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中国人在美国当公务员
解读美国大城市背后永不停歇的政治角力
大都会的活力从何而来?如何像运营企业一样运营政府?个人力量如何影响社区营造?纽约是大城市的特例还是范例?房地产税如何连接私人义务和政府义务?
《大国大城》作者、经济学家陆铭,哈佛大学教授戴安·E.戴维斯倾力推荐!
🌊
编辑推荐:
◎一本跨领域深入解读纽约的科普读物,包含城市规划、政策、经济、建筑设计等多重视角。美国注册规划师、前预算局公务员对美国城市的深度观察。
对读者来说,这本书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兼具客观、理性和深度的纽约城市指南。作者有着哈佛大学建筑硕士以及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区域经济发展硕士的双重背景,曾就职于纽约市政府预算局,现为美国注册城市规划师,能够从经济地理、政策法规、公共空间等方向解读纽约的特点,探秘美国大城市的城市更新。
◎美国政治制度如何影响城市?中国大城市的生长轨迹与美国有...
中国人在美国当公务员
解读美国大城市背后永不停歇的政治角力
大都会的活力从何而来?如何像运营企业一样运营政府?个人力量如何影响社区营造?纽约是大城市的特例还是范例?房地产税如何连接私人义务和政府义务?
《大国大城》作者、经济学家陆铭,哈佛大学教授戴安·E.戴维斯倾力推荐!
🌊
编辑推荐:
◎一本跨领域深入解读纽约的科普读物,包含城市规划、政策、经济、建筑设计等多重视角。美国注册规划师、前预算局公务员对美国城市的深度观察。
对读者来说,这本书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兼具客观、理性和深度的纽约城市指南。作者有着哈佛大学建筑硕士以及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区域经济发展硕士的双重背景,曾就职于纽约市政府预算局,现为美国注册城市规划师,能够从经济地理、政策法规、公共空间等方向解读纽约的特点,探秘美国大城市的城市更新。
◎美国政治制度如何影响城市?中国大城市的生长轨迹与美国有何异同?
城市空间、公共交通、地产开发等课题和每个公民的生活都息息相关,学习借鉴他国已有的现实案例,尤其是如纽约这样极具特色和活力的超级大都会,对推动改善我国目前社会环境有重大的意义。作者在解读纽约城市运行逻辑的同时,对比了中美两国在政府运作、社会模式、公共空间规划等方面的异同,试图探讨理想城市的多种可能。
◎图、文、数据结合,在街头摄影中想象城市律动,从数据分析中解构空间政治,把复杂的城市问题简单化、趣味化。
作者精心绘制数十幅纽约区划图、路网图等,宏观且客观地解构了纽约的空间政治。从纽约社区花园、公园绿地到摩天大楼,150幅全彩纽约街头摄影带读者走入真实纽约生活。
✨
名人推荐:
看纽约的实践,能够了解如何建设充满活力、宜居且和谐的大城市,以及市场、社会和政府如何各司其职。
——陆铭,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经济学家、《大国大城》作者
本书回答了各地无数居民和政府官员都关心的问题:如何平衡公共与私人之间的紧张关系?它也直接揭示了纽约市的魅力所在,帮助读者理解 为什么这座特殊的城市会成为全球讨论的焦点。没有比这更及时、更出色的读物来了解这座永不停歇的迷人城市了。
——戴安·E. 戴维斯 ,哈佛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系教授、前系主任
📖
内容简介:
纽约大都会背后都有哪些博弈?政府如何“企业化”运营?
新冠疫情期间,“开放街道”政策如何体现城市价值观?
复杂的城市更新项目如何推进?个人力量如何影响社区营造?
