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学稗存目(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相关) (一笑阁主人)
- 古小說與傳記研究 (巴斯光年)
- 晚清小说 (ちゅ、多様性。)
- 想读 (即事所欣)
- 书单|需要看的书目 (饮鸩止渴)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43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晚清时期小说观念之转变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ronjackie 2022-02-05 23:20:02
以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和乔纳森·卡勒的“理论-作品-批评”为依据结构全书,还算稳健。从读者接受和文学心理学角度细读梁启超们的新小说理论,以及对传统教化论和现代小说工具论的辨析有些微新意。但受限于时代,接触的外语和史学材料太少,以至于无法厘清梁启超小说功用观、小说文体分类等转型问题的思想来源,梁氏对读者心理的关注和佛学精神踪迹也没能得到学理地爬梳,至于最后一章的叙事学解读,则更没达到其常常征引的陈... 以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和乔纳森·卡勒的“理论-作品-批评”为依据结构全书,还算稳健。从读者接受和文学心理学角度细读梁启超们的新小说理论,以及对传统教化论和现代小说工具论的辨析有些微新意。但受限于时代,接触的外语和史学材料太少,以至于无法厘清梁启超小说功用观、小说文体分类等转型问题的思想来源,梁氏对读者心理的关注和佛学精神踪迹也没能得到学理地爬梳,至于最后一章的叙事学解读,则更没达到其常常征引的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水准。可浏览而不必细读。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