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 · · · ·
引言
流亡文学
一 夏多布里安
二 卢梭
三 维特
四 勒奈
五 奥勃曼
六 诺底叶
七 贡司当:《论宗教》——《阿道尔夫》
八 斯塔尔夫人:《苔尔芬》
九 流放
十 《柯丽娜》
十一 向民族偏见和新教偏见的进攻
十二 对于古代的新看法
十三 《德国论》
十四 巴朗特
十五 结束语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把爱神描绘成托瓦尔森浮雕上那样可爱孩子的时代已远远抛在我们后头了。在伏尔泰看来,爱神就是欢乐之神。“欢笑、消遣、娱乐”是他的侍从。在卢梭看来,他是感情之神。就歌德来说,他已不再是慈善的神了;我们读了歌德的作品,就会理解叔本华所写爱神按自己的意志行事,对个人的痛苦无动于衷的真意。在新时代的第一首长诗《浮士德》中爱神由一个调皮的孩子变成了个罪人。浮士德勾引了甘泪卿又抛弃了她;甘泪卿的恋爱造成了她妈妈、哥哥、孩子和她自己的死亡。她这样一个稚真痴情的姑娘,只是为了浮士德能在夜里来找她,竟亲手用安眠药毒死了母亲;浮士德和梅菲斯特一道杀死了企图为妹妹报仇雪耻的哥哥;为了怕丢脸她弄死了她新生的孩子,为此她被投入监牢处死了。歌德对真理的热爱促使他不是把爱神画成带着玫瑰花冠的男孩,而描绘成完全另一个样子。在歌德笔下,爱情不仅在后果上而且在它的本质上就是和命运联系在一起的。在《亲和力》中他把决定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神秘的不可抗拒的互相吸引和互相排斥的力量做了一番研究,仿佛它们是化学物质似的。这本书从自然哲学的观点研究了爱情;歌德向我们显示了它的产生,它作为一种神秘自然力量的魔力和它在我们心灵最深处的基础。(69-70) 这种新典型和歌德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形成强烈的对比。在歌德的作品中德国诗歌达到了最高水平,条顿族的精神品质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表现得更加完美。尽管甘泪卿和克莱卿是相反的性格,一个柔和温顺,一个火热大胆,但两人都是少女,两人都怀着单一的感情,两人都属于完全朴实单纯的性格。两人都是第一次恋爱,也是唯一的一次。……她们的心在接受印象时软得像蜡,一旦印上之后就再也不能抹掉,仿佛是印在金子上似的。……她们觉得自己和她们的恋人无法相比,对他们只能仰视,就仿佛古老的传说成了现实,上帝的儿子来到凡人的女儿跟前。甘泪卿对浮士德的渊博知识感到惊异,为之倾倒,而克莱卿在爱格蒙特光彩夺目地出现在自己面前时,则...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七 贡司当:《论宗教》——《阿道尔夫》 -
就这样他做出了努力来解释我们称之为爱情的吸引力,把它和我们所熟悉的无生命的自然的吸引力作了比较。但还有一步工作要做,那就是把爱情和一直与它相联系的东西分离开来进行分析。这项工作落到了贡斯当所属的动荡不安、心怀不满的这一代人身上。过去不管人们对爱情的观念多么不同,对它的起因和后果的看法多么不同,他们都把这种感情本身看做是简单的大家都理解的东西。现在他们却开始把它看做是复杂的东西,企图把它分解为许多因素。在《阿道尔夫》和按照它的路子写的小说中,都精确地估计了男女各方需要多少组成部分、需要有多少友情、多少献身精神、多少虚荣心、名利心、崇拜、尊敬、肉体上的吸引力、希望、幻想、失望、仇恨情绪、厌烦情绪、热情、自私的打算等等,才能构成双方称做爱情的那个混合体。经过这些分析,这种感情就失去了它超自然的性质、人们对它的崇拜也就不再有了。给读者描绘的不再是它的诗意,而是它的心理状态。这很像通过望远镜看一颗星星时发生的情况,它闪闪的光亮都没有了,只剩下一个天体;在过去我们看到的丰满皎洁的月亮是一个清晰明亮的圆盘;现在我们却在上面看出了大量的山脉和谷地。 贡斯当宁愿把他的控诉写成一篇最朴实无华的故事。它只有两个人物,没有景物,在整个情节中没有一件偶然事故。一切情况的发生都符合这一对人的相互关系和他们对于一般社会的关系所显示的自然规律。读者从头到尾看着这两个人的发展情况,就像一个化学家望着两种物质在一个不会爆炸的管形瓶里相互作用,观察会有什么结果似的。 (70-71)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七 贡司当:《论宗教》——《阿道尔夫》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一分册)"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一分册)"的人也喜欢 · · · · · ·
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一分册)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 条 )
> 更多书评 3篇
-
把爱神描绘成托瓦尔森浮雕上那样可爱孩子的时代已远远抛在我们后头了。在伏尔泰看来,爱神就是欢乐之神。“欢笑、消遣、娱乐”是他的侍从。在卢梭看来,他是感情之神。就歌德来说,他已不再是慈善的神了;我们读了歌德的作品,就会理解叔本华所写爱神按自己的意志行事,对个人的痛苦无动于衷的真意。在新时代的第一首长诗《浮士德》中爱神由一个调皮的孩子变成了个罪人。浮士德勾引了甘泪卿又抛弃了她;甘泪卿的恋爱造成了她妈...
2021-02-02 21:38:20 2人喜欢
把爱神描绘成托瓦尔森浮雕上那样可爱孩子的时代已远远抛在我们后头了。在伏尔泰看来,爱神就是欢乐之神。“欢笑、消遣、娱乐”是他的侍从。在卢梭看来,他是感情之神。就歌德来说,他已不再是慈善的神了;我们读了歌德的作品,就会理解叔本华所写爱神按自己的意志行事,对个人的痛苦无动于衷的真意。在新时代的第一首长诗《浮士德》中爱神由一个调皮的孩子变成了个罪人。浮士德勾引了甘泪卿又抛弃了她;甘泪卿的恋爱造成了她妈妈、哥哥、孩子和她自己的死亡。她这样一个稚真痴情的姑娘,只是为了浮士德能在夜里来找她,竟亲手用安眠药毒死了母亲;浮士德和梅菲斯特一道杀死了企图为妹妹报仇雪耻的哥哥;为了怕丢脸她弄死了她新生的孩子,为此她被投入监牢处死了。歌德对真理的热爱促使他不是把爱神画成带着玫瑰花冠的男孩,而描绘成完全另一个样子。在歌德笔下,爱情不仅在后果上而且在它的本质上就是和命运联系在一起的。在《亲和力》中他把决定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神秘的不可抗拒的互相吸引和互相排斥的力量做了一番研究,仿佛它们是化学物质似的。这本书从自然哲学的观点研究了爱情;歌德向我们显示了它的产生,它作为一种神秘自然力量的魔力和它在我们心灵最深处的基础。(69-70) 这种新典型和歌德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形成强烈的对比。在歌德的作品中德国诗歌达到了最高水平,条顿族的精神品质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表现得更加完美。尽管甘泪卿和克莱卿是相反的性格,一个柔和温顺,一个火热大胆,但两人都是少女,两人都怀着单一的感情,两人都属于完全朴实单纯的性格。两人都是第一次恋爱,也是唯一的一次。……她们的心在接受印象时软得像蜡,一旦印上之后就再也不能抹掉,仿佛是印在金子上似的。……她们觉得自己和她们的恋人无法相比,对他们只能仰视,就仿佛古老的传说成了现实,上帝的儿子来到凡人的女儿跟前。甘泪卿对浮士德的渊博知识感到惊异,为之倾倒,而克莱卿在爱格蒙特光彩夺目地出现在自己面前时,则像孩子一样跪倒在他跟前。她们已不再是自己,仿佛已消失在她们恋人身上。我们看到的不是两个地位平等的人,手牵着手,在那里海誓山盟,而是一个着迷了的满怀崇敬之情的少女紧跟着一个男人。他是她的生命,而她不过是他生活中的一个插曲。他一眼就看清并理解了她的整个性格;而她却一点也不理解他,不能洞察他和判断他。她看不到他的局限性,也看不到他的缺陷。不管她朝着哪个方向走,她都看到他高大的身影矗立在她面前。因此在这样的爱情中没有批评,没有思想解放,也不需运用理解力。(76-77) 引自 七 贡司当:《论宗教》——《阿道尔夫》 • 士与女耽
寬解擺脫,又一意也。紐情纏愛,能自拯拔,猶魚鳥之出網羅。夫情之所鍾,古之“士”則登山臨水,恣其汗漫,争利求名,得以排遣;亂思移愛,事尚匪艱。古之“女”閨房窈窕,不能遊目騁懷,薪米叢脞,未足忘情攝志;心乎愛矣,獨居深念,思蹇産而勿釋,魂屏營若有亡,理絲愈紛,解帶反結,“耽不可説”,殆亦此之謂歟? 明人院本《投梭記》第二〇齣:“常言道:‘男子痴,一時迷;女子痴,没藥醫’”;古羅馬詩人名篇中女語男曰:“吾與子兩情之熾相等,然吾爲婦人,則終遜汝丈夫一籌,蓋女柔弱,身心不如男之强有力也”(urimur igne pari,sed sum tibi viribus inpar;/ fortius ingenium suspicor esse viris. / ut corpus,teneris ita mens infirma puellis)。——意謂男子心力不盡耗於用情,尚綽有餘裕,可以傍騖;斯大爾夫人( Madame de Staël)言,愛情於男祇是生涯中一段插話,而於女則是生命之全書(L'amour est l' histoire de la vie des femmes;c'est un épisode dans celle des hommes),拜倫爲詩敷陳之。 皆即“士耽”與“女耽”之第二義爾。
——钱钟书:《管锥编》(一)毛诗正义 二五 氓
• 现代性视野下的葛丽卿
随着故事的展开,葛丽卿懂得了去感受别人对自己的需要和爱,懂得了去感受自己的情欲和对别人的爱。她被迫赶紧发展对自己的新意识。……当她的新感情与她的旧社会角色发生冲突时,她终于相信,她自己的需要是合理的和重要的,并且感到了一种新的自尊。浮士德所爱的那个天使般的小孩在他眼前消失了;爱情使她长大了。 浮士德兴奋地看到她成长;他没有看到,她的成长是不稳固的,因为它得不到社会的支持。除了从浮士德本人那里之外得不到任何同情或肯定。 ……浮士德爱葛丽卿,但他的爱有其完整的生活背景,其中贯穿着自己的过去和未来以及他决心要去探索的广阔世界;但葛丽卿对浮士德的爱却根本没有任何背景,这种爱构成了她对生活的唯一指望。由于要面对她的不顾一切的强烈需要,浮士德惊慌不安,离开了小镇。(68-69) 但这个悲剧还有另外一个层面。即便在某种程度上浮士德愿意并且能够使自己适应葛丽卿的世界,她本人也不再愿意或能够适应那个世界了。浮士德如此戏剧性地进入了葛丽卿的生活,使得葛丽卿有了她自己的运动路线。但由于浮士德本应预见到的原因,即性方面的原因和阶级方面的原因,她的轨道必然会终结于灾难。即使在封建领地的世界里,对一个富有而无须束缚在土地上的男人来说,家庭或职业实际上也有无限制的运动自由。当一个贫穷而以家庭生活为业的女人则根本没有运动的可能。她必然会发现自己完全处于男人的支配之下,而这些男人是不会怜悯那些不知道自己身处何位的女人的。在她的封闭的世界里,她不得不去的地方也许只有疯狂和殉道。假如浮士德能够从葛丽卿的命运中学到一些东西,那么他必须为他们的发展承担某种责任——或者要为他们的毁灭负责。(73-74) 在葛丽卿的悲剧中,最后的主人公是那个旧世界。当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着手描述资产阶级真正的革命成就时,他列出的第一项成就就是,资产阶级“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浮士德》的第一部就发生在这样的时刻,当时这些封建的、宗法的社会状况在经历了数世纪之后正在遭到破坏。大多数人民仍然住在葛丽卿所住的“小世界”里,而这些世界正如我们已看到的那样是足以让人感到恐惧的。不过,这些细胞性的小城镇正开始破裂:首先是通过与外来的具有爆炸性的边缘人物的接触——如浮士德和靡非斯陀,他们有钱、性欲强烈、主意多,都是一些对守旧的神话来说不可或缺的古典性“外来煽动者”——但更加重要的是通过内在的爆炸,这种内在的爆炸是由于小城镇自己的儿女如葛丽卿的内心经历了不稳定的发展而引发的。这些小城镇对葛丽卿在性与精神上的叛离所做出的的严厉反应,事实上是一种宣告,即它们不会适应其儿女的变化意愿。葛丽卿的后继者会吸取教训:在葛丽卿停留和死亡的地方,他们将搬离并继续生活。(75) ——〔美〕马歇尔·伯曼《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现代性体验》 • 旧世界、小城镇、自我毁灭是自我发展的一种形式:《约翰·克里斯朵夫》“燃烧的荆棘” 安娜?
