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 华大集团CEO、生物学博士尹烨推荐
★一部揭示无私的细胞如何反抗自私的基因,先天与后天如何塑造你我的全景科学史!
★ 回溯150余年的重大科学发现,重现10位诺奖科学家的人生故事
——————————————————
▶入围2024年Phi Beta Kappa(美国大学优秀 生全国性荣誉组织)科学图书奖
▶随书附赠602mm×224mm超大尺寸折页,全景展现从古希腊到21世纪的生物学和遗传学大事件
▶一场跨越百万年的冒险,连接着每一个智人的共同旅程
·每个人早在经历人生的第一次呼吸、大笑、疼痛或者被爱之前,就已经完成了一场冒险。这场冒险来自遥远的过去,浓缩了数百万年来的试错成果,是基因承载的记忆,代代相传。
▶从一颗“神奇细胞”开始,探索生命的奇迹!
·一个细胞,如何孕育出复杂的生命,造就复杂生命所需的全部信息怎么能被塞进一个简单的细胞中?
·...
★ 华大集团CEO、生物学博士尹烨推荐
★一部揭示无私的细胞如何反抗自私的基因,先天与后天如何塑造你我的全景科学史!
★ 回溯150余年的重大科学发现,重现10位诺奖科学家的人生故事
——————————————————
▶入围2024年Phi Beta Kappa(美国大学优秀 生全国性荣誉组织)科学图书奖
▶随书附赠602mm×224mm超大尺寸折页,全景展现从古希腊到21世纪的生物学和遗传学大事件
▶一场跨越百万年的冒险,连接着每一个智人的共同旅程
·每个人早在经历人生的第一次呼吸、大笑、疼痛或者被爱之前,就已经完成了一场冒险。这场冒险来自遥远的过去,浓缩了数百万年来的试错成果,是基因承载的记忆,代代相传。
▶从一颗“神奇细胞”开始,探索生命的奇迹!
·一个细胞,如何孕育出复杂的生命,造就复杂生命所需的全部信息怎么能被塞进一个简单的细胞中?
·细胞是怎么知道自己应该变成什么、应该怎么做,并最终变成数万亿个细胞的?
·在面对一连串独特的遗传指令时,细胞如何通过反抗基因的“专横”,使自己发生特化,获得相应的特征?
·蝾螈的前肢能在数周之内完成再生;水螅被切成两半后,每一半都能变成结构完整的新个体;再生大师真涡虫只需1/250的身体组织就能长成完整的虫体,为什么哺乳动物缺乏比肩其他物种的再生异能?
你能在这本书中找到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
▶不止于科学史与前沿医学,更是对科学精神的礼赞
·为找到“白眼”而创建果蝇套房的“现代遗传学之父”托马斯·亨特·摩根
·在实验室中废寝忘食,开启克隆技术时代的约翰·格登
·通过秀丽隐杆线虫细胞谱系追踪,发现细胞的程序性死亡的约翰·苏尔斯顿
·通过基因敲除技术开启了反向遗传学研究的马里奥·卡佩奇
·通过骨髓移植实验,发现了我们体内的“变形金刚”——干细胞的欧内斯特·麦卡洛克和詹姆斯·蒂尔
也许你并不熟悉这些名字,但正是这些科学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在科学追求的引领下,前赴后继,于灵光乍现与艰难求索中开创了一个又一个科学新纪元。你将在本书中读到他们振奋人心的发现故事,领略他们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
——————————————————————————————
♦ 内容简介 ♦
“我从哪里来?”从发育生物学的角度来看,这个古老的哲学问题有一个简单的答案:一个细胞。事实上,不止人类,地球上所有动物的生命都始于一个细胞。但是,一个能动、能呼吸、能消化、有感觉的完整的动物个体,究竟是如何从区区一个细胞发育而来的?造就复杂生命所需的全部信息怎么能被塞进一个简单的细胞中呢?这个细胞是怎么知道自己应该变成什么、应该怎么做,并最终变成数万亿个细胞的?
