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中国长安出版社
副标题: 胡因梦作序推荐,克里希那穆提对世界最后的体察与省思
译者: 张婕
出版年: 2009-8
页数: 189
定价: 22.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10700422
内容简介 · · · · · ·
克里希那穆提卓而不群的空性,孕育出了无人可以取代的洞见。有幸能阅读他辞世前两年记录下来的这本《最后的日记》,我的心仍然被言词中流露出的对人性的深切期许所撼动。
——胡因梦
在克里希那穆提众多出版物中,本书是唯一一本在他独自一人时以录音的形式记录下的言论,也是他留给世界的最后话语。
不同于他以往作品的言词犀利,《最后的日记》以一种平和的语言,缓缓道出生活和生命的真理。在可能的情况下,他每天都迎着朝露或者伴着晚霞,去山上散步,近距离地观察大自然中的万物,与它们融为一体,体悟它们的生存哲学。在那个远离喧嚣世俗、熙攘人群和世间丑陋交易的山谷里,橘树含苞待放,花香弥漫。在每篇日记的起始,你都能看见他用优美的笔调,描绘着这个山谷的美妙。而后,在这些自然生灵的启发下,他会生发出自己的思考,带领你一起进入思想的领域,思索生命的真谛以及死亡的真义。
在书中,克里希那穆...
克里希那穆提卓而不群的空性,孕育出了无人可以取代的洞见。有幸能阅读他辞世前两年记录下来的这本《最后的日记》,我的心仍然被言词中流露出的对人性的深切期许所撼动。
——胡因梦
在克里希那穆提众多出版物中,本书是唯一一本在他独自一人时以录音的形式记录下的言论,也是他留给世界的最后话语。
不同于他以往作品的言词犀利,《最后的日记》以一种平和的语言,缓缓道出生活和生命的真理。在可能的情况下,他每天都迎着朝露或者伴着晚霞,去山上散步,近距离地观察大自然中的万物,与它们融为一体,体悟它们的生存哲学。在那个远离喧嚣世俗、熙攘人群和世间丑陋交易的山谷里,橘树含苞待放,花香弥漫。在每篇日记的起始,你都能看见他用优美的笔调,描绘着这个山谷的美妙。而后,在这些自然生灵的启发下,他会生发出自己的思考,带领你一起进入思想的领域,思索生命的真谛以及死亡的真义。
在书中,克里希那穆提还虚构了一位来访者。这位来访者带着沉重的疑问,神情忧伤,郁郁寡欢。他通常在早晨来访,与克里希那穆提一起喝茶聊天,共同探讨那些困扰他的问题。变化是明显的,他开始变得平和而沉稳,对于生死的思考也愈见豁然。
《最后的日记》并不是一本适合一气呵成地看完的书,而是一本适合信手拈来、随意翻阅的作品。无论是在心浮气躁还是宁心静气的时候,翻开这本带着大师体温的最后感悟,你都会在里面找到适合自己的片段。
最后的日记的创作者
· · · · · ·
-
吉杜·克里希那穆提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克里希那穆提(J.Krishnamurti 1895—1986):印度著名哲学家,20世纪最受推崇的心灵导师,是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新时代运动”(New Age Movement,又称“东西文化合流运动”)紧密相关的思想大师,在西方有非常大的影响。他主张真理纯属个人了悟,一定要用自己的思考来照亮自己。他经常教导学生:只有洞察这充斥着暴力和冲突的外部世界,才能真正懂得自己;只有脱离尘世的法则,才能不为世俗生活所累。
他一生都在帮助人类从恐惧中彻底解脱,体会生活的真正乐趣。他的四十余本著作,全部由演讲和谈话集结而成,目前已被译成47种文字出版,在欧美、印度及澳洲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国内已经翻译引进过他的多部作品。
克里希那穆提备受近代欧美知识分子的尊崇:
最卓越的宗教人物。他是我所见过最美的人类。--(英)萧伯纳
和他相识是人生最光荣的事!--...