但克里斯朵夫不是浮士德。
就这样他做出了努力来解释我们称之为爱情的吸引力,把它和我们所熟悉的无生命的自然的吸引力作了比较。但还有一步工作要做,那就是把爱情和一直与它相联系的东西分离开来进行分析。这项工作落到了贡斯当所属的动荡不安、心怀不满的这一代人身上。过去不管人们对爱情的观念多么不同,对它的起因和后果的看法多么不同,他们都把这种感情本身看做是简单的大家都理解的东西。现在他们却开始把它看做是复杂的东西,企图把它分解为许多因素。在《阿道尔夫》和按照它的路子写的小说中,都精确地估计了男女各方需要多少组成部分、需要有多少友情、多少献身精神、多少虚荣心、名利心、崇拜、尊敬、肉体上的吸引力、希望、幻想、失望、仇恨情绪、厌烦情绪、热情、自私的打算等等,才能构成双方称做爱情的那个混合体。经过这些分析,这种感情就失去了它超自然的性质、人们对它的崇拜也就不再有了。给读者描绘的不再是它的诗意,而是它的心理状态。这很像通过望远镜看一颗星星时发生的情况,它闪闪的光亮都没有了,只剩下一个天体;在过去我们看到的丰满皎洁的月亮是一个清晰明亮的圆盘;现在我们却在上面看出了大量的山脉和谷地。 贡斯当宁愿把他的控诉写成一篇最朴实无华的故事。它只有两个人物,没有景物,在整个情节中没有一件偶然事故。一切情况的发生都符合这一对人的相互关系和他们对于一般社会的关系所显示的自然规律。读者从头到尾看着这两个人的发展情况,就像一个化学家望着两种物质在一个不会爆炸的管形瓶里相互作用,观察会有什么结果似的。 (70-71) 引自 七 贡司当:《论宗教》——《阿道尔夫》 • 爱情叙事的心理分析:《红与黑》,于连和玛蒂尔德。 • 爱情:“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 • 对待爱情的精确分析学:《论语·为政》第十七章。
回应 2021-02-02 21:38:20 -
仿佛一道亮光闪过,她透过这本书的偶然的个人的优缺点看到了新世纪的思想特征。在考虑这部作品的时候,她似乎突然鲜明地看到,满怀着愉快的改良劲头的她,不过是前一个坚信进步的世纪的产物。巴朗特的书在她看来预示着过渡阶段已经结束;她在书中看到的对现状的忧郁的无可奈何的态度、那种宿命论和对既成事实的尊重使她感到惊讶。她看出,这种对环境压力的忧郁的无可奈何的态度将是新时代的特点之一;她预感到新时代的哲学将在... (5回应)
2020-12-01 01:55:58 2人喜欢
仿佛一道亮光闪过,她透过这本书的偶然的个人的优缺点看到了新世纪的思想特征。在考虑这部作品的时候,她似乎突然鲜明地看到,满怀着愉快的改良劲头的她,不过是前一个坚信进步的世纪的产物。巴朗特的书在她看来预示着过渡阶段已经结束;她在书中看到的对现状的忧郁的无可奈何的态度、那种宿命论和对既成事实的尊重使她感到惊讶。她看出,这种对环境压力的忧郁的无可奈何的态度将是新时代的特点之一;她预感到新时代的哲学将在很大程度上包含这样一种论证,即现实的就是合理的。她似乎以天才的远见看出了,“现实”这个词将证明是多么模糊,这句话将会造成对于现实环境的多么大的盲从。她以下面带有先知智慧的话结束了她的评论:
“十八世纪过于绝对地宣布了原则;十九世纪可能会以过于无可奈何的态度来解释事物。十八世纪相信事物的本性,十九世纪只相信环境的力量。十八世纪希图控制未来,十九世纪却仅限于努力去了解人类。这本书的作者或许是第一个明显地带有新世纪色彩的人。”
这番话的文体和内容都是同样引人注目的。斯塔尔夫人熟悉的杰出人物中间,巴朗特是最年轻的一个,但没有一个像他那样清楚地摆脱了前一个世纪。别的人都纷纷离开十八世纪这艘正在下沉的船,登上十九世纪的船,一点点地装上所有该带上的货物和粮食种子;但这艘新船仍然靠在破船旁边,靠得紧紧的。是巴朗特割断了缆绳,把它送进了广阔的海洋。
5回应 2020-12-01 01:55:58 -
【已注销】 (纷乱的夏天,我们被死亡深深震撼)
…真正的恋人失去了心上的人,这位少女嫁给了一位沃尔马先生(相当于《维特》中的阿尔贝特和克尔凯郭尔著《引诱者的日记》中的爱德华),他是个无可非议、但索然寡味的人。卢梭在书中作为美德来维护和赞颂的道德信念和夏多布里昂的道德信念是一样的,只不过在宗教反动的影响下,它采取的形式是有束缚力的宗教誓言。 《维特》是不本什么作品呢?下任何定义都不能确切说出这本富有想象力的杰作无限丰富的内容;但是我们可以简要地...2015-12-07 01:15:44 1人喜欢
…真正的恋人失去了心上的人,这位少女嫁给了一位沃尔马先生(相当于《维特》中的阿尔贝特和克尔凯郭尔著《引诱者的日记》中的爱德华),他是个无可非议、但索然寡味的人。卢梭在书中作为美德来维护和赞颂的道德信念和夏多布里昂的道德信念是一样的,只不过在宗教反动的影响下,它采取的形式是有束缚力的宗教誓言。 《维特》是不本什么作品呢?下任何定义都不能确切说出这本富有想象力的杰作无限丰富的内容;但是我们可以简要地说,这篇描写炽热而不幸的爱情的故事,其重要意义在于,它表现的不仅是一个人孤立的感情和痛苦,而是整个时代的感情、憧憬和痛苦。主人公是出身市民阶级的青年人;他在艺术上有天赋,为消遣儿而画画,职业是公使馆的秘书。歌德不由自主地使这个青年具有他年轻时期的看法、感情和想法,赋予他以他自己的全部丰富卓越的才智。这就把维特变成了一个伟大的象征性人物;他不仅代表了新时代的精神,而且代表了新时代的才智。他的宏富伟大的程度几乎和他的命运不相称。…… 这本书描写了一颗丰满的心(不管对还是不对)和日常生活习俗的矛盾,这颗心渴望广阔无垠的天地,渴望自由,这就使现实生活显得是一座监牢,社会上把人隔离开来的一堵堵墙,仿佛是牢房的墙。维特说:“社会只不过是在这些墙上画了画,使每个人感到面前有通往广阔天地的美好愿景。墙本身却从来没有拆除。”因此头和墙相撞,长时间发出抽泣,陷入深沉的绝望之中,只有一颗子弹穿过胸膛才能把它消除。
回应 2015-12-07 01:15:44 -
第95页(《论文学》) 她这本书的根本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必然导致文学的新发展,如果一个社会为自己赢得了自由却让条条框框束缚住文学,那是荒谬可笑的。她怀着青年的热情呼吁说:“啊,但愿我们能找到一个哲学体系,一种对一切善良东西的热情,一套正义的法典,使它们起过去基督教起过的作用!” 第98页(《苔尔芬》) 《苔尔芬》的灰心丧气、逆来顺受的座右铭是:“男人应该能和公众舆论斗争,而女人则应当顺从。”这几乎漏...