本书将带领我们踏上一段奇妙的旅程,通过探索细胞、基因和胚胎学的科学发展史,回答生命如何从最初的单细胞合子演变成复杂的生物体。作者从古希腊人普遍相信的先成论,到亚里士多德提出后成说,以及细胞学说的出现,回顾了150余年来我们对发育过程的认知。除此之外,作者也探讨了器官衰竭的原因;为什么有的生物能够再生,有的却不能;以及胚胎与肿瘤那令人不安的相似性。
科学的发展自然离不开科学家们的不朽贡献。他们通过研究发育过程寻找治疗癌症的新方法,他们努力将细胞重编程等技术的胚胎研究成果应用于医疗实践,他们基于干细胞研究创建了再生医学这个全新的领域。这些看似水到渠成实则充满灵光乍现与艰难求索的故事,作者都将在书中娓娓道来。
本书不仅是一次关于生命起源奥秘的科学探险,更是一次关于探索和发现的哲学思考。每一个生命都是从单一细胞开始的奇迹,而这个细胞中所蕴含的潜力,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和利用!——————————————————————————————
“细胞只能来自细胞。”这句看似简单的话,却点破了真理。单细胞生物自不用说,而多细胞物种,无论是只有几克的鼩鼱、几十千克的人类、上百吨的蓝鲸、上千吨的红杉……都来自一个细胞——一般称其为“受精卵”的全能干细胞。而这个细胞是怎样通过对内外环境的感知,在有限的时空内按照基因设定的各种可能程序,启动复制和分化,成功完成了一次次发育和繁衍?更为玄妙的是,只有80亿人的人类社会尚且存在诸多难以调和的矛盾,但一个标准的成年人却有近37万亿个细胞,这些天文数字的细胞又是如何以不可思议的方式配合,以超高的效率来完成物质合成、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的?
—— 尹烨,华大集团CEO,生物学博士
本·斯坦格的《从一个细胞开始》无比精彩,带领我们经历了人生中的重要旅程。斯坦格是一位热情洋溢、知识渊博的科学向导,他讲述的科学知识将影响我们未来的生活。
—— 尼尔·舒宾,古生物学家,著有《解码40亿年生命史》
《从一个细胞开始》惊叹于发育生物学领域的一些亮点,这门学科的意义涉及生命科学的许多领域。本· 斯坦格才华横溢,他描述了我们是如何从一个细胞中诞生的,强调了这一过程中每一步背后令人难以置信的幸运,并运用美妙的比喻来解释复杂的现象。如果你对我们身体中的所有细胞是如何从一个细胞中诞生的有哪怕一丁点的兴趣,我强烈推荐你阅读这本书。
—— 威廉·安德森,哈佛大学干细胞与再生生物学系教育主任
《从一个细胞开始》展现了一位沉浸于科学研究和丰富的人类文化历史的作家的博学和想象力,读来令人愉悦,文字优雅、通俗易懂、令人兴奋。
—— 罗伯特·温伯格,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美国科学院院士,著有《癌生物学》
从一个细胞开始的创作者
· · · · · ·
-
本·斯坦格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丨作者简介丨
本·斯坦格(Ben Stanger),医学博士,宾夕法尼亚大学癌症研究领域的汉娜·怀斯教授,医学、细胞和发育生物学教授,胰腺癌研究中心(PCRC)主任;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胃肠病执业医师。
丨译者简介丨
祝锦杰,北京大学医学学士,香港浸会大学翻译与双语交流专业硕士。 《环球科学》《好奇号》合作译者,已出版译著有《哥德尔传》《神秘的量子生命》《人人都该懂的遗传学》《人人都该懂的克隆技术》等。
目录 · · · · · ·
第1章 一细胞问题
第2章 细胞的语言
第3章 细胞的社会
第4章 基因的开启和关闭
第5章 基因与发育
第6章 请指点我,拜托了!
幕间插曲 成熟
第7章 干细胞
第8章 细胞炼金术
第9章 祸起萧墙
第10章 蝾螈的眼睛和蛙的脚趾
第11章 白日科学和黑夜科学
尾声 分娩
致 谢
术语表
注释、参考文献和延伸阅读
译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古希腊人花了很多时间争论胚胎的本质,而绝大多数人都支持先成论。直到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加入这场论战。他推论道,如果生物的躯体真的在发育开始之前就已经形成(从一开始便是完整的),那么观察者理应看到所有的结构同时出现,而不是一块一块地被零散组装起来。为了验证这一点,亚里士多德检查了数十个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鸡胚,注意到鸡的心脏总是比其他器官更早出现(并开始搏动)。亚里士多德总结认为,躯体的各个部位在发育过程中是依次出现的,并非由原先就有的结构膨大而成。他的认识是正确的。后来,这种现象被称为“后成说”,表明动物的生长是逐步推进的,后出现的部位需建立在先前已有的部位之上。亚里士多德有理有据的推论让支持先成论的人哑口无言,在随后的2000年里,后成说作为一种范式,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1 讽刺的是,到了17世纪中期,显微镜的兴起导致先成论再次受到人们的青睐。世界上第一台单镜片显微镜是由荷兰纺织品商人安东尼·范·列文虎克发明的,他本想寻找一种更好的方法,来评估布匹的丝线纺织质量,所以研究出了一套制作镜面的技术,使镜片的放大倍数达到史无前例的水平。