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第一章 “冷战”语境与“十七年”中外文学关系基本特征
第一节 中外作家非个人化交往
第二节 社会主义话语诉求与文学翻译
第三节 外国文学解读政治意识形态化
第四节 政治意识形态化的关系特征
第二章 与欧美文学非直接交往关系
第一节 特殊的“文学”活动
第二节 文学翻译
第三节 政治意识形态化解读概况
第四节 关于19世纪欧洲资产阶级文学的讨论
第五节 “十七年文学”示受欧美资本主义文学影响的缘由
第三章 关于欧美现代派文学的言说
第一节 波特赖尔“专辑”
第二节 “迷惘的一代”的译介
第三节 《夜读偶记》对现代派的矛盾言说
第四节 “内部发行”与公开述评
第四章 政治意识形态认同与中苏文学关系
第一节 文学交往与俄苏文学翻译
第二节 “十七年文学”方针、政策与苏联文学关系
第三节 “十七年文学”运动与苏联文学关系
第四节 “十七年文学”理论与苏联文学关系
第五节 “十七年文学”创作潮流与苏联文学关系
第五章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十七年”的传播、接受
第一节 传播
第二节 解读
第三节 与“十七年文学”的关系
第六章 “十七年”与亚非拉的文学交往
第一节 亚非天空下的文学集会与交往
第二节 与拉丁美洲的文学交往
第三节 亚非拉文学翻译
第四节 文学集会、交往中诞生的文学
第七章 “十七年文学”在社会主义阵营和日本的传播
第一节 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阵营对表中国文学的传播
第二节 日本对新中国文学的传播
第八章 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对“十七年文学”的绍介、言说
第一节 “十七年文学”运动论
第二节 毛泽东文艺论
第三节 现代重要作家转型论
第四节 文学创作论
第九章 “十七年”中外文学关系嬗变的内在话语逻辑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的取舍
第二节 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焦虑与反思
第三节 20世纪50年代中调整
第四节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上半期的新态势
结语 “十七年”中外文学关系的经验教训
参考文献
后记
· · · · · · (
收起)
1 有用 一灯 2010-08-29 11:13:35
有一定史料的梳理
1 有用 (⌒-⌒; ) 2018-05-15 23:09:04
冷战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和话题,但是作者处理的时候似乎没有完全打开,论述较平【18.6.9】重读了一遍重要论述的部分,更是感觉不行了,基本上捕捉到的只是表面的相似性,对中国和苏联各自的脉络都理解不到位,还有硬伤,比如把《新局长到来之前》都当作无冲突论了。。。
0 有用 mygirlcandy 2013-04-19 10:32:41
十七年中苏关系走过了一条认同,焦虑,变异的历程。 论述其实还不错…很复杂。
0 有用 mole 2022-03-19 01:24:34
很多外国学人的人名翻译都存在问题,似乎作者对于冷战时期海外现当代中国文学研究较为陌生。
0 有用 啕啕小丸子 2012-07-24 09:43:49
十七年文学的选择和接受。数据很多。