2022-03-20 13:29:31
第95页(《论文学》)
她这本书的根本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必然导致文学的新发展,如果一个社会为自己赢得了自由却让条条框框束缚住文学,那是荒谬可笑的。她怀着青年的热情呼吁说:“啊,但愿我们能找到一个哲学体系,一种对一切善良东西的热情,一套正义的法典,使它们起过去基督教起过的作用!” 引自 八 斯塔尔夫人:《苔尔芬》 第98页(《苔尔芬》)
《苔尔芬》的灰心丧气、逆来顺受的座右铭是:“男人应该能和公众舆论斗争,而女人则应当顺从。”这几乎漏出了作者斯塔尔夫人母亲的观点。实际故事是同这个警句相吻合的,但这书的精神和它的发表本身却和它是矛盾的。因为这本书为离婚辩护,同时它是在拿破仑和教皇缔结协约的同一年出版的;它攻击不能离异的婚姻和婚烟的宗教仪式,而这时婚姻法令正在变得严格起来,教会正在部分地恢复它有关婚姻的权力。 引自 八 斯塔尔夫人:《苔尔芬》 第101页
就在这些复杂的有说服力的句子中包含了所谓斯塔尔夫人对于婚姻的攻击。但实际上,我们看得出来,她攻击的只是社会对青年的第一次爱情所施加的约束力和压制力,在天主教国家这些是通过立法手段施加的,在新教国家是通过社会舆论施加的,它们和任何婚姻法同样严格,而社会本身最初就是在教会是它唯一的精神力量时使之成型的。她的论点是以一个假定为根据的,这个假定就是婚姻只能是它应该是的东西,那就是一个理想的道德的关系,也就是两个人在他们生命的特定时刻答应一辈子在一起生活互相忠诚,而他们又真正地互相了解相亲相爱。她指出,任何人要彻底了解自己和了解另一个人是极其困难的。如果说这种相互了解是婚姻必需具有的基础,那么缺乏这种了解的结合就算不上是婚姻。在一时的幻想上面,在谎言上面,或是在女人由于害怕勉强说出的“是”字上面,能建立怎样一种生活呢?只要一项婚姻没有建立在较好的基础之上,它的神圣不可侵犯性就是虚假的,是把现实关系和理想关系混淆起来而得出的结论。 引自 八 斯塔尔夫人:《苔尔芬》 第105页
社会的判断是不负责的判断;个人的判断在一定程度上必然是自然的产物,而社会的判断在多数情况下都是制成品,由那些调制公众舆论的人批发给大家;遵从这种判断的个人丝毫不感到有任何责任。比较自然的办法是由个人来形成自己的看法或原则,规定自己的行为准则,根据自己的力量用自己的脑子去寻找真理;但是在现代社会里,个人都没有这样,他们接受的是现成的宗教,各个国家各不相同的宗教,他们的父母的宗教,早在他们有宗教思想和宗教感情之前,就已经给他们灌输了这种宗教。结果是个人产生宗教思想的能力不等发展起来就给扼杀了,如果没有这样,那他就要倒霉了!他的一切尝试都会成为对社会的挑战。同样的,大多数人在道德观念方面的创见也都会受到现成的社会道德准则和现成的公众舆论的摧残或抑制。社会的判断是社会不加深究地加以接受的那些宗教和道德学说造成的,因此必然是靠不住的,常常是极端狭隘的,在不少情况下是残酷无情的。 引自 八 斯塔尔夫人:《苔尔芬》 第109页
《德国论》是一部划时代的书,在法国文学中是划时代的,因为它不是偶然地而是从原则上和一切陈旧的文艺传统决裂,指出了新的生命源泉,不想就是这部书却被国家的思想警察擅自安上了“不忠于法国”的罪名!还装出一副殷勤的口吻来进行恶毒的讽刺! 引自 九 流放 第115页
斯塔尔夫人进行创作的感情基础是真正具有女性的。尽管她无可否认是一位雄心勃勃的女子,她的最终理想仍然纯粹是关于个人的,是很质朴的,那就是得到爱情的幸福。她的两部大型小说《苔尔芬》和《柯丽娜》就是追求这个理想;她的基本思想就是:在社会同意的婚姻中找到幸福的可能性不大,在婚姻之外找到幸福更不可能。家庭幸福和崇高抱负或自由恋爱的不断矛盾,只不过反映了她的经常抱怨的东西,那就是:天才和激情同她内心深处永远向往的家庭幸福是互不相容的。 引自 九 流放 第121页
但是尽管革命完成了种种外部的大变革,有一样任务却没有完成,而完成这项任务皇家的命令是无法禁止的,那就是消除由宗教、道德、社会、民族以及艺术上的偏见构成的那座大山,这座山比拿破仑的帝国更沉重地压在欧洲身上,也正是它使帝国成为可能。 引自 九 流放 第122-123页
谁要是没有花很大气力来真正彻底了解一个纯粹外国民族的观点,就不能体会要摆脱自己内在的民族偏见是多么困难。 引自 十 《柯丽娜》 第125页
我现在才明白了象这样一个地方没有产生莎士比亚,也不需要莎士比亚,是多么自然,因为在这里北方诗人要做的事,大自然本身就负责做了。在大自然不那么温和的地方,就需要心理分析这样一种比较深刻的诗,就象需要人工取暖一样。在南方,从荷马那个时代到阿里奥斯托这个时期,诗歌一直满足于象镜子一样清晰而朴实地反映清晰而朴实的大自然。它从不设法探索人心灵中的奥秘,也从不深入幽谷和深渊去寻觅宝石,这种宝石阿拉丁努力寻找过,莎士比亚却找着了,而太阳神却在这里撒遍了大地。 引自 十 《柯丽娜》 第130页
斯塔尔夫人的文学活动可以说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是男性的,一是女性的,这就是表达思想,描绘感情。这种双重性我们在《柯丽娜》中也可以看出来。毫无疑问这本书作为智力活动的产物比作为幻想创造的成果价值更大一些。在感情的处理上表现出的特殊的热忱和某种温情说明作者是一个女人。心理学这时还处于很落后的状态,到现在为止只做了一些努力来表现妇女的心理特点,表现妇女的心灵,以区别于男子的心灵。等到有一天要进行认真的努力来这样做时,斯塔尔夫人的作品将成为最有启发作用的材料之一。 引自 十 《柯丽娜》 第132页
柯丽娜自己曾说过,只有经历痛苦我们这些可怜的人才能对造物主有所理解;她似乎生来就是为忍受痛苦的。但在她作为最后的牺牲者死在这古老的竞技场之前,她被打扮得很漂亮,并受到胜利队伍的前呼后拥。 引自 十 《柯丽娜》 第137页
任何特定社会的信仰和习俗都有一种强制力量,但有一个伟大的观念,对于这种力量是最致命的。它同事物的逻辑性没有关系。人们会以为把逻辑放到某一国家某一时期的一整套偏见当中,就象让一匹公牛冲进瓷器店一样,会闹得乱七八糟,但情况并不如此:纯粹的逻辑丝毫不影响人类的大多数!不影响:如果你想唤醒和震惊人类大多数,你必须清楚地让他们认识到他们认为绝对的东西是相对的,这就是说,必须让他们看到他们认为普遍承认的标准只不过是某一数量思想相近的人接受的标准;而别的国家别的民族对是非美丑却有完全不同的概念。这样,一个国家的公众就会第一次认识到他们所看不起的艺术和诗歌恰好被另一个民族认为是头等的,而他们看来最优美的他们自己的艺术和诗歌,别的民族却毫不尊重;而且会认识到不能认为其他民族都判断错误,以此来宽慰自己,因为这些民族各自都认为其他民族是不对的。如果要我用一句话来概括斯塔尔夫人对法国社会,对它的文化和文艺,并通过它对整个欧洲所做的贡献,我可以这样说:她通过自己的作品,特别是她关于意大利和德国的伟大著作,帮助法国、英国和德国人民以比较的观点来看待自己的社会及其文艺思想和理论。 引自 十一 向民族偏见和新教偏见的进攻 第140页
斯塔尔夫人通过戴费依这个典型人物说明,在法国一切善良的感情都被一样坏东西限制住了,那就是对社会的畏惧,其根源就是虚荣心。在她看来,似乎一切感情、整个生命都是由机智、由留下好印象的愿望和由“别人会怎样说”这句话所表达的害怕情绪所控制的。 引自 十一 向民族偏见和新教偏见的进攻 第147页
从柯丽娜对美学观点的维护我们可以感到德国的影响,特别是奥·威·施莱格尔的影响,他是这个国家正在苏醒的浪漫主义精神的第一个代表人物。因为,不管浪漫主义在各国的发展如何不同,有一点是大家都坚持的,那就是美就是它自身的目的,也就是德国人所谓的Selbstzweck(自身目的);这是从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中借用的一个观念,论证美就是艺术的标准和真正的目的。在法国这个理论表现为“为艺术而艺术”这个口号,在丹麦它最早出现在厄伦士雷格的某些诗中。 引自 十一 向民族偏见和新教偏见的进攻 第153-154页
这里我们也可以更强烈地感觉到浪漫主义的来临,它憎恶新教,认为它没有想象力,没有文化,枯燥冷漠,它对天主教的感情日益加深,这种宗教信仰的唯美倾向及其与想象力和艺术的密切而热切的关系,使它在平淡无奇、强调理性的“启蒙”时期之后的十九世纪初,重新具有预想不到的生命和威力。 引自 十一 向民族偏见和新教偏见的进攻 第163-164页
比较直接地影响斯塔尔夫人的德国人是浪漫派的领袖人物,他们坚决相信在文学和艺术上重新表现古代人物是行不通的。奥·威·席莱格尔就承袭莱辛的看法,反对法国的所谓古典诗,他为了贬低它,特意抬高并不依靠希腊罗马文学的特鲁巴多派的诗;他评论歌德的新希腊风的诗歌,要比评论其他更普通更多样的题材的诗显得更冷淡一些。正是由于这样的影响,柯丽娜才说出这样的话:既然我们无法把希腊或罗马人的宗教感情和思想倾向变成我们自己的东西,那就不可能创造出任何符合他们精神的东西,也可说编造不出属于他们范围的东西。我们不需要提到弗·席莱格尔那篇论文的脚注,就能看出斯塔尔夫人在这里是根据谁的意见这样说的。在《论德国》中有一段话,发展了同一思想:“今天的艺术家即使只是重视古人的朴实性格,我们也不可能表现他们原来所特有的那种活力,而只有我们才具有的那种强烈而复杂的感情则会因此而丧失掉。我们现代人在艺术上想做到朴实,往往变得冷漠而不真实,而古人的朴实中是充满生命的。”我们读到上面这段话,简直感到是在阅读一位浪漫派评论家的作品。 引自 十二 对于古代的新看法 第165页
不过斯塔尔夫人没有看到,凡属一部通过研究古代而产生的作品之所以具有真正长远的价值,往往是因为这位艺术家或诗人的民族性和个人特点鲜明地显示在他所追求的那种比较精致而不那么健壮的古典风格之中。 引自 十二 对于古代的新看法 第171-172页
斯塔尔夫人感到同法国精神生活大不相同的另一点是德国文学中理想主义占统治地位。十八世纪后半叶在法国占统治地位的哲学,认为人的意识和思想都是从感官印象中获得的,从而认为人的思想依从于物质环境,由物质环境所决定。斯塔尔夫人当然没有能力对这种哲学的性质和意义作出估计,但象真正的新世纪的人物,她厌恶这种哲学。她以女人的方式,不是用头脑而是用心灵来判断它,认为法国道德中引她反感的实利主义和法国男人对权威那种奴隶式的顺从都是由它引起的。她把孔狄亚克的感觉论和爱尔维修的功利主义结合在一起,作出论断说,没有任何学说比这更适合麻痹热情向上的心灵了,它把一切善都说成是正确理解自身利益的结果。她怀着真正的喜悦心情看到了在德国已被普遍接受的相反的学说。康德和费希特的伦理学,席勒的诗,正好赞扬了她一生所信仰的精神的统治地位。这些伟大的思想家宣称,这位富有灵感的诗人也在每一首诗中证明,精神是独立于物质世界的,它有力量超越它,统治它,改造它。他们表达了她内心最珍视的许多信念。正是她对这些学说、对德国高尚胸怀和崇高理想的热情,促使她开始撰写《德国论》(正象达西特斯在他的那个时代写过《日尔曼论》一样),目的是要在她的同胞们面前摆出一个真纯道德和思想力量的伟大榜样。 引自 十三 《德国论》 第175-176页
一个现代伟大诗人比如歌德或是蒂克却与此相反,他的全部情感生活都带有泛神论的味道。他可以说想从自己的人格中摆脱出来,以便能了解自然。如果是他站在瀑布前面,他会冲破自我这个狭窄的牢笼。他会感到自己随着溪流倾泄而下,跟着漩涡奔流旋转。在他凝神眺望时,他的整个生命都从自我狭窄的天地中涌出来,随着溪流流走。他活跃的意识扩展开来,他把无知觉的自然吸入自我之中,自己又消融在景物里,就象听交响乐的人在乐曲声中忘掉了自己一样。他对一切都如此。就象他的生命会随着波涛流走一样,他同样会随着萧瑟的疾风飞驰,伴着月亮环游天宇,并同无形的宇宙的生命合而为一。 引自 十三 《德国论》 第176页
斯塔尔夫人却没有觉察到这一点。她的德国熟人带着她卷入了浮在表面的运动之中,其它她就看不见觉察不到了。这浮在表面的运动就是浪漫主义的反动。 引自 十三 《德国论》 第180页