中国城市化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一线城市中个人、社区、政府、企业间的关系愈加复杂,与此同时,住房保障、公共空间、社区营造、公私合作(PPP)等问题的讨论也愈发激烈。纽约作为全球闻名的国际都市,是城市发展的“超级试验场”,也有着种种可供参照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
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背后都有一个城市独特的发展模式。本书以一系列独立成章的短文组成,串联描绘出纽约种种独特或奇异的城市发展现象(比如公共空间的打造、地铁运营、地产开发和规划等),并用制度的逻辑来进行分析和解读,结合对日常生活的审视和学术框架,通过解构纽约来重构城市。
创造大都会的创作者
· · · · · ·
-
罗雨翔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著者:
罗雨翔,美国注册城市规划师。参与以及主持北美20余地区的地产开发、经济发展政策与公共领域投资项目。曾就职于纽约市政府,于美国规划协会(APA)、城市土地学会(ULI)演讲。哈佛大学建筑硕士,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区域经济发展硕士。注重从政治经济的角度研究城市空间发展的议题,曾获世界银行都市扶贫学术研究奖,并在《澎湃新闻》《新建筑》等媒体发表文章。
目录 · · · · · ·
一 公共空间 01
第1章 城市的智慧决定城市的颜值:布鲁克林大桥公园013
第2章 穿行楼宇间的空中花园:高线公园028
第3章 公园界的“草根”:社区花园042
第4章 各自打着“小算盘”的政府官员:公园建设的经济账053
· · · · · · (更多)
一 公共空间 01
第1章 城市的智慧决定城市的颜值:布鲁克林大桥公园013
第2章 穿行楼宇间的空中花园:高线公园028
第3章 公园界的“草根”:社区花园042
第4章 各自打着“小算盘”的政府官员:公园建设的经济账053
第5章 金钱、土地与契约:私人领域的公园063
第6章 新冠疫情的影响:城市中新增的公共空间079
二 社区社会 095
第7章 利益共同体:社区的多重定义096
第8章 社区的“人格”:街区协会124
第9章 细约的“街道办事处”:社区委员会141
第10章 没有围墙的社区:综合改善区150
第11章 纽约的城市“异类”:私人住宅小区165
三 交通出行 187
第12章 一流城市的三流公共交通:地铁系统188
第13章 基建的悖论:拉瓜迪亚机场快线201
第14章 社区间的裂痕制造者:拥堵费210
第15章 被禁锢的巨头:网约车监管政策220
第16章 最大胆也最单调的城市发展蓝图:街道网格系统229
四 地产开发 253
第17章 房地产背后的游戏规则:规划制度254
第18章 从空中“拿地”的开发商:开发权转移机制274
第19章 由私人资本买单的公共福利:经济型住房286
第20章 建在铁轨上的新城:哈德逊广场298
第21章 还没开始就惨淡收场的超大型规划:亚马逊新总部计划314
五 政府运作329
第22章 最易被误解的地方治理根基:房地产税330
第23章 政治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预算局分析师的工作341
第24章 勾勒一座城市的权力结构:宪章354
第25章 最后,从纽约城市制度的起源说起365
参考文献385
索引401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在纽约,私有公共空间的起源和房地产以及城市规划的发展息息相关。1961年,纽约市政府颁布了新的区划法规,其中入了一项新的地产开发机制,允许并鼓励开发商通过在自己的土地上提供公共空间来换取额外的开发面积,相当于让开发商用公园来换房子。根据统计,在1961年到2000年之间,纽约的开发商一共建设了500多个大大小小的私有公共空间(总占地面积32公顷,相当于1/10个中央公园),以此换来了148万平方米的额外建筑面积(相当于4个帝国大厦的总面积)。祖科蒂公园(0.3公顷)当年就为建设它的开发商换来了额外9层楼的建筑面积。 今天的纽约市政府对于私有公共空间的建造和运营有着非常严格的标准。在建造上,规划局对这些公共空间的大小、采光、设施等方面都做了硬性规定。在运营上,规划局规定这些空间除了特殊情况获批以外,需要对公众全年24小时开放。 用公共空间来换取额外的地产开发体量是一种公私双赢的安排。 从规划的角度来看,私有公共空间在城市建设的至密与至疏之间找到了平衡点——每当一个地方因为额外的开发面积而变得更密了,那个地方也会因为提供了新的公共空间而同时变得更疏。政策让这些新公共空间的私人建设者同时承担其全部的维护和运营责任,则更是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5章 金钱、土地与契约:私人领域的公园063 -
在纽约,BID是一种特殊的社区。它在这个鲜有围墙、尽是开放街区的城市中,通过设定收费和服务的边界来将一小块区域内的业主团结起来,使其可以为了共同的利益来投资、运营自己所在的社区。 因为BID的成立需要来自特定区域内的民间支持,所以越是互信程度高、有着多方共同协作历史的街区,就越有可能成功申请成立自己的BID。但反过来说,运营BID本身也可以帮助社区构建更多的信任。毕竟,相较于政府内部最能代表民意的机构——社区委员会,每个BID的管辖范围要更小,与社区内部各主体的关系更近,且免去了政府机构的繁文缛节以及程序限制,并具有实质的“征税”权和提供公共服务的义务,是一种社区自治最直接的方式。 在危机到来之际,一个地方能否成功地渡过难关取决于那个地方的人能否同心协力地为社区出力。在新冠疫情期间,许多BID成为第6章所提到的“开放街道”的管理者,并为遭遇疫情打击的商家和店铺提供宣传服务,助其吸引人流、克服困难,扮演着比以往更加重要的角色。此时,BID提供的服务不仅仅是锦上添花的作用——成功的社区运营关系到各个商铺以及纽约众多小型企业的生存。在这些没有围墙的社区,民间自治所塑造出的韧性将决定纽约这座城市的未来。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10章 没有围墙的社区:综合改善区150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创造大都会"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创造大都会"的人也喜欢 · · · · · ·