克里希那穆提(J.Krishnamurti 1895—1986):印度著名哲学家,20世纪最受推崇的心灵导师,是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新时代运动”(New Age Movement,又称“东西文化合流运动”)紧密相关的思想大师,在西方有非常大的影响。他主张真理纯属个人了悟,一定要用自己的思考来照亮自己。他经常教导学生:只有洞察这充斥着暴力和冲突的外部世界,才能真正懂得自己;只有脱离尘世的法则,才能不为世俗生活所累。
他一生都在帮助人类从恐惧中彻底解脱,体会生活的真正乐趣。他的四十余本著作,全部由演讲和谈话集结而成,目前已被译成47种文字出版,在欧美、印度及澳洲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国内已经翻译引进过他的多部作品。
克里希那穆提备受近代欧美知识分子的尊崇:
最卓越的宗教人物。他是我所见过最美的人类。--(英)萧伯纳
和他相识是人生最光荣的事!--(美)亨利•米勒
他的演说是我所听过最令人难忘的!就像佛陀现身说法一样具有说服力。--(英)赫胥黎
当他进入我的屋内时,我禁不住对自己说:“这绝对是菩萨无疑了!”--(黎巴嫩)纪伯伦
目录 · · · · · ·
加利福尼亚 奥哈伊
1983年2月25日 星期五 与所有生命建立关系
1983年2月28日 星期一 无思无欲与清空思想
1983年3月10日 星期二 归属感是人类的天性
1983年3月11日 星期五 无时间概念的沉思
· · · · · · (更多)
加利福尼亚 奥哈伊
1983年2月25日 星期五 与所有生命建立关系
1983年2月28日 星期一 无思无欲与清空思想
1983年3月10日 星期二 归属感是人类的天性
1983年3月11日 星期五 无时间概念的沉思
1983年3月11日 (续) 人类本应和谐共处
1983年3月15日 星期二 追溯自我对于死亡的意味
1983年3月16日 星期三 生的恐惧与死的真相
1983年3月17日 星期四 内在世界里的时间与空间
1983年3月18日 星期五 远离娱乐,回归朴素
1983年3月25日 星期五 天堂的本质并不在时间与思想之中
1983年3月31日 星期四 揭发战争的真相
1983年4月18日 星期一 超越记忆的延续性
1983年4月19日 星期二 心理世界的学习同样需要遵循时间定律
1983年4月20日 星期三 从观察、倾听到产生顿悟
1983年4月21日 星期四 出自欲望的行动是腐化的、扭曲的
1983年4月22日 星期五 沉思不需要衡量与比较
1983年4月23日 星期六 思想无法改变人类
1983年4月24日 星期日 敏感性和欲望的复苏及探究
1983年4月26日 星期二 博爱与杀戮一样真实
1983年5月4日 星期三 有序而和谐地生活
1983年5月6日 星期五 无观察者的观察
1983年5月9日 星期一 语言的理论束缚头脑
1983年5月12日 星期四 什么能够改变人类?
汉普郡 布洛克伍德公园
1983年5月30日 星期一 摆脱内心平庸的生活
加利福尼亚 奥哈伊
1984年3月27日 星期二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1984年3月28日 星期三 外在与内在就是我们生活的潮起与潮落
1984年3月30日 星期三 死亡的真意
译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在没有曲解、没有偏见、不抵触自己究竟是什么的情况下,理解你是什么的本质,这才是朴素的开始。观察、感悟每一个想法、每一种感觉,不要压抑、不要控制,只是观察,就像注视飞翔的小鸟,不加入自己的偏见与曲解——这样的注视会带来极端朴素的感觉。没有压抑,没有自欺欺人,没有自我提升,也没有自我实现,非常纯真。在这样的注视中,会获得极大的自由,在这种自由之中,会产生朴素的尊贵感。然而,如果你把这些话讲给现代的学生或儿童,他们很可能会兴味索然地望著窗外,因为这个世界沉沦在追求欢愉之中。 人类似乎总是在逃避自己,逃避自己是什么,逃避自己的去处,逃避宇宙,逃避日常生活,逃避死亡与开始。然而奇怪的是,人们从未意识到,无论我们多么努力地逃避自己,无论我们多么努力的逃避,有意或无意,冲突、欢愉、痛苦、恐惧等依然存在,它们最终会占据优势。你也许会尝试压制它们,你也许会通过意志行为故意躲避它们,但它们却会再次出现。欢愉也是占据优势的其中一个因素,它也会有同样的冲突、同样的痛苦、同样的无聊。欢愉、疲劳与苦恼是生活骚动的一部分。你无法逃避,我的朋友。你无法逃避这种深不可测的骚乱,除非你认真思考。不仅仅是思考,还要认真观察,密切关注思维与自我的整个运作。你也许会说这些太乏味了,没有必要。但是,如果你不予以关注,不去留心,那么未来不仅会更加颓废、更加难以忍受,而且会毫无意义。这些并不是沮丧颓唐的观点,事实就是如此。你现在的样子就是你将来的样子,你无法逃避。这如同日升日落一般笃定。这是所有人、所有人类共通的,除非我们都发生改变,我们每一个人都变得不由思想掌控。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页 -