过去虔诚时代那种宗教上的痛苦和希望确实不能激动人心了,而哥特式风格的奇异之处,那种表现为艺术上象征主义的奔放特点,和现代病态思想的反常心理以及烦躁情绪却很调谐。 引自 十三 《德国论》 第182-183页
人们以为新的自然哲学将使对自然的实验研究从此变得多余;可是我们看到了自然哲学毫无生命力,在我们生活的时代实验科学以前所未有的发现和发明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丰富了人类的生活。我们很清楚,在这样情况下逆潮流而动的作法只会招致失败,生活本身将驳斥这种谬论。 引自 十三 《德国论》 第184-185页(奥·威·施莱格尔和他的评论和译作)
弱点在于他对诗的观念有德国片面性的特点,那样彻底地依赖直觉,以致把历史性的解释都排除掉了。这也是整个浪漫派的弱点(在丹麦这个弱点并未随着浪漫派的消失而消失,在下一阶段仍然可以看到)。一个典范紧接着一个典范,那样绝对,那样不容怀疑。法国人在希腊人和亚里斯多德身上找到他们的典范:现在比如莎士比亚就成了诗歌领域唯一绝对值得模伤的典范,又如基尔克郭尔在《或此或彼》中坚持说,莫扎特是音乐领域的完美典范。对问题的清醒可靠的历史的看法,即不承认有什么完美的典范,现在全给抛在一边了。伟大的作品就是整个新风格的典范,本身就是一套法典。例如《圣诞节的游戏》在我们的海伯格看来,就是“以抒情形式表现的戏剧的最完美的典型”。他们并不结合历史、结合整个人生去研究诗歌,而是推想出一种树枝样的体系,仿佛各派诗歌作品是互相派生出来似的。例如他们相信英国悲剧是从希腊悲剧直接发展出来的,没有想到一个国家的悲剧不会从其它国家的悲剧中发展出来,而是所在国的环境、文化和思想生活的产物。 引自 十三 《德国论》 巴朗特的观点有很多启发性,这在那时是少见的。他经常听人说,十八世纪的作家们应对那个世纪末震撼了法国基础的革命负责,他认为这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这对那些作家是不公平的,因为它夸大了他们的重要性。如果大楼不是本身要垮,一阵文艺风是不足以把它吹垮的。他和诺底叶和斯塔尔夫人同时提出并阐述了这一说法:文学是社会状态的反映,而不是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 引自 十四 巴朗特 第197页
在考虑这部作品的时候,她似乎突然鲜明地看到,满怀着愉快的改良劲头的她,不过是前一个坚信进步的世纪的产物。巴朗特的书在她看来预示着过渡阶段已经结束;她在书中看到的对现状的忧郁的无可奈何的态度、那种宿命论和对既成事实的尊重使她感到惊讶。她看出,这种对环境压力的忧郁的无可奈何的态度将是新时代的特点之一;她预感到新时代的哲学将在很大程度上包含这样一种论证,即现实的就是合理的。 引自 十四 巴朗特 【结束语】
第199页
不过应当注意,这一些作品、这一批作家只是形成一个集团,而不是形成一个流派。一些有共同倾向的头脑和作品自然地无意地联系在一起,就形成了集团;一些自愿接受某些大体上得到明确地系统阐述的信念作指导的作家,有意识地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流派。 引自 十五 结束语 第200-201页
我们仿佛看到流亡文学的作家和作品出现在一道颤动的亮光之中。这些人站立在新世纪的曙光中;十九世纪的晨曦照在他们身上,慢慢驱散笼罩着他们的奥西安式的雾气和维特式的忧郁。我们感到他们经历了一个恐怖的流血的夜,他们脸色苍白而严肃。但他们的悲痛带有诗意,他们的优郁引人同情;他们不能继续前一天的工作,而不得不怀着疑虑看待那一天打下的基础,而且得费力地把一夜的浩劫留下的碎片收拢起来。为此他们感到屈辱,他们感情的迸发表露了这种情绪,在这里面人们可以感觉到激发人心的力量。 引自 十五 结束语 第203页
在我看来,流亡文学是历史本身所展示的一个自然起点。从一个角度看,它为后来法国文学中政治上和宗教上的反动铺平了道路;从另个角度看,它为法国浪漫派铺平了道路。它对研究和理解德国浪漫派也是最好的导论;它甚至和相距很远的人物如拜伦和巴尔扎克也有一些联系。 总之,流亡文学可说是本世纪伟大文艺戏剧的序幕。 引自 十五 结束语 回应 2022-03-20 13:29:31
-
【已注销】 (纷乱的夏天,我们被死亡深深震撼)
…真正的恋人失去了心上的人,这位少女嫁给了一位沃尔马先生(相当于《维特》中的阿尔贝特和克尔凯郭尔著《引诱者的日记》中的爱德华),他是个无可非议、但索然寡味的人。卢梭在书中作为美德来维护和赞颂的道德信念和夏多布里昂的道德信念是一样的,只不过在宗教反动的影响下,它采取的形式是有束缚力的宗教誓言。 《维特》是不本什么作品呢?下任何定义都不能确切说出这本富有想象力的杰作无限丰富的内容;但是我们可以简要地...2015-12-07 01:15:44 1人喜欢
…真正的恋人失去了心上的人,这位少女嫁给了一位沃尔马先生(相当于《维特》中的阿尔贝特和克尔凯郭尔著《引诱者的日记》中的爱德华),他是个无可非议、但索然寡味的人。卢梭在书中作为美德来维护和赞颂的道德信念和夏多布里昂的道德信念是一样的,只不过在宗教反动的影响下,它采取的形式是有束缚力的宗教誓言。 《维特》是不本什么作品呢?下任何定义都不能确切说出这本富有想象力的杰作无限丰富的内容;但是我们可以简要地说,这篇描写炽热而不幸的爱情的故事,其重要意义在于,它表现的不仅是一个人孤立的感情和痛苦,而是整个时代的感情、憧憬和痛苦。主人公是出身市民阶级的青年人;他在艺术上有天赋,为消遣儿而画画,职业是公使馆的秘书。歌德不由自主地使这个青年具有他年轻时期的看法、感情和想法,赋予他以他自己的全部丰富卓越的才智。这就把维特变成了一个伟大的象征性人物;他不仅代表了新时代的精神,而且代表了新时代的才智。他的宏富伟大的程度几乎和他的命运不相称。…… 这本书描写了一颗丰满的心(不管对还是不对)和日常生活习俗的矛盾,这颗心渴望广阔无垠的天地,渴望自由,这就使现实生活显得是一座监牢,社会上把人隔离开来的一堵堵墙,仿佛是牢房的墙。维特说:“社会只不过是在这些墙上画了画,使每个人感到面前有通往广阔天地的美好愿景。墙本身却从来没有拆除。”因此头和墙相撞,长时间发出抽泣,陷入深沉的绝望之中,只有一颗子弹穿过胸膛才能把它消除。
回应 2015-12-07 01:15:44 -
让我想个名字 (人若无梦,夜的眼睛就要瞎了)
1 这一时期自杀主题的盛行,关于生命的价值和谁有权力拥有它 2 真的是文学史呢,要写历史,必须有“史观”,大格局的史观才能写好历史 3 旧的房子已经焚毁,新的房子还没开始盖。人们不是大胆的去盖新房子,事态使得他们在旧的废墟中寻找藏身之地,他们用烧了一半的材料尽量去搭一个住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不断想做点试验,而这些试验并没有从头计划好。他们加了一些新材料来使房子稳固,发现没用之后,他们沮丧的向摇摇晃晃...2015-10-04 20:07:34
1 这一时期自杀主题的盛行,关于生命的价值和谁有权力拥有它 2 真的是文学史呢,要写历史,必须有“史观”,大格局的史观才能写好历史 3 旧的房子已经焚毁,新的房子还没开始盖。人们不是大胆的去盖新房子,事态使得他们在旧的废墟中寻找藏身之地,他们用烧了一半的材料尽量去搭一个住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不断想做点试验,而这些试验并没有从头计划好。他们加了一些新材料来使房子稳固,发现没用之后,他们沮丧的向摇摇晃晃的新垒的强踢上一脚,结果墙又垮掉。……在没有这段比描述此时期流亡作家心理更好的比喻了 4 从十六岁少女到三十岁女性,谁懂爱情,谁是爱情,毕竟要100年后再回去看历史,才能看出差距,当然,仍旧是只有天才才看得出其中奥秘 5 对人心理的剖白解构了爱情的纯洁性和天然性,总之是都要问为什么的历史时期
回应 2015-10-04 20:07:34 -
Y2K-nostalgia (定期刷屏,打扰见谅。)
当古希腊人站在一道美丽的瀑布前面,比如说罗马附近的迪布尔瀑布前面时,他会把看到的景色人格化。他的眼睛会在奔流而下的瀑布中,勾画出一些美丽裸体女人的轮廓,她们仿佛是这里的仙女;环形的水花是她们波状的头发;在溪水奔腾和急流撞击着岩石时,他仿佛听到她们欢快的击水声和说笑声。换言之,没有生命的自然在古人脑中却具有了人格。古代的诗人不理解自然;他们自己的人格遮住了他的眼睛,他到处都看到了它的反映,哪儿都...2012-10-19 11:49:53
当古希腊人站在一道美丽的瀑布前面,比如说罗马附近的迪布尔瀑布前面时,他会把看到的景色人格化。他的眼睛会在奔流而下的瀑布中,勾画出一些美丽裸体女人的轮廓,她们仿佛是这里的仙女;环形的水花是她们波状的头发;在溪水奔腾和急流撞击着岩石时,他仿佛听到她们欢快的击水声和说笑声。换言之,没有生命的自然在古人脑中却具有了人格。古代的诗人不理解自然;他们自己的人格遮住了他的眼睛,他到处都看到了它的反映,哪儿都仿佛看到有人 一个现代伟大诗人比如歌德或是蒂克却与此相反,他的全部情感生活都带有泛神论的味道。他可以说想从自己的人格中摆脱出来,以便能了解自然。如果是他站在瀑布前面,他会冲破自我这个狭窄的牢笼。他会感到自己随着溪流倾泄而下,跟着漩涡奔流旋转。在他凝神眺望时,他的整个生命都从自我狭窄的天地中涌出来,随着溪流流走。他活跃的意识扩展开来,他把无知觉的自然吸入自我之中,自己又消融在景物里,就象听交响乐的人在乐曲声中忘掉了自己一样。 引自 第十三章 《德国论》 古代与现代诗人的差异,其中就包含着作者对浪漫主义逻辑的理解。
回应 2012-10-19 11:49:53 -
尘埃野马 (纯粹,极致)
本书的后四分之三基本都是以斯塔尔夫人为中心展开论述的。在浪漫主义之背景和卢梭精神的引导下,法国的史古南和斯塔尔夫人扮演了十分吃重的角色,对后者的流亡经历和各种著作尤其做了精彩而详细的论述。由于勃兰兑斯是作为来者的史学家发论,故其视野宽广、评论客观、阐述周密也就不足为奇了。全书贯彻人物、作品、思想三者合一的理念,近乎把作家本人与作品主人公等同起来,与今日观念严重对立,但也不妨碍其论述的客观、全面...2013-03-01 00:19:06
本书的后四分之三基本都是以斯塔尔夫人为中心展开论述的。在浪漫主义之背景和卢梭精神的引导下,法国的史古南和斯塔尔夫人扮演了十分吃重的角色,对后者的流亡经历和各种著作尤其做了精彩而详细的论述。由于勃兰兑斯是作为来者的史学家发论,故其视野宽广、评论客观、阐述周密也就不足为奇了。全书贯彻人物、作品、思想三者合一的理念,近乎把作家本人与作品主人公等同起来,与今日观念严重对立,但也不妨碍其论述的客观、全面、睿智和讲故事般的精彩文风。不过比起后面几册,本书的色彩偏于阴暗和冷淡,故事性稍弱,译者的文笔也逊色。最后的这篇结束语提纲挈领,穿针引线,为整体论述做了系统的结构发微,简练而精彩,足以证明勃兰兑斯最高明的地方就是见识敏锐——作为一个做历史的人,才、学、识三者兼备难而又难,勃氏可以说是做到了。综合评价是:勃兰兑斯的这套《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对了解欧洲十九世纪文学和浪漫主义运动几乎是最好的书目了。(此外,本书是13年初的寒假,三分之一在家看,六分之一在返程动车上看,二分之一回校看的。)
回应 2013-03-01 00:19:06
-
第95页(《论文学》) 她这本书的根本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必然导致文学的新发展,如果一个社会为自己赢得了自由却让条条框框束缚住文学,那是荒谬可笑的。她怀着青年的热情呼吁说:“啊,但愿我们能找到一个哲学体系,一种对一切善良东西的热情,一套正义的法典,使它们起过去基督教起过的作用!” 第98页(《苔尔芬》) 《苔尔芬》的灰心丧气、逆来顺受的座右铭是:“男人应该能和公众舆论斗争,而女人则应当顺从。”这几乎漏...
