究方法依旧是对传世文献的辨析,书中呈现的“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情况也不尽然,近些年新一代史学家们也在推陈出新,孟宪实、仇鹿鸣、刘后滨、任... 黄永年对于南北朝至晚唐的研究合集,主要内容是对“传统”观点的批驳。本书中的批判对象从知名度上来说,最大的二位莫过于陈寅恪和王仲荦。对陈寅恪来说,主要是具体细节结论上的厘清,而对王仲荦来说,就毫不留情面地在研究方法的层面上进行否定。囿于成书年代较早(20年前),主要研究方法依旧是对传世文献的辨析,书中呈现的“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情况也不尽然,近些年新一代史学家们也在推陈出新,孟宪实、仇鹿鸣、刘后滨、任士英、袁刚等人的著作中也都有更详细的论述。但本书依旧是不错的通识读本,可以作为开始唐史专题研究前的基础,对唐史四期划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展开)
2 有用 关天 2024-08-30 00:06:43 辽宁
新观点很多,其中有些结论很有启发性。但是作者行文态度有些过于急躁(或可称凶厉),生动但又缺失庄正平和,甚至有阴阳怪气之嫌,窃以为大可不必。具体到文章当中往往会无法掌握文章的限度,将一些无益于中心的材料进行征引。此种风格在其学生辛德勇身上也极为明显,盖同出一门。
1 有用 沙漠之雪 2024-12-14 04:19:47 山西
严密的考证加上颠覆性的论断,成就了研究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无法绕开的学术经典!
2 有用 汉唐元清 2024-12-30 23:32:01 青海
本书实际上还剩四章未看完,但也基本弄清了作者的意图!书里对吕思勉尊敬之至,对陈寅恪也是尊敬只是学术上有些争论,对郭沫若直接开喷了!书中对陈寅恪的关陇集团论从籍贯方面做出了反驳,但这点我不太认同,一个政治集团未必仅限于从籍贯角度吸纳新人!对李世民也是扒了个一干二净,最欣赏的是对武则天到太平公主覆灭这一时期,黄老认为这一时期建立了一个李氏居虚名武氏掌实权的“李武政权”这一分析,从逻辑上能说通张柬之兵变... 本书实际上还剩四章未看完,但也基本弄清了作者的意图!书里对吕思勉尊敬之至,对陈寅恪也是尊敬只是学术上有些争论,对郭沫若直接开喷了!书中对陈寅恪的关陇集团论从籍贯方面做出了反驳,但这点我不太认同,一个政治集团未必仅限于从籍贯角度吸纳新人!对李世民也是扒了个一干二净,最欣赏的是对武则天到太平公主覆灭这一时期,黄老认为这一时期建立了一个李氏居虚名武氏掌实权的“李武政权”这一分析,从逻辑上能说通张柬之兵变、李隆基获取权力等很多问题。另外认为唐朝宦官掌握禁军始于高力士,马嵬驿兵变除去杨国忠和贵妃的也是高力士!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