创造大都会的书评 · · · · · · ( 全部 68 条 )
> 更多书评 68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城市 (读书破万卷)
- 想买的书 (小实)
- 全球战后史/当代史/比较政治经济商业 (RainyLane)
- 【豆瓣每周荐书】非虚构类 (零度)
- 「后浪2024书目」 (后浪)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4508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创造大都会的评论:
feed: rss 2.0
4 有用 伯樵·阿苏勒 2024-11-18 07:32:26 美国
作为一个两个月前开始生活在这座陌生城市的外来务工人员家属,本书帮我开始理解NYC:为何纽约地铁这么破?为何7号线还有个Hudson站?为何门口的花园是私有的,铁门上还挂了块membership only的牌子?为何中央公园旁边有几幢高到刺眼的楼?为何去La Guardia机场这么麻烦?原来《基本演绎法》因大楼上方空间权转让引发的血案,原来不是编剧编的?不后悔把它从国内背过来!生活在都会的我们,其实... 作为一个两个月前开始生活在这座陌生城市的外来务工人员家属,本书帮我开始理解NYC:为何纽约地铁这么破?为何7号线还有个Hudson站?为何门口的花园是私有的,铁门上还挂了块membership only的牌子?为何中央公园旁边有几幢高到刺眼的楼?为何去La Guardia机场这么麻烦?原来《基本演绎法》因大楼上方空间权转让引发的血案,原来不是编剧编的?不后悔把它从国内背过来!生活在都会的我们,其实并不理解城市怎么运作:无论经济账,还是规划账,抑或政治账,还有各方势力之间的角力。生活在东大的“市民们”被“保护”得过好了,完全不(也懒得)操心城市的规划和运转;而美利坚人有人懒得关心,有人过度关心。城市史著作往往从人文史、历史正史的角度来写作,而以城市规划斗争为问题意识的城市书,实在太少了。好看! (展开)
7 有用 新京报书评周刊 2024-10-13 12:04:22 陕西
罗雨翔有着哈佛大学建筑硕士以及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区域经济发展硕士的双重背景,他从经济、地理、政策、法规、公共空间和建筑设计等方向深度观察纽约,探秘美国大城市的城市更新。他发现“公共”与“私人”之间的模糊性给纽约带来极大活力。他在解读纽约城市运行逻辑的同时,对比了中美两国在政府运作、社会模式、公共空间规划等方面的异同,试图探讨理想城市的多种可能。他用制度的逻辑来进行分析和解读,结合对日常生活的审视和学... 罗雨翔有着哈佛大学建筑硕士以及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区域经济发展硕士的双重背景,他从经济、地理、政策、法规、公共空间和建筑设计等方向深度观察纽约,探秘美国大城市的城市更新。他发现“公共”与“私人”之间的模糊性给纽约带来极大活力。他在解读纽约城市运行逻辑的同时,对比了中美两国在政府运作、社会模式、公共空间规划等方面的异同,试图探讨理想城市的多种可能。他用制度的逻辑来进行分析和解读,结合对日常生活的审视和学术框架,通过解构纽约来重构城市。中国城市化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一线城市中个人、社区、政府、企业间的关系愈加复杂,与此同时,住房保障、公共空间、社区营造等问题的讨论也愈发激烈。纽约作为全球闻名的国际都市,是城市发展的“超级试验场”,也有着种种可供参照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 (展开)
4 有用 低度开发的 2024-12-13 14:10:03 广东
今年最喜欢的书!读了一个月终于读完了!作者有城市规划和政治经济学的背景,从空间、交通、制度等方面,结合中美对比,展示了大都市建设整体规划和细节执行。技术理性和选票政治、政府主导和私人承办始终是纽约城市规划的结构性对抗力量,作者认为正是其中的灰色地带给了纽约二百年来长盛不衰的创造力,不断推动市民生活方式的自我迭代。
2 有用 韧勉 2024-08-12 20:13:14 北京
纽约的华裔注册城市规划师关于纽约城市发展、公共空间利用的理论思考。在作者看来相对中国的城市建设而言,资本主义国家更重视私人空间的管辖权,故而纽约城市建设的一大亮点就是如何将私人空间,尤其是私人休闲空间向公众开放,或经过串并造景实现城市融合。城市规划的核心是如何让公共空间的土地利用实现利益最大化,比如招生引资可以提高税收,但如果是破坏环境的企业,那么维护费用高,引进了也会得不偿失。有些即便是知名企业... 纽约的华裔注册城市规划师关于纽约城市发展、公共空间利用的理论思考。在作者看来相对中国的城市建设而言,资本主义国家更重视私人空间的管辖权,故而纽约城市建设的一大亮点就是如何将私人空间,尤其是私人休闲空间向公众开放,或经过串并造景实现城市融合。城市规划的核心是如何让公共空间的土地利用实现利益最大化,比如招生引资可以提高税收,但如果是破坏环境的企业,那么维护费用高,引进了也会得不偿失。有些即便是知名企业的引入,但是无法带来公共价值也无法长久,比如亚马逊总部。还有对公共空间的理解,不能局限于平面,纽约城发明的高地公园为纽约诸多楼盘带来了更好的居住环境与更高的房价,算是纽约城市育成留给世界造城文化的高光遗产。 (展开)
1 有用 冬日离岸风球 2025-01-07 02:37:43 日本
挺详实的,很喜欢最后几张政府角度的叙述,学习到了很多。前面的介绍私以为还可以再写写,不过这部分作为科普是很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