2022-03-20 13:29:31
第95页(《论文学》)
她这本书的根本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必然导致文学的新发展,如果一个社会为自己赢得了自由却让条条框框束缚住文学,那是荒谬可笑的。她怀着青年的热情呼吁说:“啊,但愿我们能找到一个哲学体系,一种对一切善良东西的热情,一套正义的法典,使它们起过去基督教起过的作用!” 引自 八 斯塔尔夫人:《苔尔芬》 第98页(《苔尔芬》)
《苔尔芬》的灰心丧气、逆来顺受的座右铭是:“男人应该能和公众舆论斗争,而女人则应当顺从。”这几乎漏出了作者斯塔尔夫人母亲的观点。实际故事是同这个警句相吻合的,但这书的精神和它的发表本身却和它是矛盾的。因为这本书为离婚辩护,同时它是在拿破仑和教皇缔结协约的同一年出版的;它攻击不能离异的婚姻和婚烟的宗教仪式,而这时婚姻法令正在变得严格起来,教会正在部分地恢复它有关婚姻的权力。 引自 八 斯塔尔夫人:《苔尔芬》 第101页
就在这些复杂的有说服力的句子中包含了所谓斯塔尔夫人对于婚姻的攻击。但实际上,我们看得出来,她攻击的只是社会对青年的第一次爱情所施加的约束力和压制力,在天主教国家这些是通过立法手段施加的,在新教国家是通过社会舆论施加的,它们和任何婚姻法同样严格,而社会本身最初就是在教会是它唯一的精神力量时使之成型的。她的论点是以一个假定为根据的,这个假定就是婚姻只能是它应该是的东西,那就是一个理想的道德的关系,也就是两个人在他们生命的特定时刻答应一辈子在一起生活互相忠诚,而他们又真正地互相了解相亲相爱。她指出,任何人要彻底了解自己和了解另一个人是极其困难的。如果说这种相互了解是婚姻必需具有的基础,那么缺乏这种了解的结合就算不上是婚姻。在一时的幻想上面,在谎言上面,或是在女人由于害怕勉强说出的“是”字上面,能建立怎样一种生活呢?只要一项婚姻没有建立在较好的基础之上,它的神圣不可侵犯性就是虚假的,是把现实关系和理想关系混淆起来而得出的结论。 引自 八 斯塔尔夫人:《苔尔芬》 第105页
社会的判断是不负责的判断;个人的判断在一定程度上必然是自然的产物,而社会的判断在多数情况下都是制成品,由那些调制公众舆论的人批发给大家;遵从这种判断的个人丝毫不感到有任何责任。比较自然的办法是由个人来形成自己的看法或原则,规定自己的行为准则,根据自己的力量用自己的脑子去寻找真理;但是在现代社会里,个人都没有这样,他们接受的是现成的宗教,各个国家各不相同的宗教,他们的父母的宗教,早在他们有宗教思想和宗教感情之前,就已经给他们灌输了这种宗教。结果是个人产生宗教思想的能力不等发展起来就给扼杀了,如果没有这样,那他就要倒霉了!他的一切尝试都会成为对社会的挑战。同样的,大多数人在道德观念方面的创见也都会受到现成的社会道德准则和现成的公众舆论的摧残或抑制。社会的判断是社会不加深究地加以接受的那些宗教和道德学说造成的,因此必然是靠不住的,常常是极端狭隘的,在不少情况下是残酷无情的。 引自 八 斯塔尔夫人:《苔尔芬》 第109页
《德国论》是一部划时代的书,在法国文学中是划时代的,因为它不是偶然地而是从原则上和一切陈旧的文艺传统决裂,指出了新的生命源泉,不想就是这部书却被国家的思想警察擅自安上了“不忠于法国”的罪名!还装出一副殷勤的口吻来进行恶毒的讽刺! 引自 九 流放 第115页
斯塔尔夫人进行创作的感情基础是真正具有女性的。尽管她无可否认是一位雄心勃勃的女子,她的最终理想仍然纯粹是关于个人的,是很质朴的,那就是得到爱情的幸福。她的两部大型小说《苔尔芬》和《柯丽娜》就是追求这个理想;她的基本思想就是:在社会同意的婚姻中找到幸福的可能性不大,在婚姻之外找到幸福更不可能。家庭幸福和崇高抱负或自由恋爱的不断矛盾,只不过反映了她的经常抱怨的东西,那就是:天才和激情同她内心深处永远向往的家庭幸福是互不相容的。 引自 九 流放 第121页
但是尽管革命完成了种种外部的大变革,有一样任务却没有完成,而完成这项任务皇家的命令是无法禁止的,那就是消除由宗教、道德、社会、民族以及艺术上的偏见构成的那座大山,这座山比拿破仑的帝国更沉重地压在欧洲身上,也正是它使帝国成为可能。 引自 九 流放 第122-123页
谁要是没有花很大气力来真正彻底了解一个纯粹外国民族的观点,就不能体会要摆脱自己内在的民族偏见是多么困难。 引自 十 《柯丽娜》 第125页
我现在才明白了象这样一个地方没有产生莎士比亚,也不需要莎士比亚,是多么自然,因为在这里北方诗人要做的事,大自然本身就负责做了。在大自然不那么温和的地方,就需要心理分析这样一种比较深刻的诗,就象需要人工取暖一样。在南方,从荷马那个时代到阿里奥斯托这个时期,诗歌一直满足于象镜子一样清晰而朴实地反映清晰而朴实的大自然。它从不设法探索人心灵中的奥秘,也从不深入幽谷和深渊去寻觅宝石,这种宝石阿拉丁努力寻找过,莎士比亚却找着了,而太阳神却在这里撒遍了大地。 引自 十 《柯丽娜》 第130页
斯塔尔夫人的文学活动可以说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是男性的,一是女性的,这就是表达思想,描绘感情。这种双重性我们在《柯丽娜》中也可以看出来。毫无疑问这本书作为智力活动的产物比作为幻想创造的成果价值更大一些。在感情的处理上表现出的特殊的热忱和某种温情说明作者是一个女人。心理学这时还处于很落后的状态,到现在为止只做了一些努力来表现妇女的心理特点,表现妇女的心灵,以区别于男子的心灵。等到有一天要进行认真的努力来这样做时,斯塔尔夫人的作品将成为最有启发作用的材料之一。 引自 十 《柯丽娜》 第132页
柯丽娜自己曾说过,只有经历痛苦我们这些可怜的人才能对造物主有所理解;她似乎生来就是为忍受痛苦的。但在她作为最后的牺牲者死在这古老的竞技场之前,她被打扮得很漂亮,并受到胜利队伍的前呼后拥。 引自 十 《柯丽娜》 第137页
任何特定社会的信仰和习俗都有一种强制力量,但有一个伟大的观念,对于这种力量是最致命的。它同事物的逻辑性没有关系。人们会以为把逻辑放到某一国家某一时期的一整套偏见当中,就象让一匹公牛冲进瓷器店一样,会闹得乱七八糟,但情况并不如此:纯粹的逻辑丝毫不影响人类的大多数!不影响:如果你想唤醒和震惊人类大多数,你必须清楚地让他们认识到他们认为绝对的东西是相对的,这就是说,必须让他们看到他们认为普遍承认的标准只不过是某一数量思想相近的人接受的标准;而别的国家别的民族对是非美丑却有完全不同的概念。这样,一个国家的公众就会第一次认识到他们所看不起的艺术和诗歌恰好被另一个民族认为是头等的,而他们看来最优美的他们自己的艺术和诗歌,别的民族却毫不尊重;而且会认识到不能认为其他民族都判断错误,以此来宽慰自己,因为这些民族各自都认为其他民族是不对的。如果要我用一句话来概括斯塔尔夫人对法国社会,对它的文化和文艺,并通过它对整个欧洲所做的贡献,我可以这样说:她通过自己的作品,特别是她关于意大利和德国的伟大著作,帮助法国、英国和德国人民以比较的观点来看待自己的社会及其文艺思想和理论。 引自 十一 向民族偏见和新教偏见的进攻 第140页
斯塔尔夫人通过戴费依这个典型人物说明,在法国一切善良的感情都被一样坏东西限制住了,那就是对社会的畏惧,其根源就是虚荣心。在她看来,似乎一切感情、整个生命都是由机智、由留下好印象的愿望和由“别人会怎样说”这句话所表达的害怕情绪所控制的。 引自 十一 向民族偏见和新教偏见的进攻 第147页
从柯丽娜对美学观点的维护我们可以感到德国的影响,特别是奥·威·施莱格尔的影响,他是这个国家正在苏醒的浪漫主义精神的第一个代表人物。因为,不管浪漫主义在各国的发展如何不同,有一点是大家都坚持的,那就是美就是它自身的目的,也就是德国人所谓的Selbstzweck(自身目的);这是从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中借用的一个观念,论证美就是艺术的标准和真正的目的。在法国这个理论表现为“为艺术而艺术”这个口号,在丹麦它最早出现在厄伦士雷格的某些诗中。 引自 十一 向民族偏见和新教偏见的进攻 第153-154页
这里我们也可以更强烈地感觉到浪漫主义的来临,它憎恶新教,认为它没有想象力,没有文化,枯燥冷漠,它对天主教的感情日益加深,这种宗教信仰的唯美倾向及其与想象力和艺术的密切而热切的关系,使它在平淡无奇、强调理性的“启蒙”时期之后的十九世纪初,重新具有预想不到的生命和威力。 引自 十一 向民族偏见和新教偏见的进攻 第163-164页
比较直接地影响斯塔尔夫人的德国人是浪漫派的领袖人物,他们坚决相信在文学和艺术上重新表现古代人物是行不通的。奥·威·席莱格尔就承袭莱辛的看法,反对法国的所谓古典诗,他为了贬低它,特意抬高并不依靠希腊罗马文学的特鲁巴多派的诗;他评论歌德的新希腊风的诗歌,要比评论其他更普通更多样的题材的诗显得更冷淡一些。正是由于这样的影响,柯丽娜才说出这样的话:既然我们无法把希腊或罗马人的宗教感情和思想倾向变成我们自己的东西,那就不可能创造出任何符合他们精神的东西,也可说编造不出属于他们范围的东西。我们不需要提到弗·席莱格尔那篇论文的脚注,就能看出斯塔尔夫人在这里是根据谁的意见这样说的。在《论德国》中有一段话,发展了同一思想:“今天的艺术家即使只是重视古人的朴实性格,我们也不可能表现他们原来所特有的那种活力,而只有我们才具有的那种强烈而复杂的感情则会因此而丧失掉。我们现代人在艺术上想做到朴实,往往变得冷漠而不真实,而古人的朴实中是充满生命的。”我们读到上面这段话,简直感到是在阅读一位浪漫派评论家的作品。 引自 十二 对于古代的新看法 第165页
不过斯塔尔夫人没有看到,凡属一部通过研究古代而产生的作品之所以具有真正长远的价值,往往是因为这位艺术家或诗人的民族性和个人特点鲜明地显示在他所追求的那种比较精致而不那么健壮的古典风格之中。 引自 十二 对于古代的新看法 第171-172页
斯塔尔夫人感到同法国精神生活大不相同的另一点是德国文学中理想主义占统治地位。十八世纪后半叶在法国占统治地位的哲学,认为人的意识和思想都是从感官印象中获得的,从而认为人的思想依从于物质环境,由物质环境所决定。斯塔尔夫人当然没有能力对这种哲学的性质和意义作出估计,但象真正的新世纪的人物,她厌恶这种哲学。她以女人的方式,不是用头脑而是用心灵来判断它,认为法国道德中引她反感的实利主义和法国男人对权威那种奴隶式的顺从都是由它引起的。她把孔狄亚克的感觉论和爱尔维修的功利主义结合在一起,作出论断说,没有任何学说比这更适合麻痹热情向上的心灵了,它把一切善都说成是正确理解自身利益的结果。她怀着真正的喜悦心情看到了在德国已被普遍接受的相反的学说。康德和费希特的伦理学,席勒的诗,正好赞扬了她一生所信仰的精神的统治地位。这些伟大的思想家宣称,这位富有灵感的诗人也在每一首诗中证明,精神是独立于物质世界的,它有力量超越它,统治它,改造它。他们表达了她内心最珍视的许多信念。正是她对这些学说、对德国高尚胸怀和崇高理想的热情,促使她开始撰写《德国论》(正象达西特斯在他的那个时代写过《日尔曼论》一样),目的是要在她的同胞们面前摆出一个真纯道德和思想力量的伟大榜样。 引自 十三 《德国论》 第175-176页