一天,当一个人走在树木覆盖的小径上,远离现代文明的喧嚣、冷酷和粗鄙,远离人类人为建造的所有东西,你就能获得一种极度安静的感觉,将所有的干扰都屏蔽起来,不论它是安静的、遥远的,还是散发出各种嘈杂声音的东西,你已经超脱世外。你静静地走着,你是那么地安静,一点儿也没有惊动你周围的世界,包括路边的花草、树木、小虫和小鸟。突然在一个拐弯处,你看到两个小生灵在打架,它们的角逐方式显得渺小而可笑。一个想侵占另外一个的巢穴,另外一个则想把这个入侵者赶跑,保卫自己的家园。不久,捍卫领地者占了上风,另外一个则逃之夭夭。于是,一切又恢复平静,你觉得非常孤寂。但是,当你抬头仰望,你看到小路已经爬到了山上,路旁的小瀑布也在温和地汩汩流淌。所有这一切都显得那么美丽,又显得那么尊贵。这种尊贵不是人类经过拼搏为自己争得的体面,因为这种体面充斥着虚妄和傲慢。那只小虫子保卫了自己的家园,就像我们人类保卫自己的领土一样。我们总是努力保护自己的种族,保护自己的文化,保护那些我们信赖的东西。我们信奉某个神秘人物,信奉救世主,信奉某种绝对权威。确定自己的归属感似乎是人类的天性,或许在这一点上,我们和小虫子没有什么区别。 有人会问,为什么生命会渴望或希望获得这种归属感呢?一个人可以通过审视自己的物质需求来确定自我身份,例如不要物品、衣物、饮食、住房,等等。但是,从更深层次来看,在我们内心,我们希望将自己和过去、传统、某个神秘而浪漫的影像、某个特别珍视的标志等统一起来。当然,在这个自我确认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安全感、安定感、归属感和拥有感,因为这样做让人们感到非常舒服。人们通过各种虚幻的方式获取舒适和安全,而且,显然人类也愿意接受很多虚幻的东西,好让自己觉得舒适和安全。 远处传来一只猫头鹰的叫声,山谷的另外一面传来另外一只猫头鹰深沉的回应。现在还是黎明时分,一天的喧嚣还没有开始,可以说万籁俱寂。在日...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归属感是人类的天性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最后的日记"的人也喜欢 · · · · · ·
最后的日记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2 条 )

结庐在人境,心远地自偏
> 更多书评 22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5)8.8分 124人读过
-
HarperOne (1993)暂无评分 2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灵修/心理/哲学/思维/情感/婚姻书单 (蓝蓝的紫)
- 【九星】书 (传奇☂)
- 37°暖书单(二) (37°暖)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 胡因梦译荐 (瑚川)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最后的日记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Kismet 2010-03-16 00:42:56
你始终是地球的客人,应当恪守客人的简朴。
0 有用 M~size 2011-07-29 13:36:16
平心静气时候的读物
9 有用 芦哲峰 2013-05-20 11:38:49
死如秋叶之静美,蕴含着极度辽远的感觉。
2 有用 豆友46850067 2012-09-13 00:18:36
当时看老克在广场上说的那段话几乎看哭了
5 有用 7酱™ 2014-10-13 16:58:06
打破屏障与万物联结,停止二元的对抗,寻找到深层的宁静,感谢并赞美生命,不带目的的行善,活在当下,接纳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