到了1670年,列文虎克已经完全沉迷在打磨镜片的爱好里不能自拔,他几乎把能够找到的每一件样本都放到自己的显微镜下观察。凭借新式显微镜强大的屈光能力,列文虎克看到了一个令他大受震撼的小人国世界:一个此前人眼看不见的微型生命的世界。 列文虎克是世界上第一个亲眼看到微生物的人一原生动物、真菌和细菌,这些与我们生活在一起却又看不见的无处不在的生 物一在他的眼里,它们就像微小的市民,游荡在一座迷你的城市广 场上。列文虎克把它们称为“animaleues”(显微动物),因为他认为 这些生物只是动物的微缩版本,它们也有感觉,也像宏观的动物一 样,有结构复杂、功能齐全的内脏。随着列文虎克的显微镜变得越来 ...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1章 一细胞问题 -
发育的过程是不可预测的,这场旅途充满了不确定性,时刻都危如累卵。每当细胞发生分裂,它都要读取、复制和翻译数以十亿计的DNA字母,这样的过程在动物个体成年之前会反复上演无数次。绝大多数细胞内的分子反应都无比精准,准确率往往在99。9%以上。但庞大的绝对体量(发育的过程涉及数十亿细胞)意味着错误在所难免。(假设细胞每次分裂的时候需要完成10亿次操作,那么即使错误率是0。01%,最后也会出现10万个错误。)面对无可避免的错误,大自然的应对手段是可塑性:GPS(全球定位系统)在你走错一个路口后能重新规划路线,而生物体的可塑性相当于这种路线修正系统的发育版本。以海胆为例,细胞在胚胎被晃散后改变了自己的发育路径,它们不再只作为海胆的一部分,而是各自独立发育成新的海胆个体。杜里舒的发现堪称可塑性的经典例子,而你可能已经猜到了,这也是同卵双胞胎、三胞胎,乃至更多胞胎产生的方式之一。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1章 一细胞问题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从一个细胞开始"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从一个细胞开始"的人也喜欢 · · · · · ·
从一个细胞开始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 条 )

生命的奇迹,从微小到无限。
> 更多书评 5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书单|上海暂无 (喵呜)
- 书单|2025年购书目录 (思郁)
- 科普通识 (森森)
- 书单|【新书过眼录·中国大陆】2025 (普照)
- 想读 (徐小凯)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711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从一个细胞开始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岚的日记 2025-01-24 09:32:51 广东
每个人的起点永远一样——地球上所有动物的生命都始于一个细胞。胚胎发育是一种只有多细胞生物才有的特征。这本书除了简单易懂地梳理整个过程,还提供了附录术语表和大事记,方便理解。
0 有用 momo 2025-01-25 15:23:26 江苏
可以看成是《工作的细胞》的严谨版,一个标准成年人有近37万亿个细胞,最初只不过是一个干细胞。生命的故事虽然美妙,但也有残酷之处,人类的未来,恐怕也取决于对这小小细胞的研究。
0 有用 Lily读书 2025-01-25 11:05:49 北京
以前只知道生命起始于细胞,却从未深入了解过背后复杂又神奇的过程。它让我对生命充满了敬畏,也让我看到了科学发展的曲折与伟大。每一个理论的提出,每一次认知的突破,都离不开科学家们的不懈努力
0 有用 晴空 2025-03-15 12:57:28 河北
“迄今为止,争议最大的事件与两种发展迅猛的技术﹣﹣胚胎培养和基因编辑﹣﹣有关,属于二者的交叉领域。2018年11月,中国科学家贺建奎博士在 YouTube 视频平台上宣布,他培育出了世界上第一对基因编辑婴儿。视频中,贺博士对这两个孩子的称呼分别是露露和娜娜,二人的父母是一对中国夫妇。这对夫妇接受的治疗属于标准的体外受精技术,唯独有一个区别:在将胚胎植入母亲的子宫之前,研究人员利用 CRISPR 技... “迄今为止,争议最大的事件与两种发展迅猛的技术﹣﹣胚胎培养和基因编辑﹣﹣有关,属于二者的交叉领域。2018年11月,中国科学家贺建奎博士在 YouTube 视频平台上宣布,他培育出了世界上第一对基因编辑婴儿。视频中,贺博士对这两个孩子的称呼分别是露露和娜娜,二人的父母是一对中国夫妇。这对夫妇接受的治疗属于标准的体外受精技术,唯独有一个区别:在将胚胎植入母亲的子宫之前,研究人员利用 CRISPR 技术敲除了受精卵的一个基因术﹣-CCR5。很快,贺博士就遭到了各国科学人士的指责,社会各界都认为他的所作所为违背了伦理。他丢掉了工作,一年后,他和他的同事们受到了罚款的处罚,并以"非法行医罪"被判处入狱。(贺建奎已于2022年刑满释放。) ” (展开)
0 有用 lred 2025-02-07 15:48:20 江苏
#精彩的作品 #健全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