一个现代伟大诗人比如歌德或是蒂克却与此相反,他的全部情感生活都带有泛神论的味道。他可以说想从自己的人格中摆脱出来,以便能了解自然。如果是他站在瀑布前面,他会冲破自我这个狭窄的牢笼。他会感到自己随着溪流倾泄而下,跟着漩涡奔流旋转。在他凝神眺望时,他的整个生命都从自我狭窄的天地中涌出来,随着溪流流走。他活跃的意识扩展开来,他把无知觉的自然吸入自我之中,自己又消融在景物里,就象听交响乐的人在乐曲声中忘掉了自己一样。他对一切都如此。就象他的生命会随着波涛流走一样,他同样会随着萧瑟的疾风飞驰,伴着月亮环游天宇,并同无形的宇宙的生命合而为一。 引自 十三 《德国论》 第176页
斯塔尔夫人却没有觉察到这一点。她的德国熟人带着她卷入了浮在表面的运动之中,其它她就看不见觉察不到了。这浮在表面的运动就是浪漫主义的反动。 引自 十三 《德国论》 第180页
过去虔诚时代那种宗教上的痛苦和希望确实不能激动人心了,而哥特式风格的奇异之处,那种表现为艺术上象征主义的奔放特点,和现代病态思想的反常心理以及烦躁情绪却很调谐。 引自 十三 《德国论》 第182-183页
人们以为新的自然哲学将使对自然的实验研究从此变得多余;可是我们看到了自然哲学毫无生命力,在我们生活的时代实验科学以前所未有的发现和发明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丰富了人类的生活。我们很清楚,在这样情况下逆潮流而动的作法只会招致失败,生活本身将驳斥这种谬论。 引自 十三 《德国论》 第184-185页(奥·威·施莱格尔和他的评论和译作)
弱点在于他对诗的观念有德国片面性的特点,那样彻底地依赖直觉,以致把历史性的解释都排除掉了。这也是整个浪漫派的弱点(在丹麦这个弱点并未随着浪漫派的消失而消失,在下一阶段仍然可以看到)。一个典范紧接着一个典范,那样绝对,那样不容怀疑。法国人在希腊人和亚里斯多德身上找到他们的典范:现在比如莎士比亚就成了诗歌领域唯一绝对值得模伤的典范,又如基尔克郭尔在《或此或彼》中坚持说,莫扎特是音乐领域的完美典范。对问题的清醒可靠的历史的看法,即不承认有什么完美的典范,现在全给抛在一边了。伟大的作品就是整个新风格的典范,本身就是一套法典。例如《圣诞节的游戏》在我们的海伯格看来,就是“以抒情形式表现的戏剧的最完美的典型”。他们并不结合历史、结合整个人生去研究诗歌,而是推想出一种树枝样的体系,仿佛各派诗歌作品是互相派生出来似的。例如他们相信英国悲剧是从希腊悲剧直接发展出来的,没有想到一个国家的悲剧不会从其它国家的悲剧中发展出来,而是所在国的环境、文化和思想生活的产物。 引自 十三 《德国论》 巴朗特的观点有很多启发性,这在那时是少见的。他经常听人说,十八世纪的作家们应对那个世纪末震撼了法国基础的革命负责,他认为这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这对那些作家是不公平的,因为它夸大了他们的重要性。如果大楼不是本身要垮,一阵文艺风是不足以把它吹垮的。他和诺底叶和斯塔尔夫人同时提出并阐述了这一说法:文学是社会状态的反映,而不是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 引自 十四 巴朗特 第197页
在考虑这部作品的时候,她似乎突然鲜明地看到,满怀着愉快的改良劲头的她,不过是前一个坚信进步的世纪的产物。巴朗特的书在她看来预示着过渡阶段已经结束;她在书中看到的对现状的忧郁的无可奈何的态度、那种宿命论和对既成事实的尊重使她感到惊讶。她看出,这种对环境压力的忧郁的无可奈何的态度将是新时代的特点之一;她预感到新时代的哲学将在很大程度上包含这样一种论证,即现实的就是合理的。 引自 十四 巴朗特 【结束语】
第199页
不过应当注意,这一些作品、这一批作家只是形成一个集团,而不是形成一个流派。一些有共同倾向的头脑和作品自然地无意地联系在一起,就形成了集团;一些自愿接受某些大体上得到明确地系统阐述的信念作指导的作家,有意识地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流派。 引自 十五 结束语 第200-201页
我们仿佛看到流亡文学的作家和作品出现在一道颤动的亮光之中。这些人站立在新世纪的曙光中;十九世纪的晨曦照在他们身上,慢慢驱散笼罩着他们的奥西安式的雾气和维特式的忧郁。我们感到他们经历了一个恐怖的流血的夜,他们脸色苍白而严肃。但他们的悲痛带有诗意,他们的优郁引人同情;他们不能继续前一天的工作,而不得不怀着疑虑看待那一天打下的基础,而且得费力地把一夜的浩劫留下的碎片收拢起来。为此他们感到屈辱,他们感情的迸发表露了这种情绪,在这里面人们可以感觉到激发人心的力量。 引自 十五 结束语 第203页
在我看来,流亡文学是历史本身所展示的一个自然起点。从一个角度看,它为后来法国文学中政治上和宗教上的反动铺平了道路;从另个角度看,它为法国浪漫派铺平了道路。它对研究和理解德国浪漫派也是最好的导论;它甚至和相距很远的人物如拜伦和巴尔扎克也有一些联系。 总之,流亡文学可说是本世纪伟大文艺戏剧的序幕。 引自 十五 结束语 回应 2022-03-20 13:29:31 -
第51-52页 他宣称,对事物的浪漫主义概念是唯一同深刻的真正的感情相调谐的概念:在一切象瑞士这样荒无人烟的国家,自然是充满浪漫色彩的,但哪儿只要看得出人工的痕迹,浪漫的情调就会消失;浪漫的感觉就象人类原始语言的个别的词,语言本身大家已经遗忘,等等,等等;自然的声音比它的形象更富有浪漫的味道;耳朵比眼睛对浪漫味道的东西更敏感;我们所爱的女人的声音比她的面容给我们更深的浪漫的感觉;阿尔卑斯山的号角比任...
2022-03-20 13:12:17
第51-52页
他宣称,对事物的浪漫主义概念是唯一同深刻的真正的感情相调谐的概念:在一切象瑞士这样荒无人烟的国家,自然是充满浪漫色彩的,但哪儿只要看得出人工的痕迹,浪漫的情调就会消失;浪漫的感觉就象人类原始语言的个别的词,语言本身大家已经遗忘,等等,等等;自然的声音比它的形象更富有浪漫的味道;耳朵比眼睛对浪漫味道的东西更敏感;我们所爱的女人的声音比她的面容给我们更深的浪漫的感觉;阿尔卑斯山的号角比任何画都更有力地表现了阿尔卑斯山的浪漫情趣;因为看到的东西只能欣赏,而听到的东西才能感受。 引自 五 奥勃曼 第58页
他出名是应该的。因为他是流亡文学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崇拜自然,不失为卢梭的弟子;他忧郁成性,算得上奥西安的真正赞赏者:他厌恶人生,正可以作为夏多布里安的同代人。在有关宗教、道德、教育和妇女的社会地位的理论方面他是十分现代化的;在感情上他完全和德国浪漫派一样,懒散消极,害怕接触现实,仿佛它是什么会把他烫着的东西似的;他既胸襟开阔又过分拘泥,既热情奔放又感情细腻,在这一点上他又是一个法国的浪漫派,这种特点在二十年后的法国文学中,在圣伯甫的《约瑟·德洛姆》中将再次出现。一切都使他成为一大批更有才华的人的先驱或预报人,这批人目前正开始他们在本世纪中的进程,他微弱的声音则预告了他们的到来并为他们铺平了道路。 引自 五 奥勃曼 第64页
由革命情绪转入虔诚的欢快情绪是有些突然,但这种革命倾向和浪漫主义倾向的结合,尽管在任何其它时代都显得很古怪,它在流亡文学中是并不使人惊奇的。在几乎所有流亡作家中都可找到这种现象。在夏多布里安身上表现为撒旦式的天主教;在史南古身上是多愁善感的有浪漫色彩的无神论;在这里对社会法律的反抗和对《救世主》的热情结合在一起了——这是同一现象的不同表现形式。 引自 六 诺底叶 第69页
和这三派相反,贡斯当认为宗教是发展着的;他从这样一个前提出发,即宗教情绪是人类灵魂的一个基本因素,只是它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而这种种形式都是可以日臻完善的。 引自 七 贡司当:《论宗教》——《阿道尔夫》 第77页
从人们开始打算真正理解爱情时起、他们必然不再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爱情的产生上,从远古时期诗人们就已经歌颂过和赞美过它了,而是放在爱情发展的过程和终结上。在各民族文学中都有的那种赞颂爱情的悲剧里,恋人们往往在爱情之花刚刚开放时就死掉了。 引自 七 贡司当:《论宗教》——《阿道尔夫》 第78页
《阿道尔夫》里处理的就是不变心的条件问题——在什么条件下爱情会继续下去,在什么条件下不行?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实际成了对社会的控诉。因为作者认为以公众舆论为代表的社会,对它所促成的婚烟则加以维护,而对它不赞同的婚姻则卑劣地极力加以破坏,使不可能忠贞不渝,尽管这婚姻和它所维护支持的婚姻比起来是同样不自私,同样值得尊敬。 引自 七 贡司当:《论宗教》——《阿道尔夫》 第82页
这里给我们描绘的实际上是一个全新的妇女典型,这种典型许多年后由巴尔扎克加以利用,称之为“三十岁的女人”,并以极大的天才予以改动,他简直可说是这个典型的第二创造人,而乔治·桑也在她一整套的小说中对这个典型加以发展和整饰过。经过这两位作家的处理,这个典型结果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前所未有的世界,其中一切情感、爱情和思想都比在少女的内心世界里要强烈得多。经过一段时间,这种典型又从小说传到戏剧中去,长期占领了法国舞台。这个世纪早期的文学在这个典型身上发现了它的女王,正象在勒奈身上发现了它男性的王一样。 引自 七 贡司当:《论宗教》——《阿道尔夫》 第84页
要到相当时间之后这种新型女人才真正占领法国文学。还得要圣西门、七月革命和乔治·桑来铺平道路——要圣西门来提出妇女解放的学说和关于人类只能靠男女双方来完善而不是单靠男人来完善的理论;要七月革命来摧毁专横地加在妇女身上的种种限制;还要乔治·桑几乎单人匹马来为妇女的解放而斗争(在男人方面,这种解放斗争在大革命时就已经开始了)。其所以远在乔治·桑以前就在文学中出现了这样的典型,同时出现了妇女和社会的矛盾,这是因为爱莲诺尔是按照当时最坚强、竟敢反对拿破仑本人的妇女斯塔尔夫人塑造的。 引自 七 贡司当:《论宗教》——《阿道尔夫》 回应 2022-03-20 13:12:17 -
引言第2页 文学史,就其最深刻的意义来说,是一种心理学,研究人的灵魂,是灵魂的历史。一个国家的文学作品,不管是小说、戏剧还是历史作品,都是许多人物的描绘,表现了种种感情和思想。感情越是高尚,思想越是崇高、清晰、广阔,人物越是杰出而又富有代表性,这个书的历史价值就越大,它也就越清楚地向我们揭示出某一特定国家在某一特定时期人们内心的真实情况。 一本书,如果单纯从美学的观点看,只看作是一件艺术品,那么它...
