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希·奥尔巴赫(Erich Auerbach,1892-11-09至1957-10-13),德国罗曼语文学学者、比較文學學者。1892年11月9日出生于柏林一个富有的犹太商人家庭。这是柏林从一个由官僚和商人的聚居区向工业大都市转变的最后几年,城市人口在19世纪後半葉达80万,成为欧洲第四大城市。奥尔巴赫曾就读于法兰西文理中学(Franz sisches Gymnasium),接受了精深的罗曼语文学训练。于 1913年获海德堡大学法律学位(他的论文题目是“制定新刑法的影响机制”),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服役于德军西线,因腿部严重受伤被授予二等十字勋章。即使後來流亡国外漫长的幾十年裏,奥尔巴赫也从未想过放弃自己的德国身份,並总是抱着回国的希望。作为一名坚定的普鲁士民族主义者,奥尔巴赫在一战结束後放弃他计划的法律职业,转为学习法语、意大利语和拉丁语,负笈德国格赖夫斯瓦尔德大学罗曼语文学系,于1921年获得罗曼语文学博士学位(博士論文爲一篇关于文藝復興早期的中篇小说研究的论文:《论意大利与法国文藝復興早期小说的技藝》)。当时,语文学在德国是一门非常活跃的学科,不仅涉及词汇起源研究,更如爱德华·赛义德所言,通过对语言的所有现有书面材料及其修辞、法律和文学的研究,再现了一種文化史。而这种複雜的、充满典故式的阐释文本的语文学方法幾乎出现在奥尔巴赫的所有文学批评中。獲得博士學位後,加入柏林的普鲁士国家图书馆。1925年,在慕尼黑出版维柯《新科学》德译本。奥尔巴赫的第一本著作《但丁:世俗世界的诗人》于1929年问世,是一部奠定奥尔巴赫声誉及其在德国学界地位的佳作(这本书于1961年首次以英文出版,在绝版数十年後,方得再版)。該书首章预示了之後《摹仿论》中的众多观点。得益于该书,奥尔巴赫1929年獲得马堡大学罗曼语文学教职。1936年,他被希特勒政权解职後,加入在伊斯坦布尔寻獲避难所的德国学者团体。在那里,奥尔巴赫担任土耳其国立大学教授,度过战争年代,并撰写了堪稱现代文学批评里程碑的《摹仿论》(1946年于瑞士伯尔尼出版),這是奧爾巴赫最著名的作品。在该书之前,他曾于1944年在伊斯坦布尔出版《但丁研究新论集》,其中收录了初刊于1939年《罗曼语档案》的重要论文《喻象》(Figura)。1947年,奥尔巴赫远渡美国,先去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继而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度过一段愉快的时光,随後前往耶鲁大学,在那裏,于1950年被任命为教授,1956年被任命为斯特林讲席教授。在耶鲁大学的数年,他将散见各处的一些论文结集,于1951年在瑞士伯尔尼出版(Vier Untersuchungenzur Geschichte der französischen Bildung, Bern: FranckeVerlag, 1951;收录了论文“La cour et la ville”、“Über Pascalspolitische Theorie”、“Paul-Louis Courier”、“Baudelaires Fleurs du Mal und das Erhabene”),並见证了《摹仿论》被译为英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希伯来语等語言。奥尔巴赫在生命的最后幾年,专注于一个研究早期中世纪的项目;他逝世前完成的手稿將于伯尔尼出版,题为《拉丁晚期与中世纪的文学语言及其受众》。
还没人写过短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