2022-03-19 23:10:00
引言第2页
文学史,就其最深刻的意义来说,是一种心理学,研究人的灵魂,是灵魂的历史。一个国家的文学作品,不管是小说、戏剧还是历史作品,都是许多人物的描绘,表现了种种感情和思想。感情越是高尚,思想越是崇高、清晰、广阔,人物越是杰出而又富有代表性,这个书的历史价值就越大,它也就越清楚地向我们揭示出某一特定国家在某一特定时期人们内心的真实情况。 一本书,如果单纯从美学的观点看,只看作是一件艺术品,那么它就是一个独自存在的完备的整体,和周围的世界没有任何联系。但是如果从历史的观点看,尽管一本书是一件完美、完整的艺术品,它却只是从无边无际的一张网上剪下来的一小块。从美学上考虑,它的内容,它创作的主导思想,本身就足以说明问题,无需把作者和创作环境当作一个组成部分来加以考察,而从历史的角度考虑,这本书却透露了作者的思想特点,就象“果”反映了“因”一样,这种特点在他所有作品中都会表现出来,自然也会体现在这一本书里,不对它有所了解,就不可能理解这一本书。而要了解作者的思想特点,又必须对影响他发展的知识界和他周围的气氛有所了解。 引自 引言 第4页(流亡文学)
这种思潮直接反对的是十八世纪的某些思想特征,它那枯燥的理性主义,它对感情和幻想的种种禁忌,它对历史的错误理解,它对合法民族特色的忽视,它对大自然索然寡味的看法和它对宗教的错误概念,认为它是有意识的欺骗。但是,在方向上和十八世纪的主要思潮相一致,也还有一股清晰可见的暗流;其中所有的作家,有些仅限于文艺领域,另一些则在一切思想领域,都向僵化的传统发起了攻击。他们都是一些有胆量、有魄力的人,“自由”这个词对他们仍然具有激动人心的力量。 引自 流亡文学 第12页
他出生得太晚,接受教育的环境又那样奇特,他对革命和对革命起了部分诱发作用的十八世纪哲学思想都不能信赖。他又没能出生得再晚一些来熟悉十九世纪的科学,从中取得新的信仰和新的观点。因此他成了一个为过去服务的虚无主义者,一个象他自己常说的什么也不信仰的人。他想得起时就补上一句:“除了宗教”;但是一个人就其本性来说,要么是个有信仰的人,要么是个怀疑论者;要是认为一个人对一切都没有信心却又可能信仰宗教,这只不过是幻想,只有受了半吊子教育的人才会这样想。 在夏多布里安的《回忆录》中,他到处大谈名气多么空虚,这种议论在拜伦作品中也是经常可以见到的。发这样的议论肯定有许多矫揉造作的成分,但也暴露了他真正的厌倦情绪和始终存在的忧郁心情。 引自 一 夏多布里安 第17页
在卢梭看来,这种矫揉造作的做法是极不自然和滑稽可笑的。和其他一切一样,他希望爱情也处于自然状态,在他看来,处于自然状态的爱情是一种猛烈的、不可抗拒的感情。 引自 二 卢梭 第20页
不难看出夏多布里安第一部作品和卢梭著名小说之间的联系。夏多布里安首先承袭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他对北美景物富有浓郁色彩的描绘,脱胎于卢梭对瑞士风光的描绘。但卢梭与夏多布里安在写景方面也有不同之处,夏多布里安写景时对男女主人公情绪的考虑要多得多。在内心感情的波涛汹涌时,外界也有猛烈的风暴;人物和自然环境浑为一体,人物的感情和情绪渗透到景物中去,这在十八世纪文学中是从来没有过的。 引自 二 卢梭 第23页
但尽管如此,维特还是一个典型。他不仅在感情上是自然的儿子,而且就天才是自然的最高发展来说,他就是自然本身。他融化到自然里,在自己身上感到了自然的无限生命力,因而产生了“神化”的感觉。 引自 三 维特 第28页
维特也不是骑士,而是人类思想感情的缩影。他这点有限的空间,却反映了整个世界。他灵魂中的苦恼是预示着新时代的诞生并伴随它的诞生而产生的苦恼。他最经常存在的情绪就是无限向往的情绪。他属于展望未来,开拓未来的时代,而不属于舍弃和绝望的时代。我们将在夏多布里安的勒奈身上看到他的对立面。维特的主要痛苦来自他无限广阔的心灵和社会的种种约束之间的矛盾。 引自 三 维特 第30-31页
他到新世界来,在野蛮部族居住的原始森林里游荡。维特身上没有的一个新的因素在他心灵中出现了,这就是忧郁的因素。 引自 三 维特 第36页
十九世纪早期的忧郁是一种病,这种病不是哪一个人或哪一个国家所独有的,它是一场由一个民族传到另一个民族的瘟疫,就象中世纪常常传遍整个欧洲的那些次宗教狂热一样,勒奈只不过是第一个和最突出的一个病例而已,一些最有天赋的才智之士都患同样的病。 引自 四 勒奈 第36-37页
勒奈的痛苦是天才在现代人灵魂中诞生时引起的阵痛。他处在这样一个时刻:被选中的灵魂象古时候希伯莱的先知那样,听见声音在呼唤他,却胆怯地往后退,毫无信心去承担这项工作,说道:“主啊,不要选中我,挑选另一个人,我的兄弟,我太脆弱,太拙于言辞了。”勒奈就处于这最初阶段,因被选中而感党不安的阶段。被选中的人等着看到另一个人来响应召唤;他环顾左右,看不见谁来,而那声音还在继续呼喊。他看到所有他憎恨蔑视的东西取得了胜利,而那些只要有人带头他愿意为之牺牲一切的东西却被击败。他惊异而恐惧地明白过来,竟没有人有他这样的感觉;他四处游荡想找寻一个带头人却找不到,直到最后他得出这样的信念:既然他找不到帮手,找不到引路人,那一定是上天注定要他来当引路人,来援助比较软弱的人。最后他响应了召唤;他认识到梦想疑虑的时刻过去了,行动的时刻已经到来。他摆脱了危机,不象维特,他不准备自杀,而是有了坚强的决心和较大的自信。但天才总有两面,它既是灾祸又是幸福。即使是最伟大、性格最和谐的人,也会一辈子意识到身上有灾祸的一面。而在勒奈身上,夏多布里安只让我们看到了灾祸。他自己的性格和他对他那个时代的思想意识所采取的立场,使得他所体会的天才似乎只能带来寂寞和痛苦,要不就带来一种狂妄自大的喜悦,这种情绪很快会被空虚无用之感破坏掉。 引自 四 勒奈 第38页
勒奈这样类型的天才可能使用宗教的词句,但他从来没使自己真正进入更高的境界;他的忧郁归根结底不过是一个利己主义者的享乐愿望得不到满足而已。 引自 四 勒奈 第42页
这本书的虔诚的意图和亵渎的内容是互相矛盾的,以致起不到特别大的教育作用。 引自 四 勒奈 第43页
但是,这种内容是大革命在人的头脑中造成的一种精神状态的反映,不管它在个别作家身上表现得多么不纯或冲淡到什么程度。这个时候出现的一切精神病态,都可看作是两件大事——个人解放和思想解放的产物。 引自 四 勒奈 回应 2022-03-19 23:10:00 -
把爱神描绘成托瓦尔森浮雕上那样可爱孩子的时代已远远抛在我们后头了。在伏尔泰看来,爱神就是欢乐之神。“欢笑、消遣、娱乐”是他的侍从。在卢梭看来,他是感情之神。就歌德来说,他已不再是慈善的神了;我们读了歌德的作品,就会理解叔本华所写爱神按自己的意志行事,对个人的痛苦无动于衷的真意。在新时代的第一首长诗《浮士德》中爱神由一个调皮的孩子变成了个罪人。浮士德勾引了甘泪卿又抛弃了她;甘泪卿的恋爱造成了她妈...
2021-02-02 21:38:20 2人喜欢
把爱神描绘成托瓦尔森浮雕上那样可爱孩子的时代已远远抛在我们后头了。在伏尔泰看来,爱神就是欢乐之神。“欢笑、消遣、娱乐”是他的侍从。在卢梭看来,他是感情之神。就歌德来说,他已不再是慈善的神了;我们读了歌德的作品,就会理解叔本华所写爱神按自己的意志行事,对个人的痛苦无动于衷的真意。在新时代的第一首长诗《浮士德》中爱神由一个调皮的孩子变成了个罪人。浮士德勾引了甘泪卿又抛弃了她;甘泪卿的恋爱造成了她妈妈、哥哥、孩子和她自己的死亡。她这样一个稚真痴情的姑娘,只是为了浮士德能在夜里来找她,竟亲手用安眠药毒死了母亲;浮士德和梅菲斯特一道杀死了企图为妹妹报仇雪耻的哥哥;为了怕丢脸她弄死了她新生的孩子,为此她被投入监牢处死了。歌德对真理的热爱促使他不是把爱神画成带着玫瑰花冠的男孩,而描绘成完全另一个样子。在歌德笔下,爱情不仅在后果上而且在它的本质上就是和命运联系在一起的。在《亲和力》中他把决定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神秘的不可抗拒的互相吸引和互相排斥的力量做了一番研究,仿佛它们是化学物质似的。这本书从自然哲学的观点研究了爱情;歌德向我们显示了它的产生,它作为一种神秘自然力量的魔力和它在我们心灵最深处的基础。(69-70) 这种新典型和歌德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形成强烈的对比。在歌德的作品中德国诗歌达到了最高水平,条顿族的精神品质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表现得更加完美。尽管甘泪卿和克莱卿是相反的性格,一个柔和温顺,一个火热大胆,但两人都是少女,两人都怀着单一的感情,两人都属于完全朴实单纯的性格。两人都是第一次恋爱,也是唯一的一次。……她们的心在接受印象时软得像蜡,一旦印上之后就再也不能抹掉,仿佛是印在金子上似的。……她们觉得自己和她们的恋人无法相比,对他们只能仰视,就仿佛古老的传说成了现实,上帝的儿子来到凡人的女儿跟前。甘泪卿对浮士德的渊博知识感到惊异,为之倾倒,而克莱卿在爱格蒙特光彩夺目地出现在自己面前时,则像孩子一样跪倒在他跟前。她们已不再是自己,仿佛已消失在她们恋人身上。我们看到的不是两个地位平等的人,手牵着手,在那里海誓山盟,而是一个着迷了的满怀崇敬之情的少女紧跟着一个男人。他是她的生命,而她不过是他生活中的一个插曲。他一眼就看清并理解了她的整个性格;而她却一点也不理解他,不能洞察他和判断他。她看不到他的局限性,也看不到他的缺陷。不管她朝着哪个方向走,她都看到他高大的身影矗立在她面前。因此在这样的爱情中没有批评,没有思想解放,也不需运用理解力。(76-77) 引自 七 贡司当:《论宗教》——《阿道尔夫》 • 士与女耽
寬解擺脫,又一意也。紐情纏愛,能自拯拔,猶魚鳥之出網羅。夫情之所鍾,古之“士”則登山臨水,恣其汗漫,争利求名,得以排遣;亂思移愛,事尚匪艱。古之“女”閨房窈窕,不能遊目騁懷,薪米叢脞,未足忘情攝志;心乎愛矣,獨居深念,思蹇産而勿釋,魂屏營若有亡,理絲愈紛,解帶反結,“耽不可説”,殆亦此之謂歟? 明人院本《投梭記》第二〇齣:“常言道:‘男子痴,一時迷;女子痴,没藥醫’”;古羅馬詩人名篇中女語男曰:“吾與子兩情之熾相等,然吾爲婦人,則終遜汝丈夫一籌,蓋女柔弱,身心不如男之强有力也”(urimur igne pari,sed sum tibi viribus inpar;/ fortius ingenium suspicor esse viris. / ut corpus,teneris ita mens infirma puellis)。——意謂男子心力不盡耗於用情,尚綽有餘裕,可以傍騖;斯大爾夫人( Madame de Staël)言,愛情於男祇是生涯中一段插話,而於女則是生命之全書(L'amour est l' histoire de la vie des femmes;c'est un épisode dans celle des hommes),拜倫爲詩敷陳之。 皆即“士耽”與“女耽”之第二義爾。
——钱钟书:《管锥编》(一)毛诗正义 二五 氓
• 现代性视野下的葛丽卿
随着故事的展开,葛丽卿懂得了去感受别人对自己的需要和爱,懂得了去感受自己的情欲和对别人的爱。她被迫赶紧发展对自己的新意识。……当她的新感情与她的旧社会角色发生冲突时,她终于相信,她自己的需要是合理的和重要的,并且感到了一种新的自尊。浮士德所爱的那个天使般的小孩在他眼前消失了;爱情使她长大了。 浮士德兴奋地看到她成长;他没有看到,她的成长是不稳固的,因为它得不到社会的支持。除了从浮士德本人那里之外得不到任何同情或肯定。 ……浮士德爱葛丽卿,但他的爱有其完整的生活背景,其中贯穿着自己的过去和未来以及他决心要去探索的广阔世界;但葛丽卿对浮士德的爱却根本没有任何背景,这种爱构成了她对生活的唯一指望。由于要面对她的不顾一切的强烈需要,浮士德惊慌不安,离开了小镇。(68-69) 但这个悲剧还有另外一个层面。即便在某种程度上浮士德愿意并且能够使自己适应葛丽卿的世界,她本人也不再愿意或能够适应那个世界了。浮士德如此戏剧性地进入了葛丽卿的生活,使得葛丽卿有了她自己的运动路线。但由于浮士德本应预见到的原因,即性方面的原因和阶级方面的原因,她的轨道必然会终结于灾难。即使在封建领地的世界里,对一个富有而无须束缚在土地上的男人来说,家庭或职业实际上也有无限制的运动自由。当一个贫穷而以家庭生活为业的女人则根本没有运动的可能。她必然会发现自己完全处于男人的支配之下,而这些男人是不会怜悯那些不知道自己身处何位的女人的。在她的封闭的世界里,她不得不去的地方也许只有疯狂和殉道。假如浮士德能够从葛丽卿的命运中学到一些东西,那么他必须为他们的发展承担某种责任——或者要为他们的毁灭负责。(73-74) 在葛丽卿的悲剧中,最后的主人公是那个旧世界。当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着手描述资产阶级真正的革命成就时,他列出的第一项成就就是,资产阶级“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浮士德》的第一部就发生在这样的时刻,当时这些封建的、宗法的社会状况在经历了数世纪之后正在遭到破坏。大多数人民仍然住在葛丽卿所住的“小世界”里,而这些世界正如我们已看到的那样是足以让人感到恐惧的。不过,这些细胞性的小城镇正开始破裂:首先是通过与外来的具有爆炸性的边缘人物的接触——如浮士德和靡非斯陀,他们有钱、性欲强烈、主意多,都是一些对守旧的神话来说不可或缺的古典性“外来煽动者”——但更加重要的是通过内在的爆炸,这种内在的爆炸是由于小城镇自己的儿女如葛丽卿的内心经历了不稳定的发展而引发的。这些小城镇对葛丽卿在性与精神上的叛离所做出的的严厉反应,事实上是一种宣告,即它们不会适应其儿女的变化意愿。葛丽卿的后继者会吸取教训:在葛丽卿停留和死亡的地方,他们将搬离并继续生活。(75) ——〔美〕马歇尔·伯曼《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现代性体验》 • 旧世界、小城镇、自我毁灭是自我发展的一种形式:《约翰·克里斯朵夫》“燃烧的荆棘” 安娜?
但克里斯朵夫不是浮士德。
就这样他做出了努力来解释我们称之为爱情的吸引力,把它和我们所熟悉的无生命的自然的吸引力作了比较。但还有一步工作要做,那就是把爱情和一直与它相联系的东西分离开来进行分析。这项工作落到了贡斯当所属的动荡不安、心怀不满的这一代人身上。过去不管人们对爱情的观念多么不同,对它的起因和后果的看法多么不同,他们都把这种感情本身看做是简单的大家都理解的东西。现在他们却开始把它看做是复杂的东西,企图把它分解为许多因素。在《阿道尔夫》和按照它的路子写的小说中,都精确地估计了男女各方需要多少组成部分、需要有多少友情、多少献身精神、多少虚荣心、名利心、崇拜、尊敬、肉体上的吸引力、希望、幻想、失望、仇恨情绪、厌烦情绪、热情、自私的打算等等,才能构成双方称做爱情的那个混合体。经过这些分析,这种感情就失去了它超自然的性质、人们对它的崇拜也就不再有了。给读者描绘的不再是它的诗意,而是它的心理状态。这很像通过望远镜看一颗星星时发生的情况,它闪闪的光亮都没有了,只剩下一个天体;在过去我们看到的丰满皎洁的月亮是一个清晰明亮的圆盘;现在我们却在上面看出了大量的山脉和谷地。 贡斯当宁愿把他的控诉写成一篇最朴实无华的故事。它只有两个人物,没有景物,在整个情节中没有一件偶然事故。一切情况的发生都符合这一对人的相互关系和他们对于一般社会的关系所显示的自然规律。读者从头到尾看着这两个人的发展情况,就像一个化学家望着两种物质在一个不会爆炸的管形瓶里相互作用,观察会有什么结果似的。 (70-71) 引自 七 贡司当:《论宗教》——《阿道尔夫》 • 爱情叙事的心理分析:《红与黑》,于连和玛蒂尔德。 • 爱情:“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 • 对待爱情的精确分析学:《论语·为政》第十七章。
回应 2021-02-02 21:38:20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Kessinger Publishing (2010)暂无评分 1人读过
-
未知出版社 (2010)暂无评分
-
未知出版社暂无评分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十二月私人阅读记录-二〇一二 (于夕)
- 作为学当代的中文人,我要读的理论批评 (三周华不注)
- 文学理论 (Even)
- 《1978-2008私人阅读史》(二) (一汪碧池泡泡枣)
- 中产阶级的孩子们 (Arch拱拱)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一分册)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世界微尘里 2010-12-05 18:31:14
喜欢作者插进去的议论,大多精辟。对国家和作家之间的比较颇有见地
0 有用 Tired Zippo 2015-05-19 12:09:50
流亡文学分册。浪漫派作家生活简直像戏
0 有用 麦德 2014-04-08 08:19:35
文学真是个好东西,让人对这个世界和自己的人生怀有温情和梦想。
1 有用 大甜甜~~ 2010-10-15 19:52:43
刚刚读完第一卷。张柠别杀我。。。翻译很好,原文一般。
1 有用 Even 2013-02-19 14:28:16
1. 译本文字极好;2. 内容深入浅出;3.实证主义;4.从“七”到“十三”全是斯塔尔夫人;5.每个章节之间的衔接无缝啊!
0 有用 sparkfence 2022-06-26 22:50:33
我们平时听说的欧洲文学,只是冰山一角,斯塔尔夫人,夏多布里昂,等等,逃亡文学也罢,十九世纪也罢,是思想集中迸发的高潮,文学是社会状态的反映,而不是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
0 有用 吕六一 2022-05-12 11:11:52
《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中最重要的一册,“流亡文学”、比较文学、世纪病等概念的提出,不过令我比较感叹的是文学史也是可以写得很生动的,绝不是什么文学院里那些糟老头子的无聊产物
0 有用 管翰 2022-05-06 23:18:23
颇具时代特色的文笔,自由流畅,时而论介时而自述时而散文。尽管史观不完全苟同,但能深刻反映十九世纪法国社会思想横截面。可惜提到的许多书没有中文译本,甚至连英文法文本都鲜有人问津了。
0 有用 nipple-dippers 2022-04-26 21:18:01
最后有一个章节讲宗教的读来有些赘余。
0 有用 雅各索斯 2022-03-20 16:11:21
法国十八世纪末流亡作家及其创作的经典式评论。立论的一个支柱是历史背景、作家的生平乃至勃兰兑斯自身的游历经历。对于早期浪漫主义普遍带有自传性的作品来说,这样的分析还是相当可靠的。立论的另一个支柱是哲学主流由经验论向感觉论的转变。“流亡文学是一种表现出深刻不安的文学。”从现代一些的术语来说,它始终通过“他者”得以形成自我:反对“社会”以彰显自我和“自然”,否认对希腊罗马的仿古而追求“本民族”的自然,批... 法国十八世纪末流亡作家及其创作的经典式评论。立论的一个支柱是历史背景、作家的生平乃至勃兰兑斯自身的游历经历。对于早期浪漫主义普遍带有自传性的作品来说,这样的分析还是相当可靠的。立论的另一个支柱是哲学主流由经验论向感觉论的转变。“流亡文学是一种表现出深刻不安的文学。”从现代一些的术语来说,它始终通过“他者”得以形成自我:反对“社会”以彰显自我和“自然”,否认对希腊罗马的仿古而追求“本民族”的自然,批评本民族的文化自傲并借德意文学的成果反思自身。散文式的记述(特别是写景和作比的段落)十分优美,不当作文学批评论而作为散文欣赏更